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广州稳步推进城市降温示范项目

  • 听全文
  • 2020-10-2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风雨连廊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消暑降温

  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正积极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出大国担当。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也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今年,广州成为世界银行“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首个试点城市,目前正稳步推进为城市降温的示范项目实施及相应技术研发等工作,并正在开展以“酷城”为主题的公众参与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为城市降温行动中,共同为广州“酷城行动”出谋划策。

  案例聚焦:

  绿色设计让建筑“会呼吸”

  中新广州知识城是本次广州城市降温试点的示范项目之一,这片广州城东按照高标准理念打造的绿色生态城区,城市降温措施已然显现。

  风雨连廊将交通枢纽慢行道路有机衔接起来

  在14号线知识城支线的何棠下地铁站,一组风雨连廊无缝连通了地铁站、公交车站和附近的万科幸福誉小区,市民从何棠下地铁站出来,即可沿着色彩斑斓的风雨连廊步行回家,在连廊的“保护”下,可一路避免烈日暴晒。家住幸福誉的潘小姐表示:“夏天走在连廊下感觉凉快多了,五颜六色的连廊顶板遮阳效果很明显,加上两边的绿树草坪,从地铁站一路走回家都神清气爽。”据悉,知识城规划了40公里的风雨连廊,将公共空间、出入口、交通枢纽、慢行道路有机衔接起来,在慢行系统中注入城市降温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同样能起到为城市降温的效果,在凤凰湖畔的广州知识城国际领军人才集聚区,一期项目已经建成,这是集前沿科技研发、产业办公、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高端创新创业园区。在这里合理布局各类海绵设施,包括下凹绿地、旱溪、透水铺装等。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水体能起到降温效果,知识城除了有凤凰湖、九龙湖两大水体外,散落在区域内的大小‘海绵’同样起到储水、降温的作用。”

广州知识城国际领军人才集聚区的下凹式绿地

  在知识城南起步区,依山而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是广东省二星A级绿色建筑,5栋白色建筑呈环形坐落,中间环抱一片水池,建筑周身以白色为主,反射太阳光,温度不会太高。走进该中心,凉风扑面而来,一条蜿蜒的连廊将几栋建筑连成一体,同时也是一条风廊。加上建筑内部设计成烟囱状,顶端开口,底部开通多扇门,形成空气流通,整个中心被称为“会呼吸的建筑”。该中心业务用房项目负责人袁毅介绍,疫情期间不能开中央空调,于是将门窗全打开,“很多建筑空调关了人马上难受,但我们这里通风效果特别好,根本不会热。”袁毅还透露,通过各种节能方式,该中心建筑的运行能耗比传统建筑写字楼节省40%~50%。

依山而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是广东省二星A级绿色建筑

  岭南建筑降温降湿技术助力永庆坊二期

  世界银行城市发展和灾害管理局于2019年正式启动可持续城市降温工作,旨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持续、可负担的降温解决方案。经过多次考察调研,世界银行认为广州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等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优异,具备开展城市降温工作的良好基础。

  广州正在推进示范项目共有三个——在永庆坊二期开展旧城更新提升示范项目,针对街区与建筑尺度,在旧城高密度地区传承和创新岭南建筑降温降湿技术,并为市场开发型项目可行性进行示范;在中新知识城开展绿色生态低碳新区建设示范项目,针对城市组团尺度,探索中高强度开发新区规划设计中的城市降温策略和措施,以及从规划到建设的可持续降温管理路径;在海珠湿地开展绿色基础设施降温效益评估示范,针对城市和片区尺度,进行城市降温、固碳、健康、游憩、生物多样性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估和效益核算,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品质提升提供支撑。在实施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开发与应用具备“走出去”实力的广州品牌气候友好型技术。

  基层思考: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晖

  结合通风廊道实现引风入城

  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相对炎热;同时广州地处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背景风环境,创造与优化自然通风对广州而言是缓解热岛效应最有效的措施。为加快城市近地表空气流动、防止大气污染物集聚、维护公共健康,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降温,在《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2018-2035年)》中构建市域6条主通风廊道网络系统。通风廊道地区严格保护水系、绿地等开敞空间;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与治理,按照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环境准入要求分类实施管控,严格管控新建、扩建涉及大气污染物、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的项目落地。控制主要入风口建设增量,加强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和密度管控,避免屏风式建筑布置。

  同时,保护修复白云山、海珠湿地、帽峰山、凤凰山(九龙湖、凤凰湖)等重要生态空间,结合生态修复提升其水土涵养、固碳释氧、水气循环等生态功能,发挥其作为城市大型冷源和氧源地的作用,结合通风廊道促进城市冷热空气交换和流通,实现引风入城。

  从整个城市的尺度看广州近十年来确实处于升温的趋势中,但城市中更小尺度的不同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同,温度变化也并不完全一样。我们在南沙做过研究,同样开发强度的两个小区,采用的降温措施不同,温度的区别在0.5℃到0.8℃之间。此外,以海珠湿地为例,可收纳约200万立方米雨水,调节周边城区内涝50平方公里;湿地周边去年的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湿地周边平均气温降低0.5℃~1℃。

  专家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

  城市降温与岭南

  建筑理念契合

  广州地处亚热带,主要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在湿热环境下营造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是广州从古至今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在地域气候与岭南文化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岭南建筑师创作出一批批具有“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岭南建筑作品。在当下,建设可呼吸、可持续的地域建筑,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也是建设绿色生态、健康舒适“美丽宜居花城”的基础。

  当代城市建筑创作应继承并弘扬岭南传统建筑降温智慧。岭南传统建筑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与审美文化特征,表现出兼容并蓄、灵活创新、经济务实、融合自然的建筑性格。传统岭南建筑顺应气候特点,发展出通透开敞的建筑布局、轻慢简洁的建筑造型以及灵活实用建筑细部,如“梳式布局”、冷巷、趟栊门等是传承至今、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被动式建筑通风降温智慧。此外,传统岭南建筑有崇尚自然的审美意向,园宅结合,石山层叠,曲水潺潺,绿意盈盈,繁花似锦,通过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元素来改善建筑环境的微气候等设计理念,对当代的建筑创作仍极具启发。

  城市降温理念也与岭南现代建筑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我的导师、岭南建筑的先行者夏昌世先生就很注重将建筑与岭南地域的气候特点结合起来,从遮阳、通风、防潮、隔热等建筑的基本技术问题入手,创作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对后来的岭南现代建筑的探索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降温理念着眼于提高宜居性,其最终目标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与岭南传统建筑“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取向相契合,在广州推行可持续城市降温试点,体现当代广州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是增添广州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