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商环境 > 营商动态

经济稳中提质 新动能加快成长

  • 听全文
  • 2020-06-0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稳中提质,新动能加快成长。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高于预期目标。新兴产业链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占服务业比重达67.1%。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9283家,连续两年全国城市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77%、16.7%,26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

  26项目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近年来,广州着力深耕科学发现,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

  26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52%;由广州牵头完成(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人)的获奖项目有9项,占全省的90%。

  广州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由2017年第63位、2018年第32位提升至2019年第21位;在英国《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广州居全球第25位,在入选的中国城市中,从2015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

  广州按照“尖端引领、协同融合、开放共享、体制突破”的思路,大手笔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着力构建以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4个省实验室为策源创新载体、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1+4+4+N”的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以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建成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区,打造上天(空间科技)、入地(地球科学)、下海(国际海洋科学)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支撑南沙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围绕深海、深地、深空等科技前沿领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国际化、高起点,加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建设。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引进中国科学院系统高水平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和顶尖高校落户。

  城市更新:

  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

  过去10年,广州一直在开展“三旧”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盘活了大量低效存量用地,有力支持了广州高速发展。2019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过去十年城市更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的创新工作思路和要求,以城市更新为核心抓手,为城市转型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创造新活力。

  广州推动“三旧”改造提升,城市资源进一步盘活。合理整合土地资源,推动成片连片改造,2019年完成“三旧”改造7.5平方公里,不断优化城市形态,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深入推进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任务落地见效,完成第一批城市体检试点工作,对2000年前建成的779个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共完成“三线”整治1179千米、增设无障碍通道42千米、完善消防设施2.2万个、加装电梯4970台。加强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累计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314个,打造出永庆坊、恩宁路、黄埔古村等品牌项目。通过旧厂自主改造、政府收储等方式,累计供应经营性用地1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020万平方米,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广州对272个城中村实施分类有序改造,累计改造新建公建配套设施1800个、新建村民复建安置房12万套、惠及人口超19万人。以白云区大源村为例,作为全市面积最大、外来人口最多的城中村之一,原来环境脏乱差、公共配套少、产业基础弱、违法建设多,通过强力推进土地收储、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该村综合整治效果明显,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截至2020年3月,一年多的时间,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历史性、阶段性成效。“三旧”方面,新增实施19033亩、完成改造11955亩;“三园”方面,完成120家专业批发市场、45家物流园、8.5平方公里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三乱”方面,拆除违法建设5804万平方米,实现黑臭水体治理147条,整治“散乱污”企业39179个。共盘活存量用地约30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1.2万个、27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60万平方米。

  环境治理:

  14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

  广州在不断建立健全河湖长制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三源、四洗、五路线”的3-4-5治水路线(“三源”即“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 ,“四洗”即“洗楼、洗管、洗井、洗河”,“五路线”即“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同时大力开展治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建立“河长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激励问责”五大机制,实现了河长从“要我管”到“我要管”再到“要管好”转变;依托全市19660个标准基础网格,设置18441名网格员(长),根据网格员上报的问题,实施“河长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以“绣花”功夫落实“流域为体系、网格为单元”治水工作。

  2019年,广州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鸦岗等9个国考断面稳定消除劣Ⅴ类、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其中鸦岗断面从2018年的劣Ⅴ类水到2019年稳定达到Ⅳ水;流溪河流域劣Ⅴ类一级支流数量由46条减少到16条;车陂涌、景泰涌、晓港湖整治等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2019年5月9日,住建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座谈会上,广州作为先进典型作发言;5月13日,市统计局民调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工作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位列建设花城成效显著各项工作的第一位;7月28日,广州获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固定投资:

  全年完成投资逾6920亿元

  2019年广州加大抓项目促投资工作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呈现“速度快、结构优、成效好”的态势。全年完成投资6920.2亿元,增长16.5%,增速为6年来最高,高于全国、全省。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加快,完成投资2193.5亿元,增长24.5%。二是工业投资增长稳中有进,完成投资1038亿元,增长9.1%。三是民间和国有投资齐发力,均实现近三年来最高增速。四是重大项目扩面提速促投资,全市1499个“攻城拔寨”项目共完成投资4998.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为112%。

  今年以来,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抢时间、补增量,力促投资在逆境中稳步回升。1~4月基础设施同比增长4.8%,是拉动全市投资降幅收窄的主要动力。1~4月,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96亿元,其中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的136个项目完成投资367.5亿元,居全省第一。

  截至今年4月底, 1001个市“攻城拔寨”在建项目中,复工项目997个,复工率99.6%;36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52个,开工率超四成。一季度全市举办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活动13场,签约、动工、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800个,涉及投资总额近1.4万亿元,为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外贸外资:

  跨境电商规模居全国第一

  2019年,广州外贸顶住了中美贸易摩擦和市场采购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进出口总值1000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其中进口4740.8亿元,增长12.8%。跨境电商、二手车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平行汽车进口居全国第二。

  2019年全年广州外贸逆势增长,进口规模和出口规模更加均衡,分别占进出口总量的47.4%和52.6%。扩大进口成效显著,全年进口4740.8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全省15.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主要外贸城市中名列第一。业态创新不断强化,竞争新优势加快孕育,新动能正在集聚。全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达到385.9亿元,邮快件电商包裹58.5亿元,总规模达444.4亿元,同比增长80.1%,居全国第一。稳步推动单一窗口建设,基本覆盖国际贸易全流程,全面对接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货物、运输工具申报等主要功能上线率达100%。先进制造业进出口带动作用明显。

  2019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1%,新增落户世界500强企业5家。全市亿元以上签约项目606个,签约投资总额12436.7亿元;亿元以上落地项目417个,协议投资总额4917.6亿元。《环球时报》将广州评为“2019中国招商引资最具国际竞争力城市”;广州开发区还获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是唯一获此奖项的中国机构,也是全球3家获此奖项的机构之一。

  金融产业:

  获评全球第4大金融科技中心

  2019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041.87亿元,同比增长8.2%,占同期GDP的比重为8.6%,贡献率为10.4%,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收入448.7亿元,同比增长7.8%,占全市税收8.1%,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

  2019年,广州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大金融信贷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先后修订或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试点,金融信贷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在2019年评选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较上一期增加3分,排名上升1位,位列全球第23名,并被列入全球专业性金融中心。本期指数还首次引入金融科技指数,广州获评为全球第4大金融科技中心,紧随北京、上海、纽约之后。

  截至2019年底,广州地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0.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居北上广深津五大城市第二位。

  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等4家国家级资本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全部在广州设立机构,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也落户广州。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0家,年度增速达历年之最。

  截至2019年底,广州地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超3000亿元,累计获批发行各类绿色债券638亿元,新增绿色保费收入488亿元,三项指标在全国各试验区中均排名第一;广州碳交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36亿吨,也排名全国第一。

  就业创业:

  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任务

  广州全面实施市“促进就业九条”,支持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专项工作得到有力推动,“南粤家政”羊城行动实现良好开局。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提前超额完成各项就业工作目标任务。2019年1~12月,全市新增就业人数33.7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20万人)的168.65%。

  出台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促进就业政策项目办理程序,就业创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2019年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8.86亿元(含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部分),进一步加大对用人单位、重点群体、创业者的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重点面向港澳青年打造创新创业基地,认定3家“穗港澳青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家基地在孵港澳青年企业(团队)105个。

  实施“双到双零”(即:就业服务进家到户、就业岗位进街到村;零距离服务、零距离就业)就业模式,1-12月,全市共举办“零距离”就业招聘会397场,参加招聘单位(企业)9838个,提供招聘岗位17.18万个。1~12月,共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服务活动83场,其中“阳光就业”系列校园专场招聘会22场;赴外省高等院校开展2019年春季招聘会42场;就业见习/网络匹配会19场。利用“互联网+就业”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构建以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微信、自助服务终端、移动服务终端为一体的多元服务体系。

  湾区建设:

  营商环境综合评分排名第一

  2019年,广州在内地城市率先出台支持港澳机构独立办展工作措施,推出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互认互通办法,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户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FT账户体系,成功办理全国首例不动产跨境抵押登记,开拓性实现跨境马匹“一次审批、多次往返”检验运输模式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的通关模式。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显示,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评分在全国主要城市营商环境综合评分中排名第一。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率先推出两批与港澳规则对接事项清单,推出首个人才发展战略文件《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首个支持港澳青年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首个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细则《广州市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暂行办法》。

  广州设立全国首个“大湾区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试点6所公办学校设立8个“港澳子弟班”,试点复杂涉税事项税收事先裁定服务,试点聘任港澳籍人士担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成功承办内地首场纯表演性的世界级速度马术比赛、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

  平台建设:

  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33个

  2019年,广州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启动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项目启动预研前期工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州)、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3家省实验室挂牌,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户,新增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4家省工程实验室。

  不断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和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与澳门大学签订穗澳科技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等重大合作项目启动建设,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等机构落户,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33个。

  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政策和服务体系平台。建成“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站”100家,广州高新区入选国家级大中小融通型发展特色载体示范园区。投入市级专项资金9500万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租赁补助、高成长贷款贴息等。

  加快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服务平台。加快芯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布局,54个重大产业项目全面铺开建设,累计注册企业1651家,完成投资1227亿元。加强知识产权创新合作,集聚国家知识产权局广东审协中心等机构180余家。

  生态建设: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019年,广州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空气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稳定达标,在全国9个中心城市中最优;9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被生态环境部定为水环境质量改善两个先进城市之一。2020年1~4月,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考核指标全部阶段性达到考核要求,实现良好开局。

  市委组织11个督导组深入基层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等“四治”工作综合督导,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任务13项,督促落实扬尘污染防治“6个100%要求”。

  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139家、机动车维修行业企业1240家,完成396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销号式整治第一轮交叉执法。对水质达标滞后的考核断面责任区委区政府进行督导,开展重点断面、跨市河流水质加密监测和重点流域156条一级支流水质排名。

  规范优化广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5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督查整治。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1370家企业基础信息调查和风险筛查工作。加强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管理,开展210个地块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督促污染地块实施风险评估、治理修复。2019年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775宗,累计适用新环保法配套办法358宗。

  产业升级:

  5G网络规模居全国前列

  2019年以来,广州主要指标实现“三稳”“三突破”。“三稳”,即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稳步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全省与深圳4.7%,全国5.7%),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3.6%;投资额稳定增长,工业投资增长9.1%,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技改投资增长43.0%,占工业投资比重首次突破35%;高新产业稳中有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三突破”,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4273亿元),增长18.5%;全国首批5G商用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5G基站20246个,5G网络规模居全国前列;私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达219万户),民营上市企业134户。2020年5月,广州获国务院关于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在优化存量方面,广州新组建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239个技改项目,累计建设72个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项目、115个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广州)接入企业数量全国领先。

  在扩大增量方面,实施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启动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两个产业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中名列前茅。全市汽车产量292万辆,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6.06万辆,增长1.1倍。

  还绿于民:

  重点区域拆违成效明显

  2019年以来,广州重点区域拆违成效明显。共拆除白云山红线内及主要门岗周边、进山通道两侧违法建设和影响景观建设56.5万平方米,初步实现了拆违复绿,显山露水。

  连通工程基本建成。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6.2公里、配套绿化已完成,二期提升工程正在完善建设方案。

  广州花园开工建设。完成广州花园总体方案设计、控规调整、重大建设工程选址核准,开工建设广州花园核心区;广州花园花桥片区和云台花园、麓湖花园正在深化方案设计。

  新建成的柯子岭门、西门、翠竹园门等白云山门岗通过大尺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依山就势,与白云山融于一体。

  主要进山通道实现绿化美化。白云山南门、西门等6条主要进山通道路面、人行道、绿化及沿线建筑整饰已完成,实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同时,实施了白云山周边白云大道、同泰路、广州大道环境整治及绿化提升工程,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6.2万平方米,建成缓跑径2.6公里。

  各区各单位同步实施拆违复绿,其中白云山红线内及主要门岗周边复绿8.92万平方米。

  营商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

  2019年7月,制定《广州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经广东省委深改委审定印发实施,推动改革“再提速”。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推进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缴纳税费、跨境贸易、获得电力、获得用水、获得用气、获得信贷、知识产权保护10大营商环境攻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获得国家高度认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政策措施,列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2019年督查激励通报。

  广州高新区(黄埔区)成功获批全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承诺制信任审批、无费区建设、一窗式政策兑现、区块链商事服务成效显著,形成改革“黄埔样本”。南沙自贸区率先实施商事登记确认制,发布全国首张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清单,率先开展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企业开办便利度比肩全球效率最高的经济体。越秀区“开办企业最快一天”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32.91万户,同比增长13.24%,其中企业127.71万户,同比增长21.76%,近3年每年企业数量增长均超过两成。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外商投资企业3.4万户,306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

  民生服务:

  建成30间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

  2019年以来,广州顺利建成30间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将重度残疾人纳入养老大配餐服务体系,推动高校企事业单位饭堂向老年人开放。全市174个街(镇)均开展家政养老服务,2019年累计服务68.63万人次。依托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等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2019年开展上门送餐、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129.3万人次。在168个街镇使用居家养老上门服务APP,在全市长者饭堂实现刷社保卡就餐。优化提升“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提供紧急呼援800多人次,健康监测约2000万人次,实现老年人居家安全的智能防护。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97.5%,其中内设医疗机构77间,护理型床位占比55%。市老年病康复医院一期、市第二老人院一期、天河区老人院、增城区颐养院等一批养老服务重点工程投入运营。连续4年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开展社会组织为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资助培育263个创新性为老服务项目。

  2019年共发放低保金、价格临时补贴约4.8亿元,特困供养金约1.7亿元;实施临时救助约1800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265万元,10次发放低收入居民价格临时补贴,惠及120万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的保障。

  枢纽建设:

  打造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目前,白云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234个航点,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点95个,国内航点139个,通达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广州境内铁路运营里程282公里,其中高铁(含城际)里程为197公里,普速铁路82公里,在建城际铁路里程近200公里;广州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来,2019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双双进入世界港口前五位;广州重点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目前已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白云国际机场货运枢纽、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嘉诚国际物流港、增城南香谷等城市重要货运枢纽按计划推进。

  同时,广州聚焦打造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和提升城市道路内联外通水平,全力推进完善大湾区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支撑广州拉开城市发展空间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广清一体化、广佛全域同城化、服务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广州已形成“三环+十九射”的高快速路主骨架路网;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15条,实现“区区通地铁”。2020年3月,广州市获评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成效得到交通运输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医疗卫生:

  省“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13家

  2019年,广州持续深化医改,医改新路径荣获2019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榜首;花都、增城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表彰。

  全力构建医疗高地,广州地区现有复旦版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百强综合医院9家、排名前十专科数量40个,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个,省“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13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所,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2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7个。

  关注妇幼健康,建成1家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2家国家母婴安全优质示范单位。

  打造“智慧医疗”,广州健康通、电子健康码使用日益广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省、市、区三级医疗机构间无障碍调阅;15家市属医院检验检查结果实现互认;市妇儿中心建成我省唯一一家国家2019“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十佳医院。

  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省年度绩效考评第一;合作培养“金牌家庭医生”,推出多种个性化签约服务包;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动医养结合,建成1个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3个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5例典型经验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医养结合在中国的最佳实践”。

  乡村振兴:

  高质量岭南特色乡村初具规模

  2019年,广州市乡村振兴基本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高质量岭南特色美丽乡村初具规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2亿元,同比增长2.8%,增幅为近10年最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68元,同比增长10.9%,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2.25。

  从化区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区、白云区大源村等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央视新闻联播专门报道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做法。2019年全市“三清三拆三整治”自然村100%,基本“干净整洁”自然村84.65%;有69.49%行政村可达到“美丽宜居”标准,90条行政村可达到“特色精品”标准。全市入选广东十佳最美农田、十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特色村、精品线路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南平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面压实,蔬菜自给率保持100%以上,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验做法。新建3个“粤菜师傅”省级培训基地,培训3841人次;“南粤家政”工程树立一批家政服务品牌。43个特色小镇吸引社会投资73亿元,带动周边218条村快速发展。番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疫情防控:

  投入超1.3亿元支持科研攻关

  4月27日,广州347例本土病例全部清零,本土病例治愈出院率为99.71%。截至6月1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12例。其中,除仍在医院治疗5例(均为普通型)且病情稳定,以及病亡1例外,均康复出院。累计无症状感染者253例。其中,除仍在医院治疗12例外,均已康复出院。

  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来穗考察听取介绍后,称赞广州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广州城市是伟大的城市,认为广州为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广州统筹9家定点收治医院、1478名相关专业医生、3702名注册护士和7200张床位,建立以钟南山院士为顾问、59名省市专家组成的联合会诊机制。广州地区安排14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和荆州。

  投入经费超1.3亿元,支持加快应急科研攻关。达安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入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目录,磷酸氯喹入选国家诊疗方案。

  落实来穗在穗人员健康申报,累计申领“穗康码”2193.95万人。4月27日以来,已经先后五批共组织199.86万名学生返校,目前所有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面复课,未发现新冠肺炎相关病例。全市1420家文娱场所已开放1104家,恢复开放比例达到77.7%。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