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重磅大展延长展期至5月20日

  • 听全文
  • 2020-03-2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看“曾国宝藏” 见证青铜多元魅力

  在广州地区各家博物馆临时闭馆期间,有一批“湖北籍”文物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临展厅中静静地等了50多天。它们就是“南博馆”与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市久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重磅大展《曾国宝藏》中的89件(套)青铜器精品。在3月18日恢复开馆那天,它们与冒着大雨、饮“头啖汤”入馆的观众对望,仿若穿越时空的对话。

  巧的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正是湖北黄冈人。他告诉记者,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湖北与广东之间,互动交流很密切。而在当下,我们看这批“湖北籍”文物,无疑有一种别样的感受。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们是湖北人乃至中国人坚韧、顽强、乐观精神的物质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记者获悉,此展将延长展期至5月20日。

  展现深邃坚韧的楚地雄风

  曾国在史料中几无记载,对之的认识是随着考古发现才逐渐清晰、立体起来,所以又被称为“挖出来的古国”。馆内专家介绍,1966年,京山苏家垅出土了带有“曾侯”字样的九鼎七簋,“曾国”这个在历史上未被记载的神秘古国初现人间;1978年曾侯乙墓的惊世发现拉开了揭秘曾国的序幕,随后在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安陆和京山一带陆续有曾国墓葬和青铜器的发现。对比文献中春秋时期姬姓随国的记载,学者们将曾国与随国联系起来,认为曾国是两周时期南方的一个重要姬姓封国,存在约700余年,时间跨越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晚期。由于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曾国为兵家必争之地,发展过程中不仅深受周文化和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同时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青铜器文化。目前出土青铜器铭文揭示了共20位曾侯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历史和文化研究。

观众被精美的青铜器所吸引。

  馆内专家介绍,早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已铸造出精美的青铜器。商周时期以鼎和簋为主的青铜礼器在礼制中地位重要。因鼎专用以烹饪或盛放肉食,而簋专用以盛放黍粟粮食,鼎簋合称以表示食物。《周礼》记载,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随着西周灭亡,礼崩乐坏,导致许多诸侯采取了高规格的礼器组合,如战国曾侯乙墓和盛君縈夫人墓中出土了九鼎八簋。时至今日,“问鼎中原”“ 一言九鼎”“九大簋”等与“鼎簋”相关的成语典故仍在使用。

  此次展览为曾国青铜器首次大规模到访广州,展出的曾国青铜器精品不仅为楚文化以及曾楚关系等相关论题提供了广阔视野和丰富材料,还再现了两周之际诸侯国的群雄争鹿,让观众得以见证汉水之滨丰富多元的先秦青铜文化。展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突出成果。2012年“5·8”大案是湖北随州特大盗掘古墓、倒卖文物案件。此次展览的曾侯宝铜鼎即是此次案件中收缴的文物之一,原出自随州市义地岗墓群枣树林墓地168号墓,器腹内壁铸有22字铭文,“隹(唯)王五月吉日庚申,曾侯宝择其吉金,自乍(作)阩鼎,永用之”。

  从经略江汉到曾楚联盟

  这批“湖北籍”文物以“九鼎八簋”“礼乐家邦”“车马行天下”三个角度切入,展现了曾国七百年历史的赫赫威仪和先秦时期极高的青铜器发展水平。

  随着考古发现的“曾”国资料越来越多,学者们发现它与文献记载的“随”国有着相当多的一致性,那么,它们究竟是否同一个国家呢?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林冠男介绍说,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目前,“曾”即是“随”,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此次展览中的不少展品是可以证明这段历史的重要器物。如三件曾侯舆编钟,根据其上铭文可知,讲述了曾国始祖南宫括辅佐周文王、武王,镇守江汉地区以及春秋时期吴国军队攻入郢都的战役中,曾国拯救楚国于危亡的历史。这与《左传》记载的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之役,楚王避险于随”的历史相合。由此,此编钟铭文成为曾国即是随国的一个证据。曾救楚后,曾侯舆与楚王立斋盟,恢复了曾国固有的疆域,因此曾侯铸此钟以载其事。

  盟会与通婚是周代诸侯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式。西周早期的曾国与外族的交往并不频繁,只能从青铜器铭文看出与一个媿姓外族存在通婚。到了两周之际,曾国与外族的交往通婚有了很大转变,从出土器物形制和青铜铭文来看,已与当时的黄国、邓国、番国、宋国、楚国等有通婚交流。林冠男说,早期曾国的主要国家定位可以说是作为周王室控制南部疆域,特别是江汉一带的重要支点。为打通交通要道,获取资源,春秋早期开始,楚武王先后三次伐随。之后,两国达成盟友关系,交流更为频繁。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40年,楚成王再次伐随,随国战败后,基本屈服于楚国,但仍有独立的政治权力。战国时期,曾楚关系愈发密切,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镈钟是楚王熊章为曾侯乙举行祭祀时所作,表明二者已是紧密的联盟关系。

  但“曾随之谜”仍然困扰着学界,比如,“随”和“曾”两个称谓是怎样转换的?仍然缺乏明确的答案。这个国祚绵长的诸侯国,又是具体在何时消失?也还缺乏明确的证据。

  用最优质的铜矿资源

  发展出登峰造极的青铜技术

曾侯犺铜壘酒器 西周早期

  曾国在700多年的历史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从西周早期的叶家山墓地到战国早中期的义地岗、擂鼓墩墓群,均出土了大量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器形种类之丰富,铸造工艺之精湛在两周时期极为少见,堪称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楚国青铜器。此次展览中,不乏曾侯谏圆鼎、曾侯带盖簋、曾侯犺铜壘等精品。吴凌云、林冠男两位馆长介绍,曾国的青铜器之所以能达到当时的顶尖水准,与其作为铜矿重要产地的控制者密不可分。作为周王朝分封在汉东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它控制着“随枣走廊”的铜矿料运输线,由此,鄂东南的大冶、江西瑞昌和安徽铜陵等地的铜矿便可北上运至周、西运至楚。在源源不断地向周王室及楚国等诸侯国提供青铜原料的同时,自己自然有条件拿到第一手的、最优质的铜金属资源。

镶绿松石青铜鉴缶 战国中期

  青铜礼器多用于祭祀、宴享等仪式性场合。每一种器物都有特定的形状与用途,或用于烹煮、加热食物;或用来盛放祭祀的酒浆;或用于奏乐。

  展览中数量众多的、作为饮酒器的爵,是最常见的青铜礼器之一。在始于周代的爵位中,“公爵”“伯爵”等都使用了“爵”字,表明在王朝的礼仪中,饮酒器是极为重要的。

  此外,南越王墓也出土了不少楚文化文物,如凤鸟纹牌饰、错金铭文铜虎节、楚式鼎等,可见南越文化与楚文化交流融通。而古曾国文化,从大的方面说,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楚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林冠男说,楚人尚武,男子风俗爱佩剑。但在曾国发现的随葬兵器中,剑极少,戈、戟很多,似乎与楚地风俗有别。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