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带你看广州非遗的创新玩法

  • 听全文
  • 2020-06-1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6月11日上午,一场别出心裁的开幕式,将宣告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广州非遗购物节”正式启幕。广州市入选第六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颁发仪式、代表性传承人抗疫作品捐赠仪式、夏至养生体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场活动中,“我哋广式”这个带有浓浓广味的口号,早早吸引了各方的目光。“非遗要真正回到生活中去,才能自然延续”,广州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就是想构建这样一种良性的生态。”

  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116项,代表性传承人194人;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81项,代表性传承人92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代表性传承人19人;人类非遗代表作2个——这是一组有关广州“非遗”的数字。数字中包含的部分传承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用心、用手、用热情守护的那些手艺,却在一代代的后辈那里传承着,在无数“外行人”的日常生活中延续下去。

  制度建设与基础性研究同步 步步领先

  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起步很早。10多年前,在“非遗”这个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时,广州已经着手进行本土非遗项目的普查,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数据,掌握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从近年来广州非遗表现出的活力来看,它在广州实现“老城市 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方面,大有可为。

  凡事预则立。所谓“预”,不仅是料在人先,也在于完善、系统的制度建设。2020年2月8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公布,5月1日正式实施。配套的《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出台。《办法》从广州的实际出发,解决非遗保护的难题,重点突出市、区级项目的历史传承、生命力和保护价值。比如它规定,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应当“在本地传承一百年以上”,传承人的谱系也“不得少于三代”,同时明确了在五种情况下传承人的“退出机制”,对于非遗项目涉及的原材料,特别是濒危原材料也做出了规定。广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春雷说,这些规定鼓励和引导非遗传承工作向社会延伸,同时目前广州不少非遗项目采用的是“生产性保护”的模式,有利于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方案》也在2020年2月28日印发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广州非遗振兴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拟通过实施非遗保护建设行动、融合挺进行动、活力提升行动、记录深化行动和传播优化行动等五大行动,全面提升广州非遗发展水平。

  一手抓阵地建设 一手抓“传人” 目的都在“传承”

  非遗的最理想状态,是润物无声地融入城市之中、生活之中。但它的提升、转化、研究,也有赖强有力的阵地建设。作为广州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在不久之后就将与公众见面。其中,非遗园作为该馆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广州非遗活态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工作抓手。

  实际上,广州市近年来的非遗工作亮点频频。2019年上半年,广州承办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这是我国所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首次集中展示。8-10月,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作为“广作华章”系列展的首展,展览是广绣首度在京举办的专题展,总观展人数达百万人次以上。11月,于白云机场三号贵宾室举办了《广作华章——广作新生代清华创意设计工作营结业成果展》,是首度以广作新生代为主角的展览,凸显广州非遗保护的新活力。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广作华章”作为国内非遗界的新锐品牌,逐渐打响。

  广州还依托二十四节气,开创非遗课的新模式;举办“你最识玩——2019广州非遗体验游”,推出10余条非遗旅游线;组织了6场“遇见广式生活”——广州非遗开放日活动,发动传承人群广泛活化非遗资源;与清华美院合作对广作新生代进行重点培养……一系列的活动,着眼于“未来”和“活化”。

  2019年10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在广州建立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连同2015年成功创建的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试验区,广州已有2个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业内人士表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工作,提升区域整体文化氛围,改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条件。

灰塑是广府文化中极富地方特色的代表技艺。

  非遗工作站建设是广州非遗人近年的工作重点。此举旨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发展工作,不断探索非遗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已建成3个。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的首个非遗传承聚集区(永庆坊非遗传承聚集区)也即将投入使用。

  借助新平台 营造新生态 着眼就是“未来”

  2019年9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认定了9个新增项目、7个扩展项目。今年4月,广州有9人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日益丰富的非遗名录体系,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这一系列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和创新突破,广州充分结合文化和旅游各自的资源优势,全面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等非遗“五进”工程,使广州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任务更具体、更清晰,覆盖面更广阔,影响力更深远。另一方面,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鼓励有序开发非遗旅游线路,推动非遗创意产品开发利用,打造非遗网红打卡点。

广彩

  “可以说,在非遗圈子里,我是最早接触网络营销的”,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唐志茹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我们已经开始了观望与探索。2004年开了第一家网店,并且在接下来的数年内,在不同的平台,都开设了我们的网店。后来又在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有了我们的交流号。”

  唐志茹说,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玩法”,但是,它们共同的重点都是:让更多人发现你、看到你、认同你,从而带动你经营的商品销售,“我们在非遗中心的帮助下,学会了各种网络营销的要素。例如:自己的形象及定位、内容如何发布……细节到了音乐的搭配、强弱。让我在最短时间内,制作出优质的短视频。传统手艺并不是马上能接到订单的,但这都是为未来的传承做的准备。”

  非遗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做非遗,不能忽略传播;做好传播,必须用好“平台”。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非遗处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在触电新闻、抖音等网络平台推出了50场非遗微课堂和4场非遗直播课,共吸引约百万人次观看。在学习强国全国总台发布了45集“遇见广绣非遗慕课”、25集广东音乐课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介绍、展示广绣和广东音乐项目,非遗课程传播量在全国居于前列。6月11日起,我市举办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及“广州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仍将以线上传播为主,相信将掀起新的一轮“非遗风暴”。

广绣作品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