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青砖麻石巷 转身文艺范

  • 听全文
  • 2020-09-18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泮塘五约微改造以“保留”为目的 以绣花功夫留住乡愁

  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以深化城市更新为突破口,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建立城市更新“一张图”,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幸福工程。如何协同各方力量、解决复杂问题,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最终实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广州日报9月18日起陆续推出“城市更新大家谈”系列报道,邀请城市更新中的实施主体建言献策,畅谈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所思所想,同时特别邀请各位街坊现身说法,讲述对城市更新的幸福期许。大家的事情,大家谈,也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我们的新花城融媒体平台积极参与讨论。

  活化900年古村 保留历史原貌

  泮塘村是位于荔枝湾涌边的岭南古村,从建村至今有着900多年的历史,以仁威庙、扒龙舟、“泮塘五秀”等闻名,泮塘五约则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少有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

  2007年10月,因荔湾湖公园扩建,泮塘五约启动第一轮征拆,然而,拟迁走500户的地块最终只有300多户住户同意迁走,征地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拆迁也一延再延。2013年9月,“西关广场”修建计划提出,涉及泮塘五约拆除面积约1.3万平方米,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不久后搁置,第二轮征拆工作亦于2013年停止。

  两度的征拆和停滞,让泮塘五约成了“拆迁废墟”,人丁渐少,房屋破败,村北面变成周边批发市场的物流库房,整个村落展现出破落、无序、设施缺失和隐患突出的现状。旧村内不断的无序改造导致地方历史价值遗失,复杂的产权、传统业态和外来人口的影响也导致古村落的功能性衰落,而与公园的分隔则使泮塘五约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消防隐患的问题日益突出。

  2016年6月底,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发布《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泮塘五约位列其中,作为其中一个微更新类项目,项目范围位于荔湾区中山八路以南、泮塘路以西,荔湾湖公园东北,临近仁威古庙,占地面积约32128平方米,改造涉及已征收房屋165栋,这也是广州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以“保留”为目的,指的是在维持泮塘五约现状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建筑物进行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护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以实现片区的改造和更新。2017年2月,泮塘五约微改造一期启动,2018年4月,微改造二期启动,2019年底完工。

位于泮塘五约的绿至·时间小院,老民居变身为一个绿意盎然的庭院

泮塘五约亭

  据悉,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是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管理运营的。荔湾区住建局为建设单位,广州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和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设计单位,建成后由荔湾区文商旅中心活化运营。目前,荔湾区文商旅中心积极推动优质文化项目落地,引入茶道香道、木雕盆栽、玉雕银器、绿植休闲、健身体验、音乐创作等特色小店。

青石板街巷中的文艺店铺

  荔湾区住建局公共设施建设科负责人罗隐成:

  用古朴材料翻新更换 居民设计师保持交流

  我们对房屋的改造分为三大类:对3000多平方米的完成征收房屋进行整合改造;对没有征收的私房,根据居民的意愿,用青砖片、木门窗等比较古朴的材料进行外墙翻新、门窗更换;对坍塌破败的建筑进行抽疏,变为巷口空间。

  进场前,我们在村里设置一个工作点,用一周展示初步设计方案,收集居民改造需求和历史文化要素线索。设计师还在一期改造的前期打造了一个设计师工作点,居民可以随时到那里与设计师咨询、交流。2018年12月,泮塘共同缔造委员会成立,它成为一个居民讨论、各方沟通的工作机制,也是广州首个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总体看一、二期的改造,政府做了70%,35%是微改造,35%是正在进行的活化运营。如今,二期改造已经完工,但改造是不停步的,今后,剩下的30%需要居民在70%的基础上来自主改造,让家园变得更美好。

  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师李睿:

  微改造前做田野调查 空间规划要先搭骨架

  从十年前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开始,我所在的团队就关注到泮塘。10多年来,华工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象城建筑一直对泮塘五约的历史文化保育、社区营造等进行研究,寻求保护、开发的平衡点和新可能。

  从2016年微改造的前期启动开始,象城建筑、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院联合团队就进入泮塘,有同事长驻村子做田野调查,观察空间规划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一期微改造启动后,我们并不急着马上把因征拆而破败的村落环境恢复,而是要先搭建空间骨架。五约直街是泮塘东西向主干道,东接仁威庙,西联三官庙,加上绕村半周的涌边街,成为串联起整个村落空间的两条主线。我们先对已征收房屋里的危房进行整改,坍塌的不再重建,而是形成院落,周边的房屋围着院落组成片区,一个个片区沿着这两条主线分布,以点带线,从而带动整个面。走进村子,沿着街巷看到这些成组的片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不同。

  荔湾区昌华街城管科四级调研员安锋:

  从街道治理难点到令人愉悦的主干道

  我在荔湾区昌华街从事城管工作十几年,去年5月起参与泮塘五约微改造二期以及邻里花园建设。

  在我的理解中,微改造、原地化是改造的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微改造就是不大拆大建,对村中的文物、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等原样保留,对原住民的房屋进行简单的整饬和修缮,对已征收的房屋,结合未来提升片区面貌和活化利用的考虑,进行整合改造,对违建进行拆除和严控。原地化就是突出岭南特色,融入西关文化以及泮塘独有的文化。我们成立了由专家、居民、建设方等组成的共同缔造委员会,村中的长者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很熟悉,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作为一个基层城市管理人员,我最大的感受是,改造前,泮塘五约可以说是昌华街治理的难点,五约直街的摆卖、占道很多,村中的乱搭建现象突出,而改造后的五约,在房屋、道路、绿化和市政设施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治安、秩序有很大改善,走在路上都感觉心情愉悦。

  泮塘五约原住民黄有雄:

  改造后安全感提升 希望传统发扬光大

  我今年60岁,是土生土长的泮塘人。黄姓是泮塘村的大姓,按照族谱,我的先祖从明代就已迁居于此。我和家人也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泮塘。

  微改造后,最大的感受是村子面貌和治安的改善,白天没有那么多“走鬼”,夜里没有“收买烂嘢”的收买佬,监控多了,小偷小摸少了,安全感大大增加。

  说到微改造对保留泮塘文化的作用,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保留老建筑上。不大拆大建,村里的老人都很支持。

  在延续泮塘传统上,我个人认为,不管改造与否,“人”才是最关键的。尽管很多原住民都已搬走,但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搬到泮塘的农民大厦,只要有原住民坚守在这里,传承就会继续下去,这一点我还是有信心的。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村里的后生仔常聚在一起舞狮子、扒龙船,这些传统延续了十几代。希望微改造后,能吸引越来越多人来到泮塘,把这些传统发扬光大。

  泮塘五约原住民李燕军:

  若早些启动微改 更多村民会留下

  我今年52岁,我的祖先从明代迁居于此。泮塘改造后,村里变干净了,路铺得很好,抽疏了些房屋,没以前密集。我们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重建的,历经多年风雨有些破烂,他们也把我们的房子修好了。改造后,好多早先离开的老街坊,还常回来看看。我有时感慨,如果早些启动微改造,也许会有更多原住民留下来。

  我认为,不做改造,原住民就会不断迁出去,900多年的传统就会渐渐丢失。因为改造,很多村民才重新认识了泮塘,更加珍惜这里的人和事。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 对泮塘的历史不甚了解,自从微改造后,不断有老人家站出来讲古,我才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环境和生活里有这么多“古仔”可以讲。而且,我认为村里不仅要有人留下来,还要有外人走进来,我们也欢迎愿意融入泮塘的商家进来。村里的传承是一方面,传播也很重要。

  泮塘五约原住民李声权:

  文化内涵待挖掘 希望细节做得更好

  我今年78岁,是村里的“讲古人”,是泮塘共同缔造委员会的居民代表之一,我的先祖从元代迁入泮塘。

  在泮塘启动微改造初期,我们有共同缔造委员会作为吸收民意的渠道,当时我提了很多意见,希望多保留一些有历史价值的祠堂、庙宇等,有历史底蕴的村落一定要保留这些空间,向外界展示它的年代感。可以肯定的是,微改造让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当然,泮塘还有很多名人故事和文化内涵有待挖掘,还留在泮塘的人,也不会迁走,因此还要考虑他们继续生活在这里的需求。我们希望,微改造完成后,政府能趁着大好形势,一步到位把泮塘打造得更有特色、更加宜居。比如,泮塘五约八巷和荔湾湖公园的围墙是否可以打通?村里有一间没开放的公厕,和不远处的公园公厕功能重复,是否可以改变用途用作特色美食经营场所?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