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日日免费演,场场做大戏

  • 听全文
  • 2021-02-25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荔枝湾大戏台演足10年地道广州味

转存图片

荔枝湾大戏台现场

转存图片

榕树下观众听得入迷

转存图片

表演现场

  “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被保留下来源于生活的传统艺术”——这是一位游客在现场观看了广州荔湾的“荔枝湾大戏台”表演后,写下的一句留言。

  正如这位游客所说,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品类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都已经成为了景区里面的“景观”,而与它们一直赖以生长的日常生活逐渐远离。但在广州,却有这样一处“免费但无价”的传统表演场——位于西关老城区域的荔枝湾大戏台。或许,这正是广州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体现。

  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开场的快乐

  “我们这个大戏台,有三个特点:一,天天都有演出,包括周末都有;二,都是演大戏;三,免费。”在今年第一个30摄氏度的高温天里,荔枝湾艺术团团长杜名扬和记者坐在戏台下的榕荫里,面带微笑地讲起了有关这个剧团、有关这个戏台的故事。

  11年前,在荔湾区工会艺术团从事粤剧表演工作的杜名扬被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带一支队伍,把荔枝湾大戏台“搅热”。于是他们12位团友,顶着新改的“荔枝湾艺术团”的名头,在刚刚改造好的荔枝湾景区的这个新戏台上,扎下了根。从2010年10月23日在荔枝湾大戏台演出第一场折子戏,十年来,凭着“日日免费演,场场做大戏”的坚持,这个戏台成了荔枝湾一带最不能错过的风景。

  最早的大戏台,面朝着荔枝湾涌,空间小,观众看戏也很不方便。杜名扬他们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朝向公园大树下小广场这边,增加了一个舞台,使舞台和看戏的位置空间都更大了。因为两边的舞台都能演,自然也更加灵活。每天下午2时到5时,大戏准时开场,送上一份地道广味的快乐。

  记者来到这里时,现场的观众有几十个。多数人坐在小广场上摆放的临时座位上,没座位的,有的站着、有的坐在旁边的榕树下。有人跟着台上哼唱,有人安安静静地听。“今天的人算少了。”杜名扬说着,拿出手机翻了一会儿照片,递到记者面前说:“看,多的时候一千多人!这里挤得满满当当。”有些人从其他区赶来,作为戏迷,他们知道这里有免费的好戏看。

  在记者和杜名扬聊天的这一小会儿,来来往往的游人,无一例外地举起手机或者相机拍大戏台。那些听戏的观众呢,不急不催,仿佛早就习惯了。五六个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在队伍的最后出神地看着,不知是看戏,还是看景。

  除了热爱,还有对粤剧传承的责任感

  杜名扬说,这个全年无休的小艺术团,现在有团员100多个,常年活跃的有50多人。这里面除了少数是专业院团退休的老演员,比如记者采访时正在台上表演的郭老师,大多是老资格的票友。站在这个舞台上演出,除了有自己对粤剧艺术的热爱,还因为怀有一份传承广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杜名扬说,十多年来,艺术团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支持,演出条件比刚开始时好了不少。戏台两边的两层小房间,改造成了化妆间、休息室,也有了专门的乐池。他现在还想在戏台前的小广场上搭一个雨棚,“有时候下雨,那些观众就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在那里听,很不方便。”此外,他还希望,能在广场上装一些相对固定的座位,毕竟每天开场前搬椅子布置观众席,工作量太大了。

  目前粤剧的听众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老观众看戏,喜欢整场整出的大排场,但对热爱热闹的年轻人来说,要静下来看一出戏可能都觉得时间太长了。时代在变,审美在变,但杜名扬觉得,作为广州、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粤剧,还是要代代传承下去。所以,他们的队伍除了在大戏台上唱念做打,也到学校、社区里去唱,去讲,传播粤剧、粤曲的相关知识,扩大“朋友圈”。

  艺术团的运作经费之前主要依靠每月的几千块资助以及团友的会费,但杜名扬说近来资助这一块没有了,演出的花销压力顿时大了起来。他希望得到一点经费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奉献更好的演出。

  有数据显示,目前广州粤剧粤曲私伙局超过1300个,还有大大小小的惠民演出、粤剧比赛,群众基础相当深厚。荔枝湾大戏台的惠民演出,是政府部门、粤剧爱好者、观众共同参与的艺术“Party”,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它不落幕,不停演,随时对所有人敞开大门。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