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9年12月31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广州两会
代表委员为“湾区融合、交通先行”支招:应提升轨道便捷度实现——一张网 一张票 一座城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19
浏览次数:
-

“动感号”列车驶入广州南站站台。

“动感号”列车驶入广州南站站台。

一架在广州白云机场起飞的全日空航班。

一架在广州白云机场起飞的全日空航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蓄势待发,以广州为中心的国际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勾勒出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大轨道交通蓝图。早前发布的规划已细化目标,一张巨大的城际铁路交通网即将从广州延展,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融入“1小时经济圈”。

如何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相关话题在广州“两会”上引发热议。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下好“湾区融合、交通先行”的一步快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支招。

如何提升轨道上的便捷度?

以共识打破种种阻隔、壁垒

铁路:“一张网”“一张票”“一座城”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推进,每个城市将沿着轨道的“一张网”加速融合,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自由流动,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格局。如何加快提升轨道上的便捷度,代表也纷纷提出建议。

“地铁的辐射不仅仅是在图上画一条线,而是要在城市基础设施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这是最核心的。”丁建隆认为,首先应该制定相应制度。“比如说票价,区域里面怎么用?跟高铁、城际铁路怎么用?”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动广州地铁线网向佛山等周边城市延伸”。丁建隆说,佛山的地铁线网和广州地铁线网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按“一张网”“一张票”“一座城”的模式方式来运行,“从佛山中心区祖庙出发,可以直达广州市海珠区”。丁建隆认为,其他也可以参照这种模式。

丁建隆透露,近期,广州已与中山、东莞等周边地市就交通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沟通。“沟通效果非常好,大家都达成了共识,很有积极性。”未来,广州地铁向北会和清远连接,西部与佛山连接,南部则辐射中山、珠海、东莞。

除了打破行政阻隔外,广州地铁线网向周边城市延伸,还应该在技术上提前沟通好。丁建隆说:“否则我用了这个制式、你用了那个制式,跑不起来。”

体验:持护照者乘坐轨道可以更友好

而在优化轨道交通服务的举措上,列席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的华侨代表、挪威广东同乡会会长关志辉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票务等细节,让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畅行无所阻碍。

过去一年时间,关志辉回到中国12次,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探亲访友,最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是高铁和动车。“虽然我在网上订了票,但是拿着护照没有办法在一些互联网取票机取票,最后还是要跑去人工窗口排很长的队取票。”关志辉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轨道上的人性化措施也一定要提升到国际化水平。

如何打通交通“任督二脉”?

增铁路密度拓地铁规划

铁路:让线网密度超过其他湾区

大湾区内的11座城市,如何才能实现轨道上更好更快地连接?相关问题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日前,中国高铁主创人和主要实施推广人之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在广州受访时,给出了其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建议”。

他指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客运总量为10.7亿人次,占全国总量的5.8%,客运需求强度为15.4次/人·年,铁路客运量为2.4亿人次,铁路客运需求强度为3.54次/人·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2次/人·年)。

但是,湾区内高速铁路人均里程较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1%;客运负荷较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倍,铁路网尤其是高铁网规模总量不足,对外高标准客运通道较少,下一步大湾区要增加铁路建设量,让铁路线网密度超过其他湾区,人均铁路线路里程接近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达到世界一流铁路发展水平。

据了解,2018年,广东省发改委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地铁:规划时跳出本土层面

“除了有高铁、城轨以外,地铁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作为地铁行业举足轻重的领军者,丁建隆说,其他轨道交通主要是点到点的联系,相较而言,地铁的优势是可以将途经的片区都带动起来,可以大力度、大范围地把几个城市交融在一起。

丁建隆坦承,过去广州地铁是出于广州的发展来规划设计的,多年来践行的使命也是“为广州提速”。时间证明,广州地铁所到之处的确发展迅速,“所以说,地铁不仅仅是输送旅客的问题,还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和规划问题,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手段。”

“从城市发展来讲,轨道交通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根据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功能和定位,今天我们在广州规划地铁、修地铁,一定要跳出广州本土层面,把广州放到大湾区中来考虑。”他说。

为何建“轨道上的大湾区”?

以轨道交通激活湾区发展脉搏

放眼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处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之下,湾区内11座城市只有激活交通脉搏,实现互联互通,才能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真正发挥“9+2大于11”的作用。

而以广州为中心,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之举,不仅优化湾区内的空间格局,也扩大了城市的辐射半径。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应该起到核心作用,引导推动建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辐射延伸,来带动周边城市,体现广州的核心城市地位。”列席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隆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是建议。

事实上,广州也早已在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上谋篇布局。进入2019年,《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开年之初及时发布,进一步明确加强城际间的互联互通,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趋势。

《规划》中提出,广州将以建设全球交通枢纽为总要求,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的重点包括,通过连接广州主城区与外围城区、周边城镇组团及其之间的通勤化、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构建城市交通网络主骨架,打造30分钟通勤圈;城际铁路规划以广州为中心,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的城际铁路交通圈。

“要把城市群串起来,把1小时交通圈串起来,这,靠的就是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丁建隆进一步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首先应是轨道上的大湾区。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