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2020年第192场)
主题:广州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2020年第192场)  
时间:2020年9月24日下午3:00  
地点:广州市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
邀请嘉宾: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女士,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先生,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孙翔先生,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蕴韶先生,中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先生,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先生。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主题:广州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2020年第192场)

  时间:2020年9月24日下午3:00

  地点:广州市新闻发布厅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

  亲爱的各位媒体朋友:

  今天是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欢迎大家来到广州市政府新闻中心,出席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这也是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在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下,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的系列新闻发布的第192场。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期间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广州市科技领域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全链条的创新发展规律,我们市委市政府也是高度科技事业的发展,积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赋能老城市新活力。

  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广州地区,科技界的不同代表共同出席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来到现场的各位嘉宾,他们是: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女士,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先生,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孙翔先生,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蕴韶先生,中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先生,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先生,上述科学家和嘉宾将共同分享在科学领域的体会。

  首先,有请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孙翔先生通报广州科技创新最新情况。

  有请孙翔先生。

3.jpg

  孙翔:

  尊敬的王院士、李院士,各位科学家朋友、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广州市科技局,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广州科技创新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并提出了“四个面向”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为科技界的广大工作者鼓劲加油,我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近年来,广州按照国家、省的部署,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着力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带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并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广州科技创新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复刻式”创新模式转向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推动”新阶段。今年9月份从有3家世界权威机构从不同的纬度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第一个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创新集群百强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在此之前广东是单独参加排名,(广州2017年排名63位、2018年排名32位、2019年排名21位);

  第二份报告是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广州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

  第三报告是根据普华永道《机遇之城2020年》报告,广州排名第3位,比去年上升1位,其中“智力资本和创新”的排名从去年第4上升至与北京并列第1。这些在国际、国内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指标,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广州已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一极。9月初,广州获科技部支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近年来,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超过1.2万家;2019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9283家,连续2年居全国城市第一,截至在2020年9月目前,已入库9540家、超过去年总量。2019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18年翻番的基础上,再增长77%,达到1273亿元,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2020年截至9月已同比增长54%。已经表现了强势的势头,在科技战“疫”中,广州地区各级科技力量一盘棋联动,由钟南山院士、徐涛院士等顶级科学家领衔,全力投入科研攻关,取得显著的成效。钟南山院士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获得“共和国勋章”,广州医科大学疫情防控南山团队、徐涛院士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目前,广州正按照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落户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要求,引进汇聚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顶尖高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重大核心技术等高端创新资源,着力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1”是指以南沙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将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支撑南沙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目前,一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于5月份启动。第一个“4”是指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提供战略支撑,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广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深海、深地、深空等科技前沿领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这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荐名单,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第二个“4”是指以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先后启动生物岛实验室、广州海洋实验室、琶洲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和技术4个省实验室建设,迅速吸引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N”是指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面向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引进中科院系统高水平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多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和顶尖高校在广州落户。目前已有10家研究院获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认定支持,占全省的83.3%。

  与此同时,广州以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孵化育成体系三大创新平台为抓手,构建了由3145个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构成的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六大领域的创新平台占比约50%,聚集了国内外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超过270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奖项51项。这批高端创新平台,对广州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和原始创新、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有效推动了广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广州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真诚希望大家广泛宣传广州科技创新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成效,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和环境。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朱小

  非常感谢孙翔副局长代表广州市科技局所做的总体通报。大家知道再过一个月,我们将迎来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次来到我们广东、来到广州,特别是总书记在广东提出的“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我们广州市的科技、创新战线的所有人集中全力做工作。刚才,特别孙翔副局长讲到一个“1+4+4+N”的整个科技创新呈现的新矩阵,第一个“4”就是重大的科技技术设施,为前沿战略之称的,现在是我们国家级的科研基地;第二个“4”是以4个省的实验室为原始的创新主力军,强占创新发展的新高低,“N”是指多个以高水平创新为技术,供给主平台,带动我们新兴产业发展,那么领军的“1”是以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打造综合型的国家科学中心、主要的承载区,美好的蓝图是在我们科技工作者,在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最新的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下,继续奋力前行。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大家非常喜爱的王迎军院士来到我们的发布会现场,这也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王院士第二次来到我们新闻发布中心,我在和媒体交流的时候,媒体都特别高兴,特别前一段时间,媒体朋友也到华南理工大学的广州国际校区去参观他们新生开学典礼的时候,他们都说特别想和我们王院士,和亲爱的王奶奶,能多一点听到她讲课。今天,我们王院士专门来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得主、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教授,有请王女士。

1.jpg

  王迎军:

  尊敬的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非常振奋。正如总书记说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时间关系,我只能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谈一点体会。

  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这次涉及整个人类的新冠疫情,我相信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医疗器械对人类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总书记更是敏锐地提出:“随着人民对健康生活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要抓紧推进”“要提前部署”。上个月,我们由四位院士牵头的“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广州开发区签约落地。四位院士中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其中一位科学院院士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四位院士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合作到现在,进行医疗器械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临床示范研究。所带领的团队都研发出国际领先前沿的科技成果。我们选择把这些国际前沿的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是因为广州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具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面对封锁打压,广州没有自我封闭,而是更加开放包容。这也是这些国际顶尖大师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团队落地在广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医疗器械主要包含各种医疗装备和仪器、人工器官、各种植入体,以及病毒检测试剂、医疗软件技术等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潜在市场,这个市场在“十三五”期间整整扩大了一倍。但是目前中国市场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还是依赖进口。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研究水平不行,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的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一些优势的领域我们的研究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有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很多前沿成果还没有落地转化成产品,没有走向市场用到临床,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要有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总书记的话高瞻远瞩、字字切中要害,让我们认真反思、明确方向。我们四个院士的大团队,在广州开发区创建“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就是要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惠共享的协同创新局面,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广州落地,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作用,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国家急需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同时,各个院士团队雄厚的研究力量,可以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出更多的从0-1的突破,打造长板,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医疗器械国际高端平台。我和我的合作者对此很有信心。因为,广州本来就是一片科技创新的热土,她的开放、她的包容,她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支持等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都是我们实现创新梦想的重要保证,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团队加入这个平台,为人民的需求、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朱小

  非常感谢王迎军院士,特别是王院士从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以后,一直在我们这座城市,这片热土上工作和生活,与我们这个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共同的结晶,特别是王院士刚才讲的,我们选择将这些国际前沿的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是因为广州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具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面临封锁打压,没有自我封闭,而是更加开放包容,这既是对我们广州整个科技创新土壤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未来激发我们进一步再上新台阶重要的话语,非常感谢王迎军院士。

  今天我们也非常高兴地也邀请到了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先生。

  我们有请李院士来做发布。

2.jpg

  李德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我是来自佳都科技的李德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在2019年全职引进的外籍院士,我目前担任佳都科技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等职务。我想结合我本人的一些情况,谈一谈广州在引才引智、人工智能以及数字经济方面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想谈一下广州市相当优渥的引才引智政策,我们都知道,广州市大力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环境稳步向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尤其对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吸引力,可以说是逐步提升,就我自己所观察到的,不仅我自己观察到的,也看到越来越多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来广州生活和工作。广州市推出了19项创新举措,对于这一批的“高精尖缺”人才,无论是在住房、落户、税收、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当然,我本人也是广州市引才政策的受益者,例如入选广州市创新领军团队带头人,享受优粤卡、人才绿卡、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政策优惠,同时也办理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我可以更加方便的来中国工作,在此特别感谢市科技局在相关政策辅导、待遇落实等方面的帮助,以及相关领导在这个过程中全链条的协助。

  其次,我想提一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广州,是培育人工智能企业得最佳土壤。

  今年三月,《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成为广州出台的首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纲领性文件。而正在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广州,也将形成一大批应用场景。如同刚才王院士提到的,我同样坚信广州市是培育人工智能企业的最佳土壤。我也相信这将有力激发广州企业加大技术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以及从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开放、公共资源配套、人才引进,甚至包括企业信贷、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来一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我的观察是,广州已形成颇具竞争优势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我所服务的佳都科技为例,面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坚持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尤其关注产品化应用,以高度密集的前沿科技和顶尖人才为基础,进一步“赋能”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和城市交通三大垂直场景,在积累技术、产品研发、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技术和服务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我所服务的佳都科技,就以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己任,用科技创新赋能城市,佳都科技打造了全球首个AI智慧车站-广州地铁21号线天河智慧城站,在示范站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乘客可实现智能语音购票、咨询智能客服,票务、安检一体通过,同时还可以根据站台门智能信息屏显示的等车时间、车厢客流密度选择合适的自己车厢,未来广州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智慧车站,更好的服务于市民的出行需求,来提升广州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据我了解,广州目前正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预计到2022年,广州市将建成100个技术领先的优质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我也认为这是人工智能企业的黄金机会,因此,广州在未来一定会有具有更广大的市场空间。

  最后,未来在新基建加速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以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赋能各行各业,引领创新并驱动政企智能化转型。佳都企业将从平台、人才、组织、机制等方面继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构建并赋能智慧产业生态。我们将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科研选题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的需要以及长远的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助力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发言,谢谢。

  朱小

  非常感谢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先生。

  大家知道,李院士作为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首位全职引进的外籍院士,加入佳都科技,加入我们广东战队,特别是加入我们佳都科技以后,可以说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诸多成果,可以说在整个国内国外的学术领域有了很大的盛誉。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我们李德紘院士也是广州城市文化重要的传播者,也是非常享受生活质量的一位外籍院士。我记得李院士讲过“广州每一道广式菜肴,都散发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广州真可以从早吃到晚不停嘴。”我们老城市、新活力,我们城市文明产业的带动,特别是我们的整个饮食,美食产业的带动,需要更多的国内外所有嘉宾共享广州美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非常感谢李院士。接下来,有请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蕴韶先生发言

4.jpg

  何蕴韶:

  各位媒体,提到达安基因,大家一定会想到核酸检测试剂,所以今天,我就再次报告一下核酸检测试剂这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在疫情防控中间发挥的作用,我至少可以把我们达安基因这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国疫情防控中间的作用,归结到五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1月28日,达安基因核酸检测试剂产品列入国家注册,这是我国第一批应急审批的产品;

  第二个“第一”:2月5日,试剂盒得到了欧盟CE认证,这是全球第一个通过CE论证的产品;

  第三个“第一”:3月3日,受中国红十字会委托,我们公司承接援建伊拉克核酸检测实验室的任务,我们一共捐赠了将近1000万元整座实验室,这座实验室在伊拉克就命名为中国的实验室。他们当地的媒体说中国的实验室在协助伊拉克政府和人民抗疫过程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件事情也成为我国科技抗疫外交上面的重要事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一直在连续跟踪报道,直到目前为止也在报道。

  第四个“第一”:在核酸检测试剂实行全国招标的过程中间,我们是唯一一家保持在所有的省市招标中间全部重标的企业。

  第五个“第一”:试剂盒对国内疫情防控需要所提供的数量,一直为列第一,也许大家会认为你们这是一种商业上的成果,但是我个人体会,他更是体现广州科技抗疫的科技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抗疫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的体现。

  今年年初三,市委书记张硕辅同志带队在达安基因研发生产现场进行调研,当场指示市、区两级各个部门,要大力支持达安基因试剂盒研发和生产,要全力配合、无条件支撑,所以达安基因管理层当时也受到高度鼓舞,表示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们当时喊出来一个简单的口号:“要做中国抗疫用得起,有得用的试剂盒,”所以我们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把平时只有每天三五万人份的生产能力,扩展到十万、二十万、五十万、一百万,另外在四月下旬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全球试剂盒供应都很紧张,为了保证国内市场的需要,除了国家公益基金会援外以外,我们在四月下旬之前没有接过一个商业单子,就是保证国内疫情防控的需要。

  2月6日,省防控指挥部、物质保障组到达安基因采购抗疫物资,当时我们就承诺一个星期交150万份,而且主动把当时市场上的价格在100-200元/人份,主动降到50元/人份,后来武汉实行全民核酸检测,我们又主动把50元/人份降到20元/人份。紧接着是广东省的招标,我们的企业在广东省,理所当然为广东省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在广东省“六省一市”的招标过程中间,我们又把试剂盒每人份的价格降到15元。这讲起来,好像都是一些生意经,但是体现了达安基因作为国有企业的担当,同时,也体现了达安基因管理层高度的政治站位,在整个过程中间,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总书记说“科技工作要面向科技发展的前沿,在我们的产品开发过程中间,我有更深的体会,大家可能知道中国的核酸检测试剂在国际上很有地位,但是大家不知道当前的这一项新冠核酸试剂盒的平台,达安基因是开创者,26年前,也就是“八五”末,我和国内两个顶级教授策划推动了核酸检测试剂在科技部立项,在“九五”立项,我有幸承担这个项目,我选择就是当前核酸检测的平台,当时的项目就叫做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所以如果没有这个跟踪,我们国家的核酸检测试剂不知道迟来多少年,就是因为科技部门有这样的立项,彻底颠覆了我们国家诊断试剂一开始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我们知道我国的体外诊断试剂一开始基本都是国外垄断市场,后来国内的企业慢慢取代,但是唯独核酸前沿的试剂,是我们中国先有了商品化试剂。二十多年来,国外的产品现在几乎卖不进来。所以科技瞄准前沿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总书记在科技四个面向中间,把瞄准国际前沿放在第一位。

  二、我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体制的创新是一样重要的,达安基因这一项“九五”攻关优秀科技成果,在学校转化,当时因为我向科技部做承诺,我一定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所以学校设立了一个校办企业,就因为是1999年广州市科技局在进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发掘过程中间,发现了我们,后来有省市两级的领导强力促进下,才把校办企业推向社会,2004年深交所才上市,所以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对这项科技成果的高度重视和体制创新,今天不要说达安基因不存在,就是当时的校办企业也不存在,所以经常有媒体的记者问到我,“中国有那么多的重点医科高校,为什么只有一个达安基因能够上市?”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它在广州,因为广州具有开放、包容、创新、丰富的基因,所以我非常荣幸我选择了广州。

  三、基础创新平台是非常重要,这一点也得益于我们科技管理部门,在新冠发生前两年就警示我们,“何教授,你们这样的企业必须在诊断试剂核心原材料上面要解决,否则,大关键时候就会卡在别人手里,”果然,今年2、3月份,所有向我们供货的外国供应商都停止供货,所以我们立即启动这两年研发成果进行核心原材料的生产,使得我们在整个疫情防控中间在不断扩大产能,所以我再次呼吁,广州市更进一步建立基础技术创新平台。

  另外,广州具备了检测技术产品的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当年市科技部门发表的这几个高效的产品,现在都成为细分行业里面的领军,虽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叫作体外诊断试剂,但是体外诊断试剂不仅仅是疾病诊断,更重要的是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这次新冠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我们再次呼吁要支持广州的优势产业集群,能够影响全世界。

  大家可能经常会有媒体问,你们达安基因为什么叫达安,我就告诉他,达安实际存在了企业势使命,“达生命之源,安健康之本”,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总书记在这科学家座谈会上,把科技工作的“三个面向”特地加上了面向生命健康,所以这一点,我感觉开心鼓舞,达安基因的使命和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非常吻合,所以我想达安基因在整个生命健康、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一定会发挥更大作用。谢谢各位。

  朱小

  非常感谢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蕴韶教授的发言,我们从何教授的发言中,能感受到一个科学家的情怀,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为广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他对我们这个城市浓浓的热爱,特别是何教授讲的为什么达安基因上市在广州,正是因为这个城市包容创新的这个氛围,我觉得刚才的王迎军院士、外籍的李德紘院士,以及我们何蕴韶教授的讲话,都是我们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深深的爱,我们更加感受到我们体制优势带给我们所有的国民坚实的保障。同时我们最近也看到很多媒体的报道,同样在大洋彼岸的另外一个体制的国家,自1月20日,美国出现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8个月间,美国的新冠从1例增加到680多万例,死亡人数一路越过10万,直逼20万,美国媒体将此归结为一个国家的失败,我们此时此刻更多地感谢这个城市,提供的科技创新的包容土壤,我们感谢伟大祖国带给我们这种强大的体制优势,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夜以继日、闻鸡起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前进。非常感谢何蕴韶董事长的精彩发布。

  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先生发布,有请。

5.jpg

  陈捷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及生物岛实验室的陈捷凯,从事干细胞相关的基础研究。从本科学习开始,我在广州已经学习、工作、生活了16年,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中科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这一路以来,对广州这座城市包容、创新、务实的文化,感受很深。我很感谢广州给予我成长和做事的环境,刚才听了前面各位专家和孙局长的发言,我对广州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我很庆幸成长在这个时代,恰逢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又引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我成长的环境比老一辈科学家要优越得多,在我的职业生涯早期,就可以在世界最前沿的干细胞及再生医学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我的导师特别重视独立思考和原始创新,在他的影响下,我得以一直坚持我做科研的初心: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做真正的原始创新。干细胞和再生医学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但干细胞的来源和调控始终是领域前沿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过去十几年中,围绕这一方向从入门做到了世界领先,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创新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我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使我深受鼓舞。我觉得创新的要素在于人,也在于环境,像广州这样一个包容开放的环境,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环境,一个重视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能够更好地激活和保护人的创造力。我感恩在这样的环境中受益、成长,能够潜心学问,得以在细胞和发育、化学生物学、大数据分析等不同领域都有机会钻研至深,并和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合作,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构成和研究经历对我做出至今一系列原创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东省、广州市响应中央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号召,启动了一批广东省实验室的建设和一批大科学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参与生物岛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以及通过参加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的设计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广州市政府在科技创新上的决心。新型研发机构有着顶天立地的使命,既要加强原创基础研究,又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成果。

  我是主要做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的,在这次疫情科技攻关期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直在岗,按照中科院和生物岛实验室的抗疫攻关部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原本我认为干细胞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直接服务于疫情攻关,但通过攻关部署,我和抗疫最前线的医生及科学家们交流,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后,我发现我们一些最前沿的技术,正好能够解决像动物模型缺乏这样的问题。于是,面对这些需求,我和我带领的团队从1月31日起,就开始攻关运用干细胞技术在35天内成功构建了人源化ACE2小鼠,用于新冠动物模型研究,支持药物和疫苗的开发,同时,我们利用对细胞变化的了解和技术系统,通过研究细胞变化过程,提示重症病人的治病机制并反馈给临床一线。这说明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可以有效地把基础研究中能力,推广到应用研究中通过这些工作,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工作不仅可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也能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在未来的工作中,决心主动肩负起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

  朱小

  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先生的发布。

  我看了一下,陈捷凯研究员的简历,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邻居家孩子,2002年-2006年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的学士,2006年-2010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博士,2011年-2013年,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副研究员,2013年晋升为我们的研究员。那么陈捷凯先生在广州已经学习、工作、生活了多年,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也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访问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那么重要的是,刚才陈捷凯博士带领的团队运用干细胞技术,在35天内成功构建了人源化ACE2小鼠模型,该模型有助于支持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我们从刚才几位不同年代的科学家和年轻的工作人身上,都能够感受到对我们国家科学创新,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许,同时也对我们广东、广州、大湾区科技创新者提供了开放、包容、务实的环境,给予了充分的价值,我们希望今天能够广泛传递正能量。非常感谢陈研究院。

  再次感谢陈博士。

  下面,有请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先生发言。

6.jpg

  谢黎炜:

  尊敬的各位记者,下午好。

  我是来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团队的谢黎炜研究员,作为一名刚刚回国的三年半的海归科研人员,非常荣幸在这里与诸位分享我的所想、所思和所得。

  刚才,两位院士和教授的发言--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尤其感同身受的是,身为科研工作者不仅要面对国际一流的学术前沿,更要肩负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不忘科学报国的初心,牢记科技强国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讲话非常鼓舞人心,对于科研人员,我想总结起来,只有两个最重要的点,第一提出“四个面向”的要求,第二是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因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的突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从基础和核心问题出发,围绕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坚持目标,问题和结果导向,集合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去解决西方国家的“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讲美国的“卡脖子”问题,以及清单变成我们的科研清单,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布局。在微生物领域,微生物菌种基因资源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命脉。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生产应用,长期以来,我国已成为国外最大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进口国,对发达国家保藏的菌株资源和生物信息大数据已形成较大的依赖。近年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尤其是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美之间摩擦日益加剧,美国大幅度加强对生物大数据和高技术出口的管控,使我国获取外部微生物菌种基因资源和生物大数据的能力出现重大的风险,一旦美国切断微生物菌种和数据资源的共享,这将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科技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构成重大冲击。围绕这个问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诸多团队进行过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菌种,尤其是益生菌菌种资源库,库藏菌种11万株,发现新的物种500余株,为我国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物质保障,并将逐步解决西方国家种业资源垄断等“卡脖子”问题;同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多个研究团队对于资源的开发、鉴定和资源利用,围绕解决环境污染,农业生产问题以及人民健康等问题,初步实现了我国菌种资源的本土化落地,资源的转化利用和造福于人民群众的宏愿。尤其针对目前困扰人民群众的慢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我们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第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实现“0到1”突破的核心动力,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所在。科学研究是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不可预期的挫折和困难,因此,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我们经常鼓励青年的科研人员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潜心搞研究,重视研究过程,尊重研究结果和结论;

  第三,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研究,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需要一代又一代有传承、有担当的创新人才。教育是重中之重,培养踏实,认真,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吸引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投身技术研究,给予创新的激励机制,解决科研经费持续性支持等基础问题,让年轻的科学家不仅能够干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也能常年开花结果。

  作为一位海外归国科研人员,我始终不会忘记踏出国门那一刻的雄心壮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们前赴后继、攀登科学高峰的原动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隐隐爱国情,拳拳赤子心!我们年轻一辈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质科学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大业中!

  谢谢。

  朱小

  非常感谢我们年轻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先生的发布。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和一系列发布活动,这篇发布稿使我们感觉干货满满、同时也是文才飞扬的充满这种爱国热情的稿子,特别是我刚才听到谢黎炜先生讲的结合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解决受制于美国的“卡脖子”问题,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的清单,我们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实际上也交出了一个非常骄傲的成绩单,已经初步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菌种,尤其是益生菌菌种资源库,库藏菌种11万株,发现新的物种500余株,为我国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物质保障,特别是我们年轻的谢黎炜先生讲到让年轻的科学家不仅能够“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也能常年开花结果。”

  我看了一下我们的媒体报告,其中有一篇报道讲的是,谢黎炜博士,十年海外学霸,一心展转钻研肠道微生态,年轻的谢黎炜教授从小受到家里的人影响,有一个很重要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父亲和他讲的“要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花时间,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克服困难。”向包括我们谢黎炜教授在内的今天所有的科学家和所有的新闻发布嘉宾表示致敬,以上今天是两位院士,包括我们市科技局孙局长和我们几位科学家、领军人物进行了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与科学家座谈上发表重要讲话时的一些体会。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我们的媒体朋友,也请工作人员做好准备,请获得提问机构的媒体朋友首先通报自己所供职的媒体机构。

  我们第二排左侧这位男同胞。

  南方日报记者:

  想请问陈捷凯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基础创新的重要性,想请您结合个人的经历讲一讲如何去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建设?

  陈捷凯:

  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讲话中已经做了精辟的论证和归纳,我对照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发现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原始创新的规律,我学习完也受益颇深,深受震撼。

  首先,讲话中多次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认为基础研究要靠以探索世界奥秘的来实现、来驱动,这点我深有体会。纵观历史,对于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很大程度都是基于好奇心,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老师,都很有好奇心。所以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一直能够保留下来我的好奇心,我从我的老师身上也学到要用严谨的科学实践去探索未知世界,比如说,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对我为什么从受精卵发育成个体,这么精确的过程非常感兴趣,那么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就去探索、发现了,这个细胞不能往回走,也不能互相的变化,其中因为有一些阻碍它变化的机制,从逻辑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能够保持细胞的个性,这种叫作A酸K硫的(谐音)甲基化,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发现,我当时发现也感到非常兴奋,经过几年之后,包括克隆猴的出现,他们也使用我们这个机制,去克服这样的机制之后,就能使猴子的克隆产生了成功,我对后续引发技术的突破,我也感到很自豪。

  另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两次用到的“久久为功”这个词,我印象十分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两次用到了这个词,我印象很深刻,他还论述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

  从我研究经历来看,选对问题、有探索的志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即使有好的开始,很多问题,也需要历经数年甚至十年才会有进展。期间我们遇到非常多预料不到的困难,专注和淡泊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六七年前,我意识到现在的高速的测序技术的进步以及细胞变化过程包含了大量的一些动态信息,我要去解析这些信息,如果我要把我自己的一些原创的假设,以及我将来想要发展出一些新的理论可用于去解释这个过程,我就必须在解析这些数据时的算法是自己能够掌握,所以,我想要想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跨域去学习,比如说用别人的程序时,我都会去理解它底层的算法,要学习数学、学习统计学,而且我还要坚持自己开发新的算法,那这个过程实际上大大减少我的科研产出,那几年,我的论文产量会明显减少,回过头看,我觉得克服那个困难是值得的,觉得自己有挑战更高的科学目标能力,所以我觉得在广州有这么包容的环境,允许我做这样的探索,有一个好的环境,让科学家能够你保留他的这个好奇心,保持它有长久的专注,同时对科学家要求自己去树立科学家精神,树立敢于创造的这个雄心壮志,毕业后脚踏实地地运用到科学科研工作中,我想这两方面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的关键,谢谢。

  朱小

  非常感谢南方日报媒体记者提问,也感谢年轻的陈捷凯研究员简洁的回答,特别是讲到让科学家保留好奇心,能够长久地专注,持续树立科学家精神,树立敢于创新的雄心壮志,并脚踏实地落实。

  非常感谢,继续把时间留给媒体朋友,有请媒体记者。

  凤凰网记者:

  您好,我想提问一下谢黎炜研究员,益生菌与健康的关系很密切,我想请问贵单位在健康产业有什么布局?谢谢。

  谢黎炜: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说到益生菌,还有一个相对应的名字叫做致病菌,这两类不同的微生物都是存在于我们肠道里面,将近4000亿多的微生物,换句话说,用一种接地气的说,就是把它拉出来,里面有90%的都成了微生物,我们看不到,但是又存在于肠道微生物在我们的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近年来,大家对微生物的了解,发现益生菌在某些疾病辅助治疗,以及特定身体状况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现在市面上看到很多各种各样的微生态制剂,但是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在我刚刚发布时提到我们很多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来源于美国和欧洲,所以说在出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时,美国会限制我们对菌种资源的进入,所以我们的益生菌行业遇到一系列瓶颈性问题,比如说一是中国缺乏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二是由于我们的微生物、微生菌都是来自于国外,所以市场的价格相对比较混合。三是即使我们有了一些中国人自主分离的菌株,但是缺乏完善的循证医学研究。因此,为解决以上瓶颈问题,我们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和谢黎炜研究员团队在近年来,我们从实物、环境以及粪便等不同的源头分泌出了多株公用性的无杆菌,以及第二代的潜在的益生菌的资源共和,并建立了华南地方最大的菌种资源库。

  因为我个人在回国之前是研究从事代谢系统研究,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类似于糖尿病、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疾病,那么我们团队围绕糖尿病、肥胖、肠易激综合征这些慢性疾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中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我们团队构建多种小动物模型,探索微生态制剂在疾病辅助治疗方面的这些调控机理,同时,我们利用自己所筛选多个益生菌的菌株,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临床团队对接,开展益生菌和后生原因的循证医学研究。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在慢性疾病的缓解和辅助治疗方面提供第一手实验证据、安全性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利用我们分析的第一代的益生菌和微生态制剂推向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已有菌株的基础上开发出第二代更安全、疗效更好,甚至于能够替代药物微生态药物制剂的产品,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为慢性疾病的防控和辅助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希望用我们的微薄之力来助力健康中国2030年的国家规划,谢谢。

  朱小

  非常凤凰媒体的提问,也感谢我们谢黎炜研究员科普式一个回答,实际上为大家解读了益生菌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健康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大家关注糖尿病、肥胖、肠易激综合征比较感兴趣的媒体朋友,我们可以在新闻发布会以后,继续和我们谢黎炜做进一步的交流,继续把时间留给媒体朋友。

  羊城晚报记者:

  您好,我想提问下何教授,达安基因快检试剂盒的研发情况如何?

  何蕴韶:

  如果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昨天召开,我只能以无可奉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在快检试剂昨天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的通知,晚上又在深交所信息网站公开披露。我在领证之前,是向国家药监局写过承诺书,要严格按照国家药监局使用说明书去介绍这项产品。今天早上,广东省药监局的网站以红体黑字报道了达安基因获得这项快检试剂盒,所以我只能在此介绍一些背景资料。

  早在今年2月份,我们取得国家第一个核酸检测试剂注册证以后,广州市科技局就重点支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更快、更灵敏、更特异地核酸检测试剂。今年5月份上旬,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防控会议上,希望我们国家的科学工作者继续科技攻关,让核酸检测试剂不受制于实验室,能够更快。因为我们面临国门打开,将有大量的出入境人员,如果我们试剂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甚至半个小时之内能够检测出来,我们就能在机场进行及时地分流,当时立项的背景是这样。所以广州市在科技局、广东省卫生厅把我们这一项研究,力推给科技部国务院联防联控科技攻关小组,攻关小组在众多快速技术研发中心,重点推荐了我们的产品往国家药监局,省药监局也是急急地等国家药监局协调,国家药监局安排地大量的审评人员,帮助我们推进快速审批工作,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间,有太多的政府相关部门,我是要感谢,我在这里不想占有太多的时间。

  总而言之,这一项技术,我们知道过去的核酸检测大概都要三个小时以上,也就是一个单元的时间,那么现在这一块能够在28分钟完成核酸检测,一般的情况下,35分钟,另外核酸检测,过去样品进入到实验室,大概要有70分钟的核酸样品处理过程,那么我们现在把这几个过程全部省掉了,当样品送到实验室之前路途的时间,它就完成了病毒核酸的释放,所以到了实验室以后,立即取样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这一项技术,如果按照这一次审批快速试剂和快速的仪器合用,最慢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最快的大概在45完成全过程,另外一部分,试剂还有一个特点,它不但能用于快检,在常规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中也是通用的,比过去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更加简便。关于快速试剂,我就介绍在这里。

  朱小

  非常感谢羊城晚报的提问,也非常感谢达安基因股份公司董事长何蕴韶教授的回答,可以说我们在最新的时间传递了我们达安基因所做的快速试剂盒的最新发布情况。

  继续把时间留给媒体朋友。

  人民日报社记者:

  您好,我想请问一下中国工程院王迎军院士,入户广州的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汇集了多位国内外顶尖大师,其主要功能是做研究还是成果转化?谢谢。

  王迎军:

  严谨地说研发和转化是分不开的,医疗器械这个行业,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产业化的周期比较长,企业的门槛比较高,我们国家这些年一个系列行业发展比较快,企业的数量也很多,尤其是广东省是位居全国第一位企业的数量,但是目前小型的企业占了大多数,大型企业比较少,像美国强生、德国西门子这样的企业,在我们中国还在培养过程中,这些小型的企业对研发的投入量是不够的,依靠企业去研发往往是不行的,而且,不仅如此有一些前沿的成果、高端的成果,我们很多企业是接不住的,这也是说为什么我们的研究出了那么前沿成果,但是真正拿到临床能用的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国际前沿医疗机械创新中心,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是把想把它做起来,包括国外的合作的伙伴都是非常顶尖的大师,诺贝尔获得者,我们当时考虑的就是说,要建一个平台,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有很多大师和他的团队,那么他可能每个大师和团队从事的方向是稍微有点差距或者说有的是从事基础研究、有的从事应用研究,有的工程化等等,不同的研究方面,这样一个大的团队汇聚在一起以后,他形成一个大学科交叉的,然后又是能够进行某一项重大的需求或者重大的产品所要求的各个学科背景的技术和力量,这样一个队伍,我们把它放到一个平台上去,第一已经比较成熟的前沿成果,能够尽快地在平台上进行孵化、加速,然后让它尽快实现产业化,科学家不管是进行科学研究还要进行工程化的研究,推动产业化的研究,就相当于我们的企业不用再或者说没有能力建研发中心的,这个平台可以给他提供研发中心的作用,这是一个方面。

  在国际上非常顶尖的团队,大家汇聚在一起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原创性的研究,那么这些科研成果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推出来,始终保持站在国际前沿这个地位上,因为医疗器械随着它的发展,它所体现的大学科交叉的特点就更加明显,那么往往某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可能做不出来,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在进行转化的精准医疗、治疗技术,相当于医疗软件的技术,它本身可以把一些临床上很难治的病,或者放弃治疗,进行保守治疗的病,可以给他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它需要一个精准的治疗技术,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细胞生物、新材料、3D打印技术等等,然后把它做成一个成套的技术,医生可以很简单地把复杂的手术变成简单的手术,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还比如说我们进行的大缺损的骨修复,这个在临床上也很多,这个在国际上目前还没有,比如说如果是骨肿瘤或是其他原因造成一个患者的大段骨缺损,一般在手术上选择把他腿切掉,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癌细胞不会扩散,获得生命,如果你发明再生修复植入产品,就可以把他的腿保住,大大减少残疾人群,就像总书记讲的“让美好生活愿望得以实现,”

  所以,这个平台我觉得把这些从事不同方向研究的,或者说不同的研究性质,这些顶级的科学家放在一个创新平台上,从“0-1”
原创性的研究同时,也把创新的要素向企业集聚,然后推动直接参与技术转化的工作,推动企业把机械成果产业化推向市场,用到临床,我们的梦想通过创新的模式来打造我们中国人前沿的、高端的医疗器械航空母舰,这是我们的梦想。我觉得我们的这个梦想能够实现,谢谢大家。

  朱小

  非常感谢我们的人民日报媒体朋友提问,也感谢王迎军院士深入浅出的解答,为我们解读了王院士和几位院士共同领军的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将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我们人类共同幸福带来美好期许,继续把时间交给我们的媒体朋友,请大家积极举手。

  新华社记者:

  您好,我想请问市科技局孙局,您刚刚提到近年来广州市科技局探索并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能不能请您跟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孙翔:

  谢谢您的提问,刚刚在台上,我也很高兴能够听到台上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也呈现出这么多好的科学成果,近年来,广州市科技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探索并形成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我想按这20个字,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科学发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从“0-1”的突破,刚才台上的各位专家也谈了更多关注原始创新方面的内容,广州市积极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构建“1+4+4+N”创新平台体系。成效也很显著,刚才我也讲到了相关的内容,举几个例子:“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是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再比如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广州地区26个项目获奖,占全省52%;牵头完成9项,占全省90%;包揽了广东省牵头完成的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创下了历史的最好成绩。

  技术发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能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广州科技界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启动了脑科学与人类脑研究、新材料、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也就是刚才李院士所提到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还有智能网联汽车等9个重大科技专项,引进建设10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3家,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73亿元,在2018年翻番的基础上再增长77%。

  产业发展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1919家增长到目前超过1.2万家,创造了高企培育的“广州速度”,培育一批“高精尖特”“隐形冠军”的科技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9283家,连续2年居全国城市第一名。2019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省获7项国家级奖项,广州企业获得5项,是全国唯一取得2项以上一等奖的城市。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一共12项,广州获得了10项。

  人才支撑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广州市引进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02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98人,颁发人才绿卡约7000张。台上的李德紘院士还有谢黎炜博士也是我们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代表,每年举办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是打造国家级引智引才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多届海交会累计共吸引超过5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向全国输送了超过5万个项目。

  生态优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政府要做的工作是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近年,广州市构建了以《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为主的文件“1+9”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此外,我们局还先后出台“广州科创12条”、《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政策,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试点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心全意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述就是对这五方面做了介绍。

  感谢您的提问!

  朱小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也再次感谢广州市科技局孙翔副局长的回答,刚才新华社朋友记者提问,孙翔局长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和生态优化方面提供了非常干货的,我们科技创新取得不俗的成就,每次参加我们科技创新的发布会,我觉得对我自己本身既是一种科学力量的支持,同时对我们的人生、对大湾区、对我国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

  继续把时间留给我们媒体朋友,请大家继续举手发言。

  南方财经记者:

  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想请问新加坡国家工程院李德紘院士,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广州大湾区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发展上的前景、趋势的,谢谢。

  李德紘:

  感谢您的提问,我想我就先谈谈前景,我在来广州之前我是长期在高校服务,我当时有一个很深的体验,我在高校做的许多科研,无论是新的理念,或者新的技术,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我们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无非就是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落地,能够具体地在我们的生活真实世界当中被运用出来,我想唯有如此,尤其我所处的工程学科才能够体现我们的科研价值,我对大湾区的资源有更多的体验,我个人认为大湾区的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必须在进一步地细分大湾区究竟有哪些资源,我想大湾区有很好的人才资源,因为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人才,无论是培育或者是吸引高精尖人才来到大湾区服务的资源池。

  大湾区有很多的财政资源,我们都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区域发展项目,大湾区也有很好的金融资源,尤其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过去可能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能不能够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能不能做一些示范应用项目,但是来到企业之后,我想产业化是我们在企业进行科研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因此,我想广州在这样子的整体情势之下,我个人认为广州不仅仅是一个范例,更准确说,我个人的观点,广州可以算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因为我们在大湾区工作的科研人员,通过广州的资源,我们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茁壮,同时可以获得全球经济化当中更多的生动实践以及更多鲜活的案例。我的工作内容,由于是工程学科,我们特别强调落地应用,但是在过去,我认为我做得更多的是研究,在企业里面基本上是做开发,但是我来到企业之后,我发现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研发,就是先要研究才能开发,因此可以算是理论化、工程化以及产业化,“三化”具体融合的、非常鲜明的例证,透过在企业科研,我们也可以反哺我们过去在实验室里面,在高校里面做的基础研发,因此,我想大湾区在这一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前景,让科研工作者可以投身在大湾区当中,一起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另外一点,您刚才的提问有提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在大湾区的趋势,我想我们都知道,我们是要把大湾区打造成一小时生活圈,至于实际做法,我们更准确地说我们希望大湾区是在轨道上的大湾区,通过“一网联通”的智慧交通系统,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我想大湾区在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的愿景,在整个大湾区的具体打造的过程当中,我想我们是可以把新的城市乃至于区域发展理念,具体融入到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当中。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们在许许多多工作当中,无非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因为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大家共同向往。至于说何为一个宜居的城市,我个人的体会是,城市是一个有个性、有格调、有温度的,尤其是城市当中的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的主要脉络,我想城市的交通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同时建成了城市独特的格调,传递城市特有的温度以及承载城市美好记忆,我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达到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未来城市愿景,打造成为一个我们真正每一个使用者、每一个市民认同的宜居城市。以上是我们的回答,谢谢。

  朱小

  非常感谢南方财经媒体提问,感谢我们的李德紘院士非常精彩的回应,特别是感谢李院士讲的研究、开发、研发的过程,关于讲到理论化、工程化、产业化,如何最好融为一体的,特别讲到一个城市充满了个性、格调和温度,我们希望我们一起共同用我们的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使我们这个城市更加达到美好的愿景。因为时间问题,我们开放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这个问题我想提给王院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好奇心,请问您作为华工的老校长,是如何让我们青年学子保持学习的好奇心?

  同时我们也知道您是一位非常幸福的奶奶,对于您的小孙子,您又是如何培养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谢谢。

  王迎军:

  谢谢,特别了解我们的情况,我觉得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个人觉得,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原来都是和大学、研究生、博士后打交道,最近几年给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打交道,总的来说,我觉得对于人才培养,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培养他,但是你千万不能抹杀他的好奇心,哪怕您教得不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压制他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好奇心,那么我觉得什么都做不了,包括你在流水线上做一个工人,他可能也需要一点好奇心才能把工作做好,尤其是我们做科技创新,比如说我们总书记谈到在这样大局势下,科技创新特别的重要、特别迫切,中国的发展以后更加需要我们科技创新,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科技创新的能力一代一代更加强、更加好,我们的祖国才能发展更好。

  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好奇心,他就对科学研究没有兴趣,他对未知的东西也没有兴趣,他就没有欲望探索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没有我一定要实现、做到什么目标,所有这些都是来源于好奇心的驱使。高等学校是非常注意要保护我们同学好奇心,要给他提供实现好奇心实践的平台和舞台,比如说,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刚刚进学校的时候,就有机会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的活动,比方SRP、百步梯行动等等,每年投入几千万给学生,让他担任课题负责人,可能他这个钱不多,一千、两千,但是他担任课题负责人,他就可以参加到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里面或者进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看到新的世界会引起他更大好奇心,完全和他在课堂上、听课、写作业是两件事情,所以我从事这么多年教育工作,我的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好,因为本科生也是导师制,让他在本科就到实验室,哪怕他做不了什么,但是也让他来参加我们的学术讨论会,参加我们的科研活动,我觉得他可以提出一些很不靠谱的想法或者他可以做一些他坚持认为是对的,你认为可能根本不行,没关系,让你去做,他在做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体会,很多想法,但是你不能不让他做,你也不能不让他去想,所以对于本科生的科学实践活动。作为校长来说,我是极为推荐的。但是我的实验室一开始我不想让他进,因为我全部面向临床、面向生命一些东西,万一做不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后来我发现本科生想法更大胆、更新奇,我们有些研究生已经循规蹈矩做实验,但是本科生敢提出来和你完全不一样,你讲一个什么东西,他觉得不是这样,那么我觉得应该是怎样,对于这些学生,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是保护他的好奇心,培养他的好奇心,就像我的小孙子在家里,他提出来他要做什么动物实验,做一个物理试验,我会同意他去做,哪怕他弄的整个房间都是水,我觉得你不应该压制他,让他自己动手,让他自己做。不知道我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反正我觉得对人才培养来说,保护他的好奇心,可能比教给他某一种知识更加重要,激发他的好奇心、保护他的好奇心。

  谢谢。

  朱小

  非常感谢。今天2020年度广州市新闻办第192场发布会以科技创新为主题,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王迎军、李德紘、孙翔、何蕴韶以及年轻的陈捷凯和谢黎炜同分享他们各自这么多年科技创新上,为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人类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很多精彩的故事,也感谢媒体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

  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有请各位发布嘉宾移步到前台,集体合影和我们媒体说一声再见,谢谢。


往期回顾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