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60场)
主题: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60场)  
时间:2021年5月19日上午10:00  
地点:广州市新闻中心  
主持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副处长林彦华
邀请嘉宾: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宏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齐怀恩,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斌,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李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领导、新闻发言人郑则文。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主题: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60场)

  时间:2021年5月19日上午10:00

  地点:广州市新闻中心

  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副处长林彦华: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发布会将围绕《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有关情况进行展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此,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广州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

  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相关单位的同志为我们进行介绍,他们是: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宏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齐怀恩,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斌,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李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领导、新闻发言人郑则文。

  首先,有请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介绍“十三五”发展成效、“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

1.jpg

  陈旭: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分别组建了以张硕辅书记为组长的规划建议起草小组和以温国辉市长为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计、集思广益,高位推进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编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已经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通过,并于近日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实施。

  《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谋划广州“十四五”发展的总纲领、总目标和总要求,突出体现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个新”的核心要义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清晰描绘了我市“十四五”时期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的宏伟蓝图。《纲要》共17章79节,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超过10万字。今天,我从三方面简要介绍《纲要》主要内容。

  一、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引领新时代老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稳中趋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020年迈上2.5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二是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成功争取国家、省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1.2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三是城市能级大幅跃升,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球单体枢纽机场第一,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4、第5。广州在世界城市体系排名历史性地跨进第一梯队。四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获评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商品进出口总值2019年突破1万亿元。五是三大攻坚战成果突出,对口帮扶贫困县贫困村全部摘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六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10.1%,高于经济增速,人均预期寿命达82.9岁,广州连续4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七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本土病例治愈出院率居一线城市首位。率先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清晰描绘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对照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以及国家、省赋予广州的重大定位和任务使命,《纲要》提出了两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朝着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阔步迈进。“十四五”时期,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创新之城、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更加令人向往。

  在此基础上,《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八个新”的具体目标:一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5万亿元。二是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科技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三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营商环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功能明显增强,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四是城市文明实现新提升,文化强国城市范例魅力彰显,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交流门户。五是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65%。六是民生福祉取得新进步,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幸福广州达到更高水平。“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3岁。七是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八是城市治理达到新水平,城市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

  指标体系方面,《纲要》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枢纽功能、绿色转型、民生福祉、安全保障6个方面设置了24项主要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6项、约束性指标8项,既充分对标对表了国家和省的要求、又突出了广州特色,既考虑到指标的延续性和可比性、也兼顾了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纲要》以新发展理念进行谋篇布局,在15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其中,围绕广州特色,立足筑牢发展长板,将数字化、文化、教育、医疗分别单独成章;立足筑牢安全底线,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单独成章。因时间关系,这里重点围绕“六个之城”的建设目标,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重大任务举措的考虑。

  (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轴、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创新之城,将广州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纲要》强调,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切实推动广州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支撑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是打造科技创新轴,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集聚国际一流人才资源、科技基础设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建成我市科技创新区域布局的主骨架。二是构建“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4个省实验室为骨干,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基础的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三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培育众多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

  (二)统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建设实力之城,将广州打造成为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典范。

  《纲要》强调,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和现代服务业强市。一是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3+5+5”梯次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五大未来产业。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发展壮大高技术制造业,促进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数字化、定制化、时尚化转型,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升级。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广交会展馆四期等重大项目,提升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培育更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四是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产业功能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三)统筹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枢纽之城,将广州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

  广州是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是贯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在全国现代流通体系中举足轻重。面向“十四五”,一是要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坚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统筹推进空港、海港、铁路港联动,基本建成全球重要交通枢纽。空港方面,将建成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届时将拥有三座航站楼、五条跑道,2025年旅客吞吐量预计达1亿人次;将高铁、城际和地铁引入白云机场,打造空铁一体化的白云综合枢纽,实现机场3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珠三角城市、3小时联通泛珠三角城市。海港方面,将加快南沙港四期、五期和2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项目建设,202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800万标准箱。铁路港方面,将着力构建“五主四辅”铁路客运枢纽格局;实施广州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建设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将高铁引入中心城区,更加方便市民出行;推动形成10条出省高铁通道格局,实现1小时直连大湾区、2小时互通省内、3小时互达泛珠三角、5小时联通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二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擦亮时尚之都、定制之都、美食之都、会展之都、电商之都名片,推动千年商都向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升级;把握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建设机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南沙自贸试验片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开放平台,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推进规则制度型开放,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同时,要深化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继续办好从都国际论坛等高端会议活动,争取举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和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四)统筹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建设机遇之城,将广州打造成为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近年来,广州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中位列“超一线城市”。面向“十四五”,广州将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造全球卓越的“机遇之城”。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机遇,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交往交融“心联通”,强化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支撑引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以改革联动为牵引的“双城”联动,共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资源,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引领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联手佛肇清云韶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不断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和资源配置能力。二是牢牢把握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加快实施营商环境4.0及更高版本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开展营商环境综合授权改革,到2025年营商环境达到全球先进城市水平。

  (五)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一体化发展,建设智慧之城,将广州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智慧城市。

  《纲要》提出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工程,充分发挥广州数据资源丰富和应用场景多元优势,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位一体”构建,推动形成数据驱动发展新模式。一是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全力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优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二是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建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三是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擦亮“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建成“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探索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新路径。

  (六)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生态系统建设和民生福祉改善,建设品质之城,将广州打造成为美丽宜居幸福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常住人口1867万的超大城市,广州将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十四五”时期要分步推进183条城中村、422个旧街区、306个旧厂房改造任务,协同推进541个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11个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以及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转型疏解,为科创产业、总部经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腾出空间,以高质量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城市面貌大变化大提升。二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建设城在水边、山在城中、绿在四周的生态宜居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污染治理由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向精准施策、重在治本转变,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建设低碳试点城市为抓手,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探索碳中和路径,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三是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和国际一流健康城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30万个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以上,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4人。

  此外,《纲要》还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智慧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更新、城乡融合、生态环保、文化建设、民生福祉、安全保障等方面,梳理了“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作为附件,共58个大项,预计总投资超5万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超2.6万亿元,旨在强化实施支撑,推动《纲要》擘画的美好蓝图落到实处。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迈步新征程,我们更加深刻感悟到在广州这幅千年画卷上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辉煌的历史重任。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社会各界,广泛动员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积极参与规划实践,齐心协力完成《纲要》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此机会,我代表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在《纲要》实施过程中继续贡献好的意见建议。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林彦华:

  广州“十四五”规划内容丰富,量也很多,感谢陈主任的介绍。

  接下来进入媒体提问的环节,也请各位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您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广州日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还是提给发改委的陈主任。

  “十四五”规划纲要可以说是广州未来5-15年的一个总纲领性的文件。想请问,在“十四五”时期,规划的具体落实方面,我们将会怎样发力?

  陈旭:

  谢谢广州日报的提问。

  一分规划,九分落实。规划蓝图已绘就,关键是要推动规划擘画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变为现实。围绕推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落地见效,我们将从三方面考虑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广泛深入宣传动员。我们今天开了新闻发布会,是首场活动,也是重点活动。我们还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实施宣传方案,将会以“四个一”即“一场主题展览、一套宣传画册、一套多媒体视频、一堂公开课”的形式,创新做好《纲要》的宣传解读工作,让规划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底,形成合力推动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参与。

  第二,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纲要》是“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纲,内容上注重战略性、宏观性和导向性,很多具体工作还要通过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区级规划等来组织实施。接下来,我们将加强规划衔接协调,组织市有关部门加快26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3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编制报批,保障《纲要》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在各领域细化落地,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和相互支撑的规划合力。也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重点专项规划的印发实施,到时候会有系列的新闻发布会。

  第三,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一是推进任务分解落实,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纲要》的分工方案,将把《纲要》确定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下称“三个重大”),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明确时序要求。每年,我们还会将《纲要》“三个重大”分解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滚动实施。二是推进政策协同,我们将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全面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推动“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有力保障规划实施。三是健全实施全过程评估机制,我们将完善《纲要》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将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我们的考虑,谢谢!

  广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想一下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

  在“十四五”时期,广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将如何着重发力,进一步塑造科技创新的优势资源,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来注入更加强大动力?

5.jpg

  李江:

  谢谢广州广播电视台的提问。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十三五”广州的科技创新情况。

  “十三五”时期,广州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刚才发改委的领导在通报当中,已经谈到广州形成了以“1+2+4+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核心的全方位、系统化创新布局,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穗深港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广州2017年排名63位、2018年排名32位、2019年排名21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5位;深海可燃冰钻采和基于“天河二号”的创新应用两项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56亿元,跃升至全国第2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919家增至1.2万家,居全国第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州将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扛起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的使命,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方向,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深度交融和无缝对接。

  一是坚持“四个面向”,凝聚战略科技力量。广州将以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和平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重点,加快建设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家省实验室为骨干,以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基础的“1+2+4+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构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进一步释放对区域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对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等的吸引集聚效应。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广州将把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的集聚优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广州路径”,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深海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着力突破一批掣肘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共性问题。广州将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将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南沙周边地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特区”,探索允许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坚持科技赋能,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广州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点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竞争力,构建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支持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科技型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广州将围绕全市“十四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以科技创新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赋能城市治理、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等多领域焕发新活力,赋能“平安广州”“健康广州”“智慧广州”“美丽广州”建设取得实效。

  四是坚持引培并举,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团队。广州将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通过实施“广聚英才计划”、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多措并举,面向全球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五是坚持改革先行,营造极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广州将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深化“包干制”和“负面清单”试点。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背景下,广州将着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与港澳等地激荡出更加丰富的多元文化,促进科技创新规则衔接和要素流动,共建广深港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情况介绍完毕,谢谢!

  借此机会,也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广州科技创新的关注与支持,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关心、支持广州的科技创新工作,再次谢谢大家!

  凤凰网记者:

  想提问广州市工信局张局。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如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方面将有哪些主要谋划和重点工作安排?

2.jpg

  张宏伟: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近年,全市工信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2019年12月高规格召开先进制造业强市推进大会,部署提出“八大提质工程”,出台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当前,《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业经市先进制造业强市领导小组通过,按程序报市政府审定后即向社会公布实施。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回答媒体和社会关注。

  一、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方面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聚力抓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着重布局“五个抓手”:

  一是以落实国务院督导激励为抓手,千方百计稳增长。积极开展“招大引新、培优育强”计划,进一步扩大增量、优化存量。特别是在引进增量问题上,发动各区、联动部门做好招商工作,力争引进一批新项目,重点跟进全市工信领域93个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约4300亿元)。落实省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支持政策和普惠性支持政策,继续加大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力度。在优化存量方面,鼓励大企业增资扩产。具体跟踪服务好华星T9项目、广石化绿色技改、维信诺、增城传感器产业园、第三代半导体(如南沙芯聚能)、汽车芯片、先进民航轮胎等一批项目,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广州分院落地。

  二是以数产融合为抓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实验区建设。落实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导则,加快建设一批数字新基建应用场景。聚焦“服装、化妆品、皮具、珠宝、食品饮料”等五大传统特色行业,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申报中国软件名园试点,打造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城,建设设计仿真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和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等。推进信息中心枢纽建设,系统谋划5G、智慧灯杆、量子保密通信、国际互联网和通信枢纽等建设。

  三是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佛山联合打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与深圳联合打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主动与国家和省对接,加快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等9个创新中心建设,争取新创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动对接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创建工作,加快推动工信部7所部属高校等科技创新资源在穗转化。重点推动以服装、化妆品、皮具等为发力点的消费品工业集群发展,开展“国潮首秀”时尚产业行动。

  四是以企业主体为抓手,助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积极开展“强企增效”工作,遴选培育一批民营领军企业,继续推动一批企业“小升规”“规升巨”,抓好首台套首批次首评测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协调推进广州科学城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总结推广一批企业经验。

  五是以城市产业空间革新为抓手,积淀工业后劲和潜力。继续加大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和产业导入,落实工业用地产业监管工作指引,构建操作性强、松紧适度的工业用地产业监管机制。持续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产城融合、城市功能修补新路子。开展低效园区提质增效试点行动,推进省特色产业园等建设。常态化推进整治“散乱污”场所,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总结我市系统推进城市产业空间革新的经验做法,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广州样板”。

  二、关于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方面

  一是建立全市重点产业“链长制”。构建全市重点产业链“1+X”政策体系,建立市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制定21个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稳链、补链、强链、建链工作推进体系,集中要素扶持产业链发展,重点保障人才、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供给。强化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上下游各类企业。支持培养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节点控制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整合“链主”企业、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构建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二是形成“万千百”产业集群梯队格局。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聚焦基础好、优势强、潜力大的重点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力打造汽车、软件和信创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绿色石化、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十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绿色食品等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万千百”产业集群梯队格局。积极组织集群促进机构参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和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筛查重点产业链缺链、断链环节,制定产业链重点环节招商目录。重点加强与深圳、佛山、清远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统筹协调产业链关键节点布局。发挥产业链工作联动协调机制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加强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及项目,推动现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释放更大产能。维护产业链运行稳定,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优化企业服务和针对性解决方案,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质企业根植性,留住产业链重点产能、核心环节、关键产品。持续实施技术改造,围绕主导产业分年度安排实施一批国家、省、市三级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产业智能、绿色、服务、高端发展。

  谢谢大家!

  第一财经记者:

  想请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回答。

  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景目标是什么?“十四五”时期具体又有哪些重点任务?

6.jpg

  郑则文:

  谢谢第一财经记者的提问。

  “十四五”时期,广州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们的城市描绘了非常美好的规划目标和远景目标。

  到2025年,我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更趋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力争率先达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展望2035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达峰后稳中趋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美丽广州更有魅力,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焕发新的活力。

  为此,在“十四五”时期,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二是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继续巩固治水成效,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与管理的短板,深入推进重点河涌综合整治。强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固体废物安全利用处置,建设“无废城市”。

  三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接续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打造世界级精品珠江,构建千里碧道,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是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水平。强化环境安全底线思维,做好高风险源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管理,加强核技术与放射源管理。

  五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共治机制,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优化约束激励并重的治理机制,落实生态环保督察的工作要求。

  最后要说的是,各位媒体朋友,过去五年,我们顺利地推进实施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27项预期指标圆满收官。比如大家所关注的细颗粒物PM2.5的控制问题,去年达到23微克/立方米。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9个中心城市中继续领跑,这些都为我们抓好“十四五”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广州是一所超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仍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为此,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笃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期待。

  谢谢大家!

  南方都市报记者:

  想请问市住建局的齐局。

  请问广州在“十四五”期间,将如何用好城市更新这一战略引擎,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3.jpg

  齐怀恩:

  感谢您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城市更新工作的关心关注。

  城市更新是做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路径,也是提升产业能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广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明确了城市更新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城市更新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民生,是我们当前要着力突破的重点工作。

  2019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全国率先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树立系统思维,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盘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务设施457万平方米,新增绿地871万平方米,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广州处于城市能级提升加速期,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是“发展之要”,更是“群众之盼”。“十四五”期间,广州城市更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聚焦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推动城市有机有序有效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实现城市面貌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化、十年焕然一新。

  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城市更新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九项重点工作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下,编制城市更新“十四五”规划,推进连片策划和成片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乡功能结构布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制定三年、五年实施计划,分期分片实施,统筹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三园”(村级工业园、专业批发市场、中心城区物流园)转型、“三乱”(违法建设、黑臭水体、“散乱污”场所)整治等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十四五”期间,在“三旧”改造上,推进183条城中村、306个旧厂房改造,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二、坚持产业导入,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重点推进旧厂房、村级工业园、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改造约20平方公里,为科技创新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提供更多发展空间,推动工业用地转向高集聚、高层级、高强度发展。在全市划定三个城市更新规划建设圈层,对各圈层提出更新改造的产业建设量占比的目标要求,强调产业导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

  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借助城市更新资源再配置的契机,超前谋划、科学布局,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缺口,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一是高标准配建公服设施。打造公建配套供应的“广州标准”,高标准配置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最近开工的南洋电器厂片区改造项目,规划增加公建配套17项;里仁洞村改造项目规划了10公顷用地的优质中学、三甲医院等公建配套设施。二是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更新支撑白云机场第四、五跑道扩建工程及第三航站楼建设、广州火车站改造等重大交通枢纽建设,统筹推进交通、电力、环卫、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三是统筹配置保障性住房。在城市更新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以及人才公寓等住房供给,实现“住有所居”。“十四五”期间,通过城市更新可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约35万套,解决新市民和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四、坚持传承文脉,提升城市品质

  把岭南历史文化传承和根脉延续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突出地方特色和岭南特色,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擦亮广州城市品牌,全面焕发“老”的经典魅力和“新”的时代魅力。加强片区改造整体策划,推广永庆坊改造经验,打造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二期等新一批城市更新代表作,推进北京路等周边人居环境品质及功能提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利用边角地、插花地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绿色开敞空间,切实提升人居环境。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全局思维审视谋划城市更新,持续探索完善实施路径和机制保障,注重战略性、系统性、时序性,全力开展和完善城市更新的政策体系设计。一是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加快起草《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为城市更新提供法律保障,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破解城市更新堵点、难点、痛点。二是持续完善“1+1+N”政策。全面实施《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推动出台《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配套公共服务实施移交指引》《广州市旧厂房微改造实施指引》等系列配套指引。同时加强宣传动员,确保广大群众对政策理解到位,形成人人关心城市更新、人人支持城市更新,人人都是城市更新主人翁、人人共享城市更新成果的良好局面。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希望媒体朋友们今后继续关注、宣传、支持广州城市更新工作,谢谢大家!

  羊城晚报记者:

  想问一下卫健委的陈主任。

  “十四五”时期,广州将如何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市民能够享受到更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4.jpg

  陈斌: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卫生健康工作事关民生福祉,群众高度关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市民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是我们这次“十四五”规划的一个出发点,更是我们的一个落脚点。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这次的“十四五”规划中,为了让我们的市民群众能享受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重点考虑构建的三个服务体系。

  首先,突出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一方面,是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大家知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还是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短板。针对这个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接下来我们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实施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心能力提升工程,按标准配备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建立完善市、区疾控中心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队伍,加强和完善装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同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推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比如市第八人民医院三期、市应急医院和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项目建设,各区也将整合区内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资源,建设集预防保健、临床救治、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区级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此外,我们还将加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综合学科、感染病科和重症救治等专科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健康广州行动。健康广州行动是提升居民健康指标水平,建立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等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强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建成一批健康促进区、健康社区(村)示范点。扎实推进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防控项目;不断加强0-6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健康管理;以学生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为重点,做好中小学生重点常见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推进落实重点人群年度体检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控等重点慢性病医防融合试点;扩大妇女“两癌”筛查项目覆盖面,继续推进大肠癌防控、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切实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预期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以上。

  第二,推动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打造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一方面,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加快推进社区医院试点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增效工程,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常规手术、传染病筛查、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固筑牢基层“双网底”功能。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做实做细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联合上级医疗机构设立慢性病门诊,开展常见慢性病患者治疗以及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社区预防、健康教育和康复,落实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处方”“延伸处方”等服务。在涉农区实行“一元钱看病”模式。到2025年,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4人。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围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合、急慢衔接,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医联体为平台,建立不同级别、类别、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扎实推进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提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水平,统筹网格化城市医疗集团布局。通过新建或现有医院转型增加康复医疗资源,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较为健全的康复服务新模式,满足手术后、慢性病、老年病人长期住院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智慧医疗服务模式,通过远程医疗、在线问诊等便民措施,促进优质医疗服务辐射下沉。通过不断深化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打通机构间健康管理、诊疗记录信息壁垒和支付政策障碍,为患者提供顺畅、连续诊疗服务。

  第三,狠抓均衡布局和构筑高地,建立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一方面,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坚持“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规划原则,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按照“一主一副五分网格化”空间布局,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设施,加快知识城南方医院、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等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打造覆盖疾病急性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的全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以及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相结合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加大康复医疗、老年护理等紧缺资源供给,高标准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白云院区、市老年医院和市老年康复医院等,更好满足群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集中在穗高水平医院优势专业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全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1+1+6”重点建设项目,做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力争精神病、传染病、老年医学等更多的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广州。全力推进省市共建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医学中心建设。计划用5年的时间,创建7-8家市级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27个市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培育专科),推动70项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创新发展,勇攀医疗高峰。

  市民朋友特别关注中医这方面,我们也将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建设中医药强市,加快广东省中医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新址工程和从化区中医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和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推进“互联网+中医药”“人工智能+中医服务”“智慧中药房”等建设,推广远程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以上就是三个服务体系的大概情况。

  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未来我们希望在大家共同的支持下,我们一起努力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我的汇报就到这。谢谢!

  林彦华:

  谢谢陈主任的介绍。

  正如发改委陈主任的介绍提到了我市“十四五”规划近期有系列的宣介和发布的活动,敬请大家关注。

  各位媒体,如需了解更多的情况,也请与我们工作人员进行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