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第一百一十七场)
主题: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第一百一十七场)
时间:2020年5月30日
地点:广州图书馆
主持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处长龚艳华
邀请嘉宾: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杨子峰,隆平田项目发言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宗文,海格通信发言人、海格通信北斗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钟世广,中海达集团总裁助理姜军毅,南方测绘集团南方卫星导航副总工丁永祥,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副教授黄勇潮,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谢泽琼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主题: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第一百一十七场)

  时间:2020年5月30日下午

  地点:广州图书馆

  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处长龚艳华: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广州市第117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今天是5月30日,是我国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们邀请到广州市科学技术界的代表与各位媒体朋友开展座谈交流,我们来聆听一下广州市的科技工作者讲述科技攻关的故事。

  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寄语,还有为全国科技工作者真诚地问候和祝福;也深深地感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召开了第116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请了广州市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来到现场跟媒体朋友进行面对面交流。在5月27日11:02分,国家科研科考队打通了珠穆朗玛峰最后的通道,而在打通珠穆朗玛峰通道中也有广州科技硬实力的体现。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州的科技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同时,也激发了广州市科研工作人员科技创新的精神、科技创新的国家、情怀,更有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感。今天的媒体座谈交流会让我们在广州市医学界,以钟南山院士为领头的国家重症呼吸研究院,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隆平田项目负责同志,也请到这次登珠峰提供科技支撑的南方测绘、中海达,广州市最资深的、历史悠久的无线电集团旗下的海格通信企业家,同时,现场有两位1987年的科研工作人员跟媒体进行交流。

  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各位嘉宾,他们是: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杨子峰,隆平田项目发言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宗文,海格通信发言人、海格通信北斗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钟世广,中海达集团总裁助理姜军毅,南方测绘集团南方卫星导航副总工丁永祥,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副教授黄勇潮,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谢泽琼。

  今天的座谈会分两个议程,首先请今天出席座谈会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们谈一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为代表的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体会,也请他们谈谈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开展科研工作的相关工作。第二部分是媒体问答环节,由媒体提问台上的各位发言人。

  首先,有请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杨子峰发言。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杨子峰

  杨子峰: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杨子峰。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与广州市科技系统代表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这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刻。我的职业是一名临床病毒研究者,从二十年前开始,从研究生开始就跟病毒打交道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的回信后,我自己真的是很感动,感觉到国家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作为钟南山团队的一员,我最大的感悟和启示是,我们必须秉承“顶天立地为人民”的科研理念,“顶天”就是要抓住国际前沿的理念和技术,“立地”是要能发现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人民”是让科研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转化为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应用。

  广医一院呼研院在经历了SARS、H1N1、H5N6、H7N9、MERS等战役后,厚积薄发,形成了成熟高效的重大呼吸道传染疾病防控体系,面对这次疫情,我们再次践行了“顶天立地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也提到了“创新就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就是战胜困难的有利武器”,这一次我体会特别深刻,确实是科技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每一次新发的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我们来说都是从零开始的认识过程,没有路,那就闯出一条新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把实验室当家,因为我们都在一线,一套防护服穿着就不脱了,为什么?我们希望能坚持把当天的检测做完。在闲暇的时候我们团队在做什么呢?我们经常围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这里我也很有感悟,因为我们要跑得赢,疫情暴发以后,国家在权衡之后采取了前所未有全国性防疫干预措施,但是疫情如何发展?什么时候可以平安过渡呢?我们在钟南山院士的直接领导下,在研究以往流感的经验基础上,这次迅速组织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预测团队,目标只有一个,跑赢时间。团队中,各领域技术人才携手奋战,废寝忘食,终于在比较早的时间取得了模型开发的阶段性成果。没有人能看到未来,但只要观察足够充分,就依然能够推断出那些看不到的真相。二十多天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模型很好地预算出了疫情的未来走势。这个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建立的模型,为今后政府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数据。从宏观上来说,有了这个模型,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群众,都能及时地对我国新冠病毒发展走势有更客观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么一个跑得赢的手段,只要能做到举一反三,面对未来新发传染病的挑战,我们将会更有信心!

  第二个例子: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哪一种现存的药物对新冠病毒肺炎治疗有效。寻找有效药物是本次科研工作的核心关键,我本人是这个主要工作的骨干力量。在钟院士的指导下,在研究院各个团队协助下,我们必须利用这个珍贵的时间窗口完成药物研究突破。从疫情发生到现在团队连续三个月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系统地开展了500种药物筛选,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是因为我们把这些实验室工作和临床紧密结合,也迅速发展成为中西医并举,也是具有中国特色诊疗的研究成果,无疑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

  总书记在这封信也提到了“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用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团队充分整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与临床救治应用研究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举几个例子: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首次总结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肺功能特征,这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即后续干预措施提供重要依据;联合研发新冠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甚至有采样机器人;成功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联合研制3类疫苗;自主研发院感防控系列设备,我们也及时总结,为全国新冠诊治防控指南/指引/专家共识9部。可以说科研广度涉及之广,集众之力,力求比病毒抢先一步,所以也是积极回应了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未来在总书记的指导思想下,倾注心力在新发传染病攻坚克难上,从最前沿的病毒研究,到为人民的药品、疫苗研发中,我们一直在前行,永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将科研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构筑一道防护健康呼吸的屏障!

  谢谢大家。

  龚艳华:

  非常感谢杨子峰研究员的发布。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钟院士的带领下,特别是在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的背景下,在科研攻关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刚刚发言中有些词非常感人,科研工作者是“顶天立地为人民”,“顶天”就是抓住国际前沿的科技技术和理念;“立地”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让科研成果走出现实,为人民带来健康的应用。要把科研水平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科研攻关跑赢疾病;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时间穿着防护服累了困了席地而卧,像这些都是践行着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的嘱托,也是对科研工作的期望。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以钟院士领衔的呼吸实验室,杨子峰研究员也是团队中的一员。我相信科研攻关更加厚积薄发。谢谢杨子峰研究员。

  接下来,有请隆平田项目发言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宗文发言。

隆平田项目发言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宗文

  廖宗文: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我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廖宗文,我的专业是土壤肥料。作为隆平国际农业公园团队的一员,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背景,为什么会在广州搞水稻项目。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隆平公园作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百大项目庆百年”重大项目之一,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策划选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等一起参与。项目启动后,在黄埔区委区政府密切指导下,黄埔文化集团和葛林美公司合力策划推进,经过共同努力,隆平公园于4月28日正式开园,并成为我们广州市级农业公园创建单位。隆平公园总规划面积约6000余亩,包含大吉沙、长洲、深井等三大片区。目前,园内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已完成首批早稻种植工作,大吉沙全岛优质水稻种植工作也将在近期完成,预计6月底可形成千亩以上连片水田景观。

  5月初,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跟广州市一起在湖南长沙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在长洲岛建设隆平院士港。院士港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打造农业科技“黄埔军校”。6月3日将会在长洲岛举行的“6.3全省农业重点重大建设项目启动与推进会暨广州市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隆平院士港将作为重大项目正式启动。所以,在广州大都市建立农业项目,实际上是从战略高度考虑的。

  下面讲一下作为科技工作者在项目里面怎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来进行科技创新,服务好项目的。农业是传统产业,不像互联网,但新时代对科技的需求很大,新时代赋予了科技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隆平水稻项目的目标是实现两造3000斤的新目标,过去的是一造,现在两造3000斤,这是非常高的产量目标。现在广州市黄埔区这个项目是湖南省外唯一的一个点,另外两个点都在湖南,说明袁院士对我们是寄予厚望的。而且3000斤的目标不仅是高产,还要优质,在整个项目中,我们团队要为袁院士的良种提供优质肥料。良种配良法,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即要养分平衡,精准配方施肥。长期以来,国内外的配方施肥重点是NPK,再加上中微肥,而植物体组分最大成分是C,其来源是大气的CO2,供应仅够1/5,实际上现在我们化肥工业提供的肥料大部分是无机肥,所以很难补充这点,所以我们要创新。“碳短板”怎么解决呢?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施肥补碳”新路,改变“靠天补C”所导致的“碳饥饿”。使作物产量质量双增,使农药、肥料的作用双减,良种的潜力进一步被释放,再上新高峰,再上一个新台阶。

  袁院士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亲自题词“昔日著名黄埔军校,今日美丽水稻公园”,预示着隆平公园和院士港项目不仅是农业技术研发示范基地,而且是都市生态建设的榜样,还将成为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培训和传播中心,新时代的“科技黄埔”将为“一带一路”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将为这个目标贡献应有的力量。

  谢谢大家!

  龚艳华:

  非常感谢华南农业大学廖宗文教授的介绍。刚才廖宗文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和隆平科技联手在黄埔打造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项目,4月28日是正式开园了。5月7日,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科技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长洲岛签署隆平院士港。隆平院士港是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国家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一个方面介绍了6月3日在长洲岛举行全省农业重点项目的启动和推进广州重大农业项目的开工仪式。一方面业介绍了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是都市,更是都市中有生态的农业,现代科技的农业方式。农业伴随着人类发展了几千年,在现在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农业作为强大的支撑。在疫情防控之后,总书记也去到了山西、河南相关的农业高产区看农业现代发展情况,农业也成为未来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相信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把广州打造成山、田、水、园,同时把现代国际化和现代农业化高度结合的城市。再次感谢廖宗文教授的介绍。

  下面,有请海格通信发言人、海格通信北斗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钟世广发言。

海格通信发言人、海格通信北斗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钟世广

  钟世广: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来自海格通信的钟世广,首先我代表海格通信,对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广州市科技局及各级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对海格通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我在北斗导航科研一线扎根的第11年,作为一名科技新青年,我在研发生涯中见证了北斗二号的产品研制和应用示范、北斗三号的核心芯片研制等重要历程,目前我主要负责北斗三号的芯片研制和应用示范研究。在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我备受鼓舞!这对科技工作者无疑是极大的勉励、鼓舞和鞭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格通信利用在北斗导航领域的技术优势,迅速升级研制出北斗智慧防疫定位服务系统,助力科技防疫,充分展现了作为国有企业的使命与担当。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海格通信与海格人始终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

  海格通信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导航领域研制的厂家之一,从1960年就已开始了漫漫征途。那一年,海格通信的前身国营第七五〇厂参加了“长河三号”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建设,对远洋科考和火箭发射贡献导航力量。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功绩,深深影响和激励着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断传承、创新。我们一直深耕细作,奋进在中国自主导航事业的最前沿,导航也是我们引以为豪、历史悠久的主业之一。2000年,海格通信开始积极参与北斗系统的产品研制和应用推广。

  很庆幸,基于海格通信这个事业平台,我的科研职业生涯也一直与国家北斗同频共振。我们正以“北斗领域应用的先行者”为己任,积极布局并推进北斗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以求北斗更好地服务全球。我们积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紧扣国家北斗应用这一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的科技创新着力点,对北斗三号应用布局更是未雨绸缪,十年磨一剑,自2012年就已启动北斗三号新体制信号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与科研创新,海格通信在行业内已形成了国产自主可控的“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系统、运营”全产业链布局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领域国内领先的高精度、高动态、抗干扰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在我11年的北斗导航科研生涯中,我永远都记得那个与团队一起奋斗的瞬间——在研发国内首个北斗三号应用全模芯片解决方案时,我们的科研人员集体忘我地攻关研发,与时间赛跑,12小时内“光速”完成了芯片流片后的初步测试验证,全部功能通过。那个深夜,刚流片的芯片上电测试成功,全部功能通过,整个实验室内掌声雷动。打个比方,就像是后天儿童节,小朋友在六一儿童节拆开礼物的那一瞬间,看到盒子里的礼物光芒肯定是最耀眼的。而那个时候我们整个科研工作者的团队脸上绽放的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的笑容。

  正因这样一群具有家国情怀的科研人员忘我付出,在2019年,我们终于推出了全国首个北斗三号应用全芯片解决方案,并且在过去的一年里陆续推出了精度更高、性能更佳的系列芯片;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仍持续推进北斗三号芯片研究工作,并完成了3款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芯片流片成功。这也得益于广东省、广州市一直给予我们肥沃的科技创新土壤,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着北斗导航产业发展。

  预计今年6月,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后,我国将全面完成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组网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北斗终端产品研制、服务系统的应用推广工作。基于在北斗二号建设期间积累的成功经验,海格通信已经全面掌握北斗三号新体制应用技术,目前,我们通过抢占北斗三号芯片研制的先机,为北斗三号全球化组网的全面应用开发,从芯片级提供完备的保障!我们将重点解决如何使北斗与5G、智能网联汽车等新的业态相结合。

  作为一名北斗导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必将发挥“北斗科技工匠”的精神,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步伐,在北斗应用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上,重点构筑核心技术优势,以高精度服务平台为基础,提供“平台+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方向整合应用链,进一步拓展行业应用空间。当前,在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加速推进,北斗也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助力数字“新基建”的发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需求与新业态。

  海格将加速开发“北斗+5G”产业升级的关键成果转化,拓展北斗“新基建”的研发与服务能力,助力实现北斗规模落地应用。比如说在广州南港四期,未来会使用无人驾驶的IGV车去实现整个港口的运营,上面就有我们即将推广的设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无数的科技领域新青年,都在积极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海格通信的科技工作者,能为国家做的,就是让科技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展现国企人的责任与担当!

  “北斗”,必将照亮未来中国的发展之路!谢谢!

  龚艳华:

  非常感谢钟世广副总经理。刚刚钟世广副总经理介绍了在北斗导航领域,特别是在海格通信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关情况,这11年来和同事们共同奋斗。刚刚说到了一句话,当他们在完成任务的那一刻,特别是解决很多问题的一刻,他们就像一个儿童拿到六一儿童节礼物那么兴奋。在6月份将发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我们国家的北斗全系统建设将迈进全球服务的新时代。钟世广副总经理还介绍了当迈向全球服务的新时代,实际上也是新青年的科技工作者们立下了接下来工作目标的时代,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把北斗终端的产品服务系统推广和应用,来服务于国家建设、服务于新基建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北斗导航科技的基础。非常感谢钟世广先生的介绍,包括在科研领域的攻关精神,他的热情、他的责任感,包括未来为国家科技发展许下了自己的愿望“要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研工作的力量。谢谢你。

  接下来,有请中海达集团总裁助理姜军毅发言。

中海达集团总裁助理姜军毅

  姜军毅:

  各位领导、专家及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座谈会。我是中海达集团总裁助理姜军毅,主要负责集团科技创新和科研平台管理。首先我代表中海达对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和合作伙伴们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祝愿全国各个工作岗位上的科技工作者们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在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后,作为民营企业的科研人员,我们倍受鼓舞,深受感动,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仍惦记着一线的科研人员,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刚刚海格钟总介绍了,他们是国营企业,我们是民营企业,今天说一说民营企业应该要有担当,国产的装备和技术应当自强。

  中海达是北斗+精准定位装备制造类第一家上市公司,以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声呐、光电、激光雷达、超宽带、惯导等多种技术,形成了“海陆空天、室内外”全方位的精准定位产品布局,可提供装备、软件、数据及运营服务等应用解决方案。刚刚杨老师说是“顶天立地”,中海达的产品做到了“登峰至极”。“登峰”就是刚刚顺利保障完成了珠峰测量,中海达设备进行全程的保障;“到极”就是先后多次保障极地科考。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星地一体增强系统,在亚太区域已经提供行业应用和服务,在2017年的时候,已列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推进的“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是重点推进的十四个项目之一。这个也是北斗行业,或者是民营企业唯一一家参与计划的。

  中海达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这些科研平台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高精尖探测装备自主国产化提供了研发平台和技术基础。同时,中海达还参与了多个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也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相关知识产权超过千余件,作为国内北斗导航领域的龙头企业,中海达以科技为石,人才为本,创新为基,以国产装备全球化为己任,积极布局空间信息产业,大力推动北斗应用全球化。民营企业也是积极参与芯片建设,在2019年初跟武汉大学联合中国移动一起成立了“5G+北斗”的产业联盟,中海达作为发起者之一,在2019年10月份移动用户大会上成立,“5G+北斗”是一个新的业态,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应用和技术,这是未来可以期待的。

  中海达未来会谨记总书记的希望和嘱托,将继续发挥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优势,以科技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主动担当国产装备自立自强责任,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积极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作为北斗应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们也将继续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积极创新创造,振兴民族品牌,展显企业科技实力,为富民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谢谢!

  龚艳华:

  感谢中海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姜军毅先生介绍了中海达相关的工作。在5月27日11时02分,成功打通了珠穆朗玛峰最后通道工作中,中海达提供了相关技术支撑。刚刚中海达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民营企业在这次科技创新的责任担当,在2018年10月24日总书记来到广州,特别是到了黄埔跟六家民营企业座谈,提出了要重视民营企业,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中海达作为广州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正是彰显了广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责任担当,也是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实践。

  下面,有请南方测绘集团南方卫星导航副总工丁永祥发言。

南方测绘集团南方卫星导航副总工丁永祥

  丁永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方测绘的丁永祥。南方测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后,备受鼓舞,积极响应。

  南方测绘成立于1989年,致力于行业信息化和空间地理信息应用价值的提升,是国内最大的测绘装备制造企业。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使用的主力测绘装备——觇标和雪深雷达系统便出自南方测绘。两款设备全部经受住了珠峰顶上低氧、高寒、低压、大风等极端恶劣使用环境的考验,成功完成珠峰高程测量任务,展示了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测量任务的技术实力。

  成立三十多年来,南方测绘坚持多重科研体系,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实现测绘仪器国产化,推动行业信息化发展,从立足中国到成为世界行业四强之一。目前主流设备中,国产全站仪销售数量在国内市场占比达到近90%,其中南方全站仪销量占比超过60%;国产RTK销量占比接近95%,其中南方RTK销量占比达到35%。

  对于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畅想:

  一、装备方面:实现测绘装备的深度国产化。就是要实现高精度、高性能测绘装备的国产化,解决在高端测绘装备领域依然为进口所制约的问题。南方测绘在此方向已进行了十年探索,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全站仪、智能安卓全站仪、伺服全站仪、高精度数字水准仪等,填补了国内空白,将价格降至进口装备的1/3甚至更低。

  二、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如无人机、激光雷达、室内定位导航等。从传统的数字化测绘时代转向信息化测绘时代,需要用新的测绘装备作业,用新的技术手段形成解决方案,而国内用户单位普遍面临的难题是设备昂贵、使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人才储备缺乏等,需要市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推动,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技术、资金、人才的长期投入将十分巨大,需要龙头企业来引领。

  三、跨界融合:过去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服务对象是政府、事业单位,如国土局、勘测院、水利电力、高校等,最常见的方式是地图、工程测量。现在测绘地理信息的跨界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能实时看到自己所处位置周边的感染情况,管理部门能全面追踪患者的行动路径,这些都与测绘地理信息有关,它可以提供与位置有关的实时数据,建立空间关系,通过平台实现APP的响应。人们对出游的搜索、对交通的调度、对物流的跟踪、对餐饮的查询,云旅游、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等,都与测绘地理信息息息相关。

  过去三十年,南方测绘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在新技术、新领域不断探索,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从产品落地到形成持续的规模化销售和应用,形成了强劲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集成实施能力和服务能力。现在,我国正在打一场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硬仗。攻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充满信心,鼓足动力,为国家在关键领域解决“卡脖子”的科技难题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

  龚艳华:

  非常感谢南方卫星导航副总工丁永祥先生。丁永祥先生介绍了南方测绘相关技术的情况和在技术领域的应用情况,也表达了南方测绘科技人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特别是在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科技难题的信心。谢谢丁永祥先生。

  接下来,有请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副教授黄勇潮发言。

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副教授黄勇潮

  黄勇潮: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各位媒体和各位专家进行交流。我是来自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的黄勇潮,也是一名老师。我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有机废水、废气的高级氧化处理研究,进行的是基础研究及其产学研应用研究。

  学习了总书记回信之后,里面提到“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肯定了全国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就,这也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未来的期望。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国家未来科技攻关的主力军,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全身心投入所在研究工作岗位,以期早日取得技术突破,做到真正的碧水蓝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坚定创新自信,甘坐冷板凳,多下苦功夫,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也是目前环境所要做的一些工作。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谈下我的两点启发:

  (1) 基础研究与产学研结合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进行基础的研究,如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积极应对环保污染问题,也是环保工作者目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废水废气是传统工业,更加需要创新来引领产业的发展。例如,环保工程污水处理:(1)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2)应用先进科技开展污水处理工作;(3)增强环保意识。不管对成年人还是小孩,都要进行环保意识的培训。我们要做的是实现由“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转变,为研发绿色高效水处理技术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

  (2) 科技技术的研究,学与教的传承

  “环保需抓早、抓细、抓实,也要耐心、恒心。”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很多成效值得关注。但也要清晰认识到,环保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问题,需要有持续的定力。碧水保卫战方面,近几年治理力度明显加大,过去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状态,目前已经纳入了住建、水利等部门进行环保的处理。但是真正实现碧水蓝天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环保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老师,因为环保是需要从小抓起的,我们还需要在学校引导学生理解环保的问题,譬如说环保是交换变化的开放系统,如果决策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必须及时作出预防、控制和消减措施。还鼓励他们走进社会后,从自己做起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多进行绿色出行,踩单车或者走路,尽量减少开车出门,从我做起的措施。真正推动环保意识,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传播环保,例如我们平时也会环保的科技讲座。真正提升公民意识,调动全社会的配合,这样子来提高大湾区环保的状态。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龚艳华:

  非常感谢黄教授。黄教授介绍了两个方面,把基础研究和产学研相结合,把学和教相结合。再补充介绍一下,黄勇潮教授也是研究方向为光热催化、光电催化环境处理,重点是围绕纳米材料的光催化研究,纳米材料未来的环境保护中作用是什么,接下来媒体朋友可以就相关问题跟他交流。

  下面,有请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谢泽琼发言。

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谢泽琼

  谢泽琼:

  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朋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的谢泽琼,我院是属于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我从事节能低碳领域的检验检测,以及评价相关的工作。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回信中指出,科技是战胜困难、防疫防控的有力武器。袁隆平、钟南山等既是学界泰斗,也是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肯定了全国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就,也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未来的期望。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国家未来科技攻关的主力军,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全身心投入所在研究工作岗位,以期早日取得技术突破,为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我主要的启示为发扬优良传统,提升自身研究实力。从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我觉得优良传统包括两方面:1、具备打赢科技攻关突击战和打赢科技攻关持久战的能力。科技攻关突击战需要有日积月累的能力,特别是在面对疫情这种突发事件面前,这种能力尤为重要。如面对此次新冠病毒,我国科技工作者率先完成对该病毒的基因测序。这既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也需要科技工作者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具备突击攻关能力。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而言,其他的科研经历是比较短,所以,这种能力是更应该去注重培养。2、打赢科技攻关持久战即为锻炼强壮身体体魄,支持科学研究的持续开展。这次让我感触最大的是钟南山院士已经83高龄,但是仍不忘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魄,这也是支撑着他能够站在防疫防控第一线的重要原因。现青年科技工作大多都面临繁重的研究任务,从而忽视了身体锻炼,这样难以长久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因此,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做到劳逸结合,做好打赢科技攻关持久战的准备,才能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我主要从事的是节能低碳研究,包括能效检测方法和技术研究、绿色技术评价标准研制等方面。因此以下我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谈下我的感受:

  (1)应用智能化、大数据新兴产业技术在传统检验检测领域

  此次防疫过程中,核酸检测、口罩合格检测等都涉及检验检测领域。由于大数据的应用,使我们防疫过程中所检测获得的数据及时得到共享,并应用实际的防疫防控中。应用智能化、大数据等技术在传统检验检测领域,即可提高检测精度,也可提高检测效率。我主要从事的领域为工业企业用能设备的能效检测技术及设备研发,具体指用能设备的能源使用效率检测。现国家正大力推进工业节能低碳发展,工业企业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节能降耗措施,才能促进其向节能低碳方向转变。工业企业中的重点用能设备,如锅炉、制冷机、空压机等设备能源消耗占企业用能总量的主要比例。因此,如何快速、准确测量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促进其能效提升具有必要性。目前我们将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中的技术,应用到传统的能效检测中,研发新型能效检测设备、开发能效在线检测技术、建立智能化能效诊断和优化模型,对提升现有能效检测效率,降低能效检测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也反过来促进新兴产业技术的有效应用,取得双赢局面。

  (2) 制定研究领域技术标准,弥补标准空白

  此次防疫控制中,健康码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健康码刚开始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不同省份无法对接互认现象。为解决该领域的标准空白,国家及时发布了《个人健康信息码参考模型》、《个人健康信息码数据格式》和《个人健康信息码应用接口》三项标准。三项标准从立项到发布仅用了14天,这也是有史以来最短的国家标准制定时间。由此可知,弥补相关领域的标准空白,对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所研究的能效检测、绿色评价领域同样也存在相关领域有标准缺失情况。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依托我院有两个平台,工信部节能和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以及广东省绿色技术测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梳理目前检测与评价标准中的不足和缺失,提出相应的编制计划,以弥补现有检验检测领域的空白,指导企业往绿色节能低碳方向发展。目前我参与的国家工信部《机械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系列行业标准的制定准备发布,该标准从设计、生产、物流、回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绿色管理要求,可为机械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促进机械行业的绿色发展。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龚艳华:

  非常感谢谢泽琼先生。谈了体会、谈了认识、谈了在自己的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弥补各个监测领域的空白,为我们的低碳能源工业发展贡献他的力量。非常感谢谢泽琼的发言。

  今天第一环节请了科技工作者代表谈了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之后的感受和体会,也介绍了各自领域科研攻关的能力、方向,和个人在科研攻关上的信心和决心。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交给现场的媒体,进入提问环节,也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前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想请问海格通信的钟总。“新基建”是今年的热点话题,您刚才说今年6月最后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将于近期发射。发射成功后,北斗全球系统将全面完成星座部署。未来在北斗导航领域及海格通信将如何助力国家“新基建”的发展?

  钟世广:

  谢谢你的问题。确实到今年6月份,最后一颗卫星上天之后,整个北斗系统的组网就完成了,这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首先,我们可以彻底摆脱国外定位服务的约束,同时,还能为全世界提供中国人的服务,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是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今年“新基建”也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北斗导航也被纳入了“新基建”的范围内。未来在北斗的应用将不断被拓展,助力与数字的“新基建”,其中就包含我刚才提到的无人码头、无人驾驶、测绘领域,还有航空的装备国产化,全球航空飞机的定位都可以用北斗来实现。

  海格通信作为国家发改委北斗园区重大专项的实施企业,海格通信将继续以“北斗领域应用的先行者”的姿态,加速开展“北斗+5G”产业升级的关键成果转化,持续催生更多北斗领域新产业和新业态,拓展北斗“新基建”的研发与服务能力,助力实现北斗规模化落地应用。

  我觉得这块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说:第一个层次是在芯片级的领域,芯片实现了国产化,相当于我们在新基建这块是有了国产化元素在里面。针对与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开发属于自己的芯片,可以更好地应用北斗系统的独特功能。第二个层次是我们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怎么助理“新基建”,比如说我们建立了高精度位置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覆盖地区,可以为这些地区里面的任何载体都提供厘米级的定位服务,实现北斗服务的增强。第三层面是终端跟应用这块。海格在终端应用设备在行业内一直是第一的状态。在应用服务这块,我们将结合例如已经验收通过的国家重大示范项目“广州南沙新区北斗城市应用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以时空大数据为核心的北斗产品体系,以“应急融合通信网”及“北斗高精度的定位网”实现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民生、智慧政务和智慧园区等行业应用场景,继续深挖、优化北斗应用,进一步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精准位置服务。这也是海格通信利用自身在北斗领域的技术优势,探索北斗用于智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打造海格通信“北斗+智慧城市规模化应用”新名片。

  谢谢。

  央广网记者:

  想请问南方测绘丁总工。在此次登顶珠峰的设备研发中,我们南方测绘主要解决了哪些核心的问题?目前这些技术处于什么水平?

  丁永祥:

  我们主要两款装备:一个是张标。第一个在登珠峰立起来的测量标志就是张标,这个在珠峰的特殊环境对要求是重量要轻、结构要强、韧性要好,普通的都无法满足。为了登珠峰,我们与相关的登珠峰队伍经过了8个多月的时间调整,特别是公益调整,以及极端环境的试验,这个期间是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过程,最终顺利完成张标的工作。第二个,雪深雷达探测系统。大家都知道珠峰有很多积雪,我们测的只是表面,那如何得到真实的高层,是需要用雷达系统探测到冰雪层厚度,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珠峰的高层。雷达探测系统是要达到6米的探测深度,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技术点:

  1、在这次系统当中把北斗定位系统和雷达探测系统相结合,因为这两个都是电磁波的,避免有干扰。如何解决干扰问题使得两套系统很好的工作。

  2、在珠峰的环境下,上面是非常艰难的,我们要保证所有测量数据都能够被很好的存储下来,在存储的过程中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使我们的数据百分百能够被存下来,以便后期高精度处理。

  3、其实在北斗的定位与雷达的测深达到纳秒的时间同步,这也是一个技术的难点。

  以上几个就是我们两个设备当中的技术攻关难点,相关情况已经达到目前国内的领先水平。

  谢谢。

  澳门日报记者:

  珠峰测量成功登顶的消息振奋人心,此次测量的关键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国产测绘装备全面担纲,中海达作为北斗卫星接收机的装备提供方,是怎样保障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姜军毅:

  谢谢你的提问。我从4个方面进行回答:

  1、集团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从去年10月左右,中海达在接到了自然资源部的任务后就启动了一级响应,成立由集团董事长助理、研发第一负责人牵头的珠峰设备保障项目小组,从装备的专业性、稳定度与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适配度等方面层层测试、不断改进,并配备了最专业的技术工程师全程跟进设备培训和现场实测。

  2、产品选择方面。中海达挑选了VNet8,是目前市场上真正支持北斗高精度的参考站专用接收机,设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具有系统稳定、实时采集、高精解算、兼容性强等特点;而且这款接收机此前曾用于川藏高原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塔杆监测项目,也是中国移动2019年HAP(高精度卫星定位基准站)设备集采项目的中标产品,承担的正是西藏地区CORS建站,经受过高海拔地区作业的考验,从产品特性、稳定度、精确度上都很符合珠峰测量的需求。

  3、经过国检中心测试、成功入选珠峰测量装备清单后,中海达又根据国检中心的要求,从硬件、固件、配套软件、配件等方面,对提供给珠峰测量的装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定制开发。高海拔低温、低气压,这会影响信号指标、同时考验装备的稳定性。中海达为VNet8配备了足以应付零下40度低温的电池,同时定制了专业的外接低温电池,可以满足高原低温条件下48小时的连续测量。

  4、高海拔也会影响人的反应能力,为了让测量人员能在极端恶劣环境下高效作业,中海达把所有作业流程进行了定制化配置,只要按一个按键就开始工作,U盘一插就能自动拷贝数据。此外,为了方便测量人员可以单人操作,中海达还专门定制了量高杆。

  珠峰地区常有暴风雪和岩石滑落,海拔8000米以上的狭窄处风速最大可达12级。为了满足珠峰测量的流动性,中海达单独定制了天线背包,在高海拔作业下很方便。

  针对山腰测量和冲顶测量,中海达设计了两套不同的装备方案,在冲顶装备中配备单手可握的小型天线,减轻测量人员负担。在数据存储方面也采用了不同方式:山腰测量的数据同时存储在主机和U盘;冲顶测量,则是在U盘拷贝的同时利用网络做数据实时回传,并且为了避免网络的不稳定。另外一个,我们全程保障,实时进行实测,包括现场培训,设备交付以后,安排了专业队伍跟随测量大队,在西藏、珠峰,包括大本营进行了保障。同时,对特殊的情况,包括软硬件不稳定性也进行了突发事件的处理。

  所以说,这次圆满的完成了珠峰测量的保障任务。谢谢大家。

  龚艳华:

  谢谢姜总给予的回应。这次在珠穆朗玛峰攀登中广州是有两家企业提供了技术设备,珠穆朗玛峰既是物理的高度,世界最高峰,也是科技攀登的最高峰。可以提供在零下40度的设备装备,检验了广州市科研攻关的能力,同时,也鼓舞了广州市科研攻关的士气。提问继续。

  广州广播电视台:

  有个问题想提给廖教授。什么是“良种配良法”?怎么样可以做到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呢?

  廖宗文:

  “良种良法”是提的很多的,其实良种就是基因方面做的工作,就是内在的基因,是品种的特性、优势。但良种的基因优良特性表现需要外界条件,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人工能调节的水肥,水一般没什么问题,水就一种,有或没有就可以了。但是肥的话就多了,良法里面的肥料是很重要的。现在国内外的研究是聚集在碳磷钾三要素,再加上中微量元素,大概就是这样,国内外都是如此。

  但我们研究是从碳,其实作物的生产从重量的增加来讲,60%增加的都是碳,所以植物烧了之后就变成碳,再烧就变成二氧化碳了。实际上栽培的话提供碳磷钾,但是没有提供碳,有机肥是改土的,提供的碳的营养水溶性少。所以现在提供优质的有机碳营养,包括高档的氟锗酸,跟隆平高科那里已经有多年的合作,都证实了这点,而且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都有发表。

  现在我们做的工作创新从营养成分、营养形态,因为碳很重要的是有机和无机,现在植物吃的是二氧化碳,一定要靠太阳光加工转化成有机。我现在用的是有机碳,这样就跨越了光合作用,节省了光能,光照不足的时候怎么办?我们现在是测土配方,全国搞过多年了,但是有没有观天呢?没有,你观了也没有用。但是现在我们说测土还有观天两个结合,光照不足的时候有机碳的作用发挥就非常大。所以我们现在往这个方向走,从这个方向把袁院士良种优良基因特性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我们这种肥料打个通俗的配方来讲,一般的肥料就好像吃大米饭一样,像二氧化碳是无机的,是一个原料,但是我们是半成品,它那个是饭,我们是靓汤,吃饱饭了喝点靓汤更好,而且这个很快可以见效的。所以我们现在想在岛上把这点给展示出来,养分做得更加全面平衡。除了测土之外,施肥除了看地还要观天,这样就更加全面,我们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从源头治污,因为肥料的流失,特别在岛上对珠江水源是有污染的,所以我们更加要严格。这样我可以肥料和农双减的同时,产量和质量实现双增,提供这样的科技支撑。

  谢谢。

  新快报记者:

  想请问黄勇潮教授。您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建议?

  黄勇潮:

  我结合自身的看法:1、要加强法律法规的监控,还有社会人士的监督,因为工厂排放是比较严重的。2、提高环保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来减少有机毒物的排放。3、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不管大人小孩都要有环保的意识。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学校都会给学生强调环保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每段时间都会举办小学生的科普会议或者活动,高中生也会进实验室学习,参观技术和处理工业废水或者生活污水的实验,提高他们对环保的意识。

  谢谢。

  国际电台记者:

  想请问谢泽琼工程师。刚才您也提到工业企业开展能效检测技术对企业节能降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具体讲一下吗?这些技术到底是运用在哪些领域?

  谢泽琼:

  谢谢你的提问。我介绍一下现有的技术跟标准应用的情况。现在我们研发的技术和标准主要是应用在工业企业的领域里面,为什么首选工业企业?因为工业企业是占全社会用能比重相对比较大,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政府的能源双控目标的任务,相比而言,他们比较具有迫切的节能降耗的方向。所以,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检测技术主要在石化、汽车、粮油等大型工业企业得到应用,也为他们实现了较高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推广中也会着力其他的领域范围,包括公共机构和其他建筑领域,以期有助于促进全社会的节能低碳发展。

  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想请问杨子峰先生。在这次战“疫”中,联动许多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在多项科研攻关项目中取得成果。这样的协同科研联动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广州在协同联动上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杨子峰: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钟南山院士不仅在广州,在全国也是引领抗疫成果,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建立在长期、共赢的科研合作基础上。我给你介绍一下,广州呼研所、广医大附一院从17年前非典的时候,钟院士就倡导国际间的大协作。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多中心、多机构、多形式、跨国际的协同合作。2007年,我们和中科院共建了国内唯一一家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我们成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在国家卫健委的推动下,成为委省共建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建设单位。这三大平台是非常有虹吸能力的,所以我们一直秉承着“顶天立地为人民”的宗旨,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联动。

  此次新冠疫情,我们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通过中心-分中心-协同网络、专科联盟、紧密型医联体、产业化链条,这次总书记的指示也提到了深化产学融合。这次在广州做新冠药物的研究就跟本土企业广药集团做了很深度的融合,也做了不少工作。在国内的药企,譬如说“三药三方”里面我们也进行了很多联动。也协助本土的金域检验公司在武汉成立了病毒诊断分中心,对于当时来说,进行更大范围的筛查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外方面,钟南山院士也积极保持着一个良好对外合作的交流态势,譬如哈佛大学也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系,成立了6个研究工作组。正是因为这么一个有效率的、有目标的、开放的、有联动的形成较为庞大、有效的协作网络。为此次广州、广东,甚至国家在抗击疫情中精准施策以及诊疗方案提出非常关键重要的信息。

  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发挥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尤其是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优势,进一步拓展辐射网络以及合作内容,合力共建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网络及救治中心,同时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国际合作。我们相信只有谋长远之策,才能建久安之势。

  谢谢。

  龚艳华: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感谢各位科技工作者代表、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沟通和相关问题解答。今天在全国“第四个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和媒体的座谈交流,一方面有务虚,我们的站位、国家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的领会。同时,各位企业家、科研工作者代表也在他们各界领域解答了,跟我们描述了他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同时,像廖宗文老师、海格通信、南方测绘、中海达,包括两位年轻科技工作者,来自于国家呼吸综合研究室、临床医学杨子峰老师,都描述了在未来科技工作者他们科研攻关的方向、计划,还有未来在这个领域上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务虚和务实是相结合的,今天有很多重大项目跟大家通报,包括廖宗文老师介绍的6月3日有重大项目开动,海格通信说北斗卫星在6月初有最后一颗卫星跟全球联网,都充分展示了广州科技工作者们科研攻关的能力、实力、社会责任感、担当,更表达了他们在建设全球科技强国他们的决心和信心。再次感谢出席座谈会的各位代表,感谢媒体们。今天是5月30日,在5月28日全国两会顺利闭幕,今天的座谈会特别有意义,一个方面为全国两会闭幕弘扬科技能力。同时,在科技工作日也表达向全社会科技工作者的敬意,也表达对在广州市开展科技工作的各个团队、各个企业、各个高校的智库专家、科研工作者、学者们,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感谢他们在广州科研攻关上的付出和努力。

  在此,感谢媒体朋友们在弘扬科学精神,以及为传播科研工作者的正能量、为这个社会作的贡献上付出的努力。今天的座谈会既务实、也务虚,同时也是表达对科研工作的敬意和谢意非常好的时间点。

  再次感谢各位出席座谈会的科技工作者们,也再次感谢媒体们。今天的座谈会到此结束。


往期回顾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