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年10月28日

东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丁传红助力打造脱贫“造血工程”
  • 听全文
  • 2020-05-15 13:30:29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东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丁传红助力打造脱贫“造血工程”

红色土地 绿色蝶变

  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掩映于绿水青山中。一早,村里的网红民宿红星客栈负责人王嘉电话响不停,“都是客人的订房电话。”自民宿投入使用后成为当地乡村游一张新名片,也为东岭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东岭村是革命老区。近年来,东岭村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把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在蕉岭县委、县政府和三圳镇党委及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办事处帮扶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民宿和养蜂等林下经济,打造脱贫“造血工程”,实现绿色蝶变。目前全村21户贫困户41人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27万元以上。去年,东岭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村。

  三山是东岭村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山路蜿蜒,8公里车程,驱车要半个小时。记者来到张连胜家门口,只见房前屋后摆满了蜂箱,周围成千上万只蜜蜂在飞蹿。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办事处驻村第一书记丁传红说,张连胜的大儿子患有尿毒症,小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早年,张连胜夫妻为照顾孩子,选择在家养蜂,“养蜂是我们村里的传统产业,这里山高林密蜜源足,在家门口就能养蜂。” 张连胜说。包括张连胜在内,三山28户村民都养蜂。但因地处偏远,优质的蜂蜜反而成了村民“甜蜜的烦恼”。

  2016年,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办事处对口帮扶东岭村后,立即想办法解决蜂蜜的销路,“我们先是把蜂蜜介绍给身边的朋友,他们尝过后都觉得很好,不断回购。”驻村第一书记丁传红说,“但是仅靠朋友圈的来推广还是不够的。”

  于是在扶贫工作队积极推动下,东岭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合作社对内为蜂农提供养蜂指导和收购蜂蜜,对外联系采购商、获取市场信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平台”模式,多渠道帮助蜂农销售蜂蜜。

  随后,扶贫工作队又着力帮助贫困户扩大养殖规模。合作社给扶持、教技术,企业签订单、包销路,打消了蜂农的顾虑。合作社引导发动群众和贫困户由原来的16家发展到63家,全村养蜂近4000箱,年产蜂蜜达9万斤,蜂蜜每斤销售价格也从以往的五六元上涨至二三十元。

  张连胜说,他家去年酿的蜂蜜约3000斤,每斤20元左右,单这一项收入就有6万多元,另外还卖了些蜂种,收入也有一两万元,加上他每年在附近打零工,也有一部分收入,如今一家人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0000元,彻底摘下“穷帽子”。

  前段时间,东岭村组织党员捐款抗击疫情,非党员的张连胜,毫不犹豫捐了款,从需要别人伸手扶一把,到伸出手扶别人,张连胜的转变,让丁传红觉得这三四年来的帮扶工作,很有成就。

  红色基因 破译脱贫“密码”

  “这几年,东岭村变了,变得越来越好。”丁传红顿了顿,又说:“东岭村没有变。”他指了指东岭村党群服务中心,该中心左边是扶贫工作队进驻后新落成的蕉岭县(东岭)革命历史纪念馆,右边是以红色为主题的红星客栈。在丁传红看来,东岭人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干部群众传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一点,从未变过。“我觉得红色基因就在他们的骨子里,这就是东岭村脱贫的‘密码’。”

东岭村党群服务中心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党支部和扶贫队将其转化为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东岭村2017年被省委组织部列为第二批“红色村”党建示范点,他们便以此为契机,通过整合闲置的牗民小学校舍资源,融入客家、红色元素进行外立面改造,设立革命历史纪念馆,并引入文旅企业建设红星客栈。

  “只有牵牢‘特色’这个牛鼻子,产业扶贫的效果才会长久,红色就是我们东岭的特色。”村党支部书记吴仕兴说。

  据客栈负责人王嘉介绍,“前三年时间,客栈每年将支付给东岭村10万元费用,此后将根据经营额逐步提高费用。”王嘉说。如此一来,东岭村也有了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自去年4月份开业以来,我们接待游客人数达10万人次,开展了近千批的党日活动。”王嘉说,客栈接待游客的食材均来自本村,“如村民养的鸡、鸭,还有村里大棚基地种植的香菇、灵芝等。”

  而且“随着来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多了起来,我们还打造了生态地球仓。”王嘉说,地球仓通过工业化一体化生产,短时间内就能搭建完成,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破坏,适合山区发展旅游产业。

  东岭村脱贫攻坚“成绩单”

  ·目前已完成全部21户贫困户退出工作;

  ·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2.6万元上升至2019年底27.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8300元增至2019年底15908元;

  ·2019年东岭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村;

  ·养蜂业由原来16家发展为63家,全村养蜂3900多箱,年产蜂蜜可达9万斤,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5000元;

  ·共有三家民宿,可提供床位33张,全面建成后可提供83张床位;

  ·拥有年产180万菌棒的菌种厂,珍稀食用菌种植面积260亩,年产值可达900万元;

  ·引进光伏项目,年发电收益约3万元,收益可达20多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