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年10月28日

荔湾派驻连州市大路边镇荒塘村扶贫干部陈敬区:“摩托仔”第一书记 扎根山村第五年
  • 听全文
  • 2020-06-02 10:52:34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第一书记

  2020年是荔湾区桥中街80后干部陈敬区被派驻连州市大路边镇荒塘村担任第一扶贫书记的第5年。从2016年到2020年,从新婚燕尔到为人父,陈敬区在三年驻村期满后继续留任,把人生宝贵的4年扎在连州这个偏远山村。

  四年时光,改变了陈敬区,也改变了荒塘村。这位来自大城市的小伙子,工作在村、吃住在村,成了皮肤黝黑、会听当地方言、会骑摩托车的地道农村干部。而荒塘村在荔湾区的帮扶下,去年底实现脱贫摘帽:村集体收入从1万元出头增加至11万元,全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00多元增加到16000多元。如今,村里路灯、自来水、水泥路、党群服务中心都有了,一切正走上向好的轨道。

  荒塘村脱贫之路

  荒塘村位于连州东北角,地处粤湘交界处的山区,地方方言为星子话,由7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全村有825户3000人。因地处山顶,虽地广人多,但耕地面积少,难以形成规模种养。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仅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及有劳动能力但难以外出的村民。帮扶前,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362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元;帮扶后,现在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91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达16441元。去年,全村67户贫困户134人100%脱贫出列。

荒塘村

  新婚不久即赴山村扶贫 学听方言变身“摩托仔”

  到连州驻村前,陈敬区并没有太多扶贫经验。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陈敬区在一家事业单位做技术员,2014年成为荔湾区桥中街道办事处党政办一名基层干部。2016年5月,陈敬区作为街道为数不多的合适人选,被组织选派到对口帮扶的大路边镇荒塘村扶贫。老家的父母和广州的妻子有些不情愿,新婚燕尔的陈敬区有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还是说服了家人。

  大路边镇荒塘村,从名字便感受得到它的偏远——荒塘村位于连州东北角,地处粤湘交界处的山区。初到荒塘村,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陈敬区有些不知所措。凭着理工科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他从攻克语言关入手,逐渐打开了局面。

  为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陈敬区向会说普通话的当地村干部请教学习当地方言。日积月累,他从听懂一两成到听得八九不离十,还能说上几句,为贴近村民、了解村情提供了不少便利。

  荒塘村下辖的7个自然村散落在各个方向,最远的离村委有五六公里,摩托车是主要出行工具。为方便走村访户,陈敬区用一个多星期学会了骑摩托,成为一名“摩托仔”。山路崎岖,路上货车多,夏天雨多能见度不足还要淋雨,冬天更是寒风割面,路上不乏艰辛与危险。

陈敬区

  2017年9月初,陈敬区往镇上递送项目审批表时,因避让大货车摔倒,左手掌骨折。“山路很窄,迎面的大货车大转弯,我无路可走,只能避开。”回忆当时的情形,陈敬区说,好在有惊无险。后来,他被送往当地医院紧急处理,再回到广州住院治疗。恰逢扶贫云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工作开展,出院后,医生建议休养1个月,但他仅休养两周便奔赴荒塘村。

  与陈敬区共事了4年的荒塘村委书记张荣德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一开始都不知道他受伤,看他几天没来上班,问了才知道,回来时还打着石膏,说工作要紧。”张荣德说,陈敬区不仅人踏实,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而且特别能“扛”,受伤也不愿麻烦别人,十分朴实。手伤恢复后,陈敬区没有放弃骑摩托,他说,这是日常工作需要,多加小心就行。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近9000元

  荒塘村素有“九分山,一分地”的说法,三分之二的村民外出务工,剩下的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留在村中耕种、打散工。2015年,荒塘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仅3620元。

  经过陈敬区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荒塘村引入不少产业项目,增收效果明显。光伏发电项目让村里每人1年领到约350元的分红;村里的淮山、小黄姜等农产品通过一家农业公司销到大城市,贫困户每年可增收四五千元;连州市统筹水电站项目也让入股的贫困户每人每年领到约480元的分红……如今,荒塘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2591元。

  2019年11月,荒塘村139人6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民唐高来的妻子早年亡故,靠种地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陈敬区来时,唐高来有肢体四级残疾的长子正读大专,因家庭困难学业难以为继。“只要孩子读出来了,这个家就有希望。”陈敬区认为,教育是脱贫的深远之计。在他的帮助下,唐家长子申请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生活补助及每年5000元的荔湾贫困大学生慰问金,唐高来则通过领取的化肥等生产资料,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入股水电站、光伏发电、生态种植等项目,每年拿到分红。“孩子自强自立,毕业后在广州找到工作,帮着家里盖起了新房。”唐家境况的好转让陈敬区倍感欣慰。

  得益于111万余元的基础设施投入,荒塘村的村貌也得到极大改善。荒塘村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荔连楼,代表着荔湾、连州两地的帮扶情谊。据了解,荒塘村原有的党群服务场地是10多年前的旧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多年来借用村小教室作为临时场地,既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也给群众办事和党员活动带来不便。在荔湾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桥中街道办的落实下,2019年10月,荔连楼竣工落成。“扶贫工作要牵住‘牛鼻子’,而加强党建就是‘牛鼻子’。”陈敬区介绍,村党群服务中心集党员管理、党员学习交流、综合服务、帮扶困难群众、受理反映社情民意为一体,其落成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办事,也使村党组织建设有了阵地,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年期满继续留任 工作繁忙缺席儿子成长

  驻村期间,陈敬区从新婚丈夫到成为人父,异地扶贫让他倍感对妻子和孩子的亏欠。每逢周末,陈敬区都会回到广州,陪伴家人。

  然而有时也无法顾两头,2017年10月,陈敬区的儿子出生,家里非常需要他,但因手头上有对扶贫家庭进行住址定位的紧急工作,陈敬区只休了一周的陪产假。此后,远在连州的陈敬区大部分时间只能用手机关注孩子的成长。同事张荣德说,陈敬区吃住在村,白天工作,晚上常去贫困户家走访,晚饭后才能跟孩子打视频电话。

  2019年5月,陈敬区三年驻村期满,当时,荒塘村还未实现脱贫摘帽。考虑到陈敬区出色的工作表现及接任人选难寻,桥中街道办找陈敬区谈话,建议其再留任两年。“新的干部来,可能会不熟悉情况。”陈敬区说,扶贫是做善事,多两年也值得。听说“陈队”要走,张荣德等村干部很不舍,“后来说不走了,我们既高兴又感动。”

  驻村四年,忙碌于田间地头,轮回着风吹日晒,陈敬区变黑了,也成长了。他笑言,自己从一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为全面型人才,“扶贫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与人打交道、项目考察立项及后期保障等。”如今,荒塘村已脱贫出列,离五年期满还有一年多,陈敬区还要做好巩固提升工作。这两年,村里陆续有水晶梨种植、土鸡养殖大户回来创业, 陈敬区打算通过这些能手带动整村的种养殖业。下一步他们将在现有扶贫基础上,将绝大部分的扶贫资金投入到产业帮扶上,为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