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州“十四五”规划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1-07-14 13:19:07
  • 来源: 天河区
  • 分享到
  • -

穗天府〔2021〕4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府直属各部门:

  《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天河区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日


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高水平全面建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代化新征

  第一节 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发挥两轴两带引领作用

  第二节 强化多片区支撑

  第三节 促进协同联动发展

  第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搭建高质量创新体系

  第一节 打造科技创新动力源

  第二节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第三节 健全创新人才引培体系

  第四节 厚植创新雨林生态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质效兼优新动能

  第一节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第二节 促进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三节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第四节 加速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章 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 统筹国内国际发展

  第一节 优化完善现代流通网络

  第二节 挖掘壮大内需消费新增长点

  第三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四节 促进外贸提质发展

  第七章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第一节 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深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八章 强化高端资源配置能力 构建湾区服务枢纽

  第一节 搭建大湾区合作重大发展平台

  第二节 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第三节 深度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

  第九章 发挥城市更新引擎作用 提升城区综合品质

  第一节 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第二节 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增效

  第三节 提高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第四节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第十章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展示社会治理新形象

  第一节 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第三节 筑牢城区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

  第十一章 突出文化引领前行 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区

  第一节 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第三节 建立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十二章  聚焦美好生活向往 打造高品质幸福标杆

  第一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第三节 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第四节 加快推进健康天河建设

  第五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十三章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附表 天河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情况表


  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广州市天河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着眼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实现“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区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


第一节 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挑战,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广州市委“1+1+4”工作举措,积极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城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个千亿级台阶,从2015年的3432.8亿元增长至5312.8亿元,总量占全市比重从19%提高至21.2%,连续14年全市第一。202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4万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达6.7%,提前完成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5年累计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393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3.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1%、4.3%。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5年累计新增上市公司33家,成功引进重点招商项目234个。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金融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软件业年营业收入比2015年增长2倍。5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2600亿元,网易智慧谷等42个“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全面投产达产。

  二、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天河先导区正式投入运营,“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374家,比2015年增长5.4倍,数量全市第一。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4家实验室入选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7家企业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深入实施“天河优创”计划,全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达208家,较2015年增长4倍。2020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达4.5万件、2.4万件,分别比2015年增长2.8倍、2.4倍,总量连续18年全市第一。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15年的92亿元跃升至700多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2.23%提高至3.43%,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三、城区功能不断增强

  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5年累计完成土地收储44.6公顷、土地出让66.1公顷,落实留用地1054亩。5年累计新开工主干路网建设项目11个、完工6个,新增道路18公里。地铁6号线、21号线建成通车,东北部地区结束了无轨道交通的历史。在全市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城市更新进展显著加快,林和、潭村改造全面完成,吉山村改造正式启动,冼村改造取得重大突破,签约率达98.56%、已签约房屋拆卸率达98.18%。发扬“啃硬骨头”精神,5年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189万平方米,清理“散乱污”场所5875个,转型疏解专业批发市场35个,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38.4公顷,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60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在全国先行先试开展“四洗”行动,5年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493公里,建成碧道26.6公里,18个城中村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降低20.5%,2020年PM2.5、PM10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42.1%和30.5%,空气质量年度达标天数稳居中心城区前列。连续5年获评全市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A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建设美丽村居三年行动计划,“村改居”社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四、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平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广州市将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四个出新出彩”示范区行动方案》由市委深改委印发实施,天河中央商务区获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培育税收超亿元楼宇71栋、超10亿元楼宇17栋。广州国际金融城被纳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东区集体土地征拆、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提升全面完成,北区控规方案基本稳定,5年累计新开工产业项目17个、基础设施6个。前瞻谋划启动天河智谷片区开发建设,天河软件园再次获评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天河智慧城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5年累计竣工投产重点产业项目24个,新增注册资本超亿元企业105家。天河路商圈连续9年举办广州国际购物节,年均引入国际品牌60个以上,成为商务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推广案例。沙河片区城市设计和控规编制成果基本稳定,迎来发展新机遇。

  五、深化改革步伐加大

  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全省首个“先照后证”区级改革意见,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可网办、100%可预约、100%可自助办理。5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6.8万户,年均增长27.1%,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在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区榜单中排名第一。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三资”交易电子竞价系统投入使用,“村账(街)代理”实现全覆盖,233条6米以上村道全部纳入市政管养范围。印发实施区属国企改革方案。街道体制改革和区街城市维护管养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企业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

  六、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办全省首个港澳青年之家、港澳青年支援中心,与省人社厅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投入使用,3个基地获评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广州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正式运营,5年累计新增友好城区3个,总数达13个;新增外国使领馆12个,总数达55个;新设外资项目3572个,年均增长17.9%。成功举办2018年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暨“一带一路”金融投资论坛等国际性活动,现代化国际化形象更加彰显。

  七、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总额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2倍。5年累计新增就业31.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5年每人每月650元提高到1080元。全区首个公办老人院投入使用,养老“大配餐”、医养结合实现街道全覆盖。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广州中学、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执信中学天河校区顺利落户,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办示范性高中全覆盖,东北部优质教育资源欠缺问题显著改善。5年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园区)35个,新建、改扩建小学10所,圆满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健康天河建设更有成效,与中山六院等知名医疗机构签约共建三甲医院和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在全市率先放开社会办医,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867个,比2015年增长1倍。公立医疗机构医联体创建实现全覆盖,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综合实力更加凸显,文化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市首位,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乞巧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省特级街道文化站实现全覆盖,5年累计融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48个。高水平打造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尚天河文化季、广州乞巧文化节等品牌活动。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2020年天河区成功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称号。

表1 “十三五”期间天河区主要指标进展情况表

分类

序号

指标

实际完成值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十三五目标值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现代服务核心区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791.46

4131.22

4393.90

5047.39

5312.79

预期性

总量5000亿元左右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7.7

7.7

7.4

8.0

2.7

6.7

预期性

年均增长8-8.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5.5

4.0

2.8

11.9

暂无数据

预期性

年均增长5.0%

3

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9.6

6.5

5.4

4.5

-1.2

5.0

预期性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4.2

6.2

6.3

4.3

-7.4

2.7

预期性

年均增长6%

5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0

72.7

73.8

72.6

70

预期性

75%

6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2.5

22.5

21.8

19.6

20.3

预期性

24%

7

税收过亿元楼宇数量(栋)

47

49

62

71

71

预期性

55

8

进出口总值增长率(%)

9.0

20.5

-2.90

-5.6

4.4

5.1

预期性

年均增长2%

9

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亿美元)

10.01

8.01

3.63

6.26 

7.01

预期性

10.95

创新创意引领区

10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2.63

2.79

3.60

3.43

暂无数据

预期性

3.2%

1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58

73

83.9

100.1

117.3

预期性

83

12

天河软件园软件收入增长率(%)

17.10

16.97

16.00

16.00

10

15.2

预期性

年均增长16%

13

天河科技园技工贸总收入增长率(%)

12.00

12.00

11.00

8.98

8

10.3

预期性

年均增长12%

14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403

2586

3400

3373

3374

预期性

754

15

宽带接入能力(Mbps)

1000

1000

1000

约束性

1000Mbps

16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46

7.93

8.86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预期性

8.0%

生态宜居样板区

17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8.23

18.23

18.23

18.23

18.23

约束性

不小于18.25平方米

18

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吨)

二氧化硫

14.62

0.60

0.37

0.00

0.01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

目标任务

化学需氧量

8.11

320.29

9.35

2.48

0.00

氨氮

0.26

1.58

0.12

0.18

0.00

氮氧化物

4.92

1.00

6.86

0.00

1.21

19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94.2

94.2

95

95

95

约束性

95%

2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100

100 

100

约束性

100%

21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6.28

4.87

4.13

3.98

3.2

-4.5%

约束性

年均下降4.1%

22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

86.3

82.5

86.6

83.8

92.3

约束性

88.7%

幸福共享示范区

23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5.72

6.28

6.87

7.49

7.94

预期性

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24

常住人口(万人)

163.10

169.79

174.66

178.85

224.18

预期性

175万人

25

每万人口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733.92

707.93

688.76

683.76

618.13

— 

约束性

1200平方米

每万人口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属地设施

2673.51

2571.1

2499.99

3018.59

2733.83

26

城市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72.71

75.99

75.00

70.58 

约束性

70%

27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7

98

98

98

98

约束性

98%

28

高中毕业生升学率(%)

97.97

98.50

97.66 

97.3 

97.5

预期性

96%

29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32.00

40.10

36.69

38.70

40.6

约束性

40张

30

平均预期寿命(岁)

81.90

82.10

82.3

82.5

82.7

预期性

82岁

31

筹建保障性住房套数(套)

1816

1298

3002

0

192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备注:1.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指标2020年数据尚未进行统计核算。

  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省统计后下发,目前均暂未反馈相关数据。

  3.城市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指标广州市2020年不再进行统计。


第二节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度联动构成外部发展环境的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难度加大。

  从国际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为我区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加速形成,为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契机。三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进入竞争优势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重建、全球力量格局重构叠加期,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将加大我区获取全球高端资源的难度。

  从国内看:一是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区深耕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我国制度优势显著,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大力度畅通要素循环,为我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三是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省委、省政府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改革发展,为我区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协同发展能级提供了重大契机。四是区域竞合格局趋紧,周边城区、城市加速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对我区保持发展位势、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功能提出更高要求。五是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趋多变,需要我区在提升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区面临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城市中心区先发优势减弱,传统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和生态体系有待完善,城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同时我区区位优势突出、现代服务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资源丰富、城区环境优美、营商环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信心、奋勇前进。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做大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为主攻方向,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全省全市前列。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天河发展的基础目标,激发全区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伟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提升创新驱动力、产业竞争力、平台支撑力上下功夫,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全区一盘棋,发挥好各方力量,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扬优势追劣势、优强项弥弱项、锻长板补短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天河要全力支撑广州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更好支撑全省全方位、全过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国前列。

  展望2035年,天河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实现大跨越,经济总量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引擎、创新枢纽、开放窗口和幸福标杆,建成世界级中央活力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面提升,各类人才广泛汇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强区、数字经济强区、现代服务业强区和人才高地。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大幅跃升,营商环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充分流动、高端配置,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走在前列。打造协调发展新样板,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等发展、平等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谱写绿色转型新篇章,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美好和谐新生活,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行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加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天河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00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枢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窗口、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样板示范,城区发展能级、综合实力、环境品质实现大提升,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具体目标如下: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质量效益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引擎功能持续强化,现代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都市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打造万亿级商圈、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企业、十亿级税收楼宇,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引领示范区。

  ——改革开放取得显著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营商环境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全市前列,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一核一带一区”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核心承载区、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人才最佳发展地。

  ——城市文明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创新文化品牌影响力愈加彰显。

  ——城区环境显著向好。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备,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区环境品质持续优化,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示范区。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成为高品质和谐生活示范区。

  ——城市治理显著优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效能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城市安全底线牢不可破,发展韧性明显增强,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表2 天河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

属性

完成值

目标值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年均6.7

年均6左右

预期性

2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70

70以上

预期性

3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0.3

22

预期性

4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7.1

20

预期性

5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

9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6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43

4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17.3

110

预期性

8

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

50

70

预期性

9

全区软件业务收入

亿元

2200

5000

预期性

10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800

1000

预期性

11

5G用户数

万人

30

100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20.5]

完成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1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

87.6

88

约束性

14

森林覆盖率

%

23.78

23.78

约束性

15

PM2.5年均浓度

mg/m³

28

30

约束性

16

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

平方千米

13.6

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民生福祉

17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年均8.5

与经济同步增长

预期性

18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1.69]

[20]

预期性

19

人均期望寿命

82.7

83

预期性

20

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

[40752]

[28000]

约束性

21

高中毕业生升学率

%

97.5

97.8

约束性

22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5.6

5.8

预期性

23

养老床位总数

5575

6200

预期性

24

政策性储备粮规模

万吨

9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备注:1.共计16个预期性指标,8个约束性指标;※指标为沿用市指标,△指标为沿用区“十三五”指标。

  2.[]为五年累计数。

  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暂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口径进行统计,待上级统计部门反馈相关统计数据再进行评估修正。

  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新为2018年数据,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新为2019年数据,上述指标2020年数据待进行统计反馈后再进行修正。

  5.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是以2019年常住人口数据进行核算,后续根据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调整再进行修正。

第三章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联动的原则,依托重大产业功能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衔接省、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构筑“两轴两带多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推动产城融合、产创融合、数产融合,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图1 “两轴两带多片区”空间发展格局(略)


第一节 发挥两轴两带引领作用

  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轴。依托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路商圈、沙河片区等发展平台,巩固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推动金融业、现代商贸业、高端专业服务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总部集聚区、区域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高地、国际一流商圈互相支撑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轴。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轴。依托广州国际金融城、科韵路软件业集聚区、天河智慧城(含天河高新区)等发展平台,全力支撑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示范区,打造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创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现代都市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轴。

  临江高端经济带。依托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平台,巩固金融业、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优势,做大做强数字创意、数字贸易、人工智能、数字金融等产业,推动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楼宇、城市标志性景观等高端要素集聚,支撑天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引擎。

  中部科技创新带。依托五山石牌高教区、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科韵路软件业集聚区、天河智慧城(含天河高新区)等平台,对接联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广州科技创新轴,打造“科技成果创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企业集聚发展”的科技创新带,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闭环,支撑天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枢纽。


第二节 强化多片区支撑

  天河中央商务区。将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卓著范例。加快推进天河中央商务区整体提升,建设世界级城市中轴。利用高端服务业资源集聚优势,培育壮大新兴数字化服务业态,加速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应用,全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加快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培育引进一批数字服务出口品牌和龙头企业,打造数字经济大厦。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健全文化与旅游、科技、商业、体育、金融等融合发展机制,构建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深度链接全球资源,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专栏1  天河中央商务区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打造“四个出新出彩”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2年,天河中央商务区经济辐射力、创新带动力、要素集聚力、综合承载力、环境吸引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0%以上,形成3-4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总部集群,文化产业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营商环境各类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闪亮名片。到2035年,天河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代表广州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世界影响力、国际显示度显著提升,成为全球技术、产品、标准、品牌的输出地,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富裕、更加幸福,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最佳展示区。


图  天河中央商务区功能布局(略)

  广州国际金融城。将广州国际金融城建设成为金融科技先行示范区,打造成为广州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平台和新引擎。发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资源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创意及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科学高效推进片区开发建设,起步区建设初具规模,集聚一批数字金融头部企业,东区引进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北区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引领型企业,西区吸引一批总部企业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新基建,推动智慧道路、智慧轨道交通、智慧灯杆和智慧充电设施建设。打造地上地下立体商业载体空间,构建内联外畅交通,建设立体分流、低碳环保的智慧交通体系,完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建成金融城起步区综合能源系统并拓展至金融城全域,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专栏2  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金融科技先行示范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区。

发展目标:到2025年,引进大型优质企业逐步投产达产,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数字金融、数字服务贸易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图  广州国际金融城功能布局(略)


  天河智慧城(含天河高新区)。支撑广州科技创新轴建设,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打造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城市更新的样板示范区。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和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衔接,打造内畅外通的交通体系。加大优质公共资源服务供给,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短板。加快区域城市更新改造,释放空间潜力,推动土地高效利用。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围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和数字农业等领域加快发展高端软件体系,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型企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示范基地。天河高新区加快布局5G、工业软件、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文化创意和电子竞技等产业,全力培育数字产业生态示范和科技创新生态,实现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北部未来科技生态发展区做强做优特色山地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北部火龙凤环绕的生态优势,利用片区改造等契机,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积极布局量子通信、太赫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为远期发展作产业储备。

专栏3  天河智慧城(天河高新区)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关键节点、城市更新样板示范区等发展定位,力争到2025年建设成为天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及实现“双引擎”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围绕产城融合样板区、国家级软件产业示范基地定位,到2025年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提质扩容,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态体系成型。

——天河高新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定位,力争到2023年,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220家,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基本显现,主要评价监测指标在同批省级高新区中保持前列,晋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到2025年,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产业,形成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北部未来科技生态发展区:围绕未来科技产业集聚区、特色休闲旅游生态区等定位,力争到2025年引入和培育若干量子信息技术孵化平台、太赫兹产业、前沿材料产业、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核心技术企业以及现代都市工业龙头企业,在重点领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开发;特色山地旅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天河路商圈。加快整合天河路商圈及其周边地区商贸资源,优化拓展商圈发展空间,推动商圈业态转型升级,提升天河路商圈整体发展能级。优化商圈业态结构,促进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商圈消费引领功能,创新消费新模式,发展“首店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改造提升天河南商业街,打造高品位商业街区。优化商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商圈品牌和标志性景观建设,建设商圈高度统一的品牌识别系统,推动岗顶等重点片区改造升级,优化商圈环境品质,拓展商圈发展空间。

专栏4  天河路商圈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打造国内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第一商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亚太的世界级商业门户、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

发展目标:到2022年,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年销售额超百亿的批发和零售企业数达到8家以上,年销售额合计超10亿元的商业综合体达到6家以上。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每年引进的广州首店数达到20家以上,每年国际性活动规模达到1万人次以上。到2025年,商旅文业态高度融合,品牌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消费、服务消费显著增长,累计引进广州首店达300家,初步建成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和名牌名品销售集聚区。

  沙河片区。推进片区全面改造升级,打造成为广州建设中部时尚创意高端文化产业集聚区。布局“文化+科技+商贸”复合型产业项目,重点发展文艺创造与表演、创意设计、文商旅融合、服装展贸、文化教育等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历史风貌保护性更新改造,实现历史建筑与多种服务功能的复合利用。以特色历史建筑和村街老巷为载体,推进时尚和艺术财富云集,举办各类文化演艺和时尚活动,建设时尚天河文化展示重要平台。

专栏5  沙河片区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打造复兴示范城区、数字创意高地和活力艺术专区。 

发展目标:推动传统服装批发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实验性艺术品牌,形成服装展贸与演艺文化互动互融,拓展衍生业态链。建设成为广州红色历史的旅游节点、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重点商圈。


图  沙河片区功能布局(略)



第三节 促进协同联动发展

  强化与广州三大产业带协同发展。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智慧城等发展平台,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等产业,服务沿江产业带发展。强化与西部产业带的衔接协同,发挥人才、资本、金融等要素优势,助力西部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融入东南部产业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强化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国际生物岛、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等重大平台的联动,发挥高端专业服务业、数字金融、数字贸易以及创新策源的赋能作用,实现产业协同互补,集聚集群集约高质量发展。

  融入广州科技创新轴建设。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将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含天河高新区)打造成为与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两极点”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广州国际金融城为引领,发挥现代服务业资源优势和人工智能赋能作用,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天河智慧城(含天河高新区)构建高精尖技术成果孵化池,集聚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龙头企业,加速集聚资金、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培育一批高精尖技术成果,助力广州提升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


第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搭建高质量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全力支撑广州科技创新轴建设,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策源地。


第一节 打造科技创新动力源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标准运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人力资源服务先导区、科技金融集聚区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枢纽,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天河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探索将五山—石牌高校群及周边地区打造成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特区”。引导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研发与转化服务能级,支持各类功能型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培育技术市场,打造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利用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渠道。

专栏6  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

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由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六家单位发起,提供科技金融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导区、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器及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四大功能区,拥有广州科技金融集团、广州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及IDG三家运营主体,借助“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两个抓手,打造一个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的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节点,引导全球创新要素在天河区集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五个找”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一是找技术。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模式,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  

二是找资金。开展广州创投周、科技金融活动周、投贷联动直通车等系列活动。

三是找市场。举办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CEO资源对接会、广深企业家连线等系列活动。

四是找人才。开展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大湾区科创私董会、校企100等系列活动。

五是找场地。深入实施“天河优创”计划,搭建用地供需对接平台,提供超过130万平方米的创新孵化空间。

  加快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省、市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支持力度,支持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平台。引导体量大、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的创新载体落户天河。推进“新基建”领域创新载体布局,支持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实施5G垂直领域创新示范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项目。

专栏7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

创新创业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研发大楼(KY-24)、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总部。

  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能力。依托天河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推进基础研究科教融合,支撑广州探索建设“科技创新特区”。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鼓励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资源整合,推动高校与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深度融合,支持前沿学科与交叉学科布局。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引导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设备,支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广东分院、广东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共享实验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平台等资源,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第二节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健全“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标杆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度体系。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快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集聚国际高端要素、技术含量高的创新龙头企业。扶持成长型创新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施“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支持中小企业建立内部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参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专栏8  十四五时期高新技术企业培优工程

1.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产品、服务、生产、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创新,促进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

2.推动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升级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壮大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双提升”。

3.健全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运营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标杆,发动媒体对有代表性的标杆企业进行宣传报道,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知名度,树立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典型。

4.与标杆企业建立对口联系工作机制,加强对标杆企业的“一对一”辅导、 “点对点”服务,引导优质智库、咨询服务机构、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商等与之对接,提供精准服务,着力协调解决标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标杆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

  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建设混合所有制孵化器,支持社区股份公司利用村经济发展留用地和物业建设或合作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企业孵化育成。打造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于一体的全孵化链条,鼓励发展“孵化+创投”“孵化器+创业导师+孵化企业”“天使投资+孵化企业”的模式,支持孵化器设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完善孵化增值服务体系。鼓励科韵路软件业集聚区龙头企业开展孵化、路演、交流等活动,探索构建科韵路创新街区体系。

专栏9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重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众创空间:微谷众创社区、专创众创空间、孵客创业公社、linked@work联我创意精英社区、伯乐咖啡、众创五号空间、Hi Monday平衡办公社区。

孵化器:盛达电子信息创新园、PCI·未来社区、宏太云产业孵化器、羊城创意产业园孵化器、金发科技创新社区、乐天创意园、广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万鹏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弘科创业园、金颖农科孵化器、广州信息港、天盈创意园、七客联创国际社区、广东装备智造与信息创新创业园、智汇Park创业服务中心、广电平云广场5G产业园、Brinc国际创投孵化器、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TIMETABLE精品联合办公空间。


第三节 健全创新人才引培体系

  汇聚“高精尖缺创新人才”。落实“广聚英才计划”,实施重点人才激励办法,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及创新团队,支持海外人才在我区创业创新发展。配套衔接国家、省、市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建立“宜居宜业宜创”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大对人才落户的奖励,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机制,在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生活配套等方面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公寓供给水平,加快推进天河智慧城人才公寓建设,着力推动200套以上现有区属在管公房升级改造为人才公寓,积极探索人才公寓市场化租赁供给模式,力争通过市场化模式解决200套以上人才公寓供给。充分发挥天河人才港、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天河先导区等平台引才作用,构建科技企业与高端人才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常态化机制,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及人才落户天河。

  加快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搭建校企交流平台,鼓励高校、园区、企业开展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引导区内企业与辖内高校和重点实验室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的产业高端人才、对产业技术进步具有较大贡献的中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及发展潜力较大的优质“蓝领”人才。贯彻党管青年原则,提升青年工作水平,推进实施中央、省、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建设青年创新型城区。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营造青年成长的优质环境。优化“天英汇”服务平台,创建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构筑“人才+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


第四节 厚植创新雨林生态

  打造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城区。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更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服务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服务满意度。加强现代科技在金融业、现代商贸业等领域的应用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引领和强有力技术支撑。深化技术创新,支持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数字服务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分析足顾客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拓展商务发展空间。运用科学技术,实现风控信息共享,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提升金融支撑服务能力。健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服务机制和奖励制度,引导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资源,发挥天河一号、二号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向区内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依托中证报价南方总部等综合化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引导产业基金等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推动企业对接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新三板创新层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加大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银保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企业获得信贷资金。

  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依托天河中央商务区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服务业核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建设,加快形成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优势。依托广州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和广州国际创新节两大国际化创新交流展示平台,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组织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端科技创新主题活动,打造常态化的全球科技活动交流中心。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质效兼优新动能

  坚定不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为支撑,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业、高端专业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工业等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形成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价值链高端、高附加值、高辐射的优势,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强化总部经济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产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总部经济能级。

  实施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培育行动,聚焦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行业筛选一批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重点企业,力争到2025年集聚若干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3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释放总部经济效应,吸引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落地,加速助推形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准总部企业”发现储备培育机制,重点引进工业、建筑业、能源型、金融等领域的集中核算型总部,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业总部、高估值独角兽、隐形冠军、互联网新经济、科创型高成长企业,推动互联网创新型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天河血统”的创新型企业总部。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民营企业、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设立总部、功能性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完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加强十亿级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提升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力争打造税收十亿级楼宇20栋。


第二节 促进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发挥现代服务业“压舱石”作用,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强化规模、质量、标准、品牌等优势,进一步巩固在全省、全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

  金融业。巩固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总部集聚优势,挖掘新兴金融发展潜力,重点发展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特色金融等创新金融,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功能型总部、区域型总部落户,着力推动广州市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建设,引进和培育数字金融相关产业链,加快打造数字金融产业园。探索开展金融科技融合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息化和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企业在创新技术支撑、金融场景等领域的合作。鼓励数字银行、互联网保险、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等领域创新发展,推动金融与民生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发挥广州期货交易所的作用,发展期货衍生品市场,完善期货产业链。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基地服务功能,依托中证报价南方总部建设私募基金份额交易平台,私募股权跨境交易平台,完善金融与产业发展融合政策,提升金融服务支持主导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能力。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十四五”期间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40家。

  现代商贸业。推动传统商贸业提质升级,支持数字贸易、新零售业态集聚发展,加大平台型电商的引育力度,持续推进商圈业态和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全力支撑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进培育10家新零售标杆企业,推动实体商贸零售企业向新零售方向转型。抢占数字贸易发展制高点,推动数字软件贸易、数字内容贸易等业态集聚发展。加大电商企业引培力度,鼓励商贸企业拓展网络零售,推动营销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发展。鼓励大宗商品企业延链、补链,向供应链金融、物流增值服务等环节延伸,拓展新产品、新市场,提升大宗商品供应链能级。推动住宿餐饮业与大型赛事、会议活动及旅游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创新住宿产品和服务内容。推动天河路商圈、珠江新城商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智慧商圈、5G商业街、离境退税示范街区等新型商业载体,完善消费场所国际化标识,打造具有国际元素的智能消费示范区域。到2025年,商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十四五”期间通过网络销售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达15%以上。

  高端专业服务业。充分发挥高端专业服务业产业优势,加快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依托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鼓励打造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专业楼宇,支持会计、咨询、法律等领域国际知名企业在我区落户,提升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度和影响力。推动高端专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支持跨境供应链管理、国际知识产权、科技推广、人力资源和信用评估等创新发展。积极争取扩大穗港澳专业服务资格互认范围,探索允许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法律、会计、建筑、规划、专业代理等专业人才,经备案后按规定范围提供服务,推动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业合作试验区。到2025年,高端专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形成工程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咨询与调查等若干个营业收入达200亿元,广告、法律服务等若干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细分产业集群。

专栏10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现代服务业领域重大项目

金融业项目:新华保险大厦、广东南粤银行金融大厦、广州太平金融大厦、中国人寿大厦、广东华兴银行广州分行办公大楼、广发银行总部大楼、广州金控总部大楼、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广场、中国人保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城AT090955地块项目、金融城AT090956地块项目、金融城AT090958地块项目、南方财经大厦、城投锦峰大厦、农业银行项目。

商贸和商务业项目:粤海总部大厦、广垦天河商业中心项目、广州南方人才大厦、时代地产(天河)二期、长江中心、汇金中心、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总部暨南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项目、合生骏景北商业地块项目、金融城起步区棠下集体物业复建安置房项目、金融城起步区石东集体物业拆迁安置房项目、金融城起步区棠下新墟集体物业复建安置房工程、金融城起步区车陂集体物业拆迁安置用地项目。

  生活性服务业聚焦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目标,推动餐饮、养老、医疗健康、育幼、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家政服务业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务业龙头企业。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圈,提升居民便利化水平。


第三节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擎作用,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都市工业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引领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赋值、赋智”作用,聚焦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应用软件、信创应用等重点领域,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支持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龙头企业与优势软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开发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平台软件。加快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应用等新兴领域,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骨干企业。在大数据方面,发展与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在区块链方面,发展分布式储存数据库、加密算法、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在人工智能方面,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壮大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飞行系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在5G应用软件方面,推动5G应用软件开发应用,依托区内通信运营商,提供全产业链的5G服务;在信创应用方面,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引导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攻关,形成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上下游企业协作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体系。到2025年,实现全区软件业务收入超5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

专栏11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项目

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广州T.I.T智慧园、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二期、广州“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广州电信5G网络建设项目、广州移动5G网络建设项目、广州联通5G网络建设项目、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联奕科技研发基地、百田办公楼项目、品高云计算产业基地大楼、金税梦想大厦、中国联通华南信息产业运营中心项目、南方数码空间大数据创新中心、尚恩科技大楼、德生科技大楼。

  现代都市工业。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卫星及应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都市消费工业、精密仪器等领域,引进能源型、研发型、销售型、结算型工业总部企业。挖掘工业产业用地存量和增量,推动新型产业用地(M0)的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上楼”发展,为新引进重大项目提供空间要素支撑。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集聚,推动人工智能、卫星导航、5G等网络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在卫星导航及应用领域,发挥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精度测绘仪器、车载导航终端等方向,加强卫星导航相关技术及产品在自动驾驶等场景的应用。在智能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无人机、服务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加强智能机器人核心驱动模块的研发和高端制造。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辖内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医疗机构等集聚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研发外包、高端医疗等领域,提升医疗器械关键驱动模块的研发创新能力。在都市消费工业领域,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智能家居家具,推动产业向智能制造、个性定制、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在精密仪器领域,培育发展科学测试仪器、人体诊疗仪器、传感测试仪器等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高端仪器设备制造企业。力争到202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9%左右,其中工业占比达7%左右,建筑业占比达2%左右。

专栏12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重点领域

加快推进安泰化学大楼、汽车智联项目、粤科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并大力推动现代都市工业重点发展以下领域: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和设计(计算平台、操作系统、通信系统、自动/无人驾驶解决方案、高精地图、语音人脸显示交互、电池管理系统、控制芯片设计、汽车造型设计);硬件(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智能传感器、通信终端、导航及定位终端、智能通用充电设备);服务(汽车销售、汽车金融服务、数据增值服务、智慧出行服务、娱乐服务、检验检测与认证)。

卫星及应用:高精度测绘仪器;多模多频北斗/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芯片、模组、天线、板卡、接收机等关键元器件;测量(光电测量、地形测量、高铁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导航(车辆、港口码头、手机等)。

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传感器。

生物医药:生物药(疫苗、基因工程药、细胞治疗药);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医药研发外包(CRO);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设备。

都市消费工业:低温酸奶、常温奶、营养型饮料等绿色食品;高端洗涤用品、口腔卫生用品;智能照明、定制家具。

  数字创意产业。以提升原创能力为核心,发展游戏动漫、电子竞技等数字创意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高地。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产业,培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原创游戏品牌、团队和企业,健全游戏动漫产业体系,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核心区。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提升内容创作和硬件研发能力,围绕电竞体育赛事、电竞泛娱乐、电竞城市三大核心板块,构建以高技术电竞和未来电竞泛娱乐生态为支撑的国际大都市电竞产业体系,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电竞中心。培育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3D等数字创意技术设备研发制造、数字创意软件开发、新型媒体服务等,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到202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

专栏13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数字创意产业重大项目

网易总部二期、网易城、易简文化创意产业园、贪玩游戏华南运营总部、益的广场项目、酷狗音乐项目、趣炫总部办公大楼、龙狮篮球俱乐部。

  布局未来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结合天河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针对一批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尚存在一定不可预见的重要领域,积极培育太赫兹、量子通信、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材料等前沿产业,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

专栏14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量子通信:积极介入量子通信产业链,大力发展激光器、光器件(衰减片、偏振片,光栅等)、APD(雪崩光电二极管)等产业,着力促进技术研发、设备生产、网络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金融、电力、灾备等重点领域的试点和应用,以市场应用带动量子通信产业化发展。

太赫兹加快在太赫兹方面的布局,逐步发展太赫兹通信,引导开展太赫兹通信领域技术攻关和应用产品试验。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前沿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医学研究,谋划建设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业园,培育未来脑科学与类脑产业链。

前沿材料:加快布局先进半导体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一批前沿材料,加快初期市场培育,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做好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前沿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第四节 加速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在金融、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探索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场景。

  在人工智能领域,支持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跨媒体分析推理、自主无人系统、虚拟现实智能建模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金融、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创新,构筑特定领域领先优势。围绕增强人工智能创新源头供给能力,瞄准语音交互、视觉交互、认知智能等技术领域,形成多层次、多领域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助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专栏15  十四五时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结合天河区实际,推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多领域延伸应用,全力建设“智慧天河”。

人工智能+金融。鼓励金融科技融合创新,积极参与探索以监管沙盒为核心的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研发企业在创新技术支撑、同业金融互惠和金融场景应用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人工智能+商贸。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商品贸易的深度融合,携手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充分发挥天河中央商务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优势,支持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数字服务新型贸易方式发展。

人工智能+文创。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优势,推动数字特效、全息成像、裸眼3D等关键核心应用技术的集中攻关,在数字互动娱乐、数字视听、数字出版等领域持续催生一批数字创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在大数据领域,推动天河建设成为粤港澳数字要素流通试验田、全国数字核心技术策源地、全球数字产业变革新标杆,不断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发展与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构建覆盖各行业全流程、全环节、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推动政务、金融、电信、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大数据应用。

专栏16  十四五时期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

大数据+政府决策。建立宏观经济、市场监管、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大数据决策支撑体系,建立权力运行监管平台,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完善全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大数据+金融。推动海量数据的挖掘应用于证券业股价预测,银行业精准营销、客户管理、智能运营、智能投顾、监管科技、风险定价、保险业风险管控等方面。

大数据+商业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营销,高效充分满足顾客需求,同时为商家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渠道,助力商家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在区块链领域,探索开展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等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枢纽作用,助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攻关,重点培育一批具备突破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潜力的“硬科技”企业。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遴选一批区块链成熟应用案例并推广示范,不断拓展技术应用新空间。

专栏17  十四五时期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

区块链+金融。利用区块链技术共享风控信息,跟踪合同类关键证据,进行资产交易和信用,提升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

区块链+信息安全。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加密、难篡改等特征,为数字身份的可信验证、自主授权提供解决方案。

区块链+公证、音乐等其他行业。利用区块链技术验证文档以确定其所有权、存在证明、诚信证明,有效防止伪造和篡改等行为。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全面、精确、分布式的音乐信息分类账数据库。

  在5G应用领域,培育5G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5G移动基站、5G传输、5G信号处理等无线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5G网络规划运维能力。加快5G+智慧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全国、全省领先的5G示范应用区。

专栏18  十四五时期5G应用场景

5G+智慧交通。建设广州市车联网核心区,打造天河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实现“5G+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

5G+工业互联网。发展基于5G的园区智能化生产、智能仓储、智慧物流、远程监控、远程集采等新型应用,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5G+4K/VR。在重要活动场所部署5G+超高清视频应用,推动文旅资源全真多维VR数字化。

5G+金融。以5G实现“万物互联”,为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辅助,加强全程风险监测,提高风险预判和信用评估能力。

5G+智慧政务。加强5G技术与政务及社会治理领域应用,强化5G技术与智慧警务、智慧城管等城市安全和管理领域应用。

5G+生态监测。利用5G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网络,对大气、河流、工业区等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5G+智慧教育。推动重点学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

5G+医疗。利用5G技术发展远程监护、移动式院前急救、远程医疗、远程机器人手术等应用。


第六章 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 统筹国内国际发展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潜力,在服务和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天河力量。


第一节 优化完善现代流通网络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抢抓高铁入城契机,按照国际一流城市中央火车站标准改造广州东站,增加地铁11号线环线、18号线快线衔接,构筑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广佛环线和穗莞深城际铁路建设,打造龙洞站、智慧城站、金融城站、石牌站和奥体中心站5个城际枢纽。协调跟进广汕高铁、赣深高铁建设,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规划建设和广深高铁新通道规划研究,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协调推进岑村机场功能调整,解决广州国际金融城等功能区开发限高问题。加快站城融合发展,推动轨道交通站点TOD综合开发,挖掘拓展城市品质创新发展空间,优化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公共设施配置。加快地铁10号线、11号线、13号线二期、18号线等地铁线路建设,优化提升天河客运站等汽运枢纽,促进城区通勤便捷。

  加快完善城区交通网络。构建“九纵十一横”主骨架路网,加快车陂路北延线、临江大道东延线等主干道建设。加密对外联系通道,强化与周边区域的路网联系,加快机场第二高速、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等建设。推进悦景路等区内新建道路以及会展西路隧道、冼村路—广场东路隧道、临江大道—阅江路隧道、鱼珠隧道等4条过江通道的研究谋划。畅通次干道、支路微循环,按照“完工一批、加快一批、推进一批”的思路治理拥堵路段、节点,从源头遏止新增交通拥堵点。

专栏19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交通领域重大项目

主干路网:六条横向道路包括华观路、长兴路-沐陂路-合景路、天河北路-五山路-汇景路、天河路-中山大道、花城大道、临江大道;七条纵向道路包括广州大道、猎德大道、科韵路、健明六路-柯木塱南路、车陂路-高唐大道-柯木塱南路、黄村大道-汇彩路、珠吉路。

高快速路网:五条横向道路包括广河高速(华南快速三期-凤凰山隧道)、北环高速-广深高速、广园快速路、燕岭路-天源路-广汕路、黄埔大道;两条纵向道路包括华南快速路、东环高速-大观路。

综合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广州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广州东站改造、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以及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金融城站综合交通枢纽、广州至汕尾铁路(广州段)、广河高铁、广中珠澳高铁(广州段)、广佛环线广州南至白云机场段、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工程、轨道交通十八号线工程、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轨道交通十号线工程、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南段工程。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车陂路北延线、临江大道东延线、鱼珠隧道、临江大道-阅江路过江隧道、黄埔大道快速化改造二期、天河智慧城地下综合管廊工程PPP项目、广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工程PPP项目、水荫四横路建设工程、渔兴路建设工程、悦景路建设工程、健明六路建设工程、黄云路(奥体路-珠吉路)建设工程、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工程、穗莞深城际铁路(新塘-广州东站段)石牌站市政配套设施工程、穗莞深城际铁路(新塘-广州东站段)奥体中心站市政配套设施工程、茅岗路北延线工程、冼村路-广场东路隧道工程、会展西路过江隧道、珠吉路拓宽工程、华南快速路石门堂山隧道扩建工程、天坤三路建设工程、枫叶路拓宽工程、旭景西街道路改造工程、天河区高快速路出入口品质化提升工程、广园快速路黄村立交桥大中修工程、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周边道路工程、大观街道路扩建二期工程、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南北(长江路)下沉隧道工程、汇景北路、广州天河软件园南部道路工程(一期)、天河科技园10号路工程、大观路快捷改造、天河客运站人行隧道、华观路西段工程、天河区第二人民医院周边道路、华观路快捷化(科韵北路-大观路)、车陂路(黄埔大道-泰安北路)改造工程。


第二节 挖掘壮大内需消费新增长点

  以数字经济激活消费新市场。借助广州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机遇,以新一代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发展引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5G商用试点,搭建5G商用环境,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文化娱乐等5G商用新场景。把握数字消费模式创新发展方向,将数字产业与传统消费有效对接,推进“数字+文旅”融合、“数字+楼宇”建设,树立标杆示范应用场景。加快区块链在商品溯源、跨境汇款、供应链金融和电子票据等数字化场景应用,鼓励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开发“云逛街”、“直播间购物”等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构筑特色消费场景。推进“直播电商”新模式,将直播电商赋能专业批发市场、商贸企业。支持互联网公司构建网上商城、社交电商等消费新场景,丰富拓展未来零售体验场景。积极培育引进新零售企业,扶持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大力发展集时尚设计、展示、发布、购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时尚消费新模式,引入海外时尚新品在天河首发,支持“定制之都”消费体验中心建设。精心打造广州国际购物节、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首店经济,培育新品首发平台和服务机构。探索开展小额“即买即退”试点,打造一批离境退税集中退付点。

  深化商旅文融合发展。鼓励商场、购物中心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品牌连锁企业24小时便利店布局,扩容夜间消费市场。精心设计天河路商圈city线路,形成商贸与旅游相互促进的良性氛围。积极发展怀旧消费,深度发掘天河岭南文化、历史名人、传统风貌建筑、民间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区域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价值链,推动文化遗产旅游持续发展。


第三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质量和效益。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展重大项目投融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探索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模式)等服务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形成依法合规、主体多元、渠道通畅的投融资体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增强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注重融资方式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投资继续向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

  聚焦新基建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四大基建领域实施专项行动,谋划和储备一批“新基建”重点项目,布局中、小型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灵活运用财政资金、专项债、基金、企业债券、信贷、融资租赁等财政和金融工具,引导各类资金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动银行金融机构实施新型基础设施信贷支持专项计划,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及产业链配套企业支持力度。

  深化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加强重点项目储备和策划,用好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推动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推动金融城起步区和东区建设提速,统筹推进天河智慧城新引进项目建设。结合招商和土地出让计划,及时谋划一批战略性重大项目,推进新增落地项目入库管理。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补齐市政工程、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高标准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节 促进外贸提质发展

  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落地的机遇,加快探索推进服务贸易开放创新,提高贸易竞争力。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为方向,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对港澳开放,引进培育港澳知识产权、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推动香港专业联盟、国际青年创客联盟等港澳机构在天河设立办事处。积极推动提升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快推动数字展览、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出口,以数字技术赋能服务贸易,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和出口竞争力。争取自由贸易(FT)账户在天河中央商务区应用,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科技并购协会,建设跨境科技并购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科技并购枢纽。

  助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海外仓、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发展。以天河路商圈、珠江新城商贸集聚区为平台,引导外贸企业利用广州国际购物节等大型节庆展销活动,拓展外贸产品内销渠道。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展会,落实境外参展补贴政策,帮助企业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落实各级稳外贸政策,牵头做好外贸企业融资服务、出口退税服务、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等工作,吸引企业外流货源回归本地出口。充分依托新型消费带动传统商品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助力企业更好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推动天河中央商务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发挥天河数字服务企业总部集聚优势,引导企业开展数字业务。积极扩大数字服务贸易出口规模,鼓励基地内数字服务出口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扩大成果溢出效应。培育数字服务出口龙头企业,推进广州市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在金融、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培育一批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推动研发创新与设计服务“走出去”,探索推动“研发设计先行、全球应用”的数字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凝聚带动效应,吸引更多数字服务企业进驻。到2025年,基地数字服务出口规模达8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服务出口枢纽和全国数字服务出口主要集聚区。


第七章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改革重点突破,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节 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营商规则国际化衔接。结合营商环境综合授权改革工作,积极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政务服务等方面推出重大改革措施,着力推动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商事制裁规则相衔接。探索试行商事登记确认制,推动与香港的公司注册制以及国际通行的商事规则接轨。推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产品互认,探索拓宽跨境金融业务。积极争取推动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在天河中央商务区联合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务与数字经济仲裁中心,依法推动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设立业务机构,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事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依法制定首次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行政机关之间执法信息互联、处理结果互认。

  构建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整合优化政务服务渠道。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广移动办、就近办、自助办,利用“粤省事”“粤商通”“穗好办”等政务服务平台,加强区级专区建设。强化一体化政务能力建设,创新推出智能审批、智慧大厅、智能服务等,提升基层政务服务大厅信息化建设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应用体系,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模式,落实惠企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审批、并联审批与联动审批,推动更多事项实现“零到场”服务,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建筑信息模型(BIM)成果电子化报建。

  完善市场主体服务机制。推进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市“一网通”商事登记系统数据为基础,建立企业画像、事项图谱、营商地图与产业网格,实现市场主体的数字化智能管理。深入推动企业服务提质,加快形成闭环式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体系。深化“信易贷”“粤信融”等平台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天河金融”投融资对接机制。创新税务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打造“专栏、专席、专窗、专办、专督”的政策落实保障体系。拓展税费综合申报范围,探索财产行为税一体化纳税申报。整合辖内法律服务资源,打造天河区法治体检平台,为辖内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非诉法律帮助。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构建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力度,建立新业态保护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司法审理快速通道,加大对侵权行为的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广适用技术调查官制度、举证妨碍规则,完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审判“三合一”制度。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站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人民调解组织和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积极支持指导行业协会、商会、街道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


第二节 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民生服务供给、生态环境、城市空间统筹、基层治理等方面,持续谋划实施一批引领型改革。深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商模式,强化招商基础工作研究和服务保障,构建招商引资全区“一盘棋”工作格局。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先建后验。探索建立与港澳规则衔接的工程建设审批制度,鼓励港澳工程建设专业机构与本地机构组成联合体承接业务。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以业务协同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探索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和共享责任清单,开展政企联合数据共享示范工程。深入推进街道体制改革,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区属国有资产优化、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基础性、公共性、战略性等关键领域以及重点发展产业。大力推动区属国企整合重组,统筹落实金融、城建、商贸、安保四大板块的整合重组工作,加快完成公司组建。健全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推进薪酬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实施分类监管、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区属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实现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等多方位转变。

  建立健全信用城市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晰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发展信用服务市场,推动社会信用产业多元化发展。强化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享,加强信用信息数据资源服务和监管,建立完善信用承诺制度,制定信用修复机制。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管好用好社会公共信用数据资源,支持信用服务机构依法收集利用政务信息等数据资源,提升征信服务和信用评级服务水平。开展“信息+”建设,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发、创新信用产品,为社会提供专业信用服务,为金融机构投放信贷提供有力支撑,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质押难问题,推动信用惠民惠企。


第三节 深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推动企业、产品、技术、服务等“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企业和专业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等,提升整合利用当地研发和生产资源的能力。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贸港区和商协会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各类经贸交流平台、驻穗领馆等外事资源在天河布局或设立分支机构。

  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核心承载区。争取重大国际会议、国际会展、国际体育赛事在天河举办,打造有影响力的会议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央商务区资源优势和世界商务区联盟成员品牌优势,主动参与《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商务区联盟会议等国际高端商务活动,提升天河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发挥外国使领馆集聚优势,为境外机构在穗开展投资贸易、技术转移、旅游推介等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积极组织赴国外开展粤剧、乞巧文化等岭南精品巡演和展览,推动岭南优秀文化走出去。联合海外人才服务基地、港澳青年之家等海外双创服务机构,举办“海外项目中国行”等活动,拓展连接天河与世界的“人才航线”。

  提升招商引资国际化水平。利用达沃斯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高端平台,加快构建高层次、国际化招商平台和海外招商网络,重点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来天河投资兴业。坚持敲门招商、以商招商、全产业链招商,形成多方挖掘招商资源、合力推动项目落地的大招商格局。加快优质项目引进力度,鼓励引导各类资本投向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争取更多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产业辐射带动力的项目落户。

  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推进广粤国际社区和汇景国际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外国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完善基层涉外配套设施与服务能力。探索增设境外人士出入境和政务服务站点,推动涉外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立足现有教育资源,探索开展国际理解课程和中外融合课程试点。建立便民服务站,为社区境外人士提供便民服务指南和居住、餐饮、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信息。推进外国人管理服务站建设,探索城市国际化治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国际化志愿者服务体系,组建具有多语种技能的中外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社区文化交流与联谊活动,推动中外居民多元文化交融。

专栏20  一站式国际社区服务实体平台

境外人士服务站:为境外人士提供在穗期间停留居留、永久居留法律法规咨询、子女上学咨询等咨询服务,普通签证业务、停留证件受理及发放业务等日常管理类事务服务以及其他适合以自助服务形式下沉到社区的政务事项,房屋买卖租赁服务、家政服务、居家清洁维修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等生活服务。

中外居民文化交流融情站:根据社区涉外居民特点,结合实际,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开设国学学堂、广府学堂、中国传统乐器课堂等,打造文化传播品牌。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外居民多元文化的互动、接纳和融合。

涉外志愿服务站:发动、鼓励境外人士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境外人士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以外联外。

涉外人才服务站:为社区内境外人士的就业创业以及发掘、引进境外优秀人才等提供服务。

中外居民共商共治议事厅:构建社区居民和境外人士共同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平台,积极动员组织境外人士以社区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社区自治事务以及各类公益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八章 强化高端资源配置能力 构建湾区服务枢纽

  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部署,将天河发展充分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双向赋能,实现合作共赢。


第一节 搭建大湾区合作重大发展平台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将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区,推动制度机制软联通,细化实施与港澳规则衔接清单,深入落实CEPA服务贸易协议,争取将自贸区有关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覆盖到天河中央商务区。探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强与港澳在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突破口,全力争取市场准入、资金流入、从业进入等领域的放开,与香港中环形成双核驱动,服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为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提供高品质服务,鼓励企业借力港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承接海外业务能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在广州国际金融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将其建设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率先落地、国家自贸区政策复制推广、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港澳地区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设立境内法人总部。引导国内及港澳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落户。支持港澳地区机构参与广州国际金融城建设。探索在广州国际金融城复制推广南沙自贸区跨境金融政策,与港澳共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争取广州国际金融城开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QDIE(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业务。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以天河智慧城为核心载体建设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加快天河软件价值创新园建设,打造全国高端软件研发基地和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吸引港澳软件和金融服务类企业入驻。引导校、企和商协会联合成立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联盟,围绕优势产业分批组建产业联盟。与港澳科技产业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让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产业园区、高水平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或重点实验室。


第二节 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推进公共服务合作共享。探索融合教育模式,鼓励和支持开设港澳子弟班,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穗港澳姊妹学校(园)联盟等交流平台。积极引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天河,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港澳优质医疗服务,积极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政策在天河率先落地,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开设医疗机构。加强与港澳地区在医疗救治、疾病防控、中医药等多领域的合作。

  深化人才交流与合作。依托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天河先导区,创新人才服务和培育机制,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级,实现大湾区内人才、技术、项目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深入实施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五乐”行动计划,高标准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天河人才港、天河现代人才服务商圈等平台,强化与港澳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合作,携手中国海外人才服务基地、天河港澳青年之家等机构,搭建国际化人才引进和交流枢纽。推进天河区企业与香港孵化器、众创空间、人力资源机构、高校的合作交流,鼓励猎头机构搭建与企业的供需对接和精准匹配平台,推动聚集更多高端科技人才。

  加强穗港澳青少年交流。加大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完善港澳青年发展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港澳青年之家总部、港澳青年支援中心作用,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发挥香港天河各界联谊会、澳门天河联谊会等社团的纽带联谊作用,积极搭建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平台。实施天河穗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依托青年之家、青年地带、志愿驿站等,举办港澳国际青年国情研修班,凝聚穗港澳青年的价值认同,推动三地青少年在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构筑休闲旅游高地。整合区内优质旅游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北部“火龙凤”环绕的生态优势,做强做优特色山地休闲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整合东北部山体现有步道车道资源,依托广州马拉松赛、国际垂直马拉松赛等赛事,打造大湾区“体育+旅游”名片。依托沙河片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先烈红色之旅”精品旅游路线。推动猎德片区建设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点,力争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进与华南植物园景区共建,提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推动天河路商圈文商旅融合发展,依托现有商业载体打造商旅文体跨界融合发展示范综合体,支持天河路商圈与海心沙、花城广场等旅游景观资源以及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等文化地标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商旅集聚区。全面推动“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商务、文化、科技、工业、教育、体育、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积极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等国际平台对接,推动与大湾区城市联合开发“一程多站”旅游精品,共建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深度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主动加强与深圳中心城区的对接合作,支持天河中央商务区与福田中央商务区深化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以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关键,推动与南山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与南山区联合争取中央和省布局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资源双向联动。推进天河智慧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的对接合作,推动以“两点布局”模式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重点实验室。

  强化与区域协同合作。积极推进天河、黄埔融合发展,增强“天河—黄埔”整体竞争力,共同打造万亿级经济区。科学谋划天河—黄埔衔接区规划建设,打造“金融+科技+制造”复合型湾区经济的重要承载区,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强化产研互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与琶洲核心区(含广州大学城)、鱼珠片区良性互动,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与广州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白鹅潭商务区等特色平台合作,探索建立项目协同机制,推动大湾区高端服务要素流动。推动与珠江东西两岸产业协同,助力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珠江东岸产业链发展。


第九章 发挥城市更新引擎作用 提升城区综合品质

  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促进产业空间供给、城市品质提升,为推进天河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第一节 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区布局,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规范国土开发秩序,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推进“多规合一”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管理。突出刚性管控,严格实行空间资源强度和总量“双控制”,着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保护优先、集约优先原则,明确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及现代化水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建立低效用地退出再利用机制,制定差别化分区策略,严格控制总量、优化配置增量、盘活利用存量、用好用活流量。推动土地留白增绿,基本完成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大土地储备和出让力度,重点支持解决重大项目、企业总部、技术研发、成果应用等方面用地问题。协同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储备,实现“增存联动”,推进成片连片综合整备,释放存量用地资源,满足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空间需求。

  推动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探索“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建立适应新空间规划的“评估—监管—问责—处罚”制度闭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步实现生态要素从数量管控向布局优化和质量提升转变。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将约束性指标和底线管控要素纳入政府政务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效能。


第二节 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增效

  深入实施“三旧”改造。统筹推进城中村全面改造,推动成片规划、连片策划、有序实施,着力改善绿地率、建筑密度,加快释放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区综合品质。加快推进旧厂改造,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引导业主单位开展国有旧厂房改造策划和改造方案编制工作,实现旧厂房成片连片改造。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背街小巷整治、街区品质化及环境艺术景观提升等工作有机结合,补齐配套短板,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实现“三园”转型。协同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物流园区疏解外迁和优化布局。推进传统批发市场产业升级与交通优化、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转型升级一批、转营发展一批、规范整治一批、关闭疏解一批,改造成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完成56个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任务,实现天河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淘汰关停一批、功能转换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推进产业集聚和园区集中连片发展,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的“天河样本”。

  强力推进“三乱”整治。把城市更新作为违法建设治理的重要抓手,有力有序有效拆除白云山缓冲区(天河区段)内、金马服装城、沙河涌西支涌等区域违法建设,加强拆后规划管理与城市连片开发、“城中村”全面改造有机结合。持续升级“四洗”“五清”专项行动,着重推进未达标河涌水环境整治,实现河道(涌)“水清岸绿”。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形成“三个一批”整治清单,通过整合、提升、治理,变散为整,变乱为治,变污为绿。

  完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加强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合理把握时序节奏,推动城市更新法制化。创新城市更新资金投入模式,推动实施模式向连片规划转变、经济平衡向区域统筹转变。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期分片有序推进实施。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和实施模式,加强政府对城市更新统筹、监管作用,规范审批程序,提升城市更新的效率。理顺征拆工作机制,推行征拆绩效考核。完善城市更新、土地储备等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建立健全新型产业用地(M0)开发建设与旧厂改造、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推动产城融合。

专栏21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城市更新行动

全力推进16个旧村改造项目、30个旧厂改造项目以及41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城市更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逐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实现城市面貌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化、十年焕然一新。

到2025年,围绕重大平台建设和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力争完成三年实施计划,推动五年行动方案取得阶段性进展,启动十年改造规划前期项目工作。全面完成村级工业园、传统批发市场整治提升和违法建设拆除、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整治等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节 提高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完善城区市政公用设施。结合地铁建设、河涌治理、道路整治、城中村改造等,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广州国际金融城成为广州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示范区。完善天河区截污系统,严控污染源污染排放,强化面源污染源管理。在老旧城区、城中村等重点污染区域加快截污工程建设,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通过城市排水管网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逐渐解决污水直排造成的河涌水体污染问题。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排水设施。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通过城市更新,高强度补齐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养老、安全以及工青妇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确保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与民共享。多渠道筹建政策性住房,结合城市更新谋划建设适量保障性住房,有效盘活区属公房,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将闲置非住宅商铺、商务酒楼改建为政策性租赁住房。活化利用各类更新资源,鼓励通过微改造方式实现空置低效空间适用性功能活化,配套建设文化设施、全民健身设施。结合片区城市更新,落实民生保障性住房,有效新增中小学、医院、公共绿地等设施用地,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坚持适当超前布局原则,加速建设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探索实施“黄埔大道—科韵路—华观路”智慧应用样板示范路建设。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加大重点区域充电、换电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能力。实施“数字惠民”工程,促进数字技术加快在基础设施领域应用。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社区服务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


第四节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改革,深化网络化城区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属地街道统筹管理和指挥协调机制,强化源头预防,提高处置效率。推动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整合区、街网格数据资源,以线下管理需求引领线上智能化系统建设,以线上信息流、数据流倒逼线下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和管理创新。探索建立部件类设施物联感知系统,实现对城区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感知。依托智慧化平台,开展常态化管理巡查,实现隐患及时排除、问题实时处置。

  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环境。高品质规划设计城市街区,优化文体设施、儿童活动场地、绿色生态街巷等设计。重点提升南部滨江带、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繁华地段、主干道沿线及城郊结合部等环境品质。深入创建容貌示范社区,推动环卫管理融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缓解群众如厕难、难如厕问题。健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违法建设查处等整治工作。规范停车秩序,大力整治路侧违规停车行为,积极利用改扩建、立体化改造等措施加大基本停车位供给。引导错时停车,综合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提高停车位的使用效率。


第十章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展示社会治理新形象

  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生态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以加强基层党建为牵引,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区综合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全科网格工作。推动“党组织建在网格上”,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消防、应急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基层治理“一张网”。打造平台运行体系,建设集党建、治理、服务、调度、协调、监督、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搭建区域党建平台,健全“一核多元”区域化党建机制,统筹协调辖内各项党建资源和社会治理资源,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业主委员会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优化商圈、园区、商务楼宇党的组织体系,健全非公企业党建“红联共建”机制。发挥社区议事厅作用,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营造协商共治氛围,设立基层共建共治共享论坛。建立健全来穗人员参与社区治理机制,构建“立足小社区、实现大融合”的来穗人员融合社区联动体系。

  加强法治城区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法治环境,配合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维护司法权威和公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提升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和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视,培养群众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加强司法执法案例整理编辑、公开发布和宣传解读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空间。明确森林、河湖水系、耕地等各类自然资源底数,以山水为骨架、绿色为底色、廊道为纽带,构建“一环、一带、五廊、多园”通山达水的蓝绿空间网络。培育山水城区网络,打造生态绿色空间。持续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和公园拆围透绿,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整合提升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眼洞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构建郊野绿环,形成以体育、健身、郊野体验为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依托车陂涌、猎德涌、深涌等河涌水系,串联花城广场、海心沙亚运公园、金融城公园、长湴公园、珠江公园、天河公园、杨桃公园等城市公园,形成高品质生态休闲走廊和碧道示范段。强化森林公园、湿地、水源保护区、河涌水系、自然山体等生态功能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专栏22  一环、一带、五廊、多园通山达水的蓝绿空间网络

一个郊野绿环:结合现状山体,擦亮火龙凤森林公园群品牌,打造郊野绿环。

一个创新公园带:打造串联金融城、智慧城的公园绿带,提升科创空间品质。

五条休闲廊道:打造猎德涌、车陂涌、沙河涌、深涌、棠下涌生态休闲走廊,贯通滨水步道,提升滨水空间品质,带动沿线片区发展。

多个公园:城市公园以及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建设,重点以口袋公园作为公园服务半径的微补充。


图 “一环、一带、五廊、多园”的蓝绿空间网络(略)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做好移动源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控制、餐饮业油烟整治等工作。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使用监管。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大气环境分区管控,推进复合型污染源精细化治理。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推动机动车电动化,促进移动源低排放化。构建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减排体系,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碳工作。

  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坚持系统观念,以万里碧道建设牵引推动我区水安全补短板和水污染治理,努力建设秀水长清、造福人民的幸福水环境生态。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以排水单元达标为抓手,系统推进五大河涌1流域治理,持续深入开展源头减污工作,推动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完善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确保实现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的“三无”目标。加快推进截污工程建设,确保配套公共管网建设与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同步实施。

  强化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风险管控,实施治理修复地块长效跟踪评估机制,注重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强化噪声污染防治,科学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用地布局,推广交通噪声声源控制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内,交通干线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内。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全口径管理体系,提高综合利用技术与水平。

专栏23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生态环境建设领域重大项目

水环境治理项目:大观净水厂、大观净水厂东侧进厂管及泵站工程、前航道片区(猎德东片)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前航道片区(猎德西片)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车陂涌流域广汕公路南排水渠片区配套公共管网工程、车陂涌流域车陂横涌及广氮片区配套公共管网工程。

碧道建设项目:沙河涌(天河北路-林和西横路)碧道建设工程、棠下涌(科韵路以北段)及大塘涌碧道建设工程、沙河涌(广州大道-天河北路)碧道建设工程、猎德涌碧道建设工程、西边坑(御银科技园-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碧道建设工程、沙河涌(林和西横路-天平架桥段)综合整治工程、吉山涌综合整治工程、程界东涌综合整治工程、石溪涌综合整治工程、风庄涌综合整治工程、植物园涌综合整治工程、三丫涌综合整治工程、程界西涌综合整治工程、防洪排涝系列工程

园林绿化项目:天河公园地铁站场复绿和景观改造工程、白云山缓冲区(天河区段)综合环境提升工程、天河智谷片区马鞍山公园(一期)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碳减排工作,根据市制定的碳排放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实上级下达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探索构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协同减排体系,开展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减排潜力分析,推动温室气体管控制度纳入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制度框架。深入推进碳中和工作,积极促进碳排放权交易,推动企业加大低碳投入。深化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在天河智慧城探索开展低碳园区创建,促进低碳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稳步降低能耗强度,将能源“双控”目标与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深化粮食节约行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节 筑牢城区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将国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贯穿区域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高校、青年等重要阵地的建设管理。坚决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时间节点的重大风险,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安全处置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牢牢守住区域经济安全。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金融风险的底线。整合网信、公安、市场监管、地方金融监管、信访等部门力量,完善分级分类处置机制,有序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强化非法金融活动预警分析,提升金融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能力。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推动天河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升粮食仓储保障能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发展布局新能源,发挥区域综合能源和“互联网+”智慧能源效用,推动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中村电房等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建立健全重点区域治安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机制。规范出租屋管理,推进“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夯实社区治安防范基础。完善涉外服务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外国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深化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加快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最大限度地将矛盾解决在基层。精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遏制黑恶势力滋生的长效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健全全过程安全监管机制,守好饮食和用药安全防线。创新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推动街道应急管理综合服务站建设,建立以居民(村民)自治为基础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组织。

专栏24  十四五时期天河粮食能源保障重大项目

一、粮食保障项目:天河区储备粮仓储设施建设工程。

二、区域综合能源项目:广州金融城起步区综合能源项目。

三、电网项目:

(1)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奥林站第3台主变扩建主变工程、天鹿线改接工程、员热第二通道线路工程、软件园输变电工程、元墩输变电工程、奥林220千伏出线工程、金融城二期输变电工程。

(2)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启程(金融)输变电工程、美林输变电工程、牛利岗输变电工程、花穗站扩建主变工程、桥西(猎桥)输变电工程、北棠站扩建主变工程、冉华输变电工程、安垦输变电工程、冉华输变电工程、大观输变电工程、菠萝山输变电工程、长福(阳光城)输变电工程、岑村输变电工程、滨水输变电工程、丰乐输变电工程(油置气厂)、安垦输变电工程、车陂输变电工程(羊晚)、欧岗输变电工程、三溪(深涌口)输变电工程。

四、燃气保障项目: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四期工程(天河段)。

五、加氢站项目:元岗加氢站、黄村加氢站、大观加油加氢站。


第十一章 突出文化引领前行 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区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明城区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支撑广州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中展示天河特色。


第一节 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工作体系,落实“第一议题”“常设议题”制度安排。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市级示范点建设,遴选打造一批区级示范点,夯实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基础。深化开展全域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展壮大网上舆论阵地。

  擦亮城区文化品牌。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发扬天河特色岭南文化,依托广州粤剧院、红线女粤剧中心和“珠江粤剧红船”,创排一批精品剧目,开设粤剧名家工作室,激发岭南传统文化新活力。增强红色文化品牌发展活力,充分利用好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周恩来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旧址等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提升红色文旅影响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好咏春拳等传统武术、车陂和猎德扒龙舟、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凤凰客家山歌、车陂“摆中元”、广东醒狮、私伙局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塑造现代创新文化,以天河体育中心、花城广场、海心沙等文化节点串联形成现代文化核心区域,作为广州现代滨水、时尚活力、世界名城的都市文化活力集中展示区,传播天河改革精神,讲好天河故事。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强化数字文化引领作用。巩固提升游戏动漫、网络直播、电子竞技等优势产业,支持5G、4K/8K和VR/AR等先进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高起点打造数字软件、创意设计、演艺音乐、动漫游戏、电子竞技、新媒体网络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推动天河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旅游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文旅新业态。

  实施文化主体培育计划。依托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文化产业链提质发展,培育壮大“全区30强文化企业”,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群。加快培育中小微文化企业,催生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加大对文化企业、团队和作品的扶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文化市场的引导作用,做大做强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尚天河文化沙龙等文化产业互动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专家、企业家、创始人等汇聚天河创作、就业或创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进执法标准规范化,加大文化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第三节 建立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沙河片区改造升级,打造沙河文化艺术片区。推动海心沙整体升级改造,完善中区设施配置,将西区打造成为以湾区音乐博物馆为主体的音乐综合体,将东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文化交流、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中心栖息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天河区图书馆新馆、小天鹅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建设一批街道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积极探索活化空中、地下的空间利用,拓展老街区、旧小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和提升完善各类公共文化空间,探索商业商务楼宇、创新创业街区植入文化元素,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探索建设新一代数字化AR/VR综合文化体验中心。引导区内文化资源向市民开放,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广州乞巧文化节”、“车陂国际龙舟艺术节”“尚天河文化季”“创艺天河”等文化品牌力。

专栏25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公共文化重大基础设施

天河区少年宫新校区建设工程、广州粤剧院、广州科技图书馆、天河区图书馆新馆、小天鹅艺术中心(天河区美术馆)、海心沙东区微改造项目(含湾区音乐博物馆)、广州市天河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广州自然科技博物馆、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陆军新编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保护项目。

  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网络,积极推进区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实施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五个一”2工程。将全民健身设施纳入城市更新范畴,鼓励城市社区通过改造空置场所建设公共健身设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机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体育传统特色中小学建设,打造以学校体育为基础阵地、体校教育为主要支撑、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擦亮天河体育运动的优质品牌,提升“一区一品”国际垂直马拉松赛的品牌知名度。推动建立“一街道一品牌”体育发展体系,构建“15分钟健身圈”。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办赛水平和影响力。加强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推广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式。


第十二章 聚焦美好生活向往 打造高品质幸福标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新老问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共享发展。


第一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多层次织密社会保障网。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提升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落实省、市有关港澳居民在穗参加社会保险政策举措,引导在天河居住工作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同等享受社保待遇。大力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补充保障,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全面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推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向嵌入式、小规模、综合性方向发展,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探索养老服务合作,争取建成区域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保障妇女平等权利与机会。关爱儿童健康发展,健全儿童保护服务体系,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福利保障、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医疗卫生服务。

专栏26  十四五时期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行动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切实加强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促进妇女儿童和家庭共建共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健全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咨询机制,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入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建立健全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妇女交流合作,鼓励妇女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

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儿童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儿童网络保护。

加强家庭建设。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完善生育支持、儿童养育教育、赡养老人、特殊家庭救助关爱等政策,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家庭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时代家庭观。

  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范化、长效化。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兜牢兜实各类困难群众民生保障底线。重点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救助,解决困难家庭和人员突发性临时困难。加大困难家庭救助力度,扩大现行社会救助的政策覆盖面,努力实现低保人员应保尽保。


第二节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实“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十大”重点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围绕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战略,促进粤菜师傅+扶贫融合发展,开展粤菜厨艺技能致富行动,培训“粤菜师傅”3000人次以上,服务“粤菜师傅”就业创业。擦亮“广东技工”品牌,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训,覆盖人群达8万人次以上。加快提升“南粤家政”工程,扶持3家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和3家诚信示范企业,鼓励新就业形态在“南粤家政”工程中的应用。

  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青年就业服务,促进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推行“创业带动就业”模式,落实省、市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让创业者及时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强化创业(孵化)基地服务管理,发挥省级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作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多措并举开展异地务工人员服务,引导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和工伤案件分析研判机制,有序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认定。健全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机制,深入推进以街道调解组织为主体的庭前调解工作,力争调解成功率60%以上。深入推进劳资纠纷矛盾预防化解,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展教育事业,优化调整教育布点规划,保证教育发展总体规模与学龄人口规模增速保持动态平衡。巩固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5080”攻坚工作成果,实施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鼓励不同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办园,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教育用地收储力度,加快推进教育设施建设,“一校一策”实施校园功能微改造,多措并举缓解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压力。高起点创办清华附中湾区学校(筹)、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加快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广州中学凤凰校区南部片区和奥林匹克中学高中部建设,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天河东部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构建东部整体提升、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全面提升育人品质。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依托立志教育和正面教育实践,建设具有天河特色一体化大德育体系。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坚持公益普惠发展方向,促进学前教育品质整体提升。树立标杆学校,打造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天河模式”。与高校紧密合作,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品牌,推动高中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规范和加强分类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优化提质发展。推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优质国际教育品牌,建设灵活多元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

  强化教育配套支撑。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机制,通过智能联接、知识联通、智慧联合,创建天河智慧教育品牌,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赋能。实施校长“领航工程”和教师“提升工程”,优化培训体系,加大交流力度,完善管理机制,打造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内生动力。

专栏27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行动

优质量行动:强化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扩大跨区域德育合作机制,构建具有天河特色的德育模式。鼓励学校特色、多元、创新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依托区位优势,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深化课程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优均衡行动:建立片长责任工作制度,探索幼儿园分片管理和分片教研模式,落实片园区精准帮扶,促进保教质量整体提高,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创新集团办学路径,抓实品牌资源扩展,深化立体学区机制,促进小初高一体化发展,培育名校集群推动体系。建立分类登记工作机制和平稳退出机制,推动民办学校转型升级。

优校园行动: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作成果,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按照“建设一所、开办一所、优质一所”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建设工程、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建设工程、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一期)、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工程(暂定名)、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太阳广场校区建设工程、广州海关石牌西路配套小学建设工程、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五小综合楼扩建工程、广氮地区储备居住用地AT06070310地块幼儿园、广氮AT0607118地块九年制学校工程、广州中学凤凰校区加扩建工程(二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增一批优质学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生态化、智能化、人文化的“主题校园”,营造设施齐备、特色鲜明、格调高雅、充满朝气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引导力。

优队伍行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岗位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社会荣誉感。推进教师区域交流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搭建教师培养培训平台,实施校长“领航工程”和教师“提升工程”,规范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促进教师的师德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优技术行动:建设智能联接环境,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泛在教育环境。部署知识联通平台,建设全面、快速、精准的区域教育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以及生成性资源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智慧联合实践,通过技术赋能、赋智、赋值,整校推进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优治理行动:充分发挥教育支撑机构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教学服务与诊断、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和配置、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的重要作用。完善教育发展评价,健全教育督导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区域教育治理效能,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态。


第四节 加快推进健康天河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制机制,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深化。落实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积极推进补充医疗保险。推动卫生健康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医疗行业监管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净化医疗市场秩序。

  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医院和肿瘤、口腔、骨科三所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东北部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支持港澳医生依照CEPA规定开设个体诊所。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设施设备提档升级。以沙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打造天河“医养护”融合发展品牌。

  全面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产业,促进健康服务与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爱国卫生月”活动、冬春季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推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优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继续实施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优化老年人、残疾人健康服务。

专栏28  十四五时期天河区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工程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广州市天河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工程、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科学中心、广东省骨科研究院、广州市中医医院新址工程、天河区沙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推进龙洞街、凤凰街、元岗街、长兴街、新塘街、员村街、黄村街、珠吉街、兴华街等9个街道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

院感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现院感监测点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第五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为抓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充分借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创业平台作用,助力农业科技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快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升级改造,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及食品生产各环节的应用。积极搭建“农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推广数字化农产品营销新业态。探索高科技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模式,积极培育一批科技+农业观光示范点。积极打造城市农业公园,推动有限农用地资源提质增效。

  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党对“村改居”的全面领导,推动村改制公司党组织书记、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完善“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推进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快推进“村改居”社区道路及绿化的接管工作,进一步提高管养水平。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村改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村改制公司多元化经营发展。理顺街道、村改制公司、“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关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村改居”管理体系,提高转制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继续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探索产业帮扶共建共享模式,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产业链互补招商机制,实现招商平台、招商网络共建共享。以产业帮扶、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带动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有序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帮扶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多措并举释放被帮扶地区消费潜力。优先助力培育创新企业,提供项目推介、技术指导、法律咨询等创业服务。强化教育卫生事业对口帮扶力度,大力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帮扶地区公共服务质量。


第十三章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统一规划体系,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约束性,强化重大载体支撑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区、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作用,提高驾驭纷繁复杂局势的能力,引领我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好展现天河担当,做出天河贡献。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以开展新一轮“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为抓手,激励党员弘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当新时代“拓荒牛”。加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团结凝聚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港澳台侨海外等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为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区贡献力量。


第二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建立健全以本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调等规划管理制度,确保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与本规划纲要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协调一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结合规划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以本规划纲要为战略导向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各类规划政策与规划纲要的协调协同机制,为本规划纲要落实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纲要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财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对本规划纲要的落实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结果运用。加强对本规划纲要的宣传解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规划纲要落实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鼓励公民为规划纲要实施建言献策。


附表

天河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情况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

十四五时期投资

总计(345个)

42,387,486

24,347,338

一、提升城区能级类项目(150个)

20,052,135

8,712,017

(一)

综合交通建设领域(12个)

7,277,090

3,572,973

(二)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51个)

2,774,567

2,214,933

(三)

城市更新项目(87个)

10,000,478

2,924,110

(1)

旧村改造(16个)

5,339,000

1,789,566

(2)

旧厂改造(30个)

4,624,333

1,104,953

(3)

老旧小区微改造(41个)

37,145

29,591

二、重点产业类项目(133个)

20,320,030

14,262,879

(一)

现代服务业项目(39个)

11,007,193

5,562,629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5个)

1,757,156

1,456,065

(三)

科技创新类项目(17个)

1,482,048

1,170,553

(四)

产业储备项目(62个)

6,073,632

6,073,632

(1)

金融城起步区(12个)

1,673,610

1,673,610

(2)

金融城东区(28个)

2,646,700

2,646,700

(3)

天河智慧城(21个)

1,471,322

1,471,322

(4)

天河中央商务区(1个)

282,000

282,000

三、民生幸福类项目(30个)

1,519,436

1,013,785

(一)

教育项目(14个)

667,426

452,923

(二)

医疗卫生项目(6个)

352,527

152,441

(三)

文化体育项目(7个)

352,567

270,144

(四)

民政公安项目(3个)

146,915

138,277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类项目(32个)

495,885

358,656

(一)

水环境治理项目(12个)

320,692

187,698

(二)

碧道建设项目(16个)

128,604

128,409

(1)

生态碧道建设项目(13个)

51,948

51,948

(2)

防洪排涝项目(3个)

76,656

76,461

(三)

园林绿化项目(4个)

46,589

42,549



名 词 解 释

1.五大河涌:指的是猎德涌、车陂涌、沙河涌、深涌、棠下涌。

2.县(市、区) “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田径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室内游泳池、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其中,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池可合建为一体。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