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广州人中秋习俗逐个数→
  • 听全文
  • 2023-09-25 15:38:57
  • 来源: 信息时报
  • 分享到
  • -

  月满中秋,又是阖家团圆时。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幸福的、美满的。赏月追月,人月两团圆。

  在广州,中秋节还是活泼的、热闹的。广州独特的村落文化滋养了丰富的中秋村俗民俗。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州人的中秋节也是令人食指大动的。“八月望日,尚芋食螺。”除了月饼,人们还会品尝柚子、田螺、芋头、菱角等,这些食物各有寓意。《羊城竹枝词》曾写到:“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餽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遍又香螺。”

  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除了嘬螺赏月,广州不同的村落还有各自的节庆“喜好”——花都烧禾楼、番禺烧番塔、白云舞火龙……让我们一起看看各区不同的传统民俗活动吧。

  【花都·烧禾楼】

  禾楼火花越高,寓意来年越好

  中秋节期间,花都区炭步镇会有“烧禾楼”这一传统习俗。相传“烧禾楼”习俗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为反抗元兵,村民在中秋节相约起事,以在宝塔顶层点火为号,“烧禾楼”的习俗由此流传。

  一般而言,中秋节前一日,炭步镇各村村民会用砖瓦堆好高高的砖塔,在里面放入稻草干柴。禾楼特色各异,但通常会砌至3米高。到了中秋节晚上,村民会点燃砖塔里的稻草干柴,在塔口放上木糠柴或稻草之类的助燃物,让火烧得更旺。若往柴火上撒上粗盐,盐粒爆裂后会迸发出小火花。用长竹竿向塔口撩动,火花还会从塔周围向塔顶集中喷发,形成很美的火光,在夜色中非常壮观。禾楼火花越高,寓意来年越好。

  【番禺·烧番塔】

  众人送柴添薪,齐心烧旺番塔

  番禺区南村镇樟边村也有类似烧禾楼的习俗,不过樟边村当地村民将其称为“烧番塔”。烧番塔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村里兄弟情谊深厚、村民团结一致的象征。

  樟边村当地也有和“烧番塔”有关的民谣:“侵柴侵糠头,养猪大过牛,牛大过北岗头,细蚊仔乖乖溜溜,大人长生福寿,老大英雄当白头。”“侵柴侵糠头”是各家各户添加柴火的意思。烧番塔时同样讲求同心协力,有时二三人同时往塔口送柴,有时五六人一起搅拌、翻动番塔内的炭火。随着翻动力度和节奏的不同,火光、火星的喷发也呈现不同形状。

  【荔湾·做月饼】

  自制手工月饼,节前送赠亲友

  在荔湾区中南街海南村,每逢中秋节,当地村民有动手做月饼、送月饼的民俗。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月饼?当地的习俗是外嫁的女儿会在八月初一至十五回娘家送月饼,而娘家兄弟则会摆酒款待外嫁的姐妹。做月饼除了给家人吃,更为了给娘家兄弟和好姐妹们分享。

  【越秀·做灯笼】

  手工扎制灯笼,满载旧日情怀

  过中秋节,当然少不了灯笼。节前一个月,位于越秀区光孝路的天就行便会挂出形状各异的灯笼。金鱼、杨桃、莲花、蝴蝶、八爪鱼……这里的灯笼类型丰富而且全部为手工制作,细致的做工让人感叹匠人的心灵手巧。

  制作灯笼,首先要进行构思和选料,常用的材料有通花纸、圆点布、星星布、烫金布等。然后是扎架,即将铁丝扎成灯笼的大概框架。紧接着是裁布和粘贴,此步骤需将布料按照灯笼大小裁剪并将其粘贴在铁丝架上。最后,手艺人需要对细节进行修整,如布料是否贴合、装饰裁剪是否有瑕疵等,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荔湾·煲蜡】

  儿时中秋游戏,难忘童年记忆

  在荔湾街坊胡小姐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中秋节活动,除了在爷爷奶奶家吃团圆饭外,必不可少的还有“煲蜡”。“煲蜡就是点蜡烛。我们喜欢在空的月饼盒里放上点燃的蜡烛,那时候几乎整个小区都是烛光。煲蜡的小朋友很多,有时我们还会共享蜡烛。”热闹的活动、温馨的烛光,构成了胡小姐难以忘怀的中秋夜。

  点蜡烛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给环卫工人的清洁带来负担,现在“煲蜡”已经越来越少见。

  【白云·舞火龙】

  中秋夜舞火龙,寄托美好愿景

  舞火龙是白云区不少村社的中秋习俗,以清湖、石马、平沙、夏茅、江村等地为代表。当地民众通过舞火龙传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其中,清湖村的舞火龙最负盛名,已有1000多年历史,于2015年列入广州市第五批非遗名录。

  白云各地的火龙各具特色。清湖村的火龙长约20米,需要50名年轻力壮的男子才能舞动起来,由4名新婚男子合力挥舞龙头,寓意添丁发财。夏茅村的中秋火龙,短则10余米,长则30米以上,除了较为沉重的龙头由成年男子挥舞外,其余部分均由村里的少年及儿童舞动,男女皆有。据称,从火龙的长短和数量多少,便可看出村中各个族群人丁是否兴旺。

  【增城·担灯笼】

  长辈“送”灯笼

  寓意“登龙门”

  中秋夜“担灯笼”是增城传统民间习俗。在增城,大多数“80后”“90后”都有过和邻居小孩组成“担灯笼”小队穿街过巷的记忆。如今的灯笼各式各样,有点蜡烛的,有点彩灯的,但最朴素的折叠款传统纸灯笼,仍是每年增城旧市场上的抢手货。

  农历八月初一,增城的“中秋模式”正式开启。从这天起,街坊开始选购应节商品,探亲访友。因为灯笼有“登龙门”的好意头,寓意前途光明、步步高升,因此中秋时常常有长辈给小朋友送灯笼,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给孙辈。有的长辈会带着小朋友到市场挑选,或者买好拿回家送给小朋友。有的长辈会直接给红包,让小朋友自己买灯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