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广州三农
治污治乱治脏 乡村振兴有力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18-08-08  来源:广州日报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美丽乡村建设时,描绘的美好愿景。习近平同时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的理念。今年4月,省委书记李希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广东要坚持规划先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分梯度、分类型推进创建工作,滚动发展打造1000个以上示范村引领带动,用10年时间全面整治提升全省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美不美、干不干净,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农村人居环境仍有待改善,比如:黑臭水体整治、厕所革命推进仍未达到群众期望,不少村庄布局不合理,违法建筑问题突出,还有36万农村人口没有喝上市政自来水……

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解决问题,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的光荣传统,也是各级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更是履职之要。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在深入北部山区调研后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底线。广州要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扎实推进垃圾、污水整治和“厕所革命”,坚决遏制农村违建,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

治污攻坚:严守生态红线留住绿水青山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亮堂堂,屋外脏乱差。”这曾经是广州部分边远乡村常见的情景。时至今日,广州部分农村在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厕所建设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如何根治这个困扰农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要在污染整治上出重拳,这是广州推进乡村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

从化是广州最早推行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地区之一。在从化鳌头镇大围村,一处迎风摇曳的美人蕉绿意盎然,这些风姿绰约的植物并不是以观赏为主,它其实是一个小型人工湿地系统。村干部说,所谓“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对农家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大围村中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在管道引导下进行污水收集,经过格栅渠、厌氧水解池流入这个“人工湿地”后,水质变得较为清澈,可以直接向周围排放。

珠海斗门区井岸镇五福涌的堤岸边,刚从厂里下班的工人,三三两两聚在岸边攀谈。“以前这条河涌黑臭,走过都要捂着鼻子。”外来务工人员李幸感慨万千。而现在居住在附近的工人,普遍反映这两年水质变好,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变化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斗门区全面推行河长制,243名河长“上岗”治河。斗门区还将“黑臭河涌水生态修复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列入计划的8条黑臭河涌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整治,累计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

厕所革命:让村民过上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步入其中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这是早年许多偏远乡村公厕的真实写照。

早些年,受经济条件、早年建房规划、风俗等诸多原因影响,有部分农村的旧房子里没有建设厕所。因此有些村民会在村里寻找合适处挖个简易旱厕使用,大的村庄村民干脆直接就用村里的公厕。在一些农村,即使是有冲水的“高配”公共厕所,但面积狭窄,欠缺清理、臭味扑鼻、潮湿阴暗,使用感受极其恶劣。更严重的是,厕所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群众健康。有调查显示,农村地区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传统厕所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物污染和饮水不洁所引发。

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不是小事。“现在就算是最偏远的人家,都改造了有化粪池的卫生间,村头还有公用厕所。”从化区鳌头镇村民陈细妹指着明亮的厕所十分满意。如今,在广州北部山区许多村庄原本的公共旱厕被拆除后,村里大部分居民房都配备了现代化卫生厕所。

先行先试,善做善成。自2015年起广州就率先实行“厕所革命”。2018年,“厕所革命”成为广州市2018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今年,广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底,全市将完成新建和升级改造公厕2240座,男女厕位比例达到2:3以上。

重整人文:重整乡村文化留住岭南乡愁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是我国最早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地区。在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大量山区乡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侵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由乱而治,重整人文。广州认为,在城市迅猛发展中留住美丽乡村、留住岭南乡愁,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更能起到教化铸人的作用。

从广州市区驱车一路向南,不过数十公里,驶入番禺石楼大岭村,仿佛“时光倒流”,渐渐回到了祖父母们口中的岭南古村落。傍水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古石桥下流水潺潺,伟岸的古塔、精美的祠堂、古朴的门楼与牌坊、沧桑的麻石巷和蚝壳墙,各种独具特色的岭南元素随处可见。

在国家住建部公布的“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名单上,大岭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当地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村中按照“全面保护、原真维护、适度发展、渐进改造”要求,首先设立了6.29公顷的核心保护区,集中展示大岭村传统历史风貌。村里还对现有19处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对龙津桥、大魁阁塔等落实重点保护措施。

广州愿景:2022年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样的美丽乡村画卷是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梦”。“富广州”的北边还有一个“穷广州”,如何让“穷广州”追上“富广州”的发展步伐,以美丽乡村支撑生态广州的建设?

广州行政区划面积7434平方公里,其中村域(农村)面积约58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78%,农村人口260多万人。从2013年开始,广州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目前美丽乡村超过160条。按照广州市乡村振兴进度表,到2022年,将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千村一面”和大拆大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忌。广州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批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绝不搞一刀切、模板化。

具体实施上,将从厕所革命和垃圾、污水整治,农民建房管理,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产生活设施水平四个方面入手,按照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个等级,分类实施建设。

广州未来要连线、连片地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主要是选择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人口居住规模、公共设施基础和运行维护机制相对健全的连片行政村,沿着国道省道、沿着水系、沿着绿道等,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带、美丽乡村示范区。

【记者观察】

美丽乡村更需要

文化和人心之美

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但是,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环境面貌、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更需要文化和人心之美。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乡村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又如何与现代文化融合?

中央提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个“乡愁”所蕴含的最直接意义便是,乡村无论怎样如何变迁,都不能抹除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既要留住青山绿水,也要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复兴的任务之一,就是让“乡愁”在新时代也能落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自古有之的优良村风、文明民风和淳朴家风,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理应在绿水青山和群众土壤中绵延悠长地扎根和传承下去,继续为村民起到约束、引导、教化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该赋予其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是要重新激活乡村的活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

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广州一些村落坚持不懈地参与文明家庭、文明婆媳、文明父子、文明妯娌、文明邻居等评选表彰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大背景下的人心之美、人性之美和文明之美。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