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让协同创新路更宽 让企业创新力更强

  • 听全文
  • 2022-01-21 09:10:16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去年年末发布的《202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31个省份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广东连续5年位居首位,广东不仅继续保持过去数年的增长态势,与其他省份创新能力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面向“十四五”,广东的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同时广东还要胸怀国之大者,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广东如何持续抓好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供给穿透能力?成为省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议题。

  健全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正稳步推进。广东目前已经建成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025年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数量将实现倍增,达到40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科研资金跨境拨付……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还需进一步整合区域内优势创新资源,更高效地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跨域联动。

  省政协委员、酷飞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廖永通:

  制定统一科技创新产业标准与激励政策

  近年来,粤港澳协同创新,科创协同步伐明显加快。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出台,三地科创协同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但在实际落地操作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创协同发展上仍存在障碍与短板。大湾区各城市存在资源独享独用与利益固化等藩篱,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等。大湾区内科技创新合作也尚未达到理想的深度与广度,缺乏长效且完善的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协调机制。

  建议各地政府积极探索管理制度创新,健全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常态化协调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各城市分管领导参与联席会议以及实地调研活动,定期召开大湾区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主题论坛活动,邀请各市政府、管理部门、产业园区、企业代表、高校代表、科研机构等,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制定统一的科技创新产业标准与激励政策。

  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

  增建粤港两地公共创新平台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以来,由港澳地区单位牵头的项目只有两个,香港和澳门各一项。粤港各种创新平台之间的合作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方面仍有优化的空间。粤港两地合作尚未形成承担国际性大科学工程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能力。

  粤港两地需合作增建更多对粤港产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公共创新平台,打造世界级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香港研发中心、广东科研机构、企业要加强对接合作,加强技术转移对接,优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粤港科技产业数据库和高端人才信息数据库非常必要,这样可以促进两地科技合作信息互联互通,以全面推动香港研发成果在广东产业化。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能动性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真正成为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呢?

  省人大代表、广州儒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许珊:

  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研发创新最有活力的一定是企业,所以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让企业处于研发创新的主体地位。应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让资金能够匹配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对于一些大额度的科技经费支持,相比于‘事前资助’,我更支持‘后补助’,要看企业是否有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产出,再进行补助。

  省政协常委、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李汴生:

  加快出台政策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

  新型举国体制下,由代表市场需求的领军企业牵头,产业链、创新链上各科技创新利益方积极参与组建而成的创新联合体,有助于促进我国从跟进式创新向源头性创新升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甘肃、江苏、湖北、天津等省市已出台创新联合体政策,但广东省尚未出台创新联合体政策。创新联合体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广东应及早谋划,充分调研,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出台政策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议广东围绕《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布局,在关键领域加快组建若干创新联合体。同时,各地市政府根据创新联合体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迭代应用情况,进一步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

  省政协常委、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

  支持民营企业成立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

  广东已选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但是广东高端制造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并且在高端制造业,广东缺乏“链主”企业。民营企业是广东科技产业和科技经济的重要主体及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离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广东省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顶级创新平台不足和领军科技人才奇缺,缺乏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民营企业在获得创新资源的比例有待提高,使民营企业创新链受阻。

  建议广东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巩固“头部”地位,推荐龙头企业董事长担任“链长”,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同时支持民营企业成立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