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小组”严把防疫关卡 “3+N”进一步精准化抗疫

  • 听全文
  • 2021-06-18
  • 来源:广州公安
  • 分享到
  • -

“分工+合力”守护社区百姓 专家称广州“三人小组”及升级版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近日,广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防治组发布最新疫情风险等级调整的通告,陆续将广州一些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在严防严控的同时,如何精准服务封闭、封控区域内的居民群众,坚决守住社区防疫这道“关卡”,“三人小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去年疫情初期,广州就率先组建了社区网格防疫基本组织,即由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基层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在“三人小组”的防控模式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3+N”模式,吸纳安保人员、志愿者、快递小哥、消毒站工作人员、环卫工人等“N”个元素,进一步优化网格服务团队,为街坊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抗疫服务。

  专家认为,“三人小组”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尤其是今年推出的升级版。只不过由于城市特点不同,当“三人小组”应用到出现疫情的其他城市时,根据不同城市的疫情防控实践,也有可能演化成“四人小组”或“五人小组”等,以更加适应当地的疫情防控实际需要。据了解,目前广州全市已有社区“三人小组”超过3400个,成员超过11000人,日夜奋战在社区抗疫一线。

  “1/3”社区工作者 要周到、细心,把道理讲明白

  “尖刀班”上门为老人点对点服务

  社区防疫是广州市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社区干部也是广州市疫情防控“三人小组”中的重要成员。

  广奥社区是番禺区一个较大的居住小区,这里一共有3980户,约8500人。

  5月21日,荔湾区出现确诊病例,与荔湾区仅一江之隔的番禺区南浦街道迅速行动起来。广奥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勇迅速组织人力投入抗疫。

  “每天忙完,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感觉腿都挪不动了,有时到了饭点都累得吃不下饭。”从5月29日至今,陈勇每天都奔波在小区各个楼栋之间,不停地大声说话,他的嗓子一直都是沙哑的。

  5月29日对于陈勇来说是格外难忘的一天。前一天晚上,一名居住在锦绣半岛东区的住户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从5月29日凌晨开始,锦绣半岛小区就开始了封控布置,而广奥社区也在这一天开始了全员核酸筛查。“因为时间紧,工作量非常大,我们从当天清晨开始布置场地,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两点。”陈勇介绍,针对没有健康码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尖刀班”,点对点上门帮助老人生成绿码并协助其做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工作从早上7时就开始,在烈日下,工作人员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轮休时,有人直接睡在地上休息;晚上,许多工作人员不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看到这一幕幕,陈勇忍不住眼眶湿润。“我们的社区居民看到我们这么辛苦,也都为我们点赞,这让我们很感动。”

  而“尖刀班”的日常工作还包括根据社区医院确定的密接、次密接人员名单,挨家挨户上门通知其采取居家隔离或转移到酒店隔离。针对居家隔离的住户,由物业管理人员负责采购物资送上门,并且每天两次上门进行健康监测。需要转移到酒店进行集中隔离的,则需要立即转运到指定地点。

社区医务人员上门为隔离住户进行健康监测

  经常熬通宵转运密接者

  这段时间,陈勇格外忙碌。很多时候他连饭都来不及吃,熬通宵对他来说也是家常便饭。“每天早上睁开眼就开始忙,一直忙碌到天黑。但抗疫需要,我们责无旁贷。”陈勇说。

  尤其是转运密切接触者的工作,只要接到转运通知,哪怕是深夜,陈勇也要立即行动,将密接者转运到隔离酒店。6月10日,“尖刀班”成员接到紧急通知, 一名怀孕8个月的孕妇去过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产检,属于密接人员,需要转移到酒店进行集中隔离。然而,工作人员试图联系这位孕妇时却联系不上。“密切接触者必须尽快转移,这对她本人和所在小区都是一种保护。”晚上12时,“尖刀班”成员上门劝其转移,站在门口对着里面的人进行耐心劝导。半小时后,这位孕妇给工作人员开了门,但她表示自己身体不适,能否第二天再转移到隔离酒店。工作人员告诉她,转移到集中隔离点,那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而言是一种更好的保护。直到次日凌晨2时许,这名孕妇终于同意转移。洛浦社区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立刻对她进行健康监测,在严密的保护之下,将这名孕妇送往隔离酒店。得知孕妇安全到达隔离酒店后,陈勇终于长舒了一口气。陈勇告诉记者,尽管当天晚上他忙了个通宵,但第二天早上他又准时上班,继续安排核酸检测工作。

社区“三人小组”协同转运患病老人

  陈勇还介绍,6月11日深夜,社区医院下发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名单中,一位老人没有联系方式,这可让大家犯了难;后来,“尖刀班”成员不得不向派出所民警求助,通过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的女婿电话,最终,通过他的女婿才联系上这位老人家,保障了老人的安全。

  “我们做群众的工作,一定要周到、细心,只要把道理讲明白了,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支持的。”

  “1/3”社区医务人员 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兼职”心理疏导

  睡在车上,随时准备出发

  “三人小组”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冒着风险上门为隔离住户量体温,进行健康监测。很多时候,他们还要负责为隔离住户提供心理疏导。不少一线医务人员已经长时间没有休息过了,甚至有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过夜,甚至睡在车里。“睡在车里方便,随时可以出动。”番禺区洛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部部长、副主任医师何炳洪说。

  何炳洪向记者介绍,社区医务人员是疫情防控“三人小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每天和民警、社区干部一起,上门为封闭区群众提供健康监测服务。“三人小组”中的社区医务人员首先需要作出判断,哪些居民需要居家隔离,哪些居民需要转移到酒店集中隔离;到了解除隔离时,还要送解除隔离通知书。对于居家隔离的住户,每天还要定时做核酸检测,后勤保障小组还要上门为他们送生活物资,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

社区“三人小组”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

为隔离住户派送医疗物资

  每天两次上门做健康监测

  马颖诗是番禺区洛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治医师,也是这次洛浦街“三人小组”中家庭医生团队的负责人。因为长期佩戴N95口罩,马颖诗脸上和耳朵边都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

  每天早上7时30分,马颖诗就要准时赶到工作岗位,然后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上门为封闭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穿防护服是她每天工作的第一步,由于防护服对气密性要求高,每次光穿防护服就需要半个小时。“一开始要40多分钟,后来熟练点了,但也还是需要半个小时。”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N95口罩,一切准备妥当后,马颖诗和另外一名医护人员一起上门为住户测量体温、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要详细测量他们的血压、血糖,询问吃药情况以及之前的病史等。测量完成后,马颖诗要将这些资料登记下来。防护服密不透风,在酷热的天气下穿上1个小时,马颖诗就感到自己身上的衣服都湿了。

  6月2日凌晨,广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防治组发布通告,将番禺区锦绣半岛社区锦绣东区(16栋、17栋、18栋)由低风险地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由于两例病例均出自东区17栋,17栋被列为广州市新冠疫情封闭管理区域,要求居民居家生活,足不出户。该楼栋一共有31层,里面居住着124户共318人,医务人员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负责10层楼住户的身体检查工作。马颖诗每天早上从最高层推着测量设备一层层下楼,等到她忙完上午的工作,已经是中午12时许。那时,她的衣服已经像被水洗过一样湿透。“你会感觉汗水在你的衣服里晃来晃去。而且防护服因为密闭性比较好,穿得久了也会有些头晕。”

  关注重点人群,每天写工作日记

  中午,马颖诗和同伴通常匆匆吃几口饭,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但更多时候,她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一个电话打过来,她就要立刻赶到现场。到了下午3时,她要再次上门为封闭区住户进行健康监测。等到她忙完,往往已经是晚上7时。而接下来,她和同伴还要为封控区的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由于封闭区的住户随时可能有医疗需求,马颖诗也总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比如,封闭区有老人感到身体不舒服,我们必须马上穿上防护服上门查看。”每天10层楼上下两次,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马颖诗常感到双腿酸痛,她每天都要自己揉双腿,并且用热水泡脚来加以缓解。“我睡眠质量特别高,头一挨着枕头就睡着了,有时趴在桌子上也能睡得特别香。”她笑着说。

  像封闭区每栋楼中的独居老人,或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孕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都是马颖诗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自己负责楼栋的重点人群,马颖诗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详细列明,并且每天都会记下工作日记。“哪位老人哪天反映身体有不适,或者有没有按时吃药,我这里都有掌握。”马颖诗说,封闭区的群众有很多天不能外出,他们的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很多时候,作为医生的她,上门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时还要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为封闭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趁着上门为他们量体温、检查身体的时间,和他们说说话,问问他们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解决的,对方的心情也会放松许多。”在很多老人眼中,马颖诗就像他们的贴心“小棉袄”。因为封闭区住户不能下楼运动,马颖诗和同伴还要教这些住户一些居家锻炼的方式,比如八段锦就很受住户们的欢迎。

  “1/3”基层民警 “分工+合力” 保障民众安全

  “三人小组”分工明确、互相补位

  6月2日晚至今,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训练三处教官杨东一直守护在荔湾区白鹤洞街的抗疫一线。作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杨东协同广州市肿瘤医院医护人员,以及荔湾文广体旅局志愿者一同对辖区居民开展入户健康走访、人员排查、居家隔离人员服务管理等工作。

  杨东所在的金道社区,辖区内一共2000多户,6000多名居民,小区内多是9层的楼梯楼。每天,杨东所在的“三人小组”成员都需要穿着防护服从早上9时挨家挨户排查,一直工作到中午1时。“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是因为‘三人小组’分工非常明确,这个模式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保障。” 杨东说。

  杨东介绍,社区“三人小组”三种角色分工明确,比如卫生工作者拥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负责健康观察、核酸检测并做好造册登记;社区工作者熟悉当地情况,负责向居民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而民警的工作要求也非常明确,比如民警需要强力统筹,负责居家隔离人员的监管、秩序维持、流调运转、利用大数据进行重点人员排查和核酸检测、及时处理涉疫情纠纷等。但杨东透露,在这场防疫阻击战中,“三人小组”成员之间、甚至小组与志愿者们之间都是不分你我,相互补位。

  1+1+1>3 合力抢救独居老人

  6月15日上午9时,杨东所在“三人小组”还正在做穿防护服之前的准备工作,突然接到社区志愿者求助,称有一名60多岁的独居老人,在工作人员上门多次敲门时未有回应,“因为前一天晚上老人还有开门,于是志愿者立马感觉情况不对劲”。听罢,杨东迅速穿上防护服,跑步前往该老人住处核实,而医护人员及志愿者也随即赶到。

  等房间门打开后,三人进入室内,便发现老人仰卧在床上,处于半昏迷状态,脉搏微弱,呼吸不规律。“我们呼唤老人,也没有答应,当时因为血压计还没送到,于是我只能根据常识来进行判断和分工。卧室面积只能容纳两个人,我和医护分别在老人的两侧,将其身体扶正,垫高其头部,身体偏右侧卧,我们分别给老人按压人中、揉颈部,用棉签蘸着喂糖水等方式来急救。”杨东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荔湾文广体旅局的工作人员则在卧室外配合调制糖水、拨打120、联系老人的亲属、递物件以及清理房间过道内两侧的桌椅等,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几十分钟后,老人逐步恢复了自主呼吸,但仍未苏醒。杨东和医护人员便一直坚持为老人做“唤醒”急救,直到救护车来。“非常欣慰的是,我们后来看到老人躺在救护车上时睁眼了。”

  “三个人合力,比一个人的作用要大得多。”在谈工作体会时,杨东激动地说:“‘三人小组’模式可以发挥‘1+1+1>3’的作用。其实我们三个人起初彼此都不认识,但半个月下来,每天互相给对方做消杀,穿防护服,又一起从事社区防疫工作,互相鼓励和支持,大家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保障民众及小组成员安全

  从6月2日至今,民警崔德文支援荔湾区白鹤洞街鹤园小区已经长达半个月了,他与荔湾检察院工作人员、广州市肿瘤医院医生、市妇幼医院的医护人员一同组成了“三人小组”,负责鹤园小区20多个网格中的其中一个。“我们所负责的网格一共有21户,目前隔离了3户,还剩下18户,总计51人。”每天,“三人小组”成员都需要针对固定网格开启扫楼式排查。鹤园小区多是楼梯楼,居住在该社区内的也有不少困难群体。上门进行核酸检测,上门送药物,询问健康状况,都是“三人小组”的重点工作,每次防护服一穿,工作时长基本超过两个小时,最长时则有三四个小时。

  与崔德文同行的医护人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为了保存医护人员的体力,每次崔德文都会将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把揽过,比如指导扫码工作,记录居民需求,进行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宣传等。

  “作为公安,我们主要的工作一方面是核对人员信息,另一方面就是保障医护人员和另一位社区工作人员的安全,比如遇到不太配合的市民时,我们负责稳定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伤害;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负责在密接人群转运的过程中维持秩序,辅助流调,进行一些日常指引等。”

  崔德文表示,很开心看到广州近日实现了单日确诊患者零新增,这让他看到了抗疫胜利的曙光。“特别是大家在家里待久之后,会有些躁动不安,后续我们的宣传和劝解工作还会继续加强。”

  专家观点:“3+N”模式有推广价值

  去年疫情初期,广州就率先组建了社区网格防疫基本组织,即“三人小组”,一般由三个人组成:社区工作者——由于熟悉当地环境和社区居民,承担着带路指引、沟通协调等任务,对网格内人员每天通过上门询问、电话、微信等方式主动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需求和代办事项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主要负责居家隔离法律文书开具、体温监测、症状问诊、核酸采样工作,并配合做好流调、转运、环境采样等工作;社区民警——主要负责居家隔离人员监管、违规人员惩戒、维持秩序,配合做好流调、转运和重点人员排查等工作。

  今年,广州在保持社区“三人小组”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又吸纳安保人员、志愿者、快递小哥、消毒站工作人员、环卫工人等为“N”个元素,进一步优化网格服务团队,为街坊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抗疫服务。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左晓斯介绍,全国各个城市都采取了网格化的分级管理模式,而“三人小组”模式,正是广州在疫情防控实践中的有益探索。他认为,“三人小组”模式解决了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谁来负责”这个问题。“‘三人小组’至少起到政策落地、防控到人、数据核实三方面的作用”。左晓斯表示,今年的“3+N”模式是原有“三人小组”模式的增强版、升级版,是在“三人小组”的基础上因应不同社区和情况增加了“志愿者”“安保”等多个固定的“N”元素为参与主体,进一步丰富“三人小组”的服务内涵与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能够增强力量,提升效率,值得充分肯定。

  针对广州“三人小组”模式是否能进行推广,左晓斯表示,“三人小组”模式当然具有推广价值,尤其是今年推出的“3+N”升级版。只不过由于城市特点不同,当“三人小组”应用到其他城市的疫情防控模式实践中时,也有可能会演化成“四人小组”或“五人小组”等模式,更加适应当地的疫情防控需要,更加符合当地实际。

  “3+N”工作职责:

  “3”——“三人小组”:主要承担重点人员排查、居家隔离人员管控、社区纳管人员健康监测、上门核酸采样和落实关心关爱措施等任务,同时协助做好社区重点人员转运、反映群众需求等工作。“三人小组”三者之间角色分明、互相配合。

  ——社区工作者是“开路先锋”,熟悉当地环境和社区居民,承担着带路指引、沟通协调等任务,对网格内人员每天通过上门询问、电话、微信等方式主动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需求和代办事项等;

  ——医务人员是“中坚力量”,主要负责居家隔离法律文书开具、体温监测、症状问诊、核酸采样工作,并配合做好流调、转运、环境采样等工作;

  ——公安民警是“法治后盾”,主要负责居家隔离人员监管、违规人员惩戒、维持秩序、配合做好流调、转运和重点人员排查等工作。

  “N” ——网格服务团队:职责包括网格内场所管控、维持秩序、生活用品代买代送、环境消毒、垃圾处理、物资配送等工作。

  “原则上按照每200户左右划分疫情防控网格单元,组建疫情防控网格‘3+N‘小组。封闭管理区域,每个网格配备1个网格服务团队;封控管理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每2~3个网格配备1个网格服务团队;其他区域,每个社区在常态化配备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网格服务团队。”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