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70年广州地标】贸易的窗口,开放的雄心
  • 听全文
  • 2019-09-24 13:26:49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前言

1957年,广交会登上了历史舞台,且诞生之初就一鸣惊人——广交会第一年的成交额占了当年全国创汇总额的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贸易之窗。从那一年开始的六十余载间,广交会会址几经迁移,会展的面积增加了几十倍。推动场馆扩大的,正是长久以来广州城市发展的底气和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雄心。


广交会,快速成长的新生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些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货物禁运”。毗邻港澳的广州,1955年至1956年三次举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效果奇佳。当时的外贸部驻穗特派员敏锐地意识到,应该在此举办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请示最终得到中央同意。1956年11月,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原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到会客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成交5380万美元。

这次展览会就是广交会的“前身”。1957年,原外贸部下发文件,同意4月份在广州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首届广交会仍在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当时展出面积达到了9600平方米。这座苏联式建筑落成于1955年7月,在当时百业待兴的广州,格外雄伟壮丽。广交会春秋各办一届,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为中国开拓了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通道。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广交会一出生就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场地一扩再扩。1958年起,广交会迁至海珠广场西面侨光路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展馆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面积增加了近50%,但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因此,1959年,广州仅用9个月建成了使用面积3.45万平方米的起义路陈列馆(现缤缤广场),把它作为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生日礼物”。当年的11月,这里迎来了第6届广交会的开幕。仅过四年,摊位供给又变得紧张,1963年、1968年,海珠广场周边的场地先后调拨给广交会,展馆面积增至近50000平方米。

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展会之一,广交会对于广州的意义早已超过了普通展会的范畴,它直接带动了广州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广交会初期,开幕、闭幕酒会的接待服务工作均由爱群酒店“独家”承担,但随着广交会规模的扩大,一家酒店明显供不应求。这直接催生出了著名的“27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高楼的广州宾馆。

会展孕育广州外贸建筑群

历经六十余载风雨、从未间断的广交会,用行动昭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在这六十年间,作为广交会举办地的广州,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20世纪70年代,广交会场地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彼时整个中国城市建设基本“停摆”。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过问下,“广州外贸工程”立项,国家拨专款6000万元,兴建广交会流花路展馆、东方宾馆新楼、流花宾馆和白云宾馆,崛起了一片巍峨的外贸建筑群。

1974年,流花路展馆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1.05万平方米,还有中央空调系统。在这里,广交会迎来了时任美国副总统乔治·布什、联邦德国总统卡尔·卡斯滕斯等国际政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中国。

从海珠广场到流花路,广交会先后在广州传统中轴线的两个重要节点上举办了超过十年,既是广州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者。1974年,广州火车站几乎与流花展馆同时落成,加上五六公里车程之外的老白云机场,便利的交通,令流花地区成为广州的对外交通枢纽、对外贸易中心。1976年,楼高114米的白云宾馆正式开业,刷新全国第一高楼的纪录,一如她的“哥哥”——借广交会春风而建的广州宾馆。

广交会迁址催生“黄金小三角”

尽管长期以来广交会一直姓“广”,其间外界却一度有声音要“研究迁址”。广州凭借实力和速度,证明这座城市是广交会的最佳选择。

20世纪90年代,每届广交会都因为展位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不能进馆。1993年,国家外经贸部提出重建广交会展馆,办成世界级博览会。一时间,国内的明星城市竞相角逐,纷纷开出优厚条件“招揽”。而广州则决定选址琶洲,并明确提前兴建通往广交会的地铁。

1999年,终于得到国家部委回复的广州,当年便展开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赛。2001年4月,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动工,展馆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2002年12月28日,首期工程竣工。这个速度绝无仅有,工程负责人大年初三都在工地上。因为工期短、建材消耗量大,施工需要哪种材料,就造成珠三角这种建材的短缺。

2003年10月,广交会首次在琶洲设分会场,五年后全部移师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在这里,广交会创出一年747.6亿美元、一年到会采购商41.6万人的“双料”纪录。2007年起,广交会增加进口展区,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进一步向世界扩大开放。如今,琶洲已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会展重镇,使这里和珠江新城、金融城共同构成了广州的“黄金小三角”。

抚今追昔,回首广州会展史,场馆从传统中轴线到琶洲,展览面积从9600平方米到接近40万平方米,年成交额从8686万美元到747.6亿美元,广交会与广州共同成长,在城市发展的版图上留下一座又一座里程碑,为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起义路陈列馆(现海印缤缤广场):位于海珠广场的起义路陈列馆(现缤缤广场)1958年11月开始打桩,次年8月底竣工;工程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当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项目,于1959年11月1日迎接第6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开幕。1959年到1974年,此展馆共举办了29届广交会。

起义路陈列馆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含附属建筑物)4.02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3.45万平方米,中座楼高10层,西、北两翼各8层。馆内1至6层除陈列主要出口商品外,并设有交易洽谈室70多间,开幕期间在7楼还设有银行、邮电、保险、航运等服务台和样品零售处、酒吧间。展馆还是当时羊城八景之一“珠海丹心”的组成部分。

流花路展馆:流花路展馆于1972年10月动工,1974年4月建成。悬挂在主楼正面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九个大字,为郭沫若手书。1974年到2008年,该展馆与广交会共同度过34年。

展馆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05万平方米,与周边众多贸易商厦、五星级酒店以及服装商业市场相互连通,毗邻广州火车站、越秀公园地铁站和城市交通主干道,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集散地。从1975年以来,展馆先后进行了多次的加层、扩建、改造和整饰,总建筑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在20世纪80年代,展馆与邻近的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友谊剧院等建筑群被选为羊城八景之一,享有“流花玉宇”的美称。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琶洲岛,2001年4月动工,200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历时20个月。2003年10月,第94届广交会首次试用琶洲展馆部分展厅。2004年4月,第95届广交会琶洲展馆一期工程全面使用。2008年9月,第104届广交会整体搬迁琶洲展馆举行。

会展中心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展馆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室内展厅总面积34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4.36万平方米,是当时亚洲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展馆。从高处俯瞰,如一朵白云在江畔飘动。会展中心的设计理念来自珠江的“飘”,波浪般起伏的屋顶使它宛若自珠江飘扬而至。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于2005年10月开始动工,2007年3月竣工,坐落在白云区中部,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以白云机场旧址的机场东路为界,南临广州体育馆。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三栋会议展览中心和两栋配套酒店,包括10万多平方米的会议场地、近2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会议大厅与配套设施及酒店共五栋立方体南北平行而立,在有效地减少直射阳光对室内的影响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视觉通廊”。

专家视角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是这么“飘起来”的

飘逸于琶洲岛上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宛如和煦的风吹向珠江南岸。1999年启动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标,来自日本的方案“飘”到珠江边,从最初的“贴地”设计,到如今轻盈“飘起”,背后是中日设计师团队的反复优化打磨。2001年开工,2002年首期交付使用,至今历经17个春秋,这座世纪之交的建筑,仍是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会展地标。

1999年,广州国际会展中心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为期三个月,之后又经过40天的优化设计,有关各方最终选择日本佐藤综合计画的方案。1995年11月竣工的东京国际展示场(东京BIGSIGHT),就是出自这家公司之手,至今仍是全日本规模最大的展览场地。

日本佐藤为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提出的方案概念是“飘”,如同一道和煦的江风吹向琶洲岛,设计轻盈飘逸。流线型的展馆南高北低,迎向珠江的北侧少一层展厅,波浪式的屋顶与绿草如茵的大地自然相连。当初,用地北侧还沿珠江布置了开放式亲水公园,把江水引入,形成喷泉和瀑布,构成“运河”与“桥”的景观。

作为在国内的合作设计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施工图设计,相当于把浪漫的设计方案落地,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院长倪阳说:“我们做出最重要的优化,就是把建筑抬了起来,原本展馆‘贴’在地面,地下空间只有2.2米,只能放些管道设备。我们决定增加底板,把地下室的柱子加高至4.8米,一下子增加了13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

从功能上看,13万平方米增加了4000多个室内停车位,不仅将原本在室外的停车位转移到地下,释放了外部绿化空间,还为中心提供了上万平方米的餐饮区域。地下空间加高之后,原本设在展馆外300米的设备中心可以迁入建筑物,极大地缩短了水电气等各类管道的长度,减少了能量的损耗,也方便管线的维护。

“从经济的角度,抬高建筑的成本并不高,实现了总造价只是少量增加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可用面积,平均造价显著降低,对于整体收支平衡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是“性价比”非常高的调整。“从美观的角度,抬高之后,建筑也更有‘飘’的美感。”倪阳说。

百姓情怀

原摄影记者黄亦民:

高端会展场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黄亦民是在广州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广”,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广交会,是原来位于海珠广场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旧馆,“当时看到这座建筑的外观,楼高八层,很有规模。但在交易会期间,不会让普通百姓入内参观”。

后来,广交会展馆搬迁到了流花展览中心,“‘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金色大字镶嵌在长排的玻璃幕墙上很有气势,里面还包裹保留着20世纪50年代的一座苏联建筑,当进入大厅,正面就能见到苏联式拱形的巨大展厅。”他回忆道。

随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广交会已经于2008年整体搬迁到琶洲会展中心,流花展览中心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打造“老广交IP硅谷”。在用相机记录了广州几十年的黄亦民看来,广交会落户琶洲,是广州会展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说明了广州乃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出口商品走出国门,越来越受到国外欢迎。而流花路广交会,就凝聚了其中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广州新体育馆附近街坊欧阳晓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刚开业的时候,这一带还是挺荒凉的。”在附近居住了近15年的老街坊欧阳晓回忆称,刚搬过来的时候,附近人烟还不是很多,白云机场搬走以后,留下的空地还有人在种菜,“放眼四周,最显眼的建筑是东方乐园的摩天轮”。

2004年,东方乐园关闭拆迁。“摩天轮没了以后,没几年这一带就建起了会议中心。”当时看到五栋主体建筑呈南北排列的白云会议中心,欧阳晓说,“觉得这一片连绵宏伟的会议中心十分高端,而且它的主色调是深红色的,看上去觉得很庄严。”

慢慢地,欧阳晓在生活中发现,会议中心不仅仅是举办展览、会议的高端场地,而且已经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她说,会议中心毗邻白云山,空气也很好,“晚上来参会的车辆开走以后,我们饭后就来这里休闲散步,绕着走一圈差不多半小时,很舒服。”欧阳晓告诉记者,到了周末,西广场上还有很多小朋友在这放风筝,更有不少从白云山下来的游客,直奔会议中心里的餐馆,吃饭休息,“这里承载了很多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功能,望着它很亲切。”

广州虎头电池集团参展企业代表吴艳

从2001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吴艳已经连续参加了18年广交会。见证了广交会从流花展览中心,整体搬迁至琶洲会展中心的历史性时刻,她认为,前后最大的转变在于,会展的专业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参展的企业根据具体产品所属行业,一级一级细致划分,各自归到统一的区域。”

和搬迁前的流花展览中心相比,吴艳说,琶洲会展中心的建筑风格更具现代化,展馆规模更加宏大,品牌展位也更多:“以前参加广交会,我们公司是和轻工集团另一家企业合租一个摊位,现在我们公司单独租了8个摊位参展。”

吴艳表示,交通运输同样体现迁至琶洲会展中心之后,广交会的专业程度提升,“和流花时期比,这里地铁更加发达,布展的车辆直接开到展馆里去,便利了许多。”

建筑目录

中苏友好大厦

1955年

首届广交会在这里举行,展馆面积为9600平方米。

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

1958年

第3届起,广交会迁至海珠广场西面侨光路的该展馆,展馆面积扩大至13000平方米。

起义路陈列馆

1959年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项目,于1959年迎接第6届广交会的开幕。此展馆共举办了29届广交会。

流花路展馆

1974年

主楼正面悬挂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字为郭沫若手书。1974年到2008年,该展馆与广交会共同度过34年。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

2002年

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是当时亚洲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展馆。

锦汉展览中心

2002年

毗邻流花路广交会旧址,现已拆除,原地重建越秀展览中心。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2007年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每年平均接待3000多场次国内外会议、展览、演出、宴会活动。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2008年

占地28770平方米,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是琶洲新兴的会展建筑之一。

广州琶洲国际采购中心

2009年

同样位于琶洲,占地总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

南丰国际会展中心

2013年

占地面积32836平方米。是琶洲又一座现代化专业展览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