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70年广州地标】成长的高楼,时代的荣光
  • 听全文
  • 2019-09-24 12:02:32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前言:

86.51米,114.05米,391米,600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广州城的楼宇也在不断长高。这些高楼一头记录着城市的成长,一头书写着共和国的荣光。


飞机入境广州,我们能从拨开的层层云雾,窥见这些高楼。或是细长的身形,或是舒展的几何建筑,像极了一个个自然生长的元素,这是广州文化经济社会繁荣的强力展示。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从上世纪60、70 年代“27层”广州宾馆和“32层”白云宾馆,到改革开放后的“63层”广东国际大厦、中信广场,屡屡刷新着中国高楼的纪录。再到如今,600米的广州塔、530米的东塔、432米的西塔,它们在城市序列里突出又不可或缺,撑起了天际线的新高度,记录着城市扩张的新地标。不过,广州的高楼,始于身高,却不止于此。

高度更迭,与城市发展同行。

广州缘何持续领跑全国“第一高”?为何一再拥有全国“第一高”?不得不说,广州正积极回应城市发展需求,有着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和技术能力进步的底气。

要说广州宾馆和白云宾馆这两幢全国第一高的兴建,皆缘于“广交会”。1957年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举办后,市内涉外旅馆接待外宾的能力“捉襟见肘”,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外宾旅馆由此兴建,规模还是在当时超前的“27层”,高过保持30多年之久的国内最高建筑纪录的上海国际饭店。

而1973年动工兴建的“32层”白云宾馆建筑更显精美,它由我国著名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设计,达到了现代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也成为我国首栋超过100米的高楼。由此,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背景下,城市的进步也催生着高楼在广州蔓延。

高楼迁徙,开启城市中心向东之旅。

伴随着曾经相对冷清的土地,这座城市开始张望着扩张,城市中轴线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径。上世纪60年代,“27层”在广州传统中轴线上崛起,成为这条2200多年传统中轴线上,继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五层楼后新的地标。70 年代开始,城市向东发展,新的最高楼“32层”在曾经是田野山岗的环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广称为“63层”的广东国际大厦继续成为这场迁移的典型注脚。

而随着天河北路CBD的规划,总高度391米的中信广场在1997年竣工,广州的最高天际线继续东移,市长大厦、维多利广场等一大批150米以上的建筑群拔地而起。

再到珠江新城CBD规划建设,广州迎来地标高度的又一次飞跃,广州塔、东塔、西塔撑起亮丽的新中轴线城市图景,呈现一座迈向全球化城市的气象。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城市重心不断东移。可以说,每一次地标高楼的崛起,均带动城市发展重心的迁移,城市发展的巨大变迁。而贯穿广州天河路商圈和珠江新城,城市新中轴线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取得成就的“地区样本”,更显示着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雄心。

高楼以外,打开城市产业的想象。

高楼以外,广州也走出了商业建筑独领风骚的步子。广州宾馆、白云宾馆的建设与兴盛,背后是广州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曾几何时,被称为“27层”的广州宾馆开创了登高赏美景的时尚,乘观光电梯登上广州宾馆“得云宫”的人络绎不绝。

如今,入夜,下班的人群走在珠江新城的楼宇之间、广场之上,仰望新中轴线上的广州塔、西塔、东塔直插云霄。从中信大厦到珠江新城的东西双塔,大楼内的产业逻辑转换,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成为高楼背后的强大支撑力。东塔、西塔等高楼扎堆的天河CBD,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201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盘踞此处,亿元楼宇数量高达62栋。

广州不断建设发展,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新区的高楼大厦、商业中心节节拔高。人们从高楼地标的更替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巨变,广州的城市外延和内涵同步提升。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风口上,广州也正在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高楼向上,广州向前。新的梦想,正在这座城市徐徐展开。

专家视角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第一高”往往是中轴线焦点

作为广州新中轴线上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总设计师,何镜堂表示,西塔是简约、明快的现代建筑,体现了广州人务实、交融、求新的岭南性格。西塔给人最大的观感,就是采用了三角形的通透平面,让塔内之人最大限度地观赏珠江美景。

何镜堂

一般而言,建筑大多采用水平与竖直的建筑结构,面对外力冲击时容易受损,但西塔的斜交网格结构在这方面具有更好的韧性。27米一组的网格既保障了建筑的实用性,也让建筑玲珑剔透,在晚上看起来夜景特别漂亮。由于斜交网格外筒有较大刚度,即便遭遇8度地震或超强台风,西塔也能“摇曳生姿”、屹立不动。

在西塔上远眺,以花城广场为中心的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仿佛一条绿色的飘带,飞扬在母亲河珠江之畔。这条中轴线既体现出广州的历史,又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欣欣向荣的城市形象。

高层地标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和技术能力进步,以及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马向明

高层地标往往是城市、特别是城市中轴线的焦点,两者相辅相成。从高层地标选址的变化,可以看出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变化轨迹,也反映出城市功能的变化,从过去的政治文化功能转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功能。

从中信广场、西塔、东塔、广州塔……广州新的高楼集聚在城市新中轴线上,功能组织、景观序列都比过去高层地标分散分布更有系统性,更加市民化和多元化。

广州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就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竞争、合作,谋求发展资源。高层地标承担着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如广州塔是世界著名高塔,反映广州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需求。放眼全球,每一个全球地标的诞生,都是城市融入全球舞台的标志,也是城市崛起的有力见证者。

百姓情怀

曾是全家福的背景墙

叶嘉良:文化团体“省城风物”成员、网站主编

从小我和家人就很喜欢到“27层”上26楼的得云宫喝茶,对高楼很是仰望。当时广州人并不知道最高楼有多高,但都能数出有多少层。广州宾馆跟白云宾馆的选址是不同的,广州宾馆是在城市传统中轴线上,而白云宾馆是在开拓城市新的商务区环市东路。可以说,正是有了白云宾馆这个新地标,才开始了环市东地区的发展,成为城市向东拓展的开端。

叶嘉良

之后的中信广场以及广州塔、西塔、东塔,见证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形成,而市民对高楼也开始习以为常,我在这些高楼上工作,自然也是见惯不怪。恐怕没几个人能准确说出西塔、东塔有多少层了。广州的高楼不断刷新新的高度纪录,而这也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缩影。

黄亦民:广州纪实摄影家

在无人机诞生前,高楼成了纪实拍摄的最理想平台。当年“27层”建成时,由于“够高够威”,我们全家人都曾经站在海珠广场的草坪上与“27层”合影留念。1983年我也以“27层”为背景,从珠江对岸滨江路上拍摄“27层”。1987年我曾在“27层”上的“得云宫”拍摄歌舞晚会音乐茶座现场。后来也经常上到“27层”高处拍摄海珠广场、海珠桥等。

黄亦民

“白云宾馆”“63层”建成后,成了环市路上的新标杆,摄影师遇到这些地标建筑,自然不会放过。我在1992年就登上“63层”最高处的平台拍摄广州城。而当广州塔建设到460多米高时,我找到机会第一时间坐工程电梯上到正在建设中的最高平台,并从南向北拍摄了广州城的面貌。

林恒风:广州塔市场营销总监

我是广州塔的工作人员。每天登上世界第三高、国内第一高塔的感觉当然很好。自2010年开放以来,珠江江畔的广州塔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入选福布斯2016年全球20大文化地标之一。

林恒风

作为城市天际线,广州塔称得上是划时代的标志,是展示广州城市形象的最佳窗口。虽然是超高层建筑物,却不“高冷”,而是向社会、向世界传递有高度、有温度的广州形象。白天见证百业繁荣,晚上守护万家灯火。


建筑目录

爱群大厦

1937年

爱群大厦1937年落成,64米高,共15层,是当时华南第一高楼。

广州宾馆

1968年

广州宾馆俗称“27层”,位于海珠广场、当时广交会展馆旁。其设计施工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施工人员用“土法”设计出用一层一层搭起竹棚的传统建筑方式,使其具备了“抗7级地震+12级台风”的标准,为当时中国第一高楼。

白云宾馆

1976年

白云宾馆俗称“32层”,1973年动工兴建,相较“广州宾馆”规模更大、建筑更为精美,1976年建成后,主楼33层,高度达到114.05米,成为我国首幢高度超过100米的高楼。

华厦大酒店

1991年

华厦大酒店位于广州市侨光路(海珠广场东侧),高133.3米、39层,1991年建成,是当时的广州最高楼。

广东国际大厦

1991年

广东国际大厦位于环市东路。1987年动工,1991年建成,由5层裙楼联结1座主楼、2座副楼组成,主楼63层、3层地下室,主楼高200.18米,副楼分别为30层的公寓楼和33层的写字楼。主楼外墙采用蜂窝铝板和蓝色镀膜玻璃装饰,裙楼墙面用光面花岗石贴砌。曾是中国内地楼层最多、高度最高的大厦。

中信广场

1997年

中信广场位于天河北路,由一幢80层的主楼和两幢38层的副楼组成,主楼高达391米,是广州市标志性建筑,1997年建成时为当时中国的最高楼,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纯混凝土结构写字楼。

广州塔

2009年

广州塔建筑总高度600米,主塔体高450米,天线桅杆高150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旅游观光塔。具有结构性超高、造型奇特、形体复杂,用钢量最多的特点。建设者把一万多个倾斜且大小规格皆不同的钢构件精确安装,创造了一系列建筑上的“世界之最”。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

2010年

西塔主楼高432米。这是全球首次采用钢管混凝土巨型斜交网格外筒+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结构体系。其创新了国际超高层建筑标准设计,具有足够抗震刚度和优异的防风抗震性能,即使遭遇撞击、火灾和爆炸等突发事件,只会局部破坏,不致于引起连锁反应而倒塌。

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

2014年

东塔建筑外观按不同功能定位分为三节且呈节节高升之势。人从地面仰视一二节间的连接处,其延长线恰好到达广州塔顶端。塔顶采取“之”字形退台设计;结构上首次采取超高层绿色混凝土,减轻东塔自重的同时还增加了使用面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