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最美奋斗者】何镜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 听全文
  • 2019-09-16 10:01:38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中国建筑标杆人物

何镜堂

事迹简介:

何镜堂,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8年4月生,广东东莞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第一线,虽八十高龄仍奋斗不止,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以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捐出200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推动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用于扶持青年学生和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是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也被赞誉为“中国建筑的标杆”“校园建筑掌门人”,他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第一线,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与不懈的努力激励着青年建筑师以及学生。

何镜堂院士一直坚持探索建筑创新理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走有文化自信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创新道路,提出了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两观三性”创新理念。三十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得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

流水潺潺,带有岭南园林风格的何镜堂工作室坐落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它别致、通透、优雅。80年前,这里曾是民国时期中山大学教授们居住的小别墅,后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何镜堂和同事将其逐步更新改建为园林式工作室。该工作室曾荣获广东省首届岭南特色建筑金奖,是岭南乃至中国建筑学界的骄傲,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酝酿产生。该工作室也正是何镜堂建筑设计理念“两观三性”的集中体现。

“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个理论,何镜堂把建筑设计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确立了其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

何镜堂生于硝烟弥漫的1938年,这位78岁的老人本可颐养天年,无需在建筑设计一线“拼杀”。但在何镜堂看来参与设计非常重要。他自己身兼“教练员”(导师)、“裁判员”(评审专家)和“运动员”(设计人),他表示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运动员”的角色。

许多重要建筑的设计都需要经过招投标才能获得,他说:“我们尽力去做设计,每个工程都有明确的创新定位,所有的项目力争从头至尾、各个专业全面承担。”虽然已经是院士,但他敢于竞争,也容得下失败,“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不断创新和超越自己”。何镜堂说。

最喜欢自己的两个作品

3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得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他曾先后主持设计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及纪念馆、大厂民族宫、映秀震中纪念地、(中国)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钱学森图书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玉树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深圳科学馆、天津博物馆、长春烈士陵园、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及摔跤馆、何镜堂工作室、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浙江大学新校区、重庆大学新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及广东药学院大学城新校区等。

他最喜欢的设计作品有哪些?何镜堂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屈辱的历史。而2010年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则是中国走向富强的一个标志。“这两个馆既是近现代中国两大历史阶段的见证,同时也是我个人生命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何镜堂说。

建筑设计要直面社会发展

何镜堂深信,在面对挫折时要越挫越勇。他举例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取得的成功,当时其实是在全世界300个方案竞标中脱颖而出的。“我们的团队敢于参标,最后才得以中标。我告诉我的团队,不要怕输,输了之后要做好总结,输多了就会赢。”他说。

在何镜堂看来,建筑设计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服务。设计需要直面发展的中国,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融在一起。同时还应当有所坚持、有所创新。建筑设计师要融入社会,不能回避,不能单纯地自我欣赏。

建筑设计工作也曾带给他很多不一样的感动。何镜堂回忆,有一次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他与夫人一起在音乐厅看演出。演出结束后有一个女学生到他面前给他鞠了一躬,何镜堂当时很诧异。这位女学生解释说,入学的时候自己的父亲送她到华工大学城校区来,看到这么好的环境,打听到是何镜堂设计的,叮嘱女儿如果有机会见到何院士,一定要替他向何院士鞠躬,表达感谢。

“尽管设计的过程非常辛苦,但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喜爱,也是我作为建筑师的一种幸福。”何镜堂说。

感言

每一步成功都是对奋斗者的馈赠

我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当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每个人情况不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我的作品有幸见证了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国和时代对奋斗者的馈赠。我认为,弘扬奋斗精神,把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就一定会建功立业,走出最美丽的人生道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