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广州发展成就巡礼】广州有底蕴 文化焕光彩
  • 听全文
  • 2019-09-25 09:47:15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图书馆、粤剧艺术见证广州文化成长积淀“文化广州”正走向新的篇章

广州是一座拥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文化在继承和改革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了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广州的文化影响力也显著增强。亚运会之后,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广州的文化建设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进入了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提升期。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广州始终是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文化也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与外来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融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近年来,广州在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实践当中,提出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建设文化强市,实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将坚定不移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进一步对文化建设进行新布局,以新的文化功能、文化形象和文化魅力,开启了广州文化发展的新征程,书写着“文化广州”走向世界的新篇章,让奋进的广州亮出蓬勃的城市精神。

广州图书馆

从“全国第一”走向“世界第一”

从“一馆养全城”到全城林立社区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资料图)

广州图书馆(资料图)

1982年1月2日,位于中山四路的广州图书馆正式开放,图书馆开放第一年,就接待读者110多万人次,平均每天进馆的读者达3700多人次,成为当时全国读者量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而这里,也因为塔顶挂有“星火燎原”四个纯铜镀金大字,被人们称作“星火燎原”馆。

2013年6月23日,坐落在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这座外观如同层层堆砌的书山的大型现代图书馆,作为广州的文化地标之一,是世界上以城市命名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全面开放6年多以来,从接待访问量到注册读者量,都一直刷新国内公共图书馆界的新纪录。2018年,广州图书馆接待人次超过900万,2019年以来(截至8月31日),广州图书馆接待读者达到552万人次,平均每天进馆读者约26298人次。直到如今,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仍然记得新馆建立之初,一条来自珠三角某市读者的留言:“只有广州这样的城市,才会建成这样一个图书馆。”

当前,广州编制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力争到2020年建成“图书馆之城”,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人均拥有3册馆藏书籍的发展目标。为此,广州开始将图书馆带到城市社区的“毛细血管”中,通过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把优质阅读资源持续向基层下沉。

从30年前古朴安静的旧馆到今天雄伟壮观的新馆,从“一馆养全城”到现在全城林立的各色社区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的变迁也代表着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粤剧艺术

让粤剧成为这座城市的乡愁

粤剧艺术博物馆让粤剧“活”起来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万福台,海内外粤剧爱好者以曲会友。(资料图)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万福台,海内外粤剧爱好者以曲会友。(资料图)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在广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粤剧粤曲始终生长在城市肌理,即使被传唱到世界各地,却始终是这座城市的乡愁。

上世纪50年代初,红线女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当时,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内地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1956年,红线女和马师曾赴京演出《搜书院》,正是在这次演出中,周恩来总理称赞粤剧“发出新光彩”,并将粤剧比喻成“南国红豆”。

自此之后,“南国红豆”几乎成了粤剧的代称。一甲子岁月如歌,2016年6月,随着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开门迎客,粤剧传承的新大门被打开。这里,曾是昔日粤剧名伶聚集地,附近至今还保留着马师曾、红线女等粤剧大师的故居,不远处还有粤剧艺人的“祖屋”——八和会馆。

也正是在这里,在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到广州的第一站,就来到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在这里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了解了粤剧艺术传承和保护情况,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让城市留下记忆,给市民留住乡愁。“总书记希望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坦言,“我们不光要通过舞台艺术表演的形式,还要通过博物馆展出的方式讲好粤剧背后的故事,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努力把这项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并展示给全世界的观众。”

数说

广州文化发展

图书馆今昔对比

1949年

广州解放 前夕,全市公共图书馆有广东省立图书馆、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2间,大、中学校图书馆仅存7间。藏书共有29.77万册。

2018年

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到馆人次为2427.18万,外借文献量为2868.19万册,注册读者量达317.47万人。

广州图书馆已成为广州著名的文化地标,自2013年开始连续6年基础服务量居全国公共馆第一,每日人均入馆数约2.8万人,跻身世界公共图书馆前列。广州少儿馆2018年基础服务量居全国少儿馆第一,均创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的新纪录。

出版事业先飞

1950年7月,广州市新华书店改名新华书店华南总分店,下设编审出版部,开始编印出版书籍。1951年4月,编审出版部改为华南人民出版社,这是新 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第一家专业出版机构,也是第一家国营专业书刊出版机构。

文化惠民丰富

2018年,广州文广旅局共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8万场次,参与市民达852万人次。局属各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总数超过110个,进馆参观人数超过520万人次,超过420万人次免费参观局属博物馆,送展到社区、学校、农村和厂区超过200次。农村数字电影共放映16289场,观影人数超过126万人次。

产业发展迅速

2018年,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18场主题活动,吸引100多万人次参与,直接成交22亿元,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签约,累计意向签约126亿元。

亲历者说

粤剧艺术家、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

有广东人在的地方就有粤剧

欧凯明在《醒狮·粤韵》后台准备。

欧凯明在《醒狮·粤韵》后台准备。

还记得30年前,欧凯明还在广西唱粤剧。欧凯明说,自己一度想过改行。就在这时,他收到了红线女老师的电报,老师亲自来到广西,把他带到了广州。“从此,我在她的门下,继承着马红流派,一直唱到了现在。”来到广州后,欧凯明始终以继承马红流派唱腔为己任,谨遵恩师红线女的教诲:“要学习马师曾艺术的精髓,学习那股潇洒劲。”

欧凯明坦言,在世界各地,有广东人在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已经成为海外华侨的乡音。粤剧曾经有一个辉煌的时代,叫做“薛马争雄”,有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等一批殿堂级人物。但随着时间推移,粤剧没有了往日的兴盛——“剧目还是那些老剧目,观众也还是那些老观众,年轻人不喜欢,怎么办?粤剧要怎么继承和发展下去?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他说,每每想到这些问题,他总会想起自己的老师红线女,“她曾告诉我,像《孙中山和宋庆龄》《山乡风云》《家》这些现代戏,一定要紧扣现实生活,要贴近当代观众。舞台的设计、音响、灯光,所有呈现的效果,都需要创新。”

于是,2007年,广州粤剧院创排了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在全国多个城市演出了六百多场。欧凯明说,虽然有些观众听不懂粤语,但他能看见台前的观众,大多都热泪盈眶。“我想,这不仅是在为我们演员鼓掌,也是为粤剧鼓掌。”

“感恩粤剧,感恩粤剧的前辈们,让我在粤剧的舞台上实现了梦想。”欧凯明感叹,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这令粤剧人深感振奋。“我是一辈子都离不开粤剧的,我有责任让粤剧在传承中创新。”

综述:“文化广州”走向世界

《醒·狮》表演画面(资料图)

《醒·狮》表演画面(资料图)

事实上,粤剧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建设,仅仅是广州文化建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今年6月的羊城学堂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解读了广州城市文化新定位: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多元丰富的文化,可以用四个文化来概括: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

可见,广州文化建设的故事,内涵非常丰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从中找到点滴故事,一窥广州文化变迁。当中有文艺精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从音乐剧《西关小姐》,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到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广州原创歌剧《马可·波罗》;有广州文化品牌的持续打造: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到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动漫金龙奖、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全国美展双展区的接连举办;还有从广州走出去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深受全国大小朋友喜爱的喜羊羊、灰太狼、猪猪侠……在这文化艺术百花园当中,每一朵鲜花的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事实上,文化综合实力重在综合。进入21世纪,广州文化建设进入全面布局和系统推进的发展新阶段。为了迎接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在广州召开,也为了向世界展示广州的城市面貌,广州的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整体布局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的体育同样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道路经历了不平凡的70年。站在体育故事会的舞台上,广州市体育局原局长、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刘江南侃侃而谈:“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第一个获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容国团,第一个创造了世界游泳纪录的戚烈云,第一个获得女子跳水世界冠军的陈肖霞,他们都来自广州。广州还是除了北京之外,承办最多全国性综合赛事的城市,乃至举办亚运会,这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