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网络新突破 资源利用效率高

  • 听全文
  • 2019-07-1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推进“两网融合”实现生活垃圾“大分流、细分类”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上取得新突破,发挥供销系统优势,优化回收网点布局,推进环卫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衔接,切实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在海珠区素社街道,环卫工人可以通过二维码出售废品,回收派遣人员则每天驻点回收。通过有偿回收的经济杠杆,实现“两网融合”,即环卫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全面对接,环卫人员下班、回收人员上班,保证环卫作业中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

“两网融合”既方便了环卫工人交投,也方便了供销社企业日常清运。目前,市供销社已在海珠区素社街和白云区,分别完成四个和一个“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板房规范化升级改造。

“两网融合”作为广州市垃圾分类的特色模式之一,有效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覆盖,实现了生活垃圾“大分流、细分类”。

“互联网+”:

开创社区垃圾分类回收新模式

广州建立了“互联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APP移动平台——92回收,目前已覆盖全市11个区,用户超42万人,覆盖广州所有区域,开创了“互联网+”社区垃圾分类回收新模式。

据92回收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前端社区,开展“单品类回收箱回收”“多品类回收箱回收(包括有害垃圾)”“智能垃圾分类积分回收”“(周六日两个小时的)定时定点回收(没有投放智能垃圾分类设施的居住区)”“大件家具付费预约回收”等工作,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在街道层面,则依托“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板房,通过有偿回收的经济杠杆,实现环卫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全面对接,即环卫人员下班、回收人员上班,在不影响环卫工人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其垃圾分类积极性,保证环卫作业中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

在后端分类回收环节,通过建设资源分类回收中转站,促使环卫压缩站和垃圾站、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大型商超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全面对接,实现区域垃圾分类无死角,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的全筛选、全托底、全覆盖。

另外,线上则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线下各基础设施系统串联,构建出一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活垃圾分类、城市矿产回收”服务的运营系统。

因地制宜:

探索回收对接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广州城管部门联合市供销总社构建了“两网融合”骨干回收网络,因地制宜探索了“越秀模式”“花都模式”“海珠模式”等回收对接服务模式。

2017年,海珠区素社街道和92回收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建素社街垃圾分类后“资源应收尽收”两网回收模式。基于服务半径辐射街道全域、方便环卫工人交投、方便供销社企业每日清运的原则,街道配置了万寿路板房、江湾路板房、郭墩板房和江南中街杏园小区板房四个中转板房。

据介绍,92回收派遣工作人员每天工作时间驻点回收,街道环监所为所有环卫工人派发二维码。环卫工人出售废品时需要扫码,此举不仅能汇总减量数据,而且还能根据其减量交投排名进行奖励。同时在环卫力量薄弱区域或社区,投放多品类回收箱(废纸、废纺、有害垃圾等),引导市民将可回收物交投到专业回收箱中。

记者了解到,素社街四个“两网融合”板房投入使用后,每个月回收再生资源(垃圾减量)多于20吨的目标,预计每年垃圾减量逾300吨。92回收有关负责人介绍,“两网融合”的垃圾减量效益已在素社街道初见成效,实现了多方共赢、良性循环——政府实现了城市环境干净整洁的目标,街道减少了“流动回收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压力,环卫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回收企业也通过规范化、规模化的运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广州将积极搭建资源回收平台,继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发挥市、区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优势,按照每3000户配置1个可回收物回收点,每个镇街建设1个以上可回收物分拣中转站,每个区建设一个大件垃圾拆解中心。

城市环卫收运系统

在前端社区,开展“单品类回收箱回收”“多品类回收箱回收”“智能垃圾分类积分回收”“定时定点回收”“大件家具付费预约回收”等。

在街道层面,通过有偿回收经济杠杆,实现“两网融合”,即环卫人员下班、回收人员上班。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

融合

在后端分类回收环节,建设资源分类回收中转站,环卫压缩站和垃圾站、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大型商超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全面对接,实现可回收物的全筛选、全托底、全覆盖。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