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居民AI扫脸扔垃圾 分类桶有了电子“身份证”

  • 听全文
  • 2020-11-24
  • 来源:黄埔区
  • 分享到
  • -

6928840.png

黄埔区共有300余组智能分类设备投放使用

  给分类垃圾安装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发现垃圾混装,就可以轻松追溯源头;采用AI人脸识别登录,居民通过投放垃圾获得积分,可实时结算投放收益……在广州市黄埔区,依托物联网、AI、大数据等“黑科技”,一场“垃圾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黄埔区自主开发建设的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

  垃圾“刷卡”乘车 实现源头追溯

  今年3月,黄埔区启动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该平台运用二维码、物联网信息采集、视频监控和分析等技术,实现了过去只存在于设想中的垃圾分类称重、转运桶智能识别、分类网格化管理等垃圾分类场景。

  第一个刷新垃圾分类观念的,就是“乱扔垃圾可追溯”。

  2019年底,黄埔区所有小区实现楼层撤桶,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掀开了垃圾分类新的一页。“楼层撤桶后,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各个小区分类参与情况,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化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既然可以定时间定地点,那么我们的桶也可以定下来,”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道。

  于是,转运桶智能识别系统应运而生。据介绍,该系统是将所有的分类桶进行信息采集,为他们颁发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电子标签,从而实现“分类投放点—收运车辆—转运站场”的信息化联网管理。

  转运桶不仅用于指引居民对各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混收混运的问题。传统收运模式下,转运桶经常被搬来搬去,导致即使收运前发现混装,也无法追溯,单纯靠人工去排查难度非常大。

  现在垃圾刷卡“乘车”后,车载分类称重系统将对其“安检”,准确识别编号。小小的刷卡动作,背后意义可不简单。“一旦发现有混收混运情况,我们便可根据标签,追溯到具体投放点,分析出责任人、责任单位等信息,从而进行督导整改甚至处罚。”

  AI扫脸扔垃圾 精准投放可获奖励

  截至目前,黄埔区共有300余组智能分类设备。通过“有偿投放、有趣运营”智能管理模式,实现分类宣传、分类投放前端智能化管理,

  该系统采用AI人脸识别登录,居民通过投放垃圾获得积分,可实时结算投放收益。据介绍,在鼓励居民精准投放的同时,系统后台根据登录信息可以进行精准溯源、数量统计,做到每袋垃圾可溯源。企业盈利持续发展、居民养成习惯获得激励、政府解决监管难题,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由此形成。

  据介绍,前端的智能回收设备可以对居民所投放垃圾的时间、品类、重量等进行记录,为垃圾分类督导工作提供数据依据。后端的车载称重等系统,提供大数据平台,构建环卫数据管理体系。

  除生活垃圾外,黄埔区的餐厨垃圾、其他垃圾也将实现“智能称重”。在黄埔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类都要求做到日产日清。以往对于垃圾清运数据,都是靠肉眼估算、人工登记,厘清社区、街镇的数据耗时较长,且与终端进场数据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分类称重系统上线后,数据将精确到每个桶、投放点,且能同步上传至终端管理后台,进而统计出社区、街镇的数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可实现对辖区垃圾量的变化科学分析,从而为精准减量提供数据支持。”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到。

  当然,为优化调整收运线路,监督分类收运全流程,智慧管理体系还包括对收运车辆的管理。在前期“公交化”收运网络基础上,车载监控系统会实时显示每辆车位置、驾驶人状态、路况等信息,对规范收运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的现象,非常关键。收运数据终端可视化,可谓搭上科技“快车”,实现了垃圾分类可持续闭合管理。

  投放点智能化改造 督导员可手机抓拍

  今年,黄埔区开始对1300余个分类投放点进行美化亮化提升。所有的投放点都标准化配置投放公示牌、遮雨棚、硬底化、照明及洗手盆,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投放体验。

  为督促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同时便于有效监管,在各社区分类投放点共配备督导员800余人,并组织回社区报到党员1.7万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站桶督导。

  “每天早上7-9点,晚上6-9点,这是下楼投放垃圾的时间。一开始我们还不适应,慢慢地在督导员提醒监督下,都习惯了,”联和街黄陂新村一名阿姨说。

  居民家庭源头分类效果显著。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10月,黄埔区共资源化利用26万余吨,其中厨余垃圾达5万余吨、可回收物20万吨、低值可回收物1万余吨(包括废旧衣物、废木质、废玻璃、废塑料、废杂铁、废海绵等);分类收集处理10余吨有害垃圾(其中废旧灯管近15万支)。

  然而,站桶督导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只能监督指导,对拒不分类等特殊情况,督导员反馈到我们社区、街道一级,经常都是超时的或者无凭无据。执法处理起来,也没有什么说服力。”鱼珠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分类网格化系统将有力改变这一局面。改革粗放式的监管方式,通过智慧管理系统,配合视频监控,每处投放点作为一个网格,督导员可在手机上及时上报乱投放人信息、抓拍视频图片,社区工作人员可了解和查看,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截至目前,垃圾分类智慧管理体系已在超过300个投放点安装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终端,实现精细化到个人的垃圾分类监管模式;改造6条厨余垃圾运输线路,单日转运量超60吨,利用垃圾收运实现精细化到单个垃圾桶的实时数据物联网采集。

  未来三年内,黄埔区“智慧城管”还将通过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起环卫保洁、燃气管理、垃圾分类管理、城市指挥系统等智慧网络,为城市“大脑”注入活力。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