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五年规划

广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听全文
  • 2003-10-31
  • 来源:政府办公厅
  • 分享到
  • -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甘 新

(2003年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工作会议的部署,讨论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安排。接下来沈柏年常务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下面,我先传达全国和全省计划会议的主要精神,并就200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03年的计划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全国和全省计划会议的主要精神

  (一)全国计划会议的主要精神

  2003年全国计划会议于去年1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讨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经济计划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向大会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的报告。

  朱�g基总理2002年12月12日在国家计委关于召开全国计划会议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近年来计划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管好用好国债投资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对计划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温家宝副总理的讲话精神。

  温家宝副总理着重强调了七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发展问题。2003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各项工作要有新的局面。对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要有充分的估计,把准备工作做得扎实一些。中央提出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按7%左右考虑,无论是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对解决当前就业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农民增收困难以及应对国际复杂局势,保持社会稳定,都是必需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决定2003年继续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现在关键是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一要调整投资结构。主要是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城镇就业、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搞好在建项目和西部开发项目,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二要加强和改进国债投资项目管理。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加强对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同时,要重视改善消费环境,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增加消费需求,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双重拉动作用。

  (2)关于结构调整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真正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要考虑国情国力和投资效益。加工工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业规划,有序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技术水平上。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房地产投资过热的苗头,要防止出现新的房地产泡沫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损失。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关于财政问题。要加强税收征管,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征收,堵住各种跑冒滴漏。要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要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2003年除法律和政策规定需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他各项支出实行零增长。财政支出要保重点,保工资发放、社会保障资金。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压缩会议、出国考察和各种无实际效果的论坛、研讨会,各地各部门都要提出压缩会议费开支的具体要求。严禁新开工建设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4)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必须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各种服务业。要认真贯彻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确定的鼓励再就业政策。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进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发挥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逐渐成为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关于中小企业发展,要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应当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公平竞争。只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条件的企业,就应当鼓励其发展,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下工夫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5)关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问题。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专项整治,继续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手抓制度和法律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作为经常性工作长期坚持下去。通过整顿和治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

  (6)关于对外开放问题。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对外开放。目前国际形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要有足够的估计,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一要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落实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二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合理控制进口,重点进口关键技术装备和国内急需的原材料,有效调控农产品和其它大宗商品的进口。引进外商投资要注意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7)关于改革问题。当前要着重抓好四项改革。一是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要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来进行。第一,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开。要把减轻农民负担,同精简机构、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结合起来。第二,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改革方案并逐步实施。第三,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研究对农民补贴的有效办法。第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企业改革。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搞活企业,提高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境外上市。要继续推进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打破垄断,鼓励竞争。

  三是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当前工作重点:第一,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充实监管力量,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机构的权威性。第二,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首先要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加强管理,改善经营,降低不良贷款,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可以上市。第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为农村服务功能。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地方政府的责任。第四,加快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同时,要继续推进证券、保险业的改革。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特别是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四是政府机构改革。集中解决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2.曾培炎同志的讲话要点。

  一是全面回顾了1998年以来五年的历程。1998年以来的五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到8%,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国债投资拉动成效明显,5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5%,预计2002年总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增长16%;经受住入世初期的考验,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1998年至2002年11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2214亿美元,超过1979至1997年的总和,2002年进出口总额预计比上年增长19.7%,突破6000亿美元;消费环境不断改善,预计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4万亿元,增长8.8%;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预计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4.2%;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二是总结了在不断探索加快发展的新办法和新途径过程中六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因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加快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走上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加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是明确了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2003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7%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左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根据十六大精神,主要预期目标从8个减为4个,可以使宏观调控目标更集中、更明确。同时为落实这些主要预期目标,有必要提出一些预期指标,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财政收支保持必要的差额;货币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四是提出了必须切实做好的九个方面的工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和城镇化进程,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管好用好国债投资,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较快增长。2003年国债资金主要用于确保重大工程、重大产业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及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消费的项目。

  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广开就业门路。

  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化。继续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振兴装备工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业。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快实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二是合理安排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

  坚持市场取向,深化投资、价格、粮棉流通和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加快投资立法进程。履行价格工作的公共服务职能。深化电力、民航、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的价格改革。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制度。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管。推进粮棉流通体制和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继续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做好重要农产品和其他大宗商品进口的管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外资全口径管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培育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清理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扩大消费信贷,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2003年将再次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相应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

  五是对计划系统如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了要求。

  (二)全省计划会议的主要精神

  2002年12月26日,全省计划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分析了2002年经济运行情况,预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23.7%;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省提出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8.5‰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

  会议提出今年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投资与消费双拉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内外需求;坚持开拓创新,继续推进体制改革,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实施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二、2002年我市经济运行情况

  2002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回暖的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保持“九五”以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实现有效增长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呈现逐月上升、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前11个月,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其中三次产业的增速分别为8.6%、12.7%、13.6%。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亿元,比1996年翻一番;人均GDP可望突破5000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9.1,实现利润165.92亿元,利税32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2.9%。亏损企业损额和产成品存货分别下降6.4%和3.4%。前11个月全市职工平均工资21898元,同比增长16.1%;1-11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86.97亿元,同比增长18.7%,占全省的26.4%。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4∶41.36∶55.24。

  农业转型进展顺利。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主要农作物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品牌战略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增长8.9%。

  工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我市工业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完成总产值3800亿元,增长14.9%,按可比价格计算可望比1997年翻一番,产销率为98.5%,比2001年上升2.46个百分点。一是工业重型化和高加工度化趋势明显。1至11月,电子、汽车和石化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26.36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43%,增幅居三大支柱行业之首。1-11月全市重工业累计完成1556.71亿元,同比增长20.8%,快于轻工业10.2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1年同期的43.8%提高至45.9%。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前11个月,全市实现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76.8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9%,预计全年可达到20%以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成为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的两大亮点。预计全年信息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23%,成为增长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一区多园”格局,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产业园等已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成为推动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1至11月份分别增长24.7%和15.7%,两者合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4%。四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进一步增强。1―10月,广州本田、广州宝洁、广州风神汽车公司、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等前20名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39.91亿元,占全市总额的29.2%,同比增长26.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41.2%。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1至11月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44.7亿元,增长13.6%,快于GDP增长速度0.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5.8%。在交通运输、商贸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信息、咨询、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科教服务业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三)内外需求稳步增长

  外贸出口增长强劲。1至11月份,完成外贸出口总值125.6亿美元,增长19.7%,大大好于年初的预期,预计全年出口总值137亿美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般贸易出口增

  速明显高于加工贸易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外商投资企业、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已成为出口的三支主要力量;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通过下调电价、改善交通环境等降低消费成本的措施,全市消费保持了近年来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1至11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0.24亿元,同比增长1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享受型、发展型资料消费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康体等新兴消费继续升温。1―11月,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为494.35万平方米,实际销售合同金额为203.27亿元,分别增长46.5%和44.7%;以汽车为代表的时尚科技产品消费成为新亮点,其中90%以上是私人消费。

  投资需求稳步增长。由于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季平稳增长趋势。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私人和农村集体投资)637.02亿元,增长8.8%。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突破1000亿元,增长8%。合同利用外资的增速加快,1―11月,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29.9亿美元,增长93.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28.7亿美元,增长90.5%,外资投向制造业的力度加大,所占比重达七成以上,大项目成为拉动我市利用外资增加的主导力量。

  (四)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2002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0个。目前,地铁二号线已开通三元里到晓港路首通段的9个车站,今年4月可开通到会展中心;地铁三号线已全面开工建设,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首期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使用;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航站大楼主楼钢结构工程已经建成,现正加紧东西连廊钢结构安装、幕墙安装和飞行区道面、桥梁等的施工,可望今年建成投入使用;珠江钢厂续建工程电炉已试产,今年3月建成投产;广州本田轿车年产12万辆扩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广州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征地8平方公里,并按城市示范区规划完成首期4平方公里土地的“七通一平”,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企业进驻。其他重点项目的建设正按计划推进。另外,一批事关广州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得到推进,广佛轨道交通项目试验段工程、华南快速路二期、仑头至龙穴岛快速路已动工兴建,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已完成立项评估,本田出口加工项目、珠江电厂天然气发电项目已经国家批准。

  (五)财政金融形势良好

  虽然受所得税体制改革和出口退税增多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前11个月累计,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22.94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67.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2.7%。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货币信贷管理,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增加合理的信贷投入,1至11月,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256.62亿元、4968.42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6.5%和14.1%。金融机构对工业及个体私营企业支持力度加大。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科技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281”工程进展顺利,已创建国家级重点学校13所,省部级重点学校15所。广州地区64所高校全部建立校园网并接入因特网;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已经启动。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初见成效,24所示范性高中工程正在分批抓紧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列为重点建设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已基本构建起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失业救济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关闭破产企业在职职工经济补偿等具有广州特色的“五道防线”保障体系。医疗保险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预计全市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将达到88%,比2001年提高8.8个百分点。三是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积极探索新就业模式,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预计全年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25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8万人,比2001年增长6.7%。四是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治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区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区域环境噪声连年下降。预计全市环境综合指标将达到85��8分。广州继2001年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后,又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称号(迪拜奖)。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需仍然不足,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高,近两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在5%左右,今年虽有所提升,但仍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增速;二是消费增长乏力,今年前11个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仅为3.1%;此外,产业的空间布局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化程度不高、配套能力不强以及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2003年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及计划安排的建议

  展望今年形势,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最新的预测报告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将进一步回升,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三分之二的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将在曲折中缓慢复苏。美国虽然受财务丑闻、货币贬值、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扩大等因素影响,但其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将在近期对美国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预计今年能增长2.6%;日本经济受出口和内需拉动,初现向好迹象,今年经济发展的预期要好于去年;欧元区经济继续复苏,经济增长将可能比去年有所加快。另外,与我国经济联系较为密切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回升加快。

  国内形势也有利于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十六大的召开,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二是今年国家仍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开放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三是入世正面效应继续显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国际制造业加快向我国转移,这将有利于我市扩大吸引外资规模,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随着“到2010年一大变”工程和南沙开发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投资的扩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住房、汽车、通讯等新兴消费热点进一步升温,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当然,今年我市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美国决意要对伊拉克动武,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都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并对我市出口产生影响。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存在,扩大内需尚有不小压力。三是入世的一些负面效应可能显性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将影响我市一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并对就业造成一定压力。

  综合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分析,考虑到发展的需要和条件,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持平;

  ――外贸出口增长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人口自然增长率5.2‰。

  今年的经济计划安排,既考虑了有利于发挥经济增长潜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兼顾了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并留有余地。

  四、2003年经济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3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经济计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经济稳定增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大任务,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抓好生产力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优化文明法治环境,推动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发展。

  安排2003年经济计划,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有效增长,继续保持广州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的相对优势,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因势利导,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三是继续有效扩大内需,激活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需求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的形成;四是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培育以产业、企业、产品和园区为依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做大做强一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五是以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掀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广州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经济集聚、辐射能力;六是把增加就业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摆到突出位置,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突出抓好五个“一批”。

  一是扶持壮大一批支柱产业。继续加大对汽车制造、电子通信、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构建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一体,上中下游配套的支柱产业链,促进支柱产业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和核心竞争能力。扩大汽车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力推进广州本田轿车扩产、本田轿车出口基地和风神轿车项目的建设,鼓励广州五十铃、骏威、宝龙等客车、专用车的发展,并以整车生产为龙头,配套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汽车服务业,把广州建成全国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和交易展示中心。继续关注金鹏集团、南方高科、光宝集团等重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广石化炼油、乙烯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南沙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前期工作,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

  二是扶植改造一批基础产业。针对我市和珠江三角洲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植发展钢铁、造船、机械装备等基础工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我市对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产业体系的支撑、带动能力。加快推进珠钢冷轧薄板、南沙造船基地、广纸林纸一体化、广重盾构机等项目建设。推进国有工业战略重组,组织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纺织、服装、日用化工、造纸等优势产业,使其规模、档次上新台阶。

  三是加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天河软件园首期、高塘新软件园区、广州科学城和国际生物岛的开发建设。加快形成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按照“两头优先,中间引进”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资金发展集成电路芯片(IC)产业。以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落户广州为契机,积极组织实施生物医药专项和中药现代化专项,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二类新药、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和基因芯片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生物医药基地。

  四是做大做强一批大集团企业。促进生产要素的适度集中,努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治理结构好、管理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效益和对中小型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加强管理,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工程,增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是重点培育一批驰名品牌。落实名牌产品的发展方案及责任制,灵活运用品牌延伸、优选集中、核心技术、品牌全球化等措施,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份额大的产品。鼓励以著名品牌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以品牌效应整合资源,振兴广州工业品牌。

  2.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五大现代服务业。

  继续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社会服务业。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商业、服务业板块的形成。重点发展主要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广州产业服务功能和经济辐射能力。

  (1)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黄埔、南沙、广州国际空港等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和芳村、白云、番禺、花都、增城等区域性物流园区,扶持发展一批物流配送企业,建设一批能形成“广州价格”的示范性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

  (2)现代会展业。以中国第一展――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依托,充分发挥新建成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扩大广州博览会、国际美食节、国际服装节、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的影响力,办好首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提高珠宝首饰、皮具、建材、花卉等专业会展的规模和水平,提升广州作为全国和国际性会展之都的竞争力。

  (3)现代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我市服务业的一项关键产业来抓,努力改善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服务环境,在坚持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重点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强化广州面向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允许外资银行在广州经营人民币业务为契机,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广州。加大广州上市公司优化重组力度,提高我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

  (4)旅游业。加强旅游促销,改善旅游设施和环境。做大广州一日游、珠江游、白云山、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等产品,高起点规划、开发和推介好黄埔长洲岛、从化温泉、白云区帽峰山、番禺海鸥岛生态休闲游,壮大广州的旅游知名品牌。

  (5)中介服务业。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规范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会计、法律、评估、产权、咨询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中介执业人才。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强化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作用。

  (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面向市场,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加强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推广公司加农户联基地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四大支柱”,扶持30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1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抓好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开发、繁育,积极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按城区的标准高起点规划、分批建设15个中心镇,从今年起每年投资7500万元补助5个中心镇建设。继续抓好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交通道路、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把建设中心镇与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三)高起点规划和建设,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

  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战略取向,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尤其要抓好广州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产业规划、建设,使其成为广州近期和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一是加快东部产业带发展。“四区合一”后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部产业带的核心区域,要抓住区域扩展的有利时机,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上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及功能分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积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依托广州城区和黄埔区、增城新塘直至东莞市一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速形成竞争力强的综合产业体系和区域特色鲜明的集约经济发展格局。

  二是推进南沙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广州港南沙港区建设,按规划加快推进南沙地区道路交通体系、生态保护、园林绿化建设,完善市政、公用、通信、供电等设施。抓紧建设京珠高速公路东线、仑头至龙穴岛快速干线、沙子大桥、黄阁大道环岛路贯通工程、新蕉门大桥等工程。按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抓紧完成重要产业基地规划,积极推进南沙地区30万吨大型修(造)船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好钢铁、石化工业基地选址和环境保护评估,加大功能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为下一步把南沙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基地、临海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下基础。

  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心城区要继续强化服务经济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发展都市型产业特别是科教、商贸、旅游产业。番禺、花都、增城、从化、白云等区域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特色产业群和产业园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加快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广州与周边城市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区域管理等方面的协作与分工,促进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以广佛地铁的建设推动广佛都市圈的融合;以建设广园东路延长线和筹建广深港高速铁路,强化广州与东莞、深圳、香港的经济联系;以地铁三号线、新光快速路等项目的建设和广珠地铁的筹建,形成广州与中山、珠海、澳门的经济联动。

  (四)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有效增长

  1.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按“规划一批,贮备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生态设施、教育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0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2个,即地铁二号线、三号线、大学城专线、广佛城际轨道交通、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内环路放射线工程、仑头至龙穴岛快速路、广州公路主枢纽系统工程、新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南段)、广园东路延长线、新光快速路、环珠三角高速公路(东西环);环保项目4个,包括李坑生活焚烧发电厂、西朗污水处理系统、猎德二期及沥�蚱谖鬯�处理厂;高技术产业项目4个,包括广州宽带主干网二期、广州天河软件园扩建首期、广州科学城基础设施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首期工程;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项目9个,即广州本田轿车扩建工程、本田轿车出口基地、广州风神汽车扩建工程、广州水泥厂环保迁建工程、珠江电厂燃气(LNG)联合循环工程、广州造纸厂林纸一体化、广州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首期、广州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项目;教育项目1个,即广州市24所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建设工程。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预备项目8个: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增城市沙庄至花都区北兴公路项目、从化市街口至花都区北兴高速公路、大沙地污水处理系统、猎德污水处理厂三期、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塘新建区首期工程、珠江钢厂冷轧项目、广州歌剧院(38个重点项目中,有20个已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其中重点建设项目13个,重点建设预备项目7个)。

  二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度。掀起新一轮以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计划安排城市建设投资168亿元。继续抓好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建设,确保一期工程在今年底前建成。抓紧确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政府要加大对地铁建设的投入。地铁2号线首段投入运营后,要加快全线的建设,大力推进地铁3号线和广佛地铁建设,争取地铁4号线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网络。继续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成石榴岗路、广佛出口放射线、广园东路延长线、华南路北延线、夏港大道、新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南段等重要道路建设,争取年内建成通车;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新光快速路、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南洲路接生物岛工程、五山路延长线等一批重要工程。全面推进四大污水处理系统等环境工程建设;实施东部地区车陂涌、棠下涌、深涌、珠江涌、文涌等市域河涌截污工程。进一步完善兴丰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处理系统,全面展开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抓紧新的余泥渣土受纳场的选址、立项工作。

  三是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根据房地产市场需求,引导房地产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完善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制度,进一步加大清理回收闲置土地的力度。扩大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范围和住房抵押贷款、住房公积金购房按揭业务。简化房地产交易手续,促进房地产业规范、健康、稳定发展。

  2.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和农民的收入,改善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模式的升级换代。着力培育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积极扩展信息、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旅游等新兴消费领域。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清理在买房、买车等方面抑制消费的规定。加快停车场建设,取消汽车交易、落籍和使用中的不合理收费和限制,规范各级各类教育收费。整顿市场秩序,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扩大信贷消费范围,促进银商合作,提高消费环节电子结算水平。

  (五)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努力增加外贸出口。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继续拓展俄罗斯、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尽快组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指导和扶持,推动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积极与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协调,加快货物通关、核销和出口退税速度,落实“免、抵、退”政策,建立和完善出口信贷等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周转紧张问题。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吸引外资的软环境,依托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企业和重点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扎实做好汽车、钢铁、石化、造船、芯片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吸引美、欧、日、韩、台大型跨国公司投资我市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培育更加完善成熟的产权交易市场和并购服务机构,促进跨国公司对我市的投资。积极推进金融、保险、电信、商贸、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使之成为外商投资新的增长点。高度重视对内资、境内优势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扩大劳务输出。

  (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新水平

  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落实民间资本在投资物流、旅游、金融、中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国民待遇;允许民间投资参与公路、桥梁、港口、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和经营。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户籍、社会保障、自营出口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个体、私营企业加快向集约化、国际化、规范化发展转变。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多种形式重组上市。在扶持企业集团发展、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成果转化、技改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使用、企业园区用地等方面享有一视同仁的政策。依法清理“三乱”,减轻企业负担。

  创新服务环境。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推行个体、私营企业证(照)网上并联年审制度。设立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和投资环境投诉中心,积极推行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市场、法律咨询服务。构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以及面向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

  (七)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加快高技术产业化为核心,完善有关政策体系,继续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省、市级工程中心共同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完成四个老区96所基础教育综合改造工程、推进24所示范高中工程建设;调整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实施教育信息化和英语普及工程,保持广州教育的领先优势。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继续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和引进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整卫生资源布局,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投入,改善市级医院医疗条件;加强预防保健、药品监督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研究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包括发展体育用品、文化中介机构、文化旅游和电影发行放影等。完善基层体育、文化设施,继续抓好广州大剧院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现有设施的经营管理,保护历史名胜古迹。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扶持一批规模效益好、产业贡献率高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产业集团,发挥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和产业的龙头作用。

  三是大力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广州市生态城市规划》;按山水生态城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南沙开发区、广州科学城等重点区域;加强珠江广州河段和流溪河流域的治理;加快猎德、西朗、沥�颉⒋筇股乘拇笪鬯�处理厂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争取达到50%;加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提高尘污染防治水平。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重点建设帽峰山森林公园,实施城区公园生态化规划。加快105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等绿色通道建设。实施人口准入条件与年度人口计划安排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八)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

  落实扩大就业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就业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就业训练,提高就业人员技能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着力建设公益性劳动市场,发展公益性就业服务。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全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加快建设东山等五个区的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

  深化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社保基金一体化、属地化管理。抓紧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和保障力度。努力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更多市民纳入医保网络,力争今年全市社会保险的综合参保率达到90%;继续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升学难、就业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加强低收入家庭的社会救济。加强民政工作和残疾人事业。扶持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康复实验学校等工程建设。

  (九)努力控制城市运作成本,营造优质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电子政务模式;继续完成与世贸组织有关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凡是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都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凡是能够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的都应依法行政,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水平。

  进一步控制城市运作成本。坚定不移地抓好城市面貌一大变的各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运作效能。继续控制地价、水价、电价,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让投资者能以较低的投资成本获得较大的投资利益。放宽对城市供水、供气、路桥等公共产品的准入政策,引入竞争,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投资补偿机制。继续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体系,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动产权市场和信用体系建设,为各类企业营造一个公开透明、高效诚信、低成本的经营环境。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抓好财政性投资项目建设与管理,集中资金用于地铁、示范性高中等项目的建设,严禁新建楼堂馆所。按照财政性投资从严、社会性投资从简原则,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推进“广州市基本建设项目网上审批(备案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凡不需政府平衡条件的投资项目,逐步实行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积极培育投资中介服务市场,试行代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进一步降低重点项目和城建项目的工程造价。加强对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的稽察力度,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完善对土地收益、地铁资金的管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好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和粮食市场管理。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为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指明了方向,刚刚结束的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计划部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