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图解数据

广州科创跑出“加速度”

  • 听全文
  • 2020-01-0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3年跃升42位 技术合同成交额去年突破1000亿元

gzrb_20200107011147363.jpg

  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1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2019年,广州科技创新工作交出了一张亮点纷呈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广州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上的全面发力。近一年来,广州科技创新工作围绕赋能“老城市新活力”,坚持“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强市建设,高起点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中心城市担当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

  全球科研城市50强广州居第25位

  近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129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4名。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唯一的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跻身GII前20名,成为向来由高收入经济体组成的群体中的一个例外,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

  报告同时发布了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记者留意到,广州排名连续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跃升至第21位,较去年上升11位,在全球范围来说,都是跃升速度最高的集群之一。报告还留意到,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性创新集群,广州在PCT国际专利申请、科学出版物、科学产出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是它的排名取得两位数增长的原因。而根据2018年《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排名,广州居第25位。

  在广州科创发展逐渐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肯定的同时,“国内版”的城市创新指数报告则对广州进行深度“把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19》,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维度对广州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18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247.25分,较上年提高29.77分。

  广东近七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广州

  广州深刻地认识到,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技术创新的支撑。

  近年来,广州大手笔投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2012年-2018年,广州共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27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147项,包揽全部9个突出贡献奖。

  为此,广州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动态宽域飞行器试验装置、人类细胞谱系、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市、区计划投入资金达150亿元。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透露,总投资5.175亿元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已于2018年11月16日开工,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2019年8月27日,14位两院院士出席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该实验室于2019年1月揭牌,目前已有16个院士团队和31个核心团队加盟,集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50多个单位参与建设,科研人员超过700人。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占全省69%)、省重点实验室237家、市重点实验室165家。

  经过多年系统性布局,广州的基础研究正日益凸显竞争优势。2018年数据显示,广州基础研究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比重为12.44%,这一数据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技术发明”迈上新台阶,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

  2019年,广州在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突破了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电磁屏蔽膜、复印机有机光导鼓制造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全球首个31寸UHD顶发射印刷H-QLED样机,全球率先完成400ppi以上高分辨率印刷OLED显示技术开发……关键核心技术“三跑并存”,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正逐渐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种种突破表明,广州是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创新资源只有和产业对接好了,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才能发挥好。面对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沟壑,广州一直坚持从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及环节努力尝试跨越、破题创新发展。

  在不久前的11月27日,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与广州移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手建设“5G +智慧园区”,向园区内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广州已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68家、众创空间252家,其中32家孵化器、29家众创空间获得A类评价,两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2019年新认定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一系列利好之下,广州悄然成为一个技术交易的“大市场”。记者了解到,近年,广州全市技术合同交易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2018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719.02亿元,在201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近年来首次居全省第一;2019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大幅提升,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

  2019年9月20日,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投产。这是广州第一条、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芯片只有指甲大小,却承载着重大的意义,广州先进制造业正式结束“缺芯”的历史,并带动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近年,广州市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行动,科技创新企业集群化、规模化蓬勃发展。2016-2018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率为57.39%,年均增速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创造了连续3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超过3000家的“广州速度”,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1.2万家,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领先优势。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9283家,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

  在广州,中小科技企业逐渐从“小而多”到“精而强”蜕变,在部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处于领跑、并跑地位,培育形成一批“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明珞装备研发出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亿航智能推出全球首款载人无人机,奥翼电子推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金发科技研发成功亚洲唯一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小马智行上路全国首支无人驾驶车队,云从科技刷新3项世界纪录,获得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人才支撑”提供新动力,8位诺奖获得者在穗工作

  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端智力资源的支撑。

  2019年,广州引才政策不断升级,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依托市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红棉计划”和省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来穗。2018年广州市R&D人员20.36万人,较2012年增长58.19%,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49.70人年/万人,较上年增加12.85人年/万人。

  2019年6月,施一公院士在参加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上表示:“最近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对于高端人才不可多得的好政策,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聚集一批世界级顶尖人才。”

  正如施一公所言,广州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上持续发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以“两个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率先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结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广州认定外国及我国港澳台高层次人才54人(外籍42人、港澳12人),占全省的72%,为上一年的3.9倍。在穗工作的诺奖获得者8人,外籍院士超过20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389人。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