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调研行政审批改革: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 听全文
  • 2015-05-11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简政放权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新一届政府上任两年多以来,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得到削减和下放。

简政放权在地方落实情况如何?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地方是否接得住、管得好?怎样才能用好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土地审批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相关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先后来到四川成都、眉山及广东广州、中山、珠海两省五市,实地了解情况,提出思考和建议。

政务大厅渐成便民服务主流

走进宽敞明亮的四川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迎面是一块巨大的LED屏幕,播放着行政审批的有关事项说明。上午11点,大厅内人来人往,各个厅局的办理窗口前,不时有群众前来咨询、办证。

中心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政府服务平台设109个服务窗口,日均受(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2500余件,利用信息网络化技术手段对772个办事事项进行网上审批。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四川省实际情况,四川省去年又整合省政务中心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能,组建了四川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体系。

事实上,政务大厅作为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率的载体,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此次调研中,委员们还走进四川眉山市和广东中山市的政务大厅,在服务窗口前听取工作人员介绍,了解事项办理流程。

在中山市政务中心的工商行政窗口,一个年轻姑娘正在等着办手续,听说她打算自主创业,委员们关切地询问她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旁边的窗口,一位刚领到营业执照的市民笑容满面,在服务评价终端按下了“满意”键。

政务大厅将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起来,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解决了群众“摸不清门、跑累了腿”的问题。在政务大厅,通过公开政府的各项审批目录、编制服务指南、列明申请条件和基本流程,让群众一目了然,行政审批也变得公开透明。调研中,委员们最关心的还是制度改革是否真正惠及了百姓———“办理一个工商行政许可登记,从准备材料到拿证一共需要多长时间?”“政务中心使用率高吗?”“群众不满意的情况怎么处理?”

“政务大厅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其实也是引入第三方监管。”全国政协委员廖永林表示,以前是各个部门自己干,而现在审批都放在大厅里,事项也公开了,有利于群众对办事部门进行监督,促进阳光审批。全国政协委员陶武先说,行政审批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政府的形象,改革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在政务大厅之外,看不见的地方同样要下功夫。同时有委员认为,不光要发挥政务大厅的作用,更要推进网上审批办理事项,能网上办理的一律上网,群众办事甚至都不用去大厅,有利于节约时间,也减少跑腿之累。

难以遏制的审批冲动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就意味着触动利益。“一些部门对行政审批的冲动仍然很强烈。”广东省编办副主任陈华江说。

广东作为改革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全面对接国务院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规定,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人为主观影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某些部门不愿下放权力、下放不同步、你放我不放的问题。“政策配套没有跟上,部门之间‘掐架’的情况仍不少,本来是方便群众的改革,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新的麻烦。”陈华江表示。

调研组发现,前置审批程序过长、流程复杂,影响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表示,在土地审批方面,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简化了流程,以接收报件到省政府审批为周期计算,从平均用地120天以上提速到30天。但现行法律法规设置了较多的审批前置条件,比如林地的地质灾害评估、土地复垦方案等,一块地要真正交付使用,实际时间往往需要一年多甚至两三年。

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前置审批没有一年半年的做不下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陈光荣说,环评文件关注的重点应该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上,而现在环评内容泛化,反而淡化了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他希望减少前置审批事项,把不属于环评的内容剥离出去。

“中央提出要发展实体经济,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联很大。”陈华江举例说,比如生产许可证分为21类,有2000多种前置审批,没有生产许可证企业就不能生产。而市场瞬息万变,几年批不下来的话,租金、市场等环境一变化,企业可能就被扼杀在摇篮中。陈华江认为,各个部门的心思不应该只在自身利益上,要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感。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徐德明表示,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研究行政审批项目改革,就是要破除制度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适合的环境,尤其要降低门槛,支持帮助企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冯川建表示,重复审批耽误了很多时间,希望相关部门不要揽权,要帮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改善生存环境。“说到底,要实施点对点的审批制度改革,有效缩短百姓、企业办证的时间。改革的成果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徐德明说。

要放权更要监管

“会批不会管”、“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事前审批多,事后监管少,拿到审批单就没人管了”……调研组走访时发现,上述现象仍然突出,监管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一大短板。

委员们认为,简政放权,“管”和“放”同样重要。“怎样加强监管?”全国政协委员王兆海建议,首先用法管,下放权力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其次用规划来管,要有国家总体规划和标准;此外,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哪儿有违规建设的情况,马上就能发现。

全国政协委员闫克庆表示,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之后,让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博弈,变成地方政府与地方部门的博弈。因此他建议让审批和监管相对分离,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事中事后监管而非审批上。

全国政协委员马大龙说,环评实行备案制的方法还是很可行的。每年的项目量很大,实行备案制节约很多时间。此外,许多第三方环评机构基本上是走形式,如何加强对它们的监管,需要进一步研究。

“监管主要抓规范。这边放那边查,企业应接不暇,也没有意义。”徐德明认为,监管不能只强调配机构、配人,这样是提高行政成本。应该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前提下,实行有效的公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严惩。

全国政协委员黄国柱用“很有收获,很受启发,很开眼界”形容这次调研。他表示,最根本的还是要限权,如何约束权力,怎样监管权力,就要划定权力的边界。此外,调研中发现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仍然相对滞后,许多工作需要一项项去清理和解套。

“不要为了放而放,要为了好而放。”全国政协委员赵松说,在没有科学评估的前提下,就决定砍掉多少个审批项目,这种做法仍是计划性思维。她建议对各项审批制度改革进行梳理和评估,让简政放权放得好更行得通,让百姓看到好的效果,从实践层面更有获得感。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