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 听全文
  • 2003-09-28
  • 来源:市信息办
  • 分享到
  • -

――1997年3月6日在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广州市代市长林树森

  一、1996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国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计划。

  1996年,广州市经济运行进入了快速发展后的调整期。为适应这个变化,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44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2万元,增长11.46%。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交通和邮电事业稳步发展。完成工业增加值573.48亿元,增长14.82%;工业总产值2058.7亿元,增长16.84%;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89%。改建新建国、省道和地方公路152公里,广州公路主枢纽重点项目天河客运站已建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469万吨,增长1.55%。广州港新沙一期工程6至10号泊位建设基本完成了水工和土方工程。邮电业务总量57.31亿元,增长23.6%。交换机总容量突破200万门,完成了电话号码升八位的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电话号码升八位的省会城市。

  农业生产夺得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完成农业增加值80.75亿元,增长4%;农业总产值139.39亿元,增长6%。“米袋子”、“菜篮子”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99.24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3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蔬菜、禽畜、水产品持续增产,繁荣了农贸市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乡镇企业总产值和总收入分别完成885.25亿元和94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3%和24.45%。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全面推开。

  市场繁荣活跃,物价升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32亿元,增长17.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33%。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各类消费品货源组织和储备落实,市场供应良好。旅游市场兴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53万人次,增长18.37%;旅游营业收入130亿元,增长19%。物价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4.3%,低于全国、全省的升幅,也低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

  财政收支平衡,金融形势平稳。地方财政收入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4%,财政支出121.91亿元,增长9.59%。加上中央、省税收返还,财政收支可以平衡。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03.24亿元,货款余额1404.65亿元,分别增长27.36%和20.37%。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调整,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6.02%。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均快于整个投资的增幅。地铁一号线、广州火车东站、珠电二期、子午线轮胎、五羊本田摩托车、广州乙烯、珠钢工程等12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按照计划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城市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9379.12元,比上年增长9.6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163.48元,增长15.19%;扣除价格因素后,分别增长1.35%和9.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59.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52%。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08平方米。全市就业安置率55.6%,城镇登记失业率2.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

  (二)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有新拓展。

  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启动经济发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搞活企业,促进我市经济实现新增长的若干决定》、《关于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加强和改善我市城市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调整收费项目,改善我市投资环境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市商品房经营和房地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取得初步效果。

  企业改革围绕“增资、改造、分流、兼并、破产”的工作思路,在制度创新、抓大放小、解困转制、扭亏增盈、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深化。重点组建56户到2000年净资产达5亿元以上,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主要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名列前三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从资产授权、产业政策及投资、补充资本金、融资筹资、扩大对外经贸和财税优惠等十个方面扶持其发展。小企业在资产界定和评估、设立职工集体股、分期赎买、资产变现方式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98户小企业放开搞活的试点工作已分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也进入实施阶段,首批18户建制试点公司改造基本完成。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成立了广州市优化资本结构领导小组,从市直属党政机关抽调干部组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队”,深入企业研究解决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批19个工作队已于去年11月上旬进驻企业,迅速开展工作,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

  流通体制改革有新的进展。商业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调整,新组建了7个企业集团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商品零售市场发展迅速,形成多渠道、多经济成份、多经营方式的流通格局。新建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11间,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室内肉菜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改造上档次和恢复使用功能的室内肉菜市场37个,新增市场总面积6.9万平方米。作为全国“菜篮子工程”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我市已制定试点方案并开始实施。牲畜屠宰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磨碟沙等3座现代化屠宰场提前完成工程任务。价格调控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公共汽车票价、部分医疗收费、住宅租金等项目的价格。加大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规范和整顿了市场秩序,加强对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工作的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建设继续推进,金融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金融机构及其网点已达2500多家,有56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了分行或办事处,在广州的外资保险机构达19家。我市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州市城市合作银行于去年9月挂牌营业。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已成立运作。积极探索医疗保险改革,已向国务院医改办申报作为全国城镇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城市,并积极做好试点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妥善解决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采取发展经济、政策扶持、加强劳动力结构调整、转岗培训、强化外来劳动力管理等五大举措,已划拨2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推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全年共安排再就业职工1.7万人。

  市、区、县级市政府机关的“三定”工作已基本完成,转入检查验收和总结阶段。通过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精简33.3%;区政府工作部门精简26.1%;县级市政府工作部门精简17.7%。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理顺了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全面开展,进行了国家行政机关现有工作人员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知识考试,基本完成了职位分类工作,进入人员过渡阶段。其他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个体和私营经济持续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贸出口在调整中稳步回升。为主动适应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加快外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企业集团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策略,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外贸出口从去年8月份起止跌回升。市外贸出口总值65.13亿美元,增长4.26%。利用外资工作进入了调整、提高、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赴日本、韩国招商取得预期效果,合同利用外资额达3.2亿美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有新突破。外商投资规模增大,项目质量有所提高。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埔工业区、广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保税区的开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新开发土地面积8.2平方公里,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亿元,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外向度较高的产业区域。

  进一步加强了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与经济协作。大力扶持阳山、清新、连南三个特困县,共投入资金5600万元,已实施87个“造血”项目,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已转入对口扶持广西百色地区。'96广州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项目投资额和贸易额超过81亿元。在哈尔滨、大连等市举办广州商品博览会,组团参加省在南京、昆明举办的广东商品展销会,共签订各类合同、协议、意向777项,成交额达84.59亿元。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友好城市工作取得新突破。与韩国光洲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越南胡志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广州港与加拿大温哥华港建立友好港口关系。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首脑会议,通过《广州宣言》,增进了与亚太地区城市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组团出席世界大都市协会第五届大会,开展与世界大都市协会及其会员城市的实质性交流合作,签订了法国巴黎大区对广州市提供技术援助协议。授予45位海外人士荣誉市民称号,并为16位荣誉市民颁发杰出贡献奖。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落实侨务政策,激发侨胞爱国爱乡的热情,调动了他们投资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三)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过修改、调整、充实,已报国务院审批。全市已完成537.23平方公里共79个分区规划中的67个分区规划编制,四个县级市已全部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审议方案,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55个。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38.2%。市政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地铁一号线工程全线主体结构完成总量的74%,首期开通段的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西朗至黄沙等5个车站正进行设备安装和装修,新建和扩建道路10条,改造道路4条,建成立交桥1座,新建广深准高速铁路连接市区道路的立交桥8座,建成人行天桥3座,完成海珠桥加固工程。解放大桥、江湾大桥、鹤洞大桥主体工程按计划推进。完成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33万吨扩容工程并试运行。集珠江整治、防洪、市政、交通、园林绿化、旅游景观建设于一体的珠江两岸整治工程已完成3.37公里,整治市内河涌5.8公里,加固堤围20处共9.8公里,增强了防洪排涝能力。新增公共汽车1202辆,日供水能力374万立方米,管道煤气供气能力已达68万立方米,市民“乘车难”、“用水难”、“用气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广州雕塑公园首期工程完成并对外开放,东风公园、云台花园风情街、陵园西花街等一批新的公园和景点按计划抓紧建设。

  围绕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首脑会议在广州召开、全国卫生城市复查、第八十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市长协会第二次会议、中国女市长协会第二次会议和广州建城2210年城庆等6项重大活动,加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力度,治理“脏、乱、差”,整治市容市貌,强化各项城市管理对市区主要桥梁及20多条主干道、523条次干道和一批排水设施进行了整修和更新改造,保证了主、次干道平整畅顺。完成了市区各主要干道的绿化整治任务。新增绿地93.4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9.27公顷)。市区主要干道和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质量有较大提高。查处违法用地205宗,违法建设2057宗,清理占道摊档4758档。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减少了因施工给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

  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加强。市本级已投资1.16亿元,治理部分老企业的污染,完成了限期治理项目和排污费补助治理项目47项;投资2.03亿元用于新建项目的污染控制,取得了较好效果,环境污染控制得分在全国37个重点城市中排第7位。加强了机动车排气监督执法。全市烟尘控制区已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噪声达标区面积为64.1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打、防、管、建、教、改”并举,“严打”斗争取得明显效果。社会治安防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有新进展。加大对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力度,加强了对“三无”(无合法证件、无正当职业、无固定住所)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坚持不懈地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认真做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审结了一大批民事和经济案件,及时消除一些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了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安全。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总数下降10.9%,其中大案发案总数下降9.6%。治安案件下降11.3%。

  (四)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广大市民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组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落实中共广州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两个根性转变的认识,增强加快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广泛开展以“爱国、敬业、守法、文明”为总要求的'96系列公民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发动市民修订《广州市文明公约》,制订《广州市社会公德守则》、《广州市职业道德守则》和《广州家庭美德守则》。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州城庆系列活动,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广州,更加热爱广州,也让世界了解广州,使广州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创‘三优’,建文明城”活动和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窗口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区”竞赛活动,组织“学习三东村,创建高标准文明示范村”、“学习南华西街,创建文明街道”竞赛。对全市文明街道实施动态管理制度,经考核重新确认了70条文明街道,其中16条街道被评为“文明街道标兵”。

  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第五个“科技进步活动月”深入开展,提高了市民的科技意识。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级科研机构在调整中得到充实和加强,科技计划项目进展顺利。广州民营科技园的开发抓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理顺了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体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39家。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家,累计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9家。专利申请量1450件,创历史最好水平。市属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5项、省级奖40项和市级奖96项。获奖科技项目技术水平较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据对50个可直接显示经济效益的市级奖项统计,新增产值2.44亿元,新增税利0.43亿元。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强化人才宏观管理,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引进了一批人才。制定了《广州市获奖科技人员发给津贴的试行办法》,对户籍在广州并在市属单位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实行特需经费定额津贴。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逐步深化办学体制、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中、小学进一步做好推行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92%。“普高”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投入“普高”经费4.5亿元,落实“普高”基建项目79个。高考总体水平继续居于全省领先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突出加强“四重”(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实验、重点校外实验基地)建设,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民办教育有较大发展。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市本级教育事业经费达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15%。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待遇日益提高。去年教师节期间,市表彰了20名模范教师和1000名优秀教师,并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到境外考察学习。教师住房有所改善,东�]、琶洲两个教工住宅小区已正式动工兴建。

  文化艺术事业推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精神产品和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杂技《蹦床钻圈》获第五届比利时国际杂技比赛金奖。文艺团体积极送戏到贫困山区和农村,深受欢迎。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旅游节暨广东欢乐节、第四届羊城艺术博览月、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活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做好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了黄埔军校校本部重建,由胡仙女士捐赠永安堂作馆址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建成开馆。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在全国首次破获两条地下光盘生产线,进一步净化广州文化市场。广播和新闻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广州有线电视台播出37套节目,入网户数达60万户。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我市被国家体委授予“'96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奖”,荣获“'96广东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优秀奖”。广州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夺得好成绩,去年共获得7项世界冠军、9项亚洲冠军、31项全国冠军。医疗卫生工作调整了服务功能,提高了预防保健工作的水平,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分别比上年下降35.67%。加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各项卫生法规的执法工作,整顿了医药市场,改进了医德医风。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初级卫生保健、科技兴医、健康教育、振兴中医和医疗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计划生育工作连续9年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人口计划。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优抚救济标准。各级残联组织得到充实和加强,特殊教育达到国家教委指标,残疾人工作成绩明显。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工作开拓了新局面。妥善处理民族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维护了民族团结。完成宗教活动场所依法登记工作,宗教界热心公益事业,掀起扶贫助学热潮,捐款共230多万元。8区4个县级市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和市直人武部撤销工作圆满完成,人武部的正规化建设和兵役工作及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得到加强。“双拥”工作加大了力度,获得省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称号。人事、参事、文史、修志、统计、人防、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成效。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报告工作,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不断增进与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联系,注意征询和吸纳各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见。去年,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666件。加强了依法治市工作。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14件,市政府颁布的规章43件。发挥政府层级监督职能,行政复议工作深入开展,依法、及时、正确地解决了一批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各类行政复议案件62件,审结57件。实施房屋强制拆迁案件33宗,共8700多平方米,依法行使政府对拆迁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能。围绕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执法检查,配合市人大常委会重点开展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州市禁止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条例》等31个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律师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法制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公证工作通过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服务”活动,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加了服务网点。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和队伍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参加市法制讲座班的局以上领导干部比上年增加20%,全市有65.6万名外来工接受了普法教育。

  各级政府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机关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有新的改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突出抓好贯彻落实中纪委、省纪委有关规定,继续清理领导干部的“车子”“房子”问题。市领导和各区、县级市、市直属党政机关党政一把手已乘坐符合规定的车辆。建立了领导干部住房档案,逐步完善住房管理。加强了监察和审计工作,严肃查处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全市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636件,已结案52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53人,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06亿元。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重点狠刹了公路乱设卡收费、乱罚款、中小学乱收费和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等不正之风,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去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国有企业改革难度大、进展慢,国有资产存量盘活不够,资源利用效益尤其是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下岗、待岗人员增加。二企业亏损增加的趋势未能有效扭转,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32.26%,亏损金额45.69亿元。三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整体水平仅48.4分,仍处在起步阶段。四是经济增长的拉力相对不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比上年回落11.5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低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五是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不够。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在全国37个重点城市考核中,我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总分由连续6年获得前七位退到第十四位,其中,环境质量排到26位。六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还有许多薄弱环节。部分新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管理执法力度不够,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未得到有效的制止,一些地方“脏、乱、差”现象还较严重,流动人口管理亟待加强,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

  二、199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199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工业总产值增长15%);农业增加值增长5.5%(农业总产值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市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零售物价总水平控制在6%以内;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10%;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在1996年的基础上提高1.8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下。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共广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更好的相结合,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更好地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相结合,努力做到稳中求快,紧中搞活,加强管理,有效增长。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深化各项改革;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发展具有广州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契机,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以科教兴市为先导,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保障,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完成1997年的各项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继续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要充分利用我市被列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通过实行“增资、改造、分流、兼并、破产”和“授权、控股、转让、托管”等方式,推进改革与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和制度创新,实现资本、技术、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坚持抓大放小。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优惠政策,抓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特别是对重点培育的56户企业集团,从中选出几家能够较快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集团,作为“重中之重”予以扶持。对小型国有、集体企业,实行全面放开搞活的措施,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引导小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发挥小而活的优势,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路子,发展特色产品的生产,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继续派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解剖麻雀,以点带面,促进面上的企业改革。要坚持“三改一加强”,狠抓扭亏增盈,继续探索处理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办法,并在解决债务问题的同时,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把深化改革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加快转换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突出抓好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营销管理和资金管理,强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逐步做到管理科学化、标准化、高效化。企业能否搞得好,关键是领导班子。要努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健全必要的培训、考查、奖罚、监督机制,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要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一次普遍而认真的考核,并及时调整充实。加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对领导班子的民主评议和监督,不断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和领导管理水平。

  其他配套改革要抓紧推进。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改革,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已授权的国有资产法人投资主体、商品生产经营企业三者的关系。大力推进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尤其是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理顺各种关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标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医疗保险改革步伐,稳步推行“医改”新方案。加快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重新就业机制。加强再就业培训基地的建设,优先解决困难企业下岗、待岗职工和本地劳动者的再就业问题。全面完成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认真搞好检查验收。积极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价格形成机制,推行成本租金和住房抵押贷款购房等办法。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推进住宅管理、维修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继续推进工作制度、金融体制、流通领域和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产权、产品为纽带,建立一批支柱行业和优势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以“三高”农业为基础,以高新产业、金融业为先导,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商贸、旅游、工业同时发展的有广州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第一,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坚持“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我市“九五”计划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的一个带头产业,从中选择更具优势、更有前景和潜力的行业和产品加以培育扶持,使之加快发展、脱颖而出。目前,广州仍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发展具有广州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加快钢铁、石化、汽车、摩托车、食品、医药、家电、电子通讯、电梯、钢琴等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要围绕强化中心城市功能这一目标,主要发展交通运输邮电业、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以及信息产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结合实际,选准自己重点发展的行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第二,实施名牌战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创造名牌、依托名牌、借助名牌、保护名牌是发展经济的成功之道。要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企业法人的一项重要目标责任,工业、农业、商业、建筑和房地产业、外贸等行业,要强化商标意识,发挥名品、名牌和名店效应,争创新的名牌。抓好产品的结构调整优化,关键要选好重点产品和项目,这是创名牌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发新的消费热点和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

  第三,加快存量资产流动重组,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完善产权转让市场。规范交易行为,为我市企业资产流动创造有利条件。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推进企业间的兼并与联合,促进大企业集团走“强强”联合、低成本扩张与资产重组的路子,加快壮大发展进程。鼓励将经营不善的企业交由同行业中的优势企业进行托管经营,或引入新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利用海外资源和国际金融资本进行改组,通过股权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支持企业间以名牌、名厂为龙头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企业间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规模经济。

  第四,突出重点,抓好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继续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范,多渠道融通资金,保持投资总规模的适度增长。盘活存量资金和流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我市经济启动快、关联大的城镇住宅建设、“三高”农业、信息服务业及新兴第三产业的投入,促其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促进“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投资管理,加快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度。对重点项目投资严格控制投资概算和合理工期。在现有投资中,要集中力量确保我市地铁、乙烯、天河正佳商业广场、白云区“三高”农业示范区等14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优先支持班子好、管理好的企业,促进重点行业、优势企业上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三)坚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统一,营造高效、舒适的城市环境。

  正确处理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结构、形成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营造一个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是增创广州新优势的重要基础,要以《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的实施为突破口,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努力推进我市规划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抓紧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全部完成城市分区规划,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重点做好珠江新城和广州火车东站新城市轴线、北京路、中山路、解放路、海珠广场等地区的规划设计,增加城市广场的规划,完成广州市中心区交通网络的设计工作,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逐步推行以招标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对已划红线而不实施征用和征而不用的地块要坚决依法取消和收回。切实管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大力开发农用土地,逐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使土地资源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要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和园林绿化的建设,增加城市维护的投入,努力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地铁一号线首期开通段西朗至黄沙段要确保在今年6月28日建成通车。环城高速公路东环段、解放大桥和江湾大桥要建成通车。新建、扩建道路10条、新建、续建立交桥5座、新建人行天桥5座。继续抓好广州港出海航道的浚深工作和公路主枢纽、邮政新枢纽及电信扩容工程的建设。完成新沙6至10号泊位陆域基础和部分生产设施的建设、广花一级公路的改造。绿化工程建设要有大的推进,新建东风公园,继续完善广州雕塑公园、云台花园,大面积增加绿化带,依法保护绿地和清退被侵占绿地,完善市区主要道路的绿化和管理工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园不允许再改围墙建商店,逐步改造封闭式围墙,美化城市环境,让更多的树木、草坪进入市民的视野。继续搞好珠江两岸整治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流溪河的综合整治,加强城市水利防洪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整治河涌,解决“水浸街”的问题。加快以住宅建设为主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切实搞好住宅小区的建设、配套和管理。

  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要加快研究制订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继续实施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坚持严格执法。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抓好治乱(乱摆卖、乱停放、乱张贴、乱搭建、乱拉挂等),认真解决好市民普遍关心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二是狠刹“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实现“两还”(还路于民、还绿于民),切实提高城市净化、绿化、美化水平。三是强化工地文明施工,实施工地实体围蔽,加强对余泥渣土排放和散体物料运输的管理。应该指出,目前有一些开发公司和企业,划了土地红线不开发,或仅投入部分资金拆迁平整土地而不按合同履约进资,以至房屋建设完工无期,使待回迁的拆迁户权益受到损害,必须抓紧解决。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严格执法。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管理城市的作用,把城市管理工作落实到基层;充分发挥城市各职能主管部门的作用,尽快建立健全行政监察体制,及时发现、处理各种违章行为;充分发挥城监支队的综合执法作用,加强巡查执法,实行路段责任制;充分发挥城管巡回法庭作用,加快违法案件的处理。同时,继续深化市政、园林、环卫设施维护体制的改革,探索建立优化城管资金运用、增进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各级领导和市民的环保意识,加大法治力度,尽快颁布和实施《广州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广州市青山碧水蓝天工程计划》和《广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开展跨世纪的环保工程建设,促使我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期内,要加快老城区污染企业的搬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建设,迅速遏制珠江广州河段生活污水日益严重污染水质的趋势;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排气和噪声污染监督管理,扭转机动车尾气严重污染城区大气的状况;巩固和提高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的创建成果和水平。推广纸制包装代替塑料泡沫包装,控制“白色污染”。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要大力拓宽农业投入的渠道,在市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加投入,把支农、扶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落到实处,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继续坚持“米袋子”、“菜篮子”并重,农林牧渔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在加强粮食、无公害蔬菜、生猪、三鸟、塘鱼等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节粮型畜牧水产业,名特优稀岭南佳果、花卉,海洋捕捞业,农产品加工、包装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企业逐步向“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方向发展,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认真办好农业现代化试点,市将安排1500万元支持农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区、县级市也要落实配套资金搞好试点,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农科推广体系的建设,落实农科推广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推广实用农科成果,特别要搞好农业“种子化工程”建设,依靠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的生产力。要加强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菜田的建设及保护,发展“三高”林业,培育速生林,加快造林绿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认真实施《广州市农药使用管理规定》,严禁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确保市民食用农产品的安全。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认真抓好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试点,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引导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和农村干部报酬制度。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障机制,尽快恢复农业保险业务。乡镇企业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规模效益和科技含量。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好规划,分级负责,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动员全社会力量,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搞好江海堤围和水库的整治、加固。尽快建立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和机制,全市各级要筹资10亿元用于防洪、灌溉、排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努力开拓市场,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

  重视开拓农村市场,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下乡,努力扩大销售。搞好城市不同消费层之间、城乡之间的换代产品的相互调剂,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加强外部信息沟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市场开拓。以举办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和发展连锁制、代理制、配送中心等形式,向市外、省外、境外市场延伸,不断扩大“广货”的销售阵地和影响力。商业网点建设要成片开发,集中管理,以形成规模效应,要结合地铁沿线的物业开发和旧城区改造以及新城区东移,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新的繁华商业区。

  切实搞好市场调控和管理。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商品的供应,完善重要商品调控体系和储备制度,抓好粮食收购、仓储、经营和价格改革。继续推进“放心肉”工程和室内肉菜市场建设,全面实施“净菜”上市,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切实加强物价调控和管理,确保物价升幅在调控目标之内。进一步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严肃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走私贩私、坑蒙拐骗、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和无证照经营等行为,引导市场竞争走向有序化。

  围绕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快旅游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广州名城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要因地制宜,体现民族特点、岭南风格。重点开发建设“一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一水”(珠江两岸风情游)、“一岛”(长洲岛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一景”(从化森林风景)、“一街”(筹建北京路旅游商业街),积极开发建设旅游文化剧场,不断丰富广州的旅游资源。要抓住香港回归祖国,'97中国旅游年等有利时机,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加大广州旅游形象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强化旅游市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

  (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外经贸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创利用外资新优势。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以高效的体制,良好的素质、规范的管理、真诚的态度、合理的回报率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外资,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继续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一条龙”服务、“一个口子”收费的办法,坚持制止乱收费,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生产经营、财务、外汇、进出口等方面的情况实行联合年检。加强外经贸管理的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和监督水平,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利用外资上水平。既要重视引进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和基金会的资金,也要继续做好引进境外中小型企业投资的工作;既要大力引进直接投资,也要重视引进间接投资。引导外资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高”农业、商贸业以及国有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整体效益。继续抓好已签订项目合同协议的落实,全力以赴,抓好在建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型利用外资项目的建设,确保项目早日投产。努力改造招商方式,逐步从举办大规模招商会招商转向以行业小分队为主,到目标市场招商。

  努力保持外贸出口适度增长,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经营模式,加快实现出口贸易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重点抓好两大调整:一是调整大经贸战略,培育出口的比重,大力改善服务功能设施,形成国际贸易大通道的新格局。加大对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鼓励一些新办外贸企业培植有稳定货源的主营商品。积极、稳妥地兴办境外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推动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海外工程承包。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调整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以科技为先导,走科技兴贸之路,积极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

  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东南部开发建设,加快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埔工业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广州保税区开发和建设步伐。增强开发区和保税区政策的辐射力,更好地发挥其对全市的基地的示范作用。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争取与瑞典林彻平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美国达拉斯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办好在越南胡志明市举办的商品展销会。认真做好依法护侨和为侨服务工作,进一步落实侨房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市与国内各地的技经贸合作,办好'97广州博览会。开展对口帮扶广西百色地区脱贫工作。

  加强穗港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穗港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将对广州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要切实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市与香港的地缘、人缘和经济合作的渊源优势,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推进穗港两地的经济合作,开创穗港经济合作的新局面。同时继续加强穗澳和穗台经济合作和交流,维护港澳台商的合法权益。

  (七)加快“科教兴市”步伐,提高科技教育水平。

  要突出抓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科技产业群,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实施火炬计划,重点扶持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在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能源、环保等领域中,培育一批新型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机械、轻工、纺织、食品、建材、医药等我市传统工业相结合,选择100家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示范工程,加快技术改造,促进其现有产品升级为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将其提升为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率先开发若干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实施相关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落实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实施“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增强该区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抓紧推进广州科学城建设,力求建成以高技术产业为依托,集科研、生产、商贸、文化与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城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优化科研系统结构,加快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市属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推进民营科技园的开发建设,加快民营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高新技术要和实施“双加”(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工程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改造的起点,尽快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对重大科研成果及有功人员的奖励政策,逐步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调动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对科技基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促进市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工作要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继续提高我市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并逐步实现每年教育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成果,建立并实施“普九”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普九”质量。依法加强各类幼儿教育的建设和管理。继续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普高”工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调整市属高校的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改善高校基础教学设备,建立一所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高规模效益和办学水平。继续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认真执行《广州市职工教育管理条例》,促进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加强依法治教,抓好校风建设;继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理顺教育管理关系,提高教育行政水平。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增强教育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抓紧落实我市教师住房建设计划,加快琶洲、东�]两个住宅小区建设步伐。组织好第四届“教育基金百万行”,加强教育基金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围绕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两件大事,在全市干部群众中集中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形成团结和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教育人民,提高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各行各业要把干部职工的理论教育纳入岗位培训,健全定期学习制度。广泛宣传学习实践“一约三则”,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以“创‘三优’,建文明城”活动为实践载体;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推动城乡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坚持教育、整治、建设、管理四管齐下,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公共秩序和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成果。坚持党管武装,进一步做好兵役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岭南特色、时代气息和开放精神的广州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产质量,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的全面繁荣。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在文学艺术各门类中,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办好第五届中国戏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及以香港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增强历史名城意识,做好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广州大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报业文化广场、广州科技馆等工程的立项、建设进度。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继续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深化体育改革,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机制,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第二阶段工作,全力办好市职工、青少年、残疾人三个综合性运动会,以及承办好世界花样游泳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筹建广州万人体育馆,促进白云、芳村、天河等区级体育中心的建设。积极推进卫生改革,逐步建立起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加大医学科学研究力度,大力开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积极筹办慈善医院,继续抓好城乡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乡镇卫生院、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视健康教育,加强疾病控制,改善卫生系统服务质量,提高全民卫生健康水平。大力推进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和社会互助工作;殡葬工作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搞好服务,加快建设市新殡仪馆,提高农村火化率。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计划生育工作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部门协调。以农村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切实加强城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全面推进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进程。进一步宣传贯彻民族宗教政策,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水平。依法组织人民防空建设,加强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的管理。档案、参事、编志等工作在新的一年里也要有新进步。

  (九)增强区和县级市总揽全局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区、县级市发展而制定的扶持政策,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加强督办、检查,多沟通、多联系、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和法律规范,增强区和县级市总揽全局的能力。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统筹协调区、县级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近期要有重点地逐步解决部分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区经济要立足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合理化,配合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大力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第三产业。工业布局要逐步从市中心向郊外转移,寻求更好的办企业环境。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减免税费等措施,加快城乡经济联合体发展区的开发建设。促进区街工业向工业基地集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区一特色”和“一街一镇一拳头”产品的效应。城郊结合型的城区要加速城市化进程,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埔工业区和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的开发建设为契机,用好政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个县级市要以“三高”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并举,加快培育本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增长率。番禺市要以虎门大桥建成通车和华南路建设为契机,推进路桥、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花都市要利用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网比较完善的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推进建设区域性物资商品批发中心的进程。增城市要依托广州东南部开发和经济辐射,高起点开发建设工业加工区,重点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从化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从化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加快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搞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四个县级市中心镇的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贫力度,多渠道筹措扶贫资金,切实解决从化、增城市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贫困村的脱贫问题。

  (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人大对重大问题的审议,坚决贯彻执行人大通过的各项决定和决议。重视政协参政议政的作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切实改进工作。及时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加强督促落实。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决策程序和执行程序,重视专家学者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与咨询作用,使政府决策最广泛地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人民群众的来电、来信和来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注意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保障基层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水平。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加强政府层级监督职能,维护和监督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机制,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行为。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草拟和政府规章的制定。强化对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全面实施依法治市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加强对领导干部、司法与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及外来工的普法教育。逐步完善律师、公证和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承担起保持稳定的政治责任,把保一方平安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针,把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抓紧抓好“严打”斗争,以破大案、追逃犯、打团伙为重点,坚持依法从重从快方针,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禁毒行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把“严打”和严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治安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搞好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形成“同地而居,共保安宁,共促繁荣,共建文明”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大力整治重点地区的治安秩序,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和就业安置工作。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及时化解内部矛盾。充分发挥政法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从严治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增强快速反应和防控能力,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尤其要研究解决好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勤政、廉政,改进机关作风。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勤政观念、公仆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做到顾全大局,守纪律,保证政令畅通。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和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要多学习、少应酬,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扎扎实实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做到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设身处地为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要关心和妥善安排好贫困地区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深入开展“双评”活动,继续推行“两公开一监督”,认真改进机关作风,真抓实干,多办实事,力戒浮夸、空谈和形式主义,克服互相扯皮、推诿、拖沓、敷衍等官僚主义现象,查处徇私舞弊行为。

  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根据中共广东省委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守则》,把反腐败斗争与思想教育、制度防范、加强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大肆挥霍公款等消极腐败现象。要严肃法纪,坚决查处贪污、受贿等违法案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大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果取信于民。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