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 听全文
  • 2003-09-28
  • 来源:市信息办
  • 分享到
  • -

――1999年3月24日在广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一、一九九八年工作的回顾

  1998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经济环境剧烈动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需求不足,市场持续疲软;我市多年来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一些突出问题和逐步暴露的深层次矛盾,都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成绩来之不易。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创发展新优势。

  农业生产努力克服市场的不利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4.6%和4.1%,花卉、蔬菜成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工业生产着眼于市场开拓,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13.9%和13%;产销率达96.9%。交通邮电业大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广州港出海航道浚深工程、公路主枢纽站场建设等全面铺开。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0.5%和6.0%,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3.9%和22.4%,邮电业务总量增长21.4%。

  通过深入开展“增创广州发展新优势”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把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作为近期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广州本田轿车项目今年3月开始批量生产。创建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设备等项工作进展顺利。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8.7亿元,增长13.2%;市属8区商品房预售鉴证面积587万平方米,预售鉴证总额352亿元,分别增长34.1%和21.6%。

  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44.09亿元,增长13%。第一、二、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8%、45.03%和50.09%,接近“九五”计划确定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二)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抓大放小”方针,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抓大”突出抓“优”,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推进存量资产重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扶持重点大集团的发展壮大,增强了我市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广钢与冶金集团的三个企业重组,一轻与二轻合并,珠江钢琴、五羊摩托进行行业内兼并,优化了资本结构,发挥了名牌效应,带活了一批企业,也壮大了优势支柱产业。去年列入国家兼并破产、减员增效计划共47户企业,核销呆坏账准备金7.36亿元,完成国家下达指标。“放小”突出搞活,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市公有小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加大对小企业改革的引导和支持,市属2200户独立核算公有小企业中已有1100多户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转制,8区、4个县级市9402户公有小企业,已转制5406户。

  在深化公有制企业改革的同时,重视发展其他类型经济。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补充规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对下岗职工的服务和管理,落实再就业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再就业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去年广州地区企业下岗职工10.38万人,已分流安置7.56万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72.9%,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9%。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覆盖面,实施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工作,调整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保证了全市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做好我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拟定工作。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房改政策。其他各项改革继续推进。

  (三)抓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城市环境。

  按照广州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明确了城市发展目标,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40.31亿元,增长52.5%。地铁一号线已于去年12月28日全线内部开通,地铁二号线公园前至江南西试验段已开工。新机场、新体育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工程正按计划积极推进,内环路已全线动工,环城高速公路东南环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天河地区交通整治工程,广州大道南段改造工程、珠江广州河段洲头咀至南方面粉厂环境整治工程正按计划抓紧施工。建设和改造了橄榄公园、广东树木公园、瀛洲生态公园、黄埔公园、人民公园等8个城市公园,增加城市绿化空间,新增公共绿地25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8.0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37平方米。中山纪念堂维修工程圆满完成。猎德污水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的79%,西朗污水处理厂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城市管理。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东山、海珠两个试点区进一步明确和理顺了市、区、街道城市管理的职责和事权,改革试点已初见成效。加快城市规划编制,完成了“九运会”交通设施配套等一批专项交通规划的编制,逐项推进“城市形象工程”规划设计。全面推行房地产开发用地公开招标拍卖,实行土地有偿有期使用制度,加大回收国有闲置土地的力度。查处违法用地175宗,查处违法建设7927宗。制定全面改造危房计划,加快了危房改造。撤销了一批占道经营的市场、摊档,清理和清拆了一批临时摆卖点和占道违规的广告,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创建市容达标路工作取得成效。重视城市环境保护,重点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源66项,总投资1.28亿元,全年应完成的14项已全部通过验收。对排气超标的机动车辆进行了初步治理,部分公交汽车改用液化石油气燃料。加强了对珠江污染的整治,全市共有462家重点排污单位实现了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市区空气和水、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商品展销会、博览会和节庆活动,既拓展了国内市场,又树立了“广货”新形象。完善农村商品销售网络,促进了农村社会消费的增长。推进重点流通设施的建设,花都中央储备粮库、海珠粮库二期工程开始动工,国家级广州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正式授牌并扩征用地,全市新建、改建室内肉菜市场54个,总面积9.78万平方米。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旅游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接待海内外过夜旅游者2044.86万人次。旅游营业总收入323.46亿元,分别增长3.1%和10.9%。积极发展海洋捕捞渔业、食品加工业和海洋产品批发零售业,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加强“放心肉”上市管理工作,继续推行“净菜”上市。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督检查的力度,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9.2%,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1.7平方米。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结合广州实际,制定了扩大出口的若干措施,鼓励企业多出口,市属外贸出口增长6.4%。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美欧跨国公司的招商力度,加快了招商工作的信息化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投资结构,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2%。

  进一步加强了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协作。对口支持广西百色地区脱贫致富和支援三峡库区开发移民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加快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城市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宣传和介绍了广州,获得世界大都市协会2000年董事年会举办权。对台经济工作稳步发展,穗台两地交流有新突破。依法保护华侨合法权益,认真落实侨房政策,发挥侨务工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21位对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和对外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港澳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友好人士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五)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制定和实施了《广州市关于深化市属独立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逐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全市确定了28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市专利申请量2931件,增长35.6%。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65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广州科学城奠基兴建。粤(穗)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南沙资讯科技园、国际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一批园区都在抓紧建设。完成了广州市人才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举办了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联络、吸引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科技项目和海外人才。

  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推进。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初步形成有广州特色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2.03亿元,完成了对31间薄弱学校的改造。坚持把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扫盲工作放在首位,抓好特殊儿童少年教育,盲、聋和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接收了7.9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普高”工作进展顺利,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3.1%。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全省培养100个教育专家,1000个名校长,10000个名教师)进入实施阶段。教师住房建设取得新进展,已有近3000套教师住房竣工投入使用。1993年登记在册的教师当中,人均住房7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的住房困难全部得到解决。

  (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财政金融稳健运行。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各项措施,有效地治理了金融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债券兑付工作基本保持正常,非法集资、高息揽存活动得到有力查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进一步加强。积极配合中央、省做好金融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广州城市合作银行更名为广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了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8.8%和16.5%。财政运行良好,地方财力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2.28%。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实施理论武装“红棉工程”,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实施创建文明城市“形象工程”。树立广州人现代文明形象。把宣传实施“一约”、“三则”、“十不”行为规范与整治脏乱结合起来,培养“从我做起,争当文明市民”的良好社会风尚。确立和开展首批参加省创建文明城市试点单位的创建工作,搞好文明示范点的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告别贫困,走向富裕;告别愚昧,走向文明”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城乡结合部的35个镇街为重点,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活动,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光彩工程”,加强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

  实施群众文化“金穗工程”,推动了文化建设新发展。努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了舞剧《星海・黄河》等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精神产品,话剧《男儿有泪》、杂技《球技》、《顶碗》等26个优秀剧目和节目分别获得了国际和国家级奖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力度,社会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生机勃勃,体育产业正在兴起,全市体育人口比例巩固在40%左右,广州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取得好成绩。疾病防治和传染病控制、妇幼卫生、中医事业、农村卫生与初级卫生保健、无偿献血等各项卫生工作取得新成绩。计划生育工作至去年底连续11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任务。抓好民兵工作调整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全市人民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仅市民政部门就接收捐款6827万元和价值5600万元的物资。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开创了民族、宗教工作的新局面。加强了“双拥”、优抚安置、社会事务管理、福利彩票销售、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的工作,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连续四年在全省残疾人事业考评中获总分第一名。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地方志、人防、档案、参事、文史、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廉政建设。

  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608件已全部办复。以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为重点,积极做好行政立法工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5件,制定颁布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42件。各区、县级市及51个部门重新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在公安、工商、技术监督和城监四大执法部门已建立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进入实施阶段。建立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受理各类行政复议案201件,结案184件,监督和维护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按照“三五”普法规划要求,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提高了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的法律水平和法律意识。初步建立了法律援助机构,基层法律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保持了社会稳定。精心组织“严打”集中统一行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打击了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净化了社会环境。实施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第二个三年规划,已有2806个社区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覆盖全市居(村)委会。全市刑事立案比去年下降5.2%,其中大案下降1.5%,群众的安全感有所增强。坚决打击走私犯罪活动,严肃查处各类经济犯罪大要案,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廉政建设取得成效,特别是制止奢侈浪费工作效果明显。按规定清理通讯工具和完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会议的范围、规模和经费开支。纠风和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减轻了农民和企业负担,预算外资金得到有效清理。加强了监察、审计和查办案件工作,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电话13457件(次),立案450件,结案438件,处分480人。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6033.96万元。政法机关已按中央、省、市规定时限,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全部脱钩。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有新的进展,基本完成公务员职位分类、人员过渡工作,有76个单位开展竞争上岗,各级公务员的自身素质有所改善,机关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这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兄弟省市、驻穗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拼搏,参与、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去年,我们经受了种种困难的考验,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长期积累的老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超出预期,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亏损增长,债务较重,职工下岗与再就业压力比较大;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脆弱;金融风险和隐患尚未消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艰巨;市内一些地方的交通堵塞和“脏、乱、差”现象还相当突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仍然不高;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还不够满意。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

  二、一九九九年的工作意见

  2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前进的道路铺垫了坚实的基石,国家采取的扩大内需和各项改革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使我们在经济发展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积累了扩大需求、拓展市场、发展经济的经验,全市人民通过实践增强了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信心。同时应该看到,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走势存在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广州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和朱�杌�总理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知难而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把我市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推向前进。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扩大内需,确保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实现“一年一小变”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业绩,迎接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满怀信心地迈向21世纪。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广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以及与“九五”计划相衔接,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农业增加值增长4.5%;工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4%;全市出口总额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升幅调控在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调控在4%以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为实现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增长目标,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普通住宅以及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落实和启动利用国债资金项目。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促进企业、集体和城乡私人扩大投资,鼓励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于农业、水利、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体等领域。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年要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确保地铁一号线全线6月下旬正式投入运营,推进地铁二号线公园前至江南西试验段、东南西环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机场高速公路、广州公路主枢纽、市中心区交通项目、华南路、广园东路、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猎德污水处理厂首期、广州大道改造、珠江两岸景观路、新增100公顷城市公共绿地及园林绿化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到年底初步形成城市道路网络主体骨架,城市面貌有新的改变。

  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发展房地产、汽车市场,活跃金融、信息、文化等市场。积极推进安居工程,今后三年,每年提供80万平方米左右的安居房。加快市区危房的搬迁和改造,改善市民整体居住水平。全面放开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鼓励个人贷款购房,扩大商品住房消费,带动建材、装饰材料、家具、家电等消费市场的发展。挖掘具有广州特色的旅游资源,办好各类大型旅游节庆活动,集中力量开发“珠江游”和“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果,争取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加强信息服务业的网络建设和管理,鼓励个人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完善文化和体育市场管理,刺激文化、体育消费。

  努力搞旺流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推进工商合作,发展代理制、配送制,推动商业企业以办分公司、连锁店、联营店的形式,加快向周边地区拓展。不断创新消费手段,推进信贷消费,积极发展商业展览业,争取承办或举办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商品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多渠道提供商品供求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消费。加强农商合作,加快形成沟通农副产品产销、沟通日用工业品生产与农村需求的流通体系。抓好市场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国家级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花卉交易市场,大型蔬菜、水果、粮食批发市场以及室内肉菜市场的建设。调整价格结构,疏导价格矛盾,理顺不合理的价格关系,依法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强与各地的经贸合作联系,吸引国内各地来穗投资经商、办企业和设立办事机构。继续做好扶持广西百色地区脱贫和支持三峡工程开发移民工作,积极支援灾区重建家园。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制定鼓励优势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和对策。抓好技术创新工程,创建一批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工业、食品饮料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建筑材料工业等传统行业,扶持钢铁、医药、造纸等一批有潜力的行业,加快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及环保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加快其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交通邮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

  集中力量抓好广州本田汽车国产化配套和销售服务工作。加快移动通信开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建设,开发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依法治理建筑市场,进一步推行工程项目公开招标。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建立健全商品房开发用地供应的调节机制,加速清理回收闲置土地。引导对普通商品住宅的投资和开发,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促进我市房地产业的新发展。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和推荐新兴科技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交易,支持上市公司的重组和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认真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补充规定》,积极扶持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加大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优势农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提高一批、建设一批、改造一批、催生一批”的原则,采取改造、新建、扩建、联合等形式,抓紧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形成企业连基地、接市场、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从今年起,相对集中安排原来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重点培育和扶持20家农业龙头企业,使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在调整优化农业现代化试点基础上,围绕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林业、种子种苗、观光休闲农业等主导型优势产业以及粮食等基础产业的现代化,建立10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的推广应用,促进“三高”农业的发展。抓紧编制我市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海洋开发与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促进区和县级市的发展,增强全市经济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区和县级市发展制定的扶持政策,加大北部山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体制上、政策上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区和县级市总揽全局的能力。根据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求,调整好城市发展的规划布局,确定“新区先行、拉开建设、以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的思路,统筹协调好区、县级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改善区和县级市的投资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和县级市也要结合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确定自己的重点项目;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引导和鼓励各区、县级市加快培育本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挥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教兴市步伐。

  认真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服务和扶持。尽快成立我市高新科技产业咨询决策机构,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中,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创新、有规模、有影响的新型产业。加快组建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确保今年第一批风险投资资金到位,吸引境外风险投资公司参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推进国内外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扩大与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高等院校和部、省科研院所以及海外留学人员的作用,加大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力度,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扶持广州科学城的开发,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先导功能、基地功能和辐射功能,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紧粤(穗)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广州环保技术设备产业园、广州留学生创业园、南沙资讯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试配套基地的建设。加快民营科技园建设,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强科普工作,重视基础研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流动的新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确保广州经济建设的人才需要。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改革教育评价制度,试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逐步取代现行学生手册。积极推进“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德育工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巩固“普九”、“扫盲”成果,积极推进“普高”工作。改造好61所薄弱学校,扶持困难完全中学,加快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切实解决中小学入学难问题。对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也要尽力解决。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9月1日之前完成东山区和海珠区辖内的有关中学下放给区管理的工作。逐步将市属国有企业办的中小学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交区教育部门管理。推进和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教育,参与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工程,加强教育科研工作。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上半年完成市属高校布局调整上报方案,年底前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努力提高市属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逐步建立现代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新体系。探索境内外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健全留学教育制度,开辟境外培训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全员继续教育。加快11个教师住宅小区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工作质量,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和住房条件。

  (四)着力抓好制度创新,推动新一轮改革。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力争在本世纪末使我市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切实解决58户大型企业集团存在的数量多、布局散、层次低、支柱产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专业化水平及效益不高等问题。鼓励兼并,规范破产,推动企业的联合和重组。实行政企分开,健全监管制度,理顺国资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以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实施《广州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责、权、利的划分,主动做好转换衔接工作。逐步在市政设施维护、绿化管养、环卫保洁、房屋维护等城市管理行业中引入市场机制,采用社会招标形式,把行业行为从政府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采取试点先行、整体跟进的做法,启动市属研究所、企业化改制和技术服务中心三类试点工作,力争今年初见成效。改进科技管理,建立以重点科技项目为龙头,研究开发与高科技产业化配套实施的联合攻关体制和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人才、自有知识产权等为投入,与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对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和技术难题实行招标投标制,在科技队伍中形成新的竞争、激励机制。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医疗保险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社保基金征缴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落实再就业目标责任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鼓励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措施,按照“一次就业指导、三次职业介绍、一次减免费转业训练”的要求,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就业服务,引导下岗职工自主择业,自强创业,力争50%的下岗职工、60%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加快各项配套改革。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质量技术监督机关垂直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粮食流通体制等项改革也要加快推进。

  (五)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完善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对合同未到期的土地要在期满后按规定进行续包。建立和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抓紧复办农业保险业务,健全农业保障机制。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发展经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四个结合”调整优化乡镇企业结构。一是与全市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参与支柱产业的配套项目建设,推进新形势下的城乡联合、产业重组。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三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乡镇企业入镇,形成聚集效应。四是与乡镇企业转换机制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同时,推进配套改革,制订有关历史用地确权办证、职工社会保障、集体资产管理等政策措施,为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水利产业政策》,多渠道筹措水利建设资金,高标准地搞好水利建设,确保水库、堤防工程的安全,提高抗洪抗旱能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和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搞好水土保持,提高森林覆盖率,构筑城乡绿色生态屏障。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

  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抓好村镇规划,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和绿化覆盖率。注意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全面整治村镇环境秩序。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小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

  (六)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落实鼓励出口奖励措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名优产品、拳头产品出口,加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对年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的单项商品以及名牌商品予以重点扶持。努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在巩固香港、日、韩、东南亚以及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切实加大对非洲、东欧、拉美和中东市场的开拓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到国外进行加工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

  全面贯彻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减轻外商投资企业的负担。逐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切实保障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实施审批时限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强化我市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和协调功能。加快建立“广州市外资政策说明”三项新制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继续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加大高科技产业利用外资的力度,选定一批高科技项目进行重点招商。逐步扩大商业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和中介社会服务业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和工业区利用外资的基地作用。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方针,既要引进跨国大公司投资,又要引进中小企业投资;既要继续引进港澳台资金和推进穗港澳台经济合作,又要重点引进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利用国际知名中介机构、顾问代理公司等专业招商渠道以及境外公司驻穗办事处、驻穗外国领事馆的外交途径,开拓招商新渠道,选择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提高招商水平和效益。加强对驻境外机构的监督,改善其经营管理。加大上网招商工作力度,形成遍布海内外的招商引资网络。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要充分发挥对外联系优势,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七)加强管理工作,改善经济社会环境。

  城市管理要围绕实现城市环境“一年一小变”的目标,把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到基层,认真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脏乱和交通堵塞等问题。重点整治市区40条主要道路,加强市容达标路建设,提高道路和“窗口”地区的保洁水平。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整顿交通运输秩序。加强交通疏导和管理,减少交通堵塞现象。加强建设工地的管理,提高文明施工水平。推进珠江、流溪河两岸及市内河涌的整治工作,完善污水管网规划,加快截污进度,保护好水资源。抓好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全面开展包括摩托车在内的机动车排污监督管理和治理,推进电厂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加强对饮食业的环境管理,限期使用清洁能源,抓紧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综合整治大气、水源、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抓好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协调,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确保城市环境有明显改观,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的目标。

  经济管理要突出抓好企业管理。全面实施《“九五”企业管理纲要》,促进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有新的改进,以市场为中心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尽快推行向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制度,加强扭亏增盈工作,推动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逐步摆脱困境。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的企业一把手,一年黄牌警告,两年予以撤换。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拔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懂管理、善经营、廉洁自律的优秀人才担任企业领导。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别于党政机关干部的企业经营者培训、使用、激励、监督、考核、评价制度。

  社会管理要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为重点任务。重视解决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的各类事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的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毒品犯罪、盗抢机动车犯罪以及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双抢”等多发性犯罪活动,加大扫除“黄赌毒”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走私贩私、逃汇骗汇、偷税逃税、金融诈骗等严重经济犯罪,不断完善110报警服务,切实提高打击违法犯罪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治安防范网络,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要部位的监控、防范和整治。加强以出租屋管理为重点的外来暂住人口管理,对流浪乞讨、露宿街头或无正常居所又无正当生活来源的流动人员依法收容遣送。按照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第二个三年规划,重点抓好治安复杂地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推进小区的技术防范和连片建设。搞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继续加强市场和物价管理,强化产品质量检查,依法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盗版侵权、商业欺诈、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和无证经营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做好安全生产、交通和防火消防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金融问题的认识,加深对金融工作、金融法规和金融政策的了解,掌握运用金融手段的本领,增强维护金融秩序的自觉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认真处理好金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市属金融机构和资产、债务情况进行彻底的清查摸底,制定整治清理方案。认真解决好债券到期兑付问题,依法追究非法集资和非法金融机构的责任,保护群众利益,确保金融安全稳健运行。加强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分工协作。完善落实有关制度和措施,避免出现新的金融风险。尊重银行、企业的产权主体地位,帮助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处理好债权债务关系,为银行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形成资金借、用、还的良性循环。大力培育规范化的资本市场,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加强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促进其在改革中稳步发展。

  努力开辟财源,强化税收征管。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严格预算约束,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控制财政支出。依法增加对农业、科技、教育、政法等方面的投入,加强政府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监督管理,维护财政经济秩序,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款收入管理。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市和区、县级市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各级政府的财力。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形势教育,认真组织迎接建国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的系列宣传活动。深入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增强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实施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形象工程”,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改善社会风气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我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部队的建设和改革,认真落实《国防法》、《兵役法》和《人民防空法》及有关实施办法。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妥善安置转业复退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四连冠”。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多出优秀精神产品,精心组织建国50周年献礼文艺精品创作。开展、街群众文化建设竞赛活动,坚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制度,巩固和发展“千村书库”建设,促进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抓紧文化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活跃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规范文化市场和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子游戏业的管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名城保护意识,依法划定和管理历史文化保护区,重视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继续做好市志续修工作。深化城市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搞好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制定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争取今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广州市城区40%的人口。加强各项卫生监督,继续清理整顿和严格管理社会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无偿献血活动,进一步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群众体育锻炼意识和市民身体素质。做好参加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农村地区以二女户结扎和减少计划外生育为重点,城区以稳定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生育水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为重点,认真落实有关措施,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

  深入宣传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社团管理,搞好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基本建成广州新殡仪馆。关心和加强残疾人事业,重视和支持老龄工作。

  (十)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切实加强廉政勤政建设。

  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继续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情况、发表意见的“直通车”制度,使人民的意愿在政府工作中真正得到体现。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并加强督促落实。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工作,使之进一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尤其是围绕村民自治,突出抓好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和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的实施。

  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强化执法监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进一步开展“三五”普法教育,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考核制度和公务员普法考试制度。努力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全面推进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及外来工的学法用法。健全法律援助机制,提高法律服务质量,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从源头上、机制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抓紧查处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和清除腐败分子。进一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继续清费、治乱,依法规范收费行为,落实好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妥善安排好困难企业和贫困地区职工群众的生活,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实事。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增强公仆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自觉克服和防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严格管理,加强培训,认真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提高公务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