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 听全文
  • 2004-04-06
  • 来源:本网
  • 分享到
  • -

――2004年3月24日在广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张广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发展不动摇,励精图治,齐心协力,依靠全市人民,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广州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现代化大都市建设阔步前进。

  (一)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

  去年,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处变不惊,果断决策,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依靠广大医务人员,依靠科学,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领导机制、病人救治、疫情防控、科研探索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广州特色的有效做法,学校不停课,工厂不停产,市场不关门,机关照上班,保持了社会稳定。全市上下大规模开展以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为人民健康而战”两大战役,构筑起抵御疫情的坚强屏障。我市非典病例治愈率达96.54%,死亡率仅3.46%,创造了全国、全世界最高的治愈率和最低的死亡率,确保了第93届广交会如期成功举办,在全省抗击非典斗争中发挥了主战场和主力军作用。全市人民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心态平稳,沉着应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涌现出以钟南山及广州呼研所、市第八人民医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邓练贤、叶欣、陈洪光、范信德等英雄人物,充分体现了广州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我们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健全疫情监测、防治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长效防控体系,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公共卫生水平。

  (二)经济增长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

  去年,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掀起新的发展潮,经济增长创八年来新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6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43.4∶5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7.77亿元,增长14.7%,广州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分别增长26.5%和24.3%,新增工业产值917亿元。工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个百分点。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产值达1610.07亿元,增长48.1%,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68.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7.9,比上年提高25.4点。

  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随着一批跨国公司落户和增资,广州本田汽车24万辆和广州花都东风乘用车15万辆产能改造、广州丰田50万台汽车发动机、南沙300万吨造船基地、广钢与日本JFE年产40万吨汽车镀锌板、广石化1000万吨炼油和乙烯80万吨产能改造、南科集成电路、美国慧视光电技术产品以及广州出口加工区本田广州轿车出口基地、年产量80万吨联众不锈钢、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拟在广州设立快件转运中心等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顺利推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正逐步形成。广州开发区经济实现高增长,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都市型农业健康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180.7亿元,增长0.7%。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及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农田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新的提高。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中心镇建设试点全面启动,开局良好。

  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94.27亿元,增长9%。现代商贸流通业向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批发市场建设、肉菜市场超市化改造和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汽车、通讯产品、家用电器、体育健身用品、科普文化娱乐商品成为新的消费亮点。旅游、餐饮、运输等行业克服了非典影响迅速恢复。商品房实际销售合同金额增长8.2%。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349.4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68.89亿美元,分别增长25.1%和22.6%。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呈现总量多、制造业多和大项目多的特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30.64亿美元和40.22亿美元,增长15.5%和27%。新批投资和增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5个,比上年增加34个。目前,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15家进入广州,投资设立204个项目,投资总额达58.2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进展,民营企业成为我市境外投资的主要力量。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4.75亿元,增长15.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0.15亿元,增长13.3%。广州地区组织的国税、地税及财政收入达到1115.57亿元,净增167.47亿元,增长17.7%。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676.72亿元,贷款余额为6127.2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4%和16.1%。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城市建设保持高强度投入。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60亿元。地铁、机场、高速公路、污水处理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地铁二号线三元里至琶洲段开通运营,地铁三号线和四号线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专线抓紧推进,广佛线3个试验段已开工建设。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迁建一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建成了新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南段、华南路二期工程、广园东路延长线等一批高等级道路以及会展中心周边道路一期、夏港大道一期、白云一线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启动了广州大道天河北等一批交通节点改造工程。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和停车场建设有新的进展,信息化大交通建设全面铺开。新广州火车站前期工作正在启动。广州开发区经批准扩区,有效整合周边地区资源,扩大了发展空间。南沙开发建设迈出新步伐,连接南沙和广州的快速交通体系和区内道路路网系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工业区内道路已全部开通,广州港南沙港区也在加快建设。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全速推进。城市人防设施建设和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启动“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新增及改造城市道路绿化带45公里,新增公园12个,新增采石场复绿面积2.4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4平方米。全市共有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森林覆盖率达41.4%。狠抓以工业和机动车废气、扬尘和餐饮业油烟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规定优良水平的天数达86%,噪声污染持续9年下降。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全面推进,猎德污水处理系统二期和西朗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已建成。开展市区河涌截污、整治工作,珠江广州河段治理初见成效。建成全国第一座机械化垃圾分拣中心,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使用,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加紧建设,全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

  大力推进“安全放心”工程。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和非典期间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快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体系建设,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狠抓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开展了以打击“两抢”、“两盗”犯罪为重点的专项行动,规范出租屋管理,加强治安联防组织和社区警务室建设,积极开展“禁毒03工程”,刑事案件自去年8月起逐月下降。加大反恐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积极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及时处理和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确保了我市社会安定和治安稳定。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充分发挥区、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以发展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医疗、社区体育为重点的社区建设不断推进,创建“示范小区”活动取得新成效。处理了一批“烂尾地”、“烂尾楼”和闲置地块,使三分之一的“烂尾楼”建设重新启动。“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对部分地区乱搭乱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逐步完善道路照明系统和光亮工程,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2.2%。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转制稳步推进,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取消105项收费,在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试行行政管理“无费区”,降低了城市运行成本。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工作全面展开,财政国库管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落实,财政监督力度明显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外贸以及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7.64亿元,增长18%,私营企业达到78604户,增长18%。

  (六)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工作迈出新步伐。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达5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3%。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建设步伐加快,黄花岗信息园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首个国家信息服务示范园。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科研机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基本建立,三分之一以上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0.5%和37.3%,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52.3%。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继东山区后,越秀、天河、黄埔、荔湾、海珠等区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和老城区“用地特困学校”改造取得较好成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率达89.65%。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民办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拓展。实现了市属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市属高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文艺作品共302项。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家大奖――“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和第五届全国老年合唱节成功举办,由中央电视台与广州合办的中国(广州)新年音乐会和“魅力广州”大型元旦晚会展示了广州的风采和魅力。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文史、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新进展,发现了南汉帝陵等一批重要遗迹,从化广裕祠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七)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认真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6.2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继续做好五道保障线的衔接工作,提高了基本养老金水平,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人数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人数保持增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采取积极措施帮助近3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8万人。不断完善特困人员基本医疗救助制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生活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加快改造2002年底登记在册的18.8万平方米的危房,已完成47%的工作量,为“双特困户”提供了539套廉租房。实施教育扶贫工程,6.7万名困难学生得到经济援助。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筹集7.35亿元推进“五通”工程,全市行政村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民总体减负80%以上。居民收入有新的提高,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8237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02.59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30元,增长5.12%(按新口径计算)。

  (八)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新高潮,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取得新成绩,我市在全国城运会上夺得金牌、奖牌总数双冠军。积极举办国际、国内体育大赛,申办2010年亚运会已获国务院批准,申办工作全面开展。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体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人民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6.83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4‰,出生率7.92‰,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生育水平。社会福利、救灾救济、义工服务、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安置、妇女儿童工作与老年人及残疾人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大力开展民族关系协调工作。加强了与海外侨胞的沟通联络,向47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外国友人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东盟企业家交流研讨会和中法文化年广州文化周活动,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大力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促进了军政军民团结,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档案、统计、参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九)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有新的进步。

  各级政府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自觉接受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700件,办复率达100%。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起草地方性法规4项,制定政府规章18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73项,将755项审批项目公开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作进一步的清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认真落实行政复议法,办结各类行政复议案件148宗。制定了加强政府及有关部门与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对口联系的若干制度,促进了民主决策。大力建设责任政府,政府42个工作部门均制定了五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逐项分解指标,落实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州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试行规定》,规范政务工作,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推进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及培训工作,全市公务员参训率达80%以上,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加快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开通了市长专线电话“12345”和市长电子信箱,密切了政府与市民的联系。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强化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分子,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干净干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以及各方面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穗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部分农村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一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部分农村地区的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结构性失业问题仍较突出,社会保障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有待加强;城市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治安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政府工作还有不少缺点,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仍须加强。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考验,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200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市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面临比较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趋利避害,乘势而上。通过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外源性和内源性经济的创新发展,城市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优化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按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培育文明祥和的社会风气,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以内。为实现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突出抓好十项工作:

  (一)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实现广州经济的新发展,必须从新一轮国际资本与产业加速转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快速发展周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明显增强的总体格局中,寻求提升广州综合竞争力,开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经济中心的有效途径。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精心谋划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当前,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是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带动力强的产业,加快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使广州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抓好生产力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带动效应。发展若干综合性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吸引有竞争力的大项目落户广州,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和延伸产业链。壮大优势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广州重化工业和机械装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发展以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广州科学城、民营科技园、国际生物岛基础工程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实施名牌战略,改造提高一批、重组壮大一批、招商开发一批名优产品,以名牌促进市场开拓和产业发展。

  不断扩大重点区域的经济总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建设,抓好以广州开发区为核心,包括黄埔、增城在内的东部产业带建设,发展竞争力较强的综合产业体系,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加大南沙开发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配套政策,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上马投产,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尽快形成“产业起步、项目带动”的发展效应。支持各个区及县级市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特色产业,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自主性增长。

  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形成新的投资增量。抓紧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库”,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机制。突出抓好我市列入省的十大工程项目和市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引导全社会投资的良性发展。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促进投资增长的新机制,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放开投资市场,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刺激民间投资,推出一批向社会开放投资的项目,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加大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的集聚,抓住广州率先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契机,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广州,增强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配套的金融服务功能。新建和改造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中高级批发市场,构建立足泛珠三角、辐射国内外的批发市场体系,增强现代商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培育壮大商贸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店、代理店、专业街等商业业态,继续推进室内肉菜市场超市化和农贸市场改造,抓紧现代化购物中心建设。加快黄埔、南沙、广州空港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发挥保税区进出口商品物流分拨中心的作用。办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培育广州国际汽车展,提高综合办展水平。

  营造消费新环境,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努力扩大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性消费规模,促进电子商务、网络教育、文化娱乐及体育健身等新消费热点的形成。围绕争创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的目标,抓紧建设和完善美食文化广场、大型饮食中心和特色美食街。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都市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旅游品牌,提高广州旅游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人来广州旅游、购物、餐饮及进行其他消费。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广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继续下大功夫抓紧抓好,增创环境新优势。

  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按照“拉开建设,合理布局,生态优先”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抓好老城区改造、新机场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东部产业带、南沙开发区、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周边地区、未来广州新城、农村中心镇、增城和从化等九个片区以及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以新区建设带动老城区改造,将老城区置换出来的土地用于建设绿地、公园、广场和停车场,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充分发挥老城区优势。

  以城市交通和环保设施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市本级计划安排城市建设投资216亿元。按照“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的方针,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道路、主干道组成的城市交通主骨架,扩大南部地区的交通容量,提高东部和北部地区的道路通行能力。抓紧南部快速干线、新光快速路、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东西环)等一批高等级道路的建设。推进“城市快捷工程”,打通交通节点,在内环路与环城高速路之间,组织形成城区交通快捷系统,逐步改善市区交通状况。推进现代化空港、海港、信息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续建地铁三、四号线和广佛线,开工建设五号线,展开六、七、八号等线路的前期工作。抓紧新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并严密组织转场工作,推进广州新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抓好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广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和新沙港区扩建工程项目,确保南沙港区4个5万吨级的泊位今年9月投入使用。继续发展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和人防设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电力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生活生产用电。

  全面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按照三年新增绿地119平方公里的目标,大力进行城市林带、城市林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力争338个关闭的采石场在两年内全面复绿,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加快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步伐。继续整治珠江广州河段和市区河涌,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老八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今年达70%以上。努力修复、完善城市水系,改善城乡水环境。抓紧治理大气污染,抓好65户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污染防治和监控工作,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整治力度,逐步限制摩托车行驶范围。强化对建设工地的监控管理,切实减少扬尘和噪声污染。推进以焚烧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处理能力。

  大力实施“安全放心”工程,营造公平竞争和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重点商品的不法行为和走私、偷税、逃税、骗税、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农贸市场、禽类养殖场专项整治。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保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继续规范和拓展法律服务市场,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加快垄断行业价格改革,完善价格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机制。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强街道工作,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重点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街道工作职责和工作职权,保障经费供给,完善配套政策,努力解决街道工作的突出问题,促使街道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强城市管理上,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县级市要切实负起辖区内城市管理责任,加强与垂直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共同管好城市。推进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健全社区服务功能,规范社区居委会运作模式,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执法效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形成长效规范的城市管理监控机制。

  切实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清拆违法建设,治理“六乱”现象,依法加快处理“烂尾地”、“烂尾楼”。合理设置、建设区街内的休闲场所、绿化景点、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引入小区现代物业管理,提高老城区的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出租屋和非户籍人口管理,解决好治安、消防和环境卫生等突出问题,坚决遏制新的“城中村”出现。强化城市日常卫生管理和街道清扫保洁工作,努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明年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奠定基础。 

  (四)不失时机地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资产新一轮授权重组工作,理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集团与属下企业的关系。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组成的分权制衡、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健全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推进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引进外资、民资的改组改造,争取一批骨干企业尽快上市。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经营者长效激励机制。坚持扶优扶强,着力把一批对全市工业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航空母舰”,把一批名牌产品培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业的“单打冠军”。坚持放开搞活与劣势退出相结合,加快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转制,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贯彻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消除体制性障碍。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公平竞争。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管理,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省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部署和“大稳定、小调整”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权关系,完善运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增创体制新优势。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加强岗位管理为重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    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推进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尽快形成统一、规范、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政府采购预算机制和监管机制,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大对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狠抓增收节支,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切实加强财政监督,逐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支出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铺张浪费。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创外源性经济新局面。

  今明两年,我国大部分行业将结束入世过渡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速形成,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全面实施,预示着我国在更多领域和更大范围对外开放。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外经贸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要提高应变能力,积极推进“外向带动”战略。

  优化出口结构,健全贸易发展支持体系,扩大出口规模。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出口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点提高机电产品、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广州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以及采标工作,使更多的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获得“国际通行证”。巩固和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及香港、台湾地区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南美、北欧、俄罗斯、印度、中东、东南亚市场,充分利用建立“10+3”自由贸易区框架给广州带来的商机,争取对新市场的出口有较大突破。大力推进外贸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健全促进外贸的政策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公平贸易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出口退税工作,优化出口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持利用外资较快增长。积极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创业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大项目拉动战略,抓好骨干产业招商。加强对东部和南部产业板块的招商引资,构造新型的开放型工业生产基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现招商资源共享,提高招商引资的活力和实效。不断优化吸收外资结构,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的资金、技术、关键设备以及高科技人才,开拓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境外带料加工贸易和境外资源开发,大力培育多层次的境外投资主体,全方位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拓展海外劳务市场,实现劳务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到质的转变。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解决“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都市型农业。抓好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名优农产品生产,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积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行业协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科研和普及工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产品出口,巩固华南农产品物流中心地位。

  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在去年重点扶持5个中心镇建设的基础上,再扶持建设一批中心镇。认真抓好规划和管理,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促进招商引资,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建成10个左右各20万人口规模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卫星城镇。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使农民总体减负逐步达到100%。做好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指导工作。继续推进有条件的自然村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高度重视农村水利设施和农田标准化建设,保护和管理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主要江海堤围达标工程和大中型水库加固达标工程,扎实抓好“三防”工作,提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动物防疫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

  (七)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保证。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和不竭动力。要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辐射力。抓住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技术领域,加紧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继续推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建立新型科技管理体制,切实解决相互封闭、科技资源分散及重复配置等问题。着力推进已转制的开发类市属科研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抓好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园区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抓好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植物园的共建工作;加快广州科学城、南沙资讯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企业孵化器以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吸引和鼓励外资及民营企业在广州建立研发基地;引导和扶持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保护,进一步提高自主科技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促进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

  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创新和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加快教育强区(市)、强镇建设,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培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调整中小学布局工程和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不断提高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抓紧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确保今年9月接收新生,提高市属高校办学水平。继续加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加大对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和以工作业绩为重点、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监管和调控,推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继续办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注重培育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努力建设人才汇集、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市场主导、流动有序的现代人才都会。

  (八)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宣传舆论工作、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继续深化“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共铸诚信广州”等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新时期广州人精神。加强科普工作,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积极构建现代化大都市文化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继续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化艺术。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羊城国际粤剧节和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文化节会,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基层和社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利用以及文史、地方志工作。推进广州图书馆新馆、广州大剧院、新广电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用活现有文化设施。进一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

  完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对非典、禽流感疫情传播的防控力度,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报告系统。加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二期)等市属医疗机构的改造和建设。深化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健康教育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构筑保障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疫屏障。围绕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的目标,把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申办2010年亚运会和筹办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好备战雅典奥运会和十运会工作。加强公共运动场和镇村与社区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建设,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宗教文化场所的保护和建设工作。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全市各族群众的团结和睦关系。弘扬爱国爱乡精神,团结海外华侨华人,促进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搞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好外事、统计、档案、参事等工作。

  (九)继续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

  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是政府工作的根本。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实施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增加再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实施压减“零就业”家庭的计划,重点加大对“4050”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左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60%以上。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强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调控。推进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两个确保”,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实现五道社会保障线的衔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规范基金监管,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抓紧出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基本医疗保障等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公务员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设法帮助市属国有困难企业筹集退休职工过渡性医疗保险金,解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快完成危房及严损房改造任务,完善廉租房管理,积极解决弱势群体的居住困难。高度重视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关心残疾人就业和基本生活。加强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社会救济。继续做好法律援助工作,适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便民利民范围。扶持农村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建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农村应保尽保。采取措施解决山区镇义务教育阶段及持“两证”家庭的子女读书问题。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重视和加强反恐怖斗争。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重点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以及严重暴力犯罪。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治安管理的新路子,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特种行业、出租屋、非户籍人员管理,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以新的“110”应急联动中心开通为契机,建立完善包括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在内的防控指挥与救援应急机制,提高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依法处理群体性事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确保畅通安全。

  (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综合管理水平。

  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政府参事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意见,不断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强化法治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做好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实施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审核制度、预公开制度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完善收费公示制度,营造公开、公正、规范、便捷的行政环境。加快推行电子政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政,规范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作用,加大对行政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和管理考核,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民造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意识,怀为民之心,思富民之策,行安民之举。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和奖惩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巩固发展心齐实干的好局面。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征程,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广州的前景光明而又充满挑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谱写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新篇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