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 听全文
  • 2003-09-28
  • 来源:市信息办
  • 分享到
  • -

――2003年3月21日在广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州市代市长  张广宁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从1998年6月起,至今任期届满。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五年来,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发展思路,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顺利完成了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城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五年间,广州经济实现新的跨越。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001.6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85.3%和71.1%,年均分别增长13.1%和11.3%。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4:41.01:55.59。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29.5%和30%,效益型、都市型农业结构基本形成。工业总产值3786.08亿元,增加值1067.71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95.3%和84.2%。电子、汽车、石油化工三大支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062亿元,比1997年增长23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1997年的152.9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95.91亿元,年均增长44.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68.6亿元,比1997年增长93.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7亿元,比1997年增长70.8%。旅游业总收入达504.9亿元,比1997年增长73.1%。广州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5亿吨。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45.87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支出326.67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69%和135%。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高,200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498.35亿元和5257.21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14.4%和142.7%。

  (二)现代化大都市面貌初步显现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大力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五年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52.12亿元,共建成180多项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空港、海港和信息港三大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广州港新沙港区一期和出海航道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南沙港区建设正在推进,信息港已具雏形。到2002年底,市政道路总长度达4446.69公里,基本形成由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继地铁一号线建成后,地铁二号线已部分投入运营,地铁三号线、四号线的建设全面展开。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五年共完成投资额达1732.06亿元,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2722.47万平方米。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奠定了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新格局,编制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明确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努力构建“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生态城市。全面开展“治山、治水、治村、治小区”工作,加大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力度,着力整治脏乱现象和治理环境污染,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市区珠江堤岸景观焕然一新,白云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先后动工兴建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和一批河涌整治、截污工程,着力改善珠江水质,城市水环境不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区域噪声连年下降,环境保护实现“一控双达标”。广州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迎九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中央提出的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两大目标”,解决了比较突出的困扰广州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组建汽车、轻工工贸、钢铁、广百等十一个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或授权经营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和发展了珠江钢琴、珠江啤酒、广州本田等一批名扬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为广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2年实现利润79.27亿元,比1997年增长63.6%。

  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四成。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有形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有新的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效,从根本上遏制了对农民的乱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

  (四)对外开放实现新的飞跃

  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经贸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海关出口总值达137.84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30.1%。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出口拳头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值在各类出口商品中居首位,体现出口竞争力的一般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大幅增长。具有出口实绩的市属企业达2767家,其中民营企业155家,出口市场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各开发区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目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08家在广州落户,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广州设立了8700多家外资企业和5400多个常驻机构。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全市累计批准成立213家从事外经贸活动的境外企业,分布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总资产近30亿美元。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绩,广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外国政府驻广州领事机构达19个,我市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14个。与国内各地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口扶持广西百色地区脱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对口帮扶梅州的工作已经展开。

  (五)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按照“优化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链条,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服务网络”的总体思路,推动科技创新,我市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去年获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第一名。全市现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92家,专业技术人员66.5万人。2002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15亿元,是1997年的1.4倍,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6%,比1997年提高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天河软件园被列入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稳步推进市属独立科研所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得到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市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达959家。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有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市级、区级和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建设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不断完善,2002年经认定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5.42亿元,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2002年,广州信息化指数达75%,信息产业增加值达300亿元,分别比1997年提高34个百分点和增长4倍多。我市被国家经贸委定为全国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加强,2002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比1997年增长190.7%和217.6%,有效注册商标量比1997年增长177%,专利申请量和有效注册商标量均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五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长117.25%。“普九”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高”目标提前完成,各级各类教育有新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6%,高考学生录取率达87%。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扎实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用地特困学校”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按计划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大学城建设正在抓紧实施。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102万人,人才资源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每年一届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市民公德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当好九运东道主、创建文明广州城”、“创造美好家园、倡导文明新风”以及“家庭美德建设”等活动,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市先后荣膺“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文艺舞台呈现繁荣景象,群众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一批理论专著和文艺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功承办了“九运会”广州主赛区的各项赛事以及多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扎实开展,广州体育代表团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上囊括了运动会所设的八个奖项第一。体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人民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从73.06岁提高至75.46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出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社会福利、救灾救济、慈善公益、优抚安置、妇女儿童工作与老年人及残疾人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有新的进步,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团结。大力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连续4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完成了首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人防、档案、统计、参事及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推进市与区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各级政府培植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积极开源节流,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在全省率先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全市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津贴由财政统一发放。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有新的提高。切实加强监管,有效治理了地方金融机构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保证了金融的稳健运行。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经济违法活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要求,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新路子,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依法治市,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

  (八)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通报情况的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自觉接受监督,不断完善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3319件。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共制定市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30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共18000多件。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广电子政务,在重要的服务性部门开设“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乱纪案件。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推进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府机关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及培训工作,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迈向初步富裕阶段。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原口径计算为15117元,按新口径计算为13380元,比1997年增长4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57元,比1997年增长23.6%。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8.1%。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并逐步健全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工伤、生育保险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起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保障“五道防线”,实施了城镇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并做好就业工作,五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76%以下。困难群众的基础生活得到保障。基本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问题,2002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5.57平方米。

  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而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一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全球城市竞争的大格局中,探求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新路子。我们把建设高效舒适的城市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城市总体战略规划,通过番禺、花都撤市设区,拉开城市发展布局,扩大中心城市区域,整合城市资源,依靠老城区重点发展商贸旅游、广大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部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带、加快推进南沙开发建设这“四个轮子”一齐驱动,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广州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广州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创发展新优势。我们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进广州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成功解决了标致汽车、乙烯工程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地方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问题,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我们积极筹措资金,连续高强度进行以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以及对经济发展有后续支撑作用的南沙开发和新机场建设,并妥善处理老城区城市拆迁和房地产的规范发展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加快发展,才能破解矛盾,不断前进,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三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依靠体制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把汽车、房地产、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近期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在城市建设中一手抓“适应”,解除道路交通问题对生活、生产的“瓶颈”制约,一手抓“提高”,按照国际一流城市目标,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是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着力抓好中小学改造工作,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同时,突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件产业,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了广州的文化底蕴和大都市魅力。

  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汇聚民智,仰仗民力,维持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构筑社会保障“五道防线”,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凝聚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六是必须坚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我们对区和县级市经济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七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市,大力建设政治文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现代化管理促进现代化建设。我们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强对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口管理,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推动依法行政和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城市运行成本,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是必须坚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们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努力做政治坚定的表率、团结实干的表率、开拓创新的表率、勤学善思的表率、艰苦奋斗的表率和廉洁为民的表率,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过去的五年,是广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步的五年,也是广州综合竞争力提升较快、城市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受惠较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穗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广州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可支配财政资源和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物质文明建设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解决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仍须加强。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还要进一步努力。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改进工作。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03年工作建议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和山水之都,进一步把我市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城市综合实力要有较大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85%。

  ―――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新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体系,航空港、海港和信息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道路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广州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

  ―――经济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到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41:5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东部产业带、南沙开发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壮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好转。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经济管理体制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效果,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初步形成。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稳定提高,金融、电信、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科教事业要快速发展。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格局,完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掌握一批科技发展前沿的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从满足型向优质型方向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业环境更趋优越,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依法治市要提高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市的文明法治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人心,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广州人精神得到弘扬,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要有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市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的保障,市民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人居环境改善,恩格尔系数降到35%以下。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广州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大任务,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切实抓好生产力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优化文明法治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发展。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内。今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

  (一)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要在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钢铁、造船、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及轻纺等八大类工业。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带动战略、培育大企业战略和名牌战略,增创广州工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把我市工业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产业服务功能和经济辐射力。重点建设黄埔、南沙、广州国际空港等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和芳村、白云、番禺、花都、增城等区域性物流园区,建设好一批能形成广州价格的重点专业批发市场。实施信息化大交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智能交通平台和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加快实现交通现代化。发挥新建成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积极筹办综合性和专业会展项目,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会展品牌,做大会展经济。充分利用广州率先向外资开放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重要契机,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广州。促进中介机构的整合和统一管理,优化中介行业的创业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功能作用。

  紧紧抓住当前民营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努力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规划、产业政策和信息等手段,加强服务和指导,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良性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次和不同发展特点,对民营企业给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千方百计培育与广州历史文化、城市现状相适应的民营企业品牌和民营企业家。

  加快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城区、南部、东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四个轮子”一起转,促进共同发展。突出抓好东部产业带建设,依托“四区合一”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有效整合东部各经济功能区的资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南沙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公用、通信、供电、环卫等设施。加快广州港南沙港区建设,进一步做好重要产业基地规划,加大功能园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内临港工业、资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壮大城区经济实力。发挥白云、番禺、花都、从化、增城等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区县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步伐,促进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广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合作,加快广佛地铁建设,开拓广州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企业更新改造力度,保持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促进投资增长的新机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积极开拓市场,保护和培育消费需求。抓好市场建设,引导现代流通企业整合资源,发展连锁经营企业,完善配送网络,促进商贸产业升级。对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较强的批发市场进行示范性改造,使它们从传统的交易和管理模式向现代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管理转变。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开展培育“放心市场”和商贸流通企业信用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信用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商和消费环境。构建电子商务网络体系,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提升物流自动化水平。鼓励办好各类节庆和交易展览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性、区域性交易活动、重要的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在穗举办。大力促进教育、体育、信息、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把扩展旅游消费作为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工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推动旅游市场的开放,加速旅游商品开发工作,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努力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

  按照国际一流城市的标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今年,要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大力推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加快南部地区快速路等重点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建设步伐,抓好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建设,确保一期工程在今年底前建成。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地铁二、三、四号线建设。继续搞好广州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和停车场建设。抓好人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推进人防事业的发展。

  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推进自然保护区和帽峰山、石门、流溪河等森林公园以及以城市进出口主干道景观林带为示范的绿色通道的建设,落实“万亩果林”保护措施,逐步形成“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力争2005年跨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大坦沙、猎德、西朗、沥�さ任鬯�处理设施建设,番禺、花都、从化、增城及全市万人以上城镇也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004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基础。强化对珠江广州河段、流溪河和市区河涌的综合治理,加强对工业污水处理、排放的监控,总体改善珠江水质,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高标准做好南沙开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工业企业和饮食服务业的污染治理,加大对机动车排气和噪声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充分发挥区、街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对社会秩序、出租屋、环境卫生、违章建筑以及安全生产与防火等方面的治理和监控,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促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加强社区服务为重点,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居委会的建章立制工作,不断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整顿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制度,清理和盘活闲置土地。继续抓好“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建设好新型的现代化农民公寓。

  (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鼓励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吸收社会资本,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要坚持体制创新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努力控制城市运作成本,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在生产、建设、流通和城市管理等领域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继续控制地价、电价和劳动力工资成本,清理各种乱收费,放宽对城市供水、供气、路桥、地铁等公共产品的投资政策,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投资补偿机制,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创业发展的成本。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继续开展对集贸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开透明、高效诚信和低成本的经营环境,努力塑造“诚信广州”的良好形象。

  大力推进财政改革。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转变财政工作重点,不断提高财政公共支出的比重。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一视同仁地支持各种经济成分的健康发展。加快部门预算的改革步伐,增强部门预算刚性,扩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严格财政支出监管,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对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切实提高我市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的综合保障能力。

  (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外贸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出口竞争力。以一般贸易出口为重点,强化外贸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经营主体结构多元化。加大品牌带动力度,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品牌,使之成为新一轮出口产品的新亮点。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外贸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经营秩序,为跨国公司在广州扩大采购份额创造有利条件。继续推进外贸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继续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创新招商方法,开展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做好汽车、钢铁、石化、造船、机械、电子等骨干行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城市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积极拓展境外业务。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境外外经贸“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境外加工装配,健全营销网络,参与境外投资,逐步发展和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品牌的境外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市场。加大对国家有关对外投资政策和鼓励措施的宣传力度,为我市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效服务。

  (六)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必须切实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壮大优势产业,创立农产品名牌。建设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出口外销型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抓好名优特农产品的开发、繁育工作,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发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搞好以农田标准化为重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底全市各行政村都要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创造条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北部山区扶贫开发力度,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尽快脱贫奔康。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中心镇村建设。从今年起每年集中资金重点建设5个中心镇,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中心镇村务工经商,逐步把镇村建成广大市民向往的、具有田园风光的现代化新型城区。积极推进“城中村”转制,使农民向居民转变。把农村城市化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新的发展。

  (七)加快完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发人才资源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必须要有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的结合和互动,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抓好高新技术园区的聚集发展,尽快形成以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为主要特色的高新技术创新、中试、孵化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原创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开发基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源发展我市科技产业,大力引进留学人员及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在光电子、集成电路、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引进和创新力度。优化科技发展与创业环境,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和担保体系,完善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深化市属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融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带动普通高中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集中力量推进大学城建设,努力提高市属高等院校办学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心老年教育和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扶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推进教育强区(市)建设,提高我市教育的整体水平。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交流机制,继续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层次、高新技术领域和紧缺专业人才。

  (八)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工作。要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重要职责,实施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下岗分流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认真落实扶持再就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就业服务,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帮助下岗和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加快建立资金多元化、制度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保基金实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险水平。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完善和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升学难、就业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加强低收入家庭的社会救济和救助,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救助制度。以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公益事业,努力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政府资助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抓紧出台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等医疗保险制度配套政策。完善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维护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城乡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更大的利益。

  (九)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深入进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综合素质,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开展“讲诚信、树新风、创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把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上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努力在全市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社会风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巩固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实施精品战略,推动文化创新,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保证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大力推进基层和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州文化发展水平。

  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加大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监督力度,做好对重大疫情的预警和应变防范工作。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行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食品和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落实生产和消防安全的各项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围绕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全面实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同时,注重发展体育产业。加强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抓好民兵、预备役建设,巩固双拥工作成果,搞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争取连续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依法护侨,扩大交流,发挥侨力资源优势,促进海外华商和新一代华侨华人来穗投资创业。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强化计划生育齐抓共管机制,改革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维护妇女儿童利益,实现妇女儿童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人大和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办好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政府参事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中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做好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严密防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搞好隐蔽战线的斗争,加大反恐工作的力度,稳妥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的治安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严打整治斗争成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开展群防群治活动,抓好外来暂住人员和特种行业以及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妥善处理和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强化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深入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增强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努力建设文明法治环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积极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加强政风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注重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节约,勤俭办事。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挥行政监察职能,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加强审计工作,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建立和完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各位代表!广州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过去曾经创造过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还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创造新的成绩、新的辉煌。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对广州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创造广州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