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9098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市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7-29
  • 听全文
  • 字体大小:
  • 浏览次数:
  • -
  • 保护视力色:

李飏等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提案》(第20190981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省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的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出台系列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障力度

为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我市公布实施了《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在国内首次通过地方立法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000万元,累计安排2.6亿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国内首次对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进行常态化补助。2014年以来,对618个文物保护修缮、保养项目进行补助,补助经费共1.85亿元。招募文物保护监督员1000余名,建立覆盖全市、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文物保护监督员队伍。制定《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安排资金扶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安排经费对全市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确保我市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补助和展示等。

为鼓励文创产业发展,我市出台《广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年)》《广州市时尚创意(含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创产业相关政策,有力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二、全面摸清家底,开展城市考古工作,大力推进文物及非遗保护

(一)寻根溯源摸清家底,蓬勃开展考古工作。

2014年1月,我市开展了涵括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的文化遗产普查。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20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09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历史文化名村6个,历史文化街区26片、历史风貌区19片,历史建筑721处、传统村落90个。全市行政区域内共有博物馆61座(含省属博物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上报文物176439件套。

我市先后于2007年和2013年启动两次非遗普查,是全国为数不多开展两次全面普查工作的城市。基础数据日益完善,于2016年5月出版全国首部非遗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2016年12月出版国内首部地市级城市非遗蓝皮书——《广州非遗蓝皮书(2015)》。迄今,我市共认定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比较完善的名录体系。截至2019年2月,我市共有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07项,其中包括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81项;评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4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1名;评定47家市级非遗传承基地,越秀区成为省级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6个项目(广绣、广州玉雕、广州榄雕、灰塑、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近5年来,我市共实施考古项目近500个,完成勘探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发掘项目40个,面积近2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16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标本8000余件套。开展专题考古调查和勘探。对流溪河上游地区和增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

(二)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管理,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启动《广州市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沙面建筑群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已获批准实施,全面推进南越文王墓等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立项、编制和审核工作。重点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六榕寺塔、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等一批重要史迹得到及时修缮保护。

逐步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率先开展第二次非遗普查。认定了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比较完善的名录体系。成立省内首支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2018年7月,成立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开展数字化保存工作,于2013年启动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制作工作,为我市非遗传承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牵头开展海丝申遗。

完成6处史迹点的本体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方案的编制、审批,并实施相关工程。完成标识系统设计、监测体系与平台搭建、档案整理和数据库建设。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等专著。出台《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制定《广州市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牵头组建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与国内23个城市共同签署联盟章程。2018年9月,赴海丝沿线国家开展“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以下简称“丝路花语”)交流活动。

(四)强化文物宣传利用,推进非遗传播传承载体建设。

实施红色革命史迹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红色革命史迹保护利用,开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开展“最广州”历史文化品牌项目策划研究,启动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宣传导览项目。不断加强文物信息化建设,完成广州市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通过推进非遗工作站建设、打造“非遗学堂”品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传承人群培训等途径,加强非遗传承、传播载体建设。积极拓宽非遗宣传、传播渠道,运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国际旅游展览会、“广州文化周”对外交流活动等各种平台,对广州非遗进行广泛的社会传播。

三、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为保护和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实现文化资源价值扩张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我市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一)创新公共管理机制,推动文化建设。

我市探索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保护传承城区历史文脉新思路。将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利用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试点项目,鼓励各部门、街道、社区和民间力量进行各种尝试,由过去一元化的政府投入转变为多元化投入,较好地破解了资金难题。东平大押、万木草堂、青云书院、逵园等一批建筑遗产通过保护和活化重新焕发生机。

(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千年商都旅游资源。

我市积极推进“广州古城游”旅游品牌发展。广州古城游以五羊雕像、中山纪念堂和广州起义纪念馆等标志性景点的传统中轴线为主线,延续传承与创新了“旅游+文化+商贸”的脉络,挖掘与整合广府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提升千年商都品牌价值文化精神,延伸产业触角,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拉动力和融合度。

(三)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

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以A级景区建设为指导,挖掘文化底蕴,发挥旅游要素。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在成功创建4A级景区的基础上,打造“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岭南文化、商贸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增强“老字号”品牌的文化传承力和影响力。引导我市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业态,统筹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在有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试点开展“文物径”建设工作,做好历史文化特色元素的复原和再现。

四、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打造广州文旅交流品牌

围绕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目标要求、任务举措,坚定文化自信,实施创新战略,强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推进精品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广州乃至全省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精心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传承中华文脉。

“广州文化周”是我市重点打造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2018年我市成功赴墨西哥、英国、南非、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9场“广州文化周”活动,数十万名当地民众观看了演出,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活动的盛况。

2018年,在5月9日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的世界港口大会中期会议以及9月16日于广州举办的第24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上,我市专门打造了“我们,广州”城市文化形象推广活动,集中展现了广东音乐、特色茶点、广彩榄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与会嘉宾感受广府文化魅力。

“丝路花语”品牌活动旨在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扩大海丝文化影响力。2018年9月,我市组织“丝路花语”交流团分赴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塞浦路斯开展系列活动,聚焦世界目光、促进海丝文明传播。

积极打造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举办“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系列品牌活动。自2016年以来,活动共吸引大湾区青少年近万名,推出精品节目159个,线上线下关注民众逾100万人,是广东省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品牌性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二)打造精品系列纪录片,担当文化传承者。

为大力弘扬广府文化,切实推进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步伐,自2015年起我市精心策划打造了“广府春秋”系列纪录片,第一季《山海之间》、第二季《璀璨明珠》、第三季《一路花香》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第四季《如往如来》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进程中。该季聚焦从广府地区走出去的海外华人华侨,展现“广府华侨”的过往、当下与未来。

(三)境外推广中心实施全球推介,会展提升国际品牌效应。

紧抓“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充分运用大数据深入研究近年广州入境游客来源地,精选世界五大洲重点国家主要城市培育市场,继2017年与南航在纽约(美国)、悉尼(澳大利亚)等10个主要客源地设立推广中心后,2018年在旧金山(美国)、伦敦(英国)等城市增设了10个推广中心,涵盖五大洲17个国家20个城市。境外推广中心通过参展参会、专项推介、节庆营销等方式不断扩大广州旅游知名度、影响力。

2018年3月,我市成功举办第26届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此次展会设有国际旅游暨会奖旅游展示馆、国内旅游展示馆、本地旅行社展示馆等5个展馆,规模达3.6万平方米,吸引了53个国家和地区1029家展商参展,国际参展比例高达68%;特邀专业买家815位;现场累计接待专业观众及游客17.66万人次。

(四)积极发挥轮值主席单位作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

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第一次成员大会。以“旅游新时代•美丽大湾区”为主题,秉承“合作发展、品牌共创、市场共享”的理念,大力推进大湾区旅游合作机制建设,健全联合市场推广制度,促进大湾区成员城市旅游市场联动,拓宽广州旅游市场。利用泛珠三角地区联席会议、澳门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开展期间,同步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推介会,联合赴日本召开旅游推介活动,并组织策划粤港澳大湾区高铁沿线旅游推介。将大湾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编印成宣传资料,利用各成员单位的宣传平台进行宣传,实现旅游资讯互通、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产品互补、旅游品牌共创。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整合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旅游线路。

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迹,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挖掘、融合岭南特色文化、孙中山历史伟人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会同香港、澳门共同推出孙中山伟人足迹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等重点线路,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目前,已编印完成《最广州•主题旅游线路》《广州文化遗产游径》,正在组织编印《红色旅游地图》,拟于今年发布孙中山伟人足迹游径。

(二)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游戏+粤剧”“动漫+历史人物”“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旅游线路+文博设施”等业态创新发展。通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广州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研究出台一批深化文化和旅游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推动优质“活化”项目落地实施。推进“文旅+科技”创新发展,积极利用数字艺术展示、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旅游内容的消费体验,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搭建文旅产品“走出去”的国际平台,带动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增强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提升广州乃至全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外开放水平。

鼓励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动漫、文创产品制作开发,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落实广州市时尚创意(含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花木兰》等广州本土原创历史文化动画影视、音乐、游戏等文艺创作,积极推动在部分儿童公园打造传统文化主题动漫乐园。鼓励文物博物馆利用其馆藏优势进行文创产品开发。

(三)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展示与利用。

合理规划和串联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与用途,将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体育健身、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主题公园和文创产品共同打造整体形象和旅游品牌。

加大非遗传承传播及宣传展示力度。推动建设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非遗园区,创新园区展陈和运营理念,将其打造成非遗活态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与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开展以欣赏、认知为目的的非遗体验教学。推动有关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开设非遗专业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建设专门的非遗学院。

(四)提高文旅领域开放水平。

通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深入推进富有岭南特色的文化节庆交流品牌。选派、支持广州文艺团组开展境外文化交流活动,继续做好“广州文化周”“我们,广州”“丝路花语”“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等对外文化品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展会、推介活动和线上线下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广州历史文化游径。继续加强国际旅游交流合作,通过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TPO)、世界旅游联盟(WTA)、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旅游组织,宣传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7月29日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