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商环境

广州着力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与港澳企业、高校共建协同创新平台

  • 听全文
  • 2019-04-2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企业“孵”出港校金蛋

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分为科学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除了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还有广阔的空间、庞大的市场及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极具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在产业上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下,更是积极摸索新的资源配置与合作模式。

广州作为华南工业中心、国际产业服务中心和全球性物流枢纽中心,近年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自身不断“造血”的同时,也为港澳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与市场,携手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昨天,由香港六大高校及香港工程科学院、澳门两大高校、广东省内主要高校院所共同发起的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在南沙成立,未来将成为粤港澳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又一重要载体和平台。

2008年,广州市国际·穗港澳台科技合作基地成立。围绕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整合穗港澳等地资源,在技术引进及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高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跨地域的技术合作和对接服务。

从2013年开始,广州率先在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对外合作专项”,鼓励广州市的科技企业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技术水平。每个申报成功的项目资助200万元,企业配套同等金额的研发资金。

从2013年开始,通过“广州市国际·穗港澳台科技合作基地”辅助申报的项目中,仅广州地区企业与香港科技大学先后就有90项合作项目获得市政府的经费支持。

案例聚焦

“红娘”牵线港校“智”援

广州企业产量大增三成

在位于广州科学城的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内,有几位专门为粤港澳地区牵线的“红娘”。她们的主业不是男女婚配,而是技术与项目、企业与高校的“联姻”。

2008年,在广州市科技局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的共同指导下,广州市国际·穗港澳台科技合作基地正式成立。合作基地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围绕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整合穗港澳等地资源,在技术引进及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高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跨地域的技术合作和对接服务。

从2013年开始,广州市率先在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对外合作专项”,鼓励广州市的科技企业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技术水平。每个申报成功的项目资助200万元,企业配套同等金额的研发资金。在该专项设立后,广州市国际·穗港澳台科技合作基地正式担任起“红娘”的角色,常年奔走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征集港澳高校科技合作资源和广州地区企业科技服务需求,为技术合作供需双方提供信息扩散和对接服务。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企业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政府还会补贴费用让企业开展对外合作?随着成功案例的增多,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合作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技术提升,从而带动效益提升。近年来,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超过1.1万家,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香港的高校也很希望自己的技术能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双方的合作意愿明显增强。”合作基地负责人王雪梅介绍,从2013年开始,通过合作基地辅助申报的项目中,仅广州地区企业与香港科技大学先后就有90项合作项目获得市政府的经费支持。而从总体的数量看,申报广州对外合作专项的项目从2015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广州高新企业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情况吻合。

实际上,“红娘”这一亲切的称谓,也是来自合作基地服务过的科技企业。广州市聚赛龙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邓爵安博士介绍,公司主要从事汽车环保材料研究,通过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的平台,建立了与香港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合作,攻克了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产业化关键问题,产量较原来提高了30%,形成了稳定的批量生产工艺。项目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产品的封锁垄断,合作双方还联合筹建了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实现利益共享。

坐落于南沙区的广州紫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也是粤港澳科技合作的受益者。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宇表示,企业开发机器视觉系统相关产品,而香港理工大学机械系景兴建教授团队,在轮式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的商业产品方面有深入研究,双方合作将机器视觉系统和轮式AGV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智能无人值守系统,为综合地下管廊的巡护及报警提供解决方案。

广州市国际·穗港澳台科技合作基地还与香港科技园公司、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都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现在,合作基地还会为广州企业与港澳高校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让更多的企业家和专家参与进来,进行思想碰撞、交流合作。

港科大南沙建霍英东研究院

立足应用科研助力产业发展

“很多人说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我们希望做得更多,主动拥抱祖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这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在南沙建立霍英东研究院的原因。广州是我们的一个起点,在南沙建院之后,我们相继在深圳、佛山、中山等地设立了科技合作机构,也参加了很多全国性的技术协会。”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吴嘉名表示。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是香港科大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成果转化平台,肩负着推动粤港科技创新合作及成果转化的主要任务。研究院目前的人员规模大约200人,科研人员占比74%,设有物联网研发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研发部、先进材料研发部、绿色建筑与环境研发部四大研发部门。

吴嘉名表示,从建立之初,研究院的主攻方向就是应用科研。香港科技大学在QS全球大学排名第37名,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深厚基础,通过霍英东研究院,进一步将成果转化落地。“过去珠三角是世界工厂,现在我们要做世界产品、世界品牌,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在自动化领域,我们研发的智能制造注塑控制系统,涵盖云平台、上料系统、MUST控制器、机械手等全流程操作,在市场销售上已经有不错的成绩。我们也是国家注塑行业协会的成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又比如,我们研发的碳纤维纳米复合材料,密度低、强度大,珠海知名的无人船企业使用的也是我们的材料。”在霍英东研究院展示厅,各种以图片、视频、实物形式展示的技术成果琳琅满目,吴嘉名如数家珍。

借助香港科技大学的资源优势,霍英东研究院目前有超过60位科大的教授及其团队开展面向内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此同时,研究院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引入国际顶尖教授带领的博士团队,目前已引入博士十余名,涵盖燃料电池及储能电池、间歇过程控制与自动化、新型材料制备、风力发电、高效节能关键技术与装备、生医光电等多种技术领域。截至2017年,已为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大学提供关键技术攻坚和生产技术优化升级服务。

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是许多科研院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吴嘉名介绍,霍英东研究院主要通过几种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落地应用。一是将成熟的技术项目分拆出来,变成企业;二是与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产品;三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支持。

吴嘉名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有科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同时拥有庞大的市场,是全球性物流枢纽中心。而香港在科学技术研究、现代服务业上尤为突出。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将为大湾区带来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新机会,通过大湾区建设,将各方优势资源进行区域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放大效应,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下,我们的方向很明确,机制体制问题正在一步步解决。我们很受鼓舞,相信未来的合作将是事半功倍。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投入使用,相信可以共同培育出更多出色的科技人才,为大湾区发展服务。”吴嘉名说。

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框架下,越来越多的香港、澳门高校来到广州,与本地高校、企业携手合作。就在昨日,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在南沙正式成立,联盟由香港六大高校及香港工程科学院、澳门两大高校、广东省内主要高校院所共同发起,将通过人才交流、政策宣讲、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及成果展等形式,促进粤港澳高端人才交流及科技成果转化。

基层思考

王雪梅: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主任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盼尽快出细则落地政策红利

根据我们多年来开展服务的经验,粤港澳科技合作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境外高校教授团队希望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有进行产业化的需求。广州企业则有转型升级的需求,希望通过对外科技合作,解决技术瓶颈和难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在未来人才、市场、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提高企业生存力和影响力。同时,广州企业也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交流,吸引部分专家团队、科技创新人才进驻企业,成为企业科技研发的骨干力量。企业还有产品前沿性、及时性的需求,希望借助境外专家团队的国际背景,以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新的国际研发信息。

目前广州企业和境外高校的合作,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合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政府发布的对外合作专项,双方联合申报,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二是自发式的合作,企业出于自身科研和生产的需要,与港澳台地区的机构接触,开展合作,目的比较明确,完全出于双方的利益互补,互惠互利。三是通过前期的政府项目合作,双方逐步建立长期合作,联合共建研发平台等模式。

近年来,针对粤港澳科技合作,政府出台的政策数量逐步增加,扶持资助力度加大,服务范围更广,政策灵活度更高。另一方面,企业对外合作意识增强,科技合作需求增大,合作领域更宽,合作模式更广,合作难度降低。对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建议:一是鼓励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活动;二是引进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国际企业在粤港澳设立分支机构,协同实现“走出去,引进来”。未来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也会在推动互相认可的青年创业项目进驻广州,加强与港澳合作机构间技术、人才供需信息沟通等方面继续努力。

在以往广州高校与港澳高校、广州企业与港澳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最大问题是科研经费不能出境。今年初,广东省已经出台了“科创12条”,明确财政科研经费可以跨境在港澳使用,广州也出台了《广州市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这些政策出台之后,我们还希望能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使得粤港澳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能尽快享受到湾区建设的政策红利。

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还感到,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一些技术需求仍得不到满足。高校和企业在科研理念上始终存在差异。教授们的研发工作多瞄准前沿技术,这与一些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需求是相匹配的,但是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更关注的是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技术能否变成产品,在市场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就需要长期的沟通、磨合。

专家点评

程风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

产业链协作为重点

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湾区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在以下几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一是广州的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支柱产业包括汽车、电子信息、石化和先进装备等。广州强大的实体经济实力有助于弥补港澳“工业空心化”的缺陷。二是快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如珠江钢琴、金发科技、达安基金、广州迈普、蓝盾信息等崭露头角、快速成长,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也为港澳高校在广东的技术推广和成果落地提供了空间。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协作配套为重点,广州与港澳及珠三角其他城市在产业升级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比如,可充分发挥港澳技术创新的优势,广州、深圳创新研发与运营总部的优势,以及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高端制造、协作配套的优势,在产业链条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重点领域,加强对接协作,落实智能制造工程,引导合理分工。

共建科技合作平台、互设服务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从宏观来看,可以提升政策普及率、促进人才流动及成果转化,实现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间流动,打造区域创新生态圈。从微观来看,则可以促进新兴产业技术跨地域合作创新,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制造、设计、市场开发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竞争力。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