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商环境

科技创新强市 绘就上扬曲线

  • 听全文
  • 2020-10-1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新”从何来?科创助力。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广州2017年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中排名第63位,2019年跃升至第21位。2020年《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广州居第15位,较2018年提升10位。

  “上扬曲线”折射出广州科创事业的发展成就。2年来,广州始终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逐步探索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强化技术供给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引擎。

  打响科技战“疫” 筑牢“钢铁长城”

  “磷酸氯喹有效!”在疫情最紧张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房传出的好消息,让江山平教授连日来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但团队收集到的磷酸氯喹只剩几百片了。同时期,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公司董事长黄坤荣拨通了重庆一厂家的电话,落实了磷酸氯喹原料药的供应。时隔20多年,磷酸氯喹生产线在广州重启。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遭遇战”,广州这座经历过非典考验的城市,依托钟南山、徐涛等“国字号”顶级科研专家,发动科学家、临床医生、企业家“三支队伍”联合攻关,再次展现了同疾病较量的科技硬实力。

  除磷酸氯喹外,还有连花清瘟、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防控用智能机器人,共4项来自广州的战“疫”科研攻关成果被广东省向联合国推荐并获全球推广;全国率先推出“穗康”小程序线上口罩预约购买系统;获得国内首个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专利的授权……在临床救治和药物、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疫苗研发等领域,广州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增强“源头动力” 布局“科创版图”

  今日的布局,明日的格局。越来越多战略科技资源正在广州汇聚,塑造“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在广州南沙,明珠科学园集聚了一批中科院在穗高端研究机构,可燃冰钻采船已开工建造,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人类细胞谱系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布局建设,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将成为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尖兵。

  与此对应的是日渐清晰的创新空间布局——“一区三城十三节点”。“一区”指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三城”为南沙科学城、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十三节点”包括天河智慧城、中大国际创新谷、空港经济区等。这是广州经济活力最强、创新资源最集聚、开放程度最高的重点区域,是支撑广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

  攻关核心技术 打造“最强引擎”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创新主动权。2年来,广州狠抓核心技术攻关,践行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政产学研金协同,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氢能源、可燃冰和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努力解决高端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卡脖子”问题,26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52%。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毛细血管”涌动创新活力。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广州交出了亮眼成绩单: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8690家增加至1.2万余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540家,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优化创新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据悉,广州已新增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明专利投权量从2017年的9345件提高至2019年的1.2万余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亿元、居全省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2.48%提高到2019年的2.87%,增速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1.战略科技资源汇聚

  1

  南沙科学城已被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正式动工,首批入驻单位建设项目正加紧推进规划设计。

  +4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人类细胞谱系科学研究装置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参加国家发改委第一轮专家评审,力争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4

  生物岛实验室在科技战疫中发挥“头雁”作用。

  广州海洋实验室开展的国内最长最深海底大地电磁探测实验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世界纪录。

  琶洲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加快组建。

  +N

  引进建设12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2.创新空间布局

  一区

  截至2020年8月,琶洲地区重要建设项目有33个。唯品会总部大厦竣工交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由建设阶段逐渐开始转入企业投入使用阶段。

  三城

  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全面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等首批6个项目入驻,科学城科创交流中心首层建成使用。

  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全面对标深圳率先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推进中新二期合作,知识城总规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成功引进瑞士龙沙、中天仁、量子高科等一批重磅产业项目。

  广州科学城打造世界领先的中国智造中心,落实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大力推进“黄埔实验室”建设,方邦股份、瑞松智能、百奥泰等60家企业上市。

  3.核心技术攻关

  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医疗、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9大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63家,建成314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均居全省第一。积极筹建湖南大学广州研究(生)院,目前已形成初步建设方案和合作协议。

  广州企业研发的高原冰雪探测雷达系统、北斗接收机VNet8设备登顶珠峰。

  推出全球首款31英寸喷墨打印柔性显示样机、首款自动钻孔机器人和国内首个支持北斗三号应用的全芯片解决方案。

  4.创新主体培育

  按照2019年度国家火炬统计数据,广州年度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10亿元、100亿元的高企分别较上年增长28.8%、20.2%、70%。

  胡润独角兽排行榜广州上榜企业从2017年的3家增至9家。

  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超过1.2万家;2019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9283家,连续2年居全国城市第一,2020年目前已入库9540家、超过去年总量。

  5.创新环境优化

  新增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17年的9345件提高至2019年的1.2万余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亿元、居全省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2.48%提高到2019年的2.87%、增速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出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先行先试政策、“广州科创12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等走在全国前列的政策。

  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投入运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推动银行贷款超过170亿元,方邦股份等6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