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商环境

广州战“疫”科技之力从何来?

  • 听全文
  • 2021-06-09
  • 来源:南方日报
  • 分享到
  • -

气膜实验室、自动驾驶车、隔离诊台“疫”线显身手

  6月5日深夜,荔湾区中心医院停车场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一辆厢式货车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缓缓驶入。身着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的工作人员,将总价值超380万元的院感防控设备,一件件地搬运下车。

  这批由广州科技人员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将用于医院空间的病毒消杀。“院感防控”是钟南山院士团队项目“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的组成部分,该项目曾斩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唯一特等奖。

  自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市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抗疫行动,短时间内涌现出多样、实用的科技战“疫”武器。除了院感防控设备外,无人车无人机、气膜实验室、全自动快速核酸检测系统等,均在不同领域的抗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广州的科技之力之所以可以火速驰援、能打硬仗,源于广州日常的全链条创新发展布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广州正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科研平台铸重器

  快速提升全城核酸检测量

  “加大核酸检测筛查的力度,尽快切断传染链条,这是当前广东广州抗疫的首要任务,在广州实验室的统一协调下,我们团结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猎鹰号’实验室紧急启动,赋能抗疫,让我们齐心协力,坚决打赢广东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

  阻击疫情的紧要关头,6月2日,钟南山院士的一段鼓励视频上了热搜。为疫情防控指明重点、加油打气的同时,钟院士的一番话也让市民感受到了广州科技攻坚硬仗的能力。

  前一日,广东首个“猎鹰号”气膜实验室在白云区广州体育馆投入使用。一个个白色气膜“大棚”,鳞次栉比地排布在绿茵场上。每个气膜内就是一个完整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实验室可24小时收样检测,产能达每日12万管,将有效扩充广州核酸检测能力。

  这已非“猎鹰”首次出动。早在今年1月31日,集检测、培训及科普能力于一身的移动P2+“猎鹰号”实验室,就作为广州实验室的明星产品,用于农村基层的疫情防控。5月21日广东本土疫情发生以来,多台“猎鹰号”移动检测车再次成为核酸检测的主力军。

  “广州在战‘疫’中成长,也在其中积累经验。”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杨子峰教授表示,在实验室静态筛查的基础上,增加微型的移动核酸检测车,可以下达基层街道,而气膜实验室同样具有“应急先行军”的价值。

  作为广州立体化核酸检测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膜实验室由广州实验室、国家呼吸中心、广州呼研院、金域医学共建。其中,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即为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基础能力的重要平台。

  根据广州“十四五”规划,广州将建设“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包括一个国家实验室(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个省实验室,以及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2020年2月新冠疫情发生后不久,广州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的研究团队就率先发现了患者粪便和尿液存在感染性活毒,提示病毒存在粪/呼吸传播的可能性。这项发现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健委的高度重视,为接下来疫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的搭建,为广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奠定了基础。”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企业露锋芒

  无人车紧急送达救命呼吸机

  6月6日,一个紧急求救的消息从荔湾区白鹤洞街传来: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脑梗突发,急需呼吸机辅助治疗。然而,受街道封闭管理的影响,家人买的呼吸机无法第一时间送达。后来,在一辆无人驾驶小巴的协助下,呼吸机顺利运抵封控区。

  临危受命的无人驾驶小巴,由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6日当天,文远知行无人驾驶物资收集点共收到279次物资运送委托,一天内全部完成,包括为孕妇送安胎药、为断粮居民送食物、为聋哑夫妇送外卖……

  “全无人驾驶能把运送物资的任务办完办好!”文远知行工程资深副总裁钟华介绍,公司已投入两种自动驾驶车型,用于抗疫物资的配送。其中,无人驾驶小巴可以全程自动驾驶,不需要司机,这将大大节省人力物力,降低人员交叉感染风险。

  关键时刻堪当大任,并非一日之功。作为同时拥有中美两地无人驾驶测试许可的公司,文远知行早在2019年11月,就在黄埔区落地了中国首个全对外开放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服务。

  与文远知行同时为荔湾区隔离区域派送物资的,还有一支同样来自黄埔的“绿色车队”。

  5月28日起,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紧急调配8辆氢能冷链配送车,为封闭式管理的荔湾区中南街提供生活物资补给保障。这些氢能“菜篮子”冷链车每日运送6-8班次,可全天供应米面粮油副食品、饮料、水,以及25个品种的鲜蔬肉类。

  “氢能‘菜篮子’冷链车一次性加氢续航里程长,燃料加注时间短,且排放物无污染,全过程都十分环保。”雄川氢能副总经理李荣军介绍,目前,雄川氢能还承担了黄埔区实施的全球首批且规模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泥头车示范运营任务。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根据广州“十四五”规划,广州将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集聚,同时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以氢能产业为例,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元师表示,该区将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氢能产业高端园区、构建完善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推进氢能多领域应用示范引领等多个方面发力,内育外引,打造千亿级规模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

  创新生态结硕果

  隔离诊台一次性杀毒率超99%

  连夜进入荔湾区中心医院的院感防控设备中,包括一批医用隔离诊台。

  诊台前端设有一排U形出风口。诊台两侧的吸风装置将房间内的气体吸入,经诊台内系统处理,超99%的病毒将被消杀。同时,洁净气体从出风口持续排出,在医患之间形成一道无形气帘屏障,从而有效阻挡患者呼出的携带病原的飞沫及气溶胶。

  研制院感防控设备的想法,源自钟南山团队科研人员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的思考。酝酿筹备了17年,去年一月,院感防控设备取得了国家医疗器械的认证。

  谈及坎坷的研发历程,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周荣表示,这与启动资金、社会认同、认证资格等多个要素有关。

  “好在我们持续攻关,终于破除观念、现实的障碍,在疫情防控最紧要的前夕,把它生产了出来。”周荣坦言,尽管已在全国多地均有使用,也在业内临床广受好评,但院感防控的升级进化之路刚刚开启。

  比如,目前的院感防控消杀病毒率虽超99%,但仍无法达到100%。周荣谈到,一个区域内,病毒不是积累到一定量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哪怕只有一个活性病毒被吸入,人们就有可能患病。“因此,杀毒率在现阶段的基础上进步0.01%,就意味着科技的又一次飞跃。”

  院感防控设备是广州科技发展久久为功的缩影——

  2001年创办的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生物实验室耗材二十余年,如今已是科创板上市企业。疫情爆发至今,洁特生物共发出超低吸附吸头、自动吸头、病毒采样管等疫情相关耗材数十亿支。

  成立于2004年的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常年从事质谱仪器研发、制造工作。新冠疫情发生后,禾信仪器质谱技术快速研制的产品“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CMI-1600)”入选国家防疫急需医学装备目录。

  此外,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表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体系”、广东工业大学牵头完成的“高质高效医疗防护制品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同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均为院校发挥各自所长而取得的佳绩。

  “接下来,广州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华南、链接全球的科技力量提供坚强的‘硬科技’支撑。”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