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马可·波罗》9月意大利上演

  • 听全文
  • 2019-03-25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为中意友谊献上特殊礼物 近年“广州制造”文艺精品频频亮相国际舞台

《马可·波罗》演出阵容庞大。

此剧全中文演出。

演出剧照。

“希望你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校长雷亚莱和8名高中学生的回信中写道。近日,记者从广州大剧院了解到,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自制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将在今年9月赴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巡演,受邀为卡洛·费利切歌剧院2019~2020年演出季揭幕。今年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明年将迎来中意建交50周年,这是广州为中意友谊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剧目亮点

国际创作名家云集

力邀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滕执导、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作曲、当代中国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的韦锦编剧,并邀请到来自多国的实力歌唱家、60多人的合唱团、30多位群演和舞蹈演员、80多人的乐团编制组成近200人的庞大演出阵容。

首创中文演唱

全长168分钟的三幕歌剧,中外演员均用中文演唱,这在歌剧界也属首创。

国际媒体好评

去年五月国内首演,美国最古老的古典音乐杂志《Musical America》专门进行报道,英国《金融时报》更是给出四星好评。

“升级版”《马可·波罗》将调整故事的张弛和唱词

“马可·波罗为当年西方世界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歌剧《马可·波罗》的编剧韦锦说。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发祥地,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是历史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据史料记载,马可·波罗青年时经古丝绸之路前往中国,且居住了17年。根据他的口述见闻写成的《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激起欧洲民众对东方的无限向往。而以马可·波罗为原型的“升级版”《马可·波罗》今年将展开第二轮巡演,且将走出国门。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歌剧首次走出国门,便回到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她将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中意建交50周年。

3月22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第二次会议上,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卡洛·费利切歌剧院正式签署《马可·波罗》赴意演出的合作备忘录。“升级版”《马可·波罗》将在6月前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中国泉州进行演出;9月前往广州友好城市意大利热那亚,受邀为卡洛·费利切歌剧院2019~2020年演出季揭幕。

编剧韦锦希望,这部歌剧可以让意大利的观众感受到中国诗人想对世界说的话。目前,韦锦正打造《马可·波罗》“升级版”。“在去年首演后,许多专家给出不少意见。我想借此对整个剧本进一步完善,对故事的张弛和唱词做些调整。另外,‘升级版’还会增加男女主角的对唱、咏叹调,以及多重唱,使歌剧的艺术形式更加丰满。”据了解,“升级版”《马可·波罗》将会在今年巡演与观众见面。

中外合讲“中国故事”全中文演绎语言毫不违和

《马可·波罗》三幕歌剧全部由中文演唱,全长168分钟。歌剧通过深度演绎马可·波罗与他的父亲和叔父自海陆丝绸之路往返中国的传奇经历,再现宋末元初的风云际会、兴衰更替,以及围绕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而展开的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较量。

在创排上,《马可·波罗》云集了国际名家,力邀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滕执导、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作曲、当代中国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的韦锦编剧,并邀请到来自多国的实力歌唱家、60多人的合唱团、30多位群演和舞蹈演员、80多人的乐团编制组成近200人的庞大演出阵容。

《马可·波罗》里,中外演员均用中文演唱,这在歌剧界也属首创。这也使语言成为外国演员需要克服的障碍。饰演马可·波罗的意大利男高音彼得·洛达尔就曾表示“意大利语只有5个元音,中文还有很多辅音,这就多了好几倍的发音组合。”演出中,他的汉语念白不够标准,比如将“无归路”念成了“乌龟路”,对此,音乐评论家、歌剧学者王纪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歌剧很重视观众在戏剧层面的感受。男主角由一个外国人饰演,很契合当时的历史真实,当年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学的汉语,一定是南腔北调的。所以,他走腔走得恰到好处,观众很入戏,根本不会产生任何违和感。”

韦锦告诉记者,在这部歌剧里,他把马可·波罗以全新的形象塑造出来。“马可·波罗在歌剧里同时具备东西文明和南北冲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两个身份,把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同时他也塑造了一个东方女子“传云”作为东方美的象征,代表了创作者对和平、对美的理解,她所体现的矛盾,和过去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一定区别。“这种全新的塑造,对中意两国,对东西方文明价值的共建和互通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广州大剧院首部原创歌剧“八年磨一剑”

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提出制作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的规划设想,获得了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积极响应,使制作最终落户广州,并以广州大剧院为创作基地,这也是广州大剧院的首部原创歌剧。

广州大剧院开业前,广州没有特别成熟的场地能看到实景歌剧,广州大剧院从2010年开业引进的歌剧《图兰朵》到去年首演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可谓“八年磨一剑”。“从最开始的原版引进到联合制作,到去年的《马可·波罗》终于是我们自己完全的原创制作,这说明我们已具备制作歌剧的经验水平。”广州大剧院总经理助理、歌剧《马可·波罗》执行制作人陈睿表示。

去年4月,广州日报刊登了《要跨越多少难关,才能成就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的报道。陈睿回忆当时看到报道时“想泪奔”,“作为执行制作人,每一步我都在跟,中间需要跨越重重难关,解决各种问题,比如主创主演团队中间会有文化冲突,沟通协调确实不容易。”她说。

《马可·波罗》能成功,陈睿认为离不开政府支持。“从国家层面,‘丝盟’提出了倡议。广州市政府也给了我们相当大的支持,广州市政府以非常开放包容的态度支持这个剧目的创作,给我们开了很多绿灯。”

去年5月,《马可·波罗》被列入广州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在广州大剧院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轮演出,平均上座率超90%,引发世界各地高度关注。美国最古老的古典音乐杂志《Musical America》专门进行报道,英国《金融时报》更是给出四星好评。

该剧导演卡斯帕·霍尔滕表示,在这部歌剧中,汇聚了众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它能跨越语言藩篱、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广州能有如此远见组织筹备这样一部作品其实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王纪宴认为广州大剧院打造《马可·波罗》有标杆意义的。他表示,“一部歌剧能否不断上演、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广州大剧院首次涉足原创歌剧,就催生出这样一部作品,一举成功,实在难得。”

《马可·波罗》即将去意大利,在新的高度接受国际层面的检验。在广州诞生一部这样的歌剧,对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也是一次提升。“歌剧对城市文化提升的作用,不是别的艺术门类能够替代的。”王纪宴说。

“广州制造”文艺精品在国际舞台上演“广州时刻”

文艺精品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更是城市文化实力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广州不断提升链接全球高端文化资源、汇聚全球文化精英,在文艺创作上也努力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文化,以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不仅《图兰朵》《茶花女》等西方经典剧目纷至沓来,也能打造出《马可·波罗》这样中西交融、符合国际审美的高水准原创精品。

穗产文艺精品在国际高端舞台上演“广州时刻”,《马可·波罗》并不是首例。去年,广州本土创作话剧《邯郸记》在英国伦敦哈克尼帝国剧院首次上演,三场演出上座率均达90%,观众反响热烈。根据广东扶贫事业的“广州典型”郭建南事迹改编的电影《南哥》去年在戛纳展映,赢得世界数十个国家电影发行方的关注。

据悉,此次《马可·波罗》去意大利演出,依然会用中文演绎。陈睿表示:“一开始我们就有考虑,意大利人听歌剧习以为常,听意大利语或者别的外语唱的都比较多,但是可能听以中文唱的歌剧还比较少。况且,德国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也是从中文台词里寻找欧洲的旋律,用别的语言去唱自然会损失很多韵味。用中文演唱也是凸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