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到博物馆里看秀成广州文化亮点

  • 听全文
  • 2020-01-10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2020年第一天,几百名孩子和大人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二楼的多功能厅里看了一场木偶戏。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将杖头、布袋、提线、皮影等传统木偶形式一一展示,喷火、射箭、翻跟头……演员们玩得很开心,观众们看得也很欢乐。

  元旦前后,一连串的演出活动走出它们惯常出现的剧场,走进博物馆、图书馆。习惯了和文物、图书打交道的工作人员,现在在飞快地学着协调舞台、灯光、布景、音乐……在这个“跨界”成为主流的时代里,这些曾经高冷的文化空间变得越来越身段柔软,越来越笑意盈盈。

“2020民族乐团新年音乐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

  “跨界”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去年12月29日,“2020民族乐团新年音乐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二楼多功能厅举行。这是艺博院办的第一个新年音乐会,其实本来选择的场所是中央庭院。大家原本很期待这场音乐与美术和建筑的碰撞,但活动前夕,因为天气预告可能有雨,临时改到室内。馆方特意打开厅门,让进不了场的观众也可以欣赏到音乐演出。了解到这一情况,在正式演出结束之后,广州民族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陈葆坤宣布,为这些热情的观众临时加演曲目。他动情地表示:非常感谢大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厚爱和支持,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新年快乐!

  广州艺术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已不仅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形态将更加多元化,与不同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激发博物馆的活力,广州艺术博物院特邀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艺术融入当代生活。

歌手在广州博物馆的“镇海楼诗会”上献唱。

  正在改变的还有广州博物馆。去年12月28日晚,“青年中国诵·花城诗语时”镇海楼2020新年诗会在镇海楼广场举行。这是广州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首场新年诗会,是广州博物馆携手本土媒体打造博物馆品牌活动的首次尝试。诗会以青年人为主要对象,以诗言志,以词传情,以诵明理。当晚的演出以《诗之韵》《花之城》《春之声》三大主题篇章来展现广州千年古城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节目在以往的朗诵、舞蹈、诗词小品的演出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了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19世纪的外销通草画、广州解放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以海上丝绸之路、广州革命历史、广州博物馆90年历程为线,呈现了一场独特的诗歌与文物的对话。

  用灯光和歌舞填充无边的夜色

  记者发现,随着夜间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活动开始选择夜间进行,不少活动都颇具看点。

  去年9月20日晚,“广州织绣”非遗服装秀以20套反映广州织绣历史传承与创新突破的华服把“匠心神巧——广作特展”的开幕式推向高潮,这也是镇海楼夜间开放以来的首次大秀,把传统非遗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从璎珞垂旒、蟒袍霞帔到娟娟风雅的旗袍、绮丽炫目的现代礼服,展现百年舞台服饰和织绣技术的演变。针法变幻、构图奇巧、色泽华丽的霓裳,与夜阑华灯映衬下的600年古楼交相辉映。

粤剧演员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粤匠神工——广作家具特展”开幕式上表演。

  广东省博物馆在去年11月22日晚举行的“粤匠神工——广作家具特展”也是一场盛大的现场秀。在这个200多人出席的开幕仪式上,当炫彩的灯光、优美的服饰、“跨界”的粤曲表演在宏大的中庭亮相,让人仿若身处电影节的现场。

  去年11月11日,“百年帅府原创情景组歌(歌剧)”在大元帅府前举行。这场演出以北楼西面外墙为背景,充分利用三层回廊的空间,配以投射在文物建筑上的专业的灯光舞台效果,令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帅府还特邀优秀创作团队创作了12首原创歌曲,从“天下为公”到“百年帅府”,再到“海珠那么美”,夜色中,大元帅府旧址两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在鳞次栉比的都市高楼群中显得分外典雅。

  纵观世界许多城市,博物馆的夜间活动往往成为城市品牌。1997年,柏林举办了第一个“博物馆长夜”,紧随其后,法国在1999年举办了这一活动。自此,博物馆长夜风靡欧洲,游客络绎不绝。广州的博物馆夜间开放,引入灯光和歌舞,填充无边的夜色,也是一种颇具新意的探索。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在广州艺术博物院表演木偶戏。

  “博物馆热”引发跨界

  一切产业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势”的形成。

  当下博物馆空间功能的拓展,越来越吊起观众的胃口。有关这方面的尝试,起步却是磕磕绊绊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曾经在2005年于夜间举行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闭幕式,广州博物馆曾经在夜间举行过某国际品牌的珠宝展示活动以及在镇海楼前放映过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第一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十多年前就尝试过结合汉服秀和“南越王宴”做推广。但这些要么是非公众性的活动,要么受天气、传播等因素限制,大众参与度并不高,影响力也有限。

  如今乍一看,似乎“跨界”这个并不复杂的主意使很多文化机构增添了活力。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博物馆音乐会、现场秀的兴起,与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转型和服务观念变化关系密切。正是由于公众强劲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越来越不容易得到满足,机构才开始逐渐从原有较为单一的服务,变为提供更多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对形式设计的多样化要求,使得公共文化机构和场所必须重新定义和规划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反过来又带来了活动设计的更多可能性。所以,无论是欧洲的“博物馆长夜”,还是中国国内方兴未艾的“夜游博物馆”“博物馆音乐会”,都是对“博物馆热”“公共空间热”的共振。

  记者近日采访了广州本地几家博物馆的负责人,他们都表示音乐会等现场活动非常受大众欢迎,对博物馆的品牌塑造很有好处,合作方也乐于继续支持,但从博物馆的角度考虑,安保、工作量的增加、公益与商业的矛盾等现实因素仍需要协调和平衡。

  此外,这些热闹的活动也并非所有的博物馆都有条件举办。不过多位负责人都表示,进一步敞开大门必然是博物馆发展的大潮流,而具体的形式设计、服务提升和政策制定也得跟上。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