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
“谢谢你们,你们送的东西,都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家住从化区良口镇北溪村的钟婆婆握着志愿者的手,哽咽地说。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从化区的志愿者们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既是“宣传员”“排查员”,又是“值班员”“送货员”……从城市到乡村,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街头这抹耀眼的亮黄色已成为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最抢眼的一道风景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先要把人动员起来、聚集起来、团结起来。”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集结更多的志愿者,探索出一条文明实践新路径?4月21日,在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揭牌仪式在从化区民政局举行,这是广州市民政系统首个挂牌成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从化区民政局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个平台,推动民政系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揭牌的同时,从化区还正式推出“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让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再升一级。这也是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出的首项志愿服务举措,引导广大志愿者投身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去,在实践中汇聚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正能量。
多种服务形式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去年年底,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广州:融媒体中心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报道了从化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群众提供各种特色精准服务的经验。
作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部署启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试点区,自2018年6月以来,从化区共成立了352个志愿服务小组,登记在册志愿者达29030多人,开展活动3908多场,参与人数达24万多人次。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现在,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建立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实践体现。”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会通过落实各种民政工作、宣传民政政策和党建引领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前,从化区民政局便组织辖区内社工、志愿者为广大群众提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
吕田镇革命老区三村村是从化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从街口到三村村,坐公交车需要转2趟车,约2个小时路程。然而,偏远并不意味着村民就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消毒物资和出门需要用到的防疫物资,都是他们最缺的。”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说,志愿者多次来到从化这个偏远的山村。“大家都是普通的从化街坊,只是因为想做一点事,所以再远也愿意来。”该负责人表示,当地的留守和困难儿童再次见到熟悉的志愿者哥哥姐姐,非常开心。之前,志愿者曾多次上门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困难群众送上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捐赠的一次性防护口罩、免洗洗手液、牛奶、米粉以及志愿者自发捐赠的书包等防疫物资和学习、生活用品。
在良口镇的一个偏远山村——北溪村,志愿者也上门为留守困境儿童、困难群众赠送防疫用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而在此次探访中,志愿者深深意识到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刻不容缓!为此,他们发出“一起来,为从化山区留守困境儿童筑起爱的防疫墙”志愿者招募信息,并举办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之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志愿者培训活动。通过邀请专家、网上课程直播方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当天网上观看直播人数达84000人,为日后开展的心理疏导志愿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大家都在群里讨论可以为因疫情滞留在从化区的湖北籍旅客做些什么。”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回忆,早前在从化区融媒体中心平台得知从化有定点酒店后,志愿者微信群就炸开了锅,计划要为20多名湖北籍旅客送温暖。
当志愿者提着一袋袋防疫用品、一箱箱牛奶走进酒店时,湖北籍旅客早已在大堂等候。“从化人民很热情!感谢你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回去后我们要把美丽的从化介绍给家乡人,让更多人来从化旅游!”70多岁的黄伯开心地对志愿者说。因新冠肺炎疫情滞留在从化的他们,已经在定点酒店住了一个多月,有的旅客有所焦虑不安,还担心身在武汉的其他家人。志愿者通过与他们聊天,帮助他们纾解焦虑情绪,并告诉他们,遇到困难,尽管找志愿者,志愿者都会尽力协助解决!
群众在哪里,志愿者就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在哪里。志愿者的爱心服务,市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形成“雁群效应”,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深入人心。
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困难群众微心愿 让志愿服务再升级
最近,家住江埔街的小郭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想要一个篮球。”小郭小声地说,但这个小小的愿望对他来说却并不容易实现。小郭的父亲在12年前已经去世,家里全靠妈妈一个人支撑。热爱篮球的他一直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篮球,但家里的生活条件让他不忍向妈妈提出。得知小郭的心愿,江埔街的社工在“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试运行期间,为他发起了“想要一个篮球”的心愿。该心愿在“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上发布后,爱心人士已认领,并为小郭实现。
同样家住江埔街的离异低保户谭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读初中,小女儿因智力残疾无法自理,需一直随身照顾。因此,谭先生无法正常工作,家庭收入低,很多家庭所需小家电也无力购置或换新。谭先生希望有一个电饭煲,这样他在带领小女儿做康复训练时,大女儿放学回家后也能吃上一口热饭。目前,该心愿已通过审核,并发布在“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上。
一个篮球、一个电饭煲,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并不是难事,但对于一些困境家庭来说并不容易。“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是一个采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困难群众微心愿的平台。该平台将被打造成为“互联网+慈善+志愿+N”的启航模式,形成社会互助自助网络。主要通过深入城乡社区收集逆境群体(贫困户、贫困家庭、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的烦心事、揪心事。平台收到心愿后会派志愿者前往核实调查,核实后将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微心愿”,志愿者也将协助“如愿”。除覆盖所有困难和特殊群体外,平台还覆盖了从化区60万人群,受益人数预计达到15万。
中华志愿者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刘红尘表示,从化区启动“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通过社会互助自助网络信息来完成“微心愿”,这不仅在广东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是创新之举。“目前这个平台是1.0版本,可能年底还会出现2.0、3.0的升级版。我们希望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惠及从化,还能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为全国的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刘红尘说。
当天,中华志愿者协会基金部联合培训部现场为“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爱心物资。
现在,从城市到乡村,从田间到社区,一项项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从化区民政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启动也让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再升一级。“只有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向,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共建共享,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从化开花结果。”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