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文件 > 其他文件

增城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2-11-22
  • 来源:增城区
  • 分享到
  • -

增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10年3月10日

增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陈真权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落保健康增长、促科学发展,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57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高于预期目标1.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6%,增速高于预期目标3.36个百分点;

——工业总产值126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6%,增速高于预期目标3.26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7%,增速高于预期目标11.87个百分点;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8.41%4.43%、12.3%和17.18%,外贸出口增幅高于全国、省和广州市水平,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一)应对危机促发展,经济逆势而上

积极化危为机,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全市进一步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觉行动,确立用5年时间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实施了保增长、扩投资、促消费、谋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强大动力,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和广州市平均水平,增幅位居全国10强县(市)和广州12区(市)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协同增长,三次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调整为6.68:62.47:30.85。(1)先进制造业保持主导作用。博创机械、江河幕墙等一批近年落户的工业企业成为重要增长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9.5%。支柱产业逆势做强,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和纺织服装分别增长13.7%、12.38%和40.15%。园区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壮大,广东增城工业园区和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的产值分别增长22.61%和21.79%。(2)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新引进了南方电网特高压国家实验检测中心等40多个优质项目,项目总投资270亿元。南部生产性综合配套服务项目、中部居住产业项目和北部旅游配套项目加紧建设,房地产、生态旅游、饮食娱乐购物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增长64.1%和59.07%,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28.6%和151.48%。(3)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开展了“增城十宝”评选活动,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完成农业总产值67.18亿元,增长7.1%。农业集约化加快推进,全市依法流转土地12.6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2.8%。

(二)实施核心开发,科学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两城两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广州东部国际商务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规划国际咨询和城市规划方案国际竞赛,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广州增城国际旅游度假城初步达成与战略开发者的合作开发意向,荔湖湿地公园首期工程竣工开放使用,新城市中心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广东增城工业园区争取升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顺利开展,核心区土地征用和园区主干道路建设加紧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北部生态产业示范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批星级酒店和农家旅馆建成投入运营,小楼、正果、派潭镇税收分别增长54.7%、26.3%和26.6%。

道路交通系统改善,镇街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1)地铁轨道交通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和推动新塘的穗莞深城际轨道、广州地铁13号线2012年建成通车,并在新塘形成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广州地铁16号线2015年建成通车,广惠汕高速铁路计划设站荔城,有力推进了市区和南部地区与穗莞深发达城市的发展联系。(2)高快速路建设加快推进。增莞深高速全线开通,完成了广汕公路增城段20公里升级改造工程,增强了广州对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广河、增从高速全面动工建设,北部山区的道路交通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3)完成了增派、荔三等市域主干道路改造和收费站“四站合一”,道路交通得到系统性改善。

(三)抓整治优环境,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区域公园化战略深入实施。率先建成了100多公里自行车健身绿道,增派、增正旅游大道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加快建设,修建了增江画廊、莲塘春色等一批生态景点,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9.74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55.38%。投入14.8亿元扩建新建6个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启动建设75条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加强了河涌整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产业生态化稳步推进。全部关停粘土砖瓦陶企业97家,盘活存量土地6633亩,为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75%,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1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进一步减少。

(四)统筹城乡取得新进展,和谐社会稳步推进

成功创建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乡协调发展有序推进。(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年用于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和公共事业的财政支出分别增长107.99%、67.95%、32.08%和76.64%。全市1.5万符合条件人员享受住房补贴,新建成763套政府保障性住房并即将投入使用。近11万学生享受“两免”义务教育。全年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8613人,实现转移农民就业16315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线,提高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9.6%。(2)城市服务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亚运场馆及配套工程加快建设,科技文化博物馆、增城歌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紧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大楼、新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重点教育工程和中心镇医院建设改造工程加紧推进,中山大学博济医院综合大楼启用。(3)新农村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一清二控三规四拆五建”,完成282条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明星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加紧建设,罗岗村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功能和集聚辐射功能不强,城市功能布局亟待优化等等。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为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工作目标,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原口径)增长13%(按新口径增长19%);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

——工业总产值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

——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持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以内。(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突出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培育计划,加强财政对低碳经济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存量提升和增量引优。重点是壮大汽车摩托车支柱产业,全力抓好广汽本田增城工厂第二条生产线、广本发动机、广汽SP件物流生产配送中心等落户项目的动工建设,着力促进摩托车整车产能提升和配套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南方电网特高压国家实验检测中心等高端项目建设投产,力争省工业研究院等在谈项目落户。

大力提升高端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创造条件推动华强集团、岭南集团、南方健康产业城等在谈项目尽快落户,力促普洛斯仓储物流、东华商业城、侨建商业城等现代商贸项目动工建设,督促白水寨会议中心、西境星级酒店等旅游配套项目尽快建设运营,消化房地产存量,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优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进一步鼓励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依托“增城十宝”壮大农业生产基地,继续扶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五好”农业不断做大做强。

(二)深化建设功能核心区,全力推进“两城两区”开发建设

围绕核心区域功能定位,高标准推进“两城两区”建设,力争年内形成大开发格局。(1)增城市区国际旅游度假城加快完善主干道路网建设,加紧落实与战略开发者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增江画廊、万亩荔湖湿地和主题游乐区建设,建设好明星和罗岗新型农民社区试点。(2)广州东部国际商务城尽快完成商务策划和概念规划方案编制,做好商务城启动区的拆迁、征地工作,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道路、网管、绿化、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3)广东增城工业园区继续做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申报工作,按照国家级创新型生态化示范性园区的要求,进一步编制完善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抓好优质项目的引进。(4)北部生态产业示范区加快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继续大力推进核心景区景点建设,加快锦绣香江温泉酒店、蒙花布酒店等会议休闲配套项目的落户建设,谋划发展科教产业和高端房地产业。

(三)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建设宜居城乡

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广州地铁13号线、16号线、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惠汕高速铁路、广州近郊列车等轨道交通以及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中心的规划建设,配合推进好增从、广河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107国道新塘段改线工程等一批重点市域道路改造工程。继续加强污水治理、能源保障、通讯及信息化、水利和防灾减灾工程、公共服务及市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着力提高发展承载能力。

加快中心镇建设。荔城、增江中心城区加强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新城区的道路交通网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新塘、石滩围绕打造广惠、广园东高快速路经济板块,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具有专业化、特色化的卫星城。中新、朱村围绕打造广汕城市快线经济板块,全面对接中新知识城和市区,改造旧镇墟,建设新城区。北部三镇围绕打造广河、增从高速公路经济板块,推进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产业集聚。

加强城乡绿道网建设。深化实施公园化战略,以新塘至派潭生态景观林带和增江画廊为基础,以荔城至派潭健身自行车道为重点,以区域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出入口为连接,以城乡生态村为节点,全面抓紧以广汕、荔新、增白和增正等公路沿线为主干的景观大道、以自行车道为主线的休闲健身道和以增江河为主轴的增江画廊旅游观景道等三条城乡绿道网建设。

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初溪水利枢纽至正果湖心岛一河两岸水环境、水景观工程建设,按计划完成6个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75条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二龙河、西福河、水南涌等河涌的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棠厦垃圾填埋场整治工程,启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

(四)全力建设民生工程,创建幸福和谐增城

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规划,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落实“两优工程”,实施增城籍高中阶段学生免费教育,推进普惠化均衡化义务教育。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抓好科技文化博物馆、增城歌剧院等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加快形成文化艺术中心区。抓紧编制城乡卫生发展规划,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创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市,完善推荐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加快推进中心镇医院和农村卫生站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维护全市人民群众健康。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快建立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管理、可转换衔接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五)坚持先行先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机制体制创新,推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心镇执法体制改革、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二是抓好闲置土地处置和“三旧”改造试点,新征、盘活、储备一批建设用地,重点抓好新城市中心、广州东部国际商务城、工业园区、中新知识城等项目附近的土地整合征用,加大城乡拆迁安置力度,变拆迁户为“拆迁富”。三是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加快城乡规划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衔接、空间统一的规划体系,抓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建立体现“增城模式”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增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doc

文章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