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区政府正式印发《白云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标志着我区环境执法重心下移,打通环境保护“最后一公里”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根据《工作方案》,我区以镇街为基本单元,共划分为22个区级网格。在区级网格的基础上,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划分若干镇街级网格,并结合村级工业企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将监管责任延伸到行政村(居)及自然村小组,对网格进一步细分,建立扁平化的村(居)整治网格,逐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
网格化管理破解基层环境监察难
“散、小、乱”的工业、农业污染源,被视为我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创建工作的“拦路虎”,不仅是政府重点整治的对象,也是群众反映强烈、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以往,我区环境监察工作几乎都由区环保局环境监察执法大队负责,面临较大压力。
该执法大队负责人介绍,目前只有四个镇设有环安办,18个街道均没有设立环保线口的办公室。这样的监管机制给我区环保执法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如街道发现了环境违法行为不能直接处理,需要上报区环保局,由区环保局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前往执法,“我区行政区域广阔,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耗费不少时间,有可能出现不能马上制止违法行为的现象。”
为了破解基层环境监管难题,我区结合环境监管工作实际,以及当前“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创建,制定并印发了《工作方案》,全面铺开了我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以实现环境执法重心下移,打通环境保护工作“最后一公里”。
区级网格下设镇街网格细化监管
根据《工作方案》,我区将按照“全覆盖、明情况、抓重点、落责任、强监管”的工作目标,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逐步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
具体而言,我区将以镇街为基本单元,划分为22个区级网格,每个网格形成封闭的区域。在区级网格基础上,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个镇街级网格,并结合村级工业企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将监管责任延伸到行政村(居)及自然村小组,对网格进一步细分,建立扁平化的村(居)整治网格。通过细化监管范围,尽快建立起监管到位、执法有力的环境监管网络。
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落实监管责任,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环境权益,推动环境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目标转变。
环保部门+属地镇街全面查处整治
我区在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对环保部门及属地镇街职责进行了划分。
据了解,环境监管网格按区、镇街两级属地管理、逐级落实。区环保局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属地镇街则要牵头整治辖区内的“散、小、乱”工业、农业污染源;加强环保巡查频次,通过停水、停电、安全生产查封等方式,及时制止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违法排污行为;协助区环保局开展执法检查;结合环境整治网格,按村(居)、自然村小组分级管理、逐级落实。
同时,各级网格要把所有重点污染企业均纳入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重点监管国控污染源、省控污染源和其他纳入重点监管的工业企业。对辖内“散、小、乱”污染源,均应纳入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重点整治产生及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此外,监管网格还要根据污染源的排污现状、环保守法、环境风险等情况,分类实施差别化环境监管。根据“清理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强化监管一批”的原则,动态更新企业淘汰清单、监管清单、准入清单,全面开展“散、小、乱”污染源整治,引导村社工业、农业逐步实现环保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