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黄埔区

黄埔“新基建”实施方案公布 将投资超1000亿元打造数字经济新样板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2-03-09
来源:黄埔区

1.png

  黄埔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图为建设中的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项目。 刘丽慧 摄

2.png

生物岛实验室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是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日前,《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3年)》(下称“实施方案”)正式公布实施。

  实施方案提出,该区将优先保障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资金、用地、用电、用能、人才等要素资源。鼓励银行以“投贷联动”“专项债+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并引进民间资金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留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用地空间,在用地条件中明确5G基站建设和用电配套需求。

  实施方案提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牵引,强化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交通、能源、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为该区建设万亿产业“集群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提供强大基础支撑。到2023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内一流水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

  夯实数字经济基础

  实施方案提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5G、千兆光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未来网络等新型网络为核心,加快构建适应生产环境和生产需要的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打造国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5G网络方面,扩大5G基站建设规模,到2023年全区争取建成6300个5G基站,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以及商业区等重点区域实现连片优良覆盖。在知识城、生物岛等重点区域探索多功能智慧灯杆试点项目,同时开展5G应用示范试点建设,建设“5G+智能制造”“5G+智慧交通”等应用产业园。

  在知识城扩大千兆光网覆盖面,推进千兆光纤进园区、进工厂,2023年实现主要城区XGPON全覆盖,推动知识城国际出入口成为广州通往全球的主干道。此外,该区积极推进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建设,持续加大NB-IoT(窄带物联网)建设覆盖范围,支持开展园区智慧化管控,实现园区各个系统集中化管理。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该区聚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重点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在汽车、电子、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重点行业建设运营一批标识解析二级及以下其他服务节点,到2023年建成4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标识解析注册量超过70亿。

  同时,联合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中心,发展壮大一批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支持关键业务环节开发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在未来网络建设方面,该区支持海格通信北斗产业园建设,加大在北斗导航智能芯片、高精度定位智能终端产品、室内外无缝定位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加强北斗卫星模拟源、功能模块及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太赫兹通信技术,建成全国首个太赫兹通信应用示范区。

  打造创新基础设施集群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持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高质量建设重大战略创新平台集群,持续打响“黄埔实验室”品牌,加快先进算力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设施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施方案提出,该区推动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聚焦信息与智能科学、材料工程、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高端传感器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节点。同时加快推进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慧眼大设施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组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呼吸疾病领域广州实验室,支持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设立国家实验室或其分支机构。

  实施方案提出,该区依托中科院系大院大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技术供给平台。筹建黄埔大学,吸引国内知名高校在黄埔设立一流学院或重点实验室。推动超高清视频、机器人、轻量化高分子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CPS离散制造数字化等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到2023年,新建25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和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

  黄埔加大力度建设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实施方案提出,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为核心载体,推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院、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突破类脑智能、智能互联与大数据关键技术。支持和培育区块链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打造区块链产业发展生态。

  推动传统基建智能升级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计体系

  近年来,黄埔区推动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深度融合,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增强对交通、物流等传统基建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改造,构建标准兼容、协同融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将加大力度建设黄埔交通大脑,实现智能公交的可感知、可运营、可管理。到2022年底建成实现公共交通数字出行的一张网、一码通、一票通,构建一站式“支付+出行+生活”新生态。支持在鱼珠片区开展车联网直连通信频段试运营,探索车联网发展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结合5G商用,深化推进科学城5G智能公交测试基地及智慧公交产业园、生物岛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岛建设。推动黄埔老港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鼓励广州港、黄埔新港实现码头智能理货、智能巡检、设备远程控制、实时定位等5G应用示范落地。

  在能源设施方面,该区在知识城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全国首个花瓣式智能电网。推进智慧充电桩建设,打造“如约充电”等网络平台,至2022年底,中心城区等公用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全区充换电设施数量突破5000个,充换电站点突破400个,充换电服务能力达到25万千瓦。

  该区聚焦电商、视频直播等领域,支持汽车、食品、生物医药等骨干企业整合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资源。打造广州黄埔全球中心仓、保税全球维修中心、保税研发中心、文化艺术品保税交易展示中心,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此外,该区积极打造智慧农业,探索建立无人作业农场,开展基于5G网络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农用无人机植保、农用装备实时互联等应用示范;推进智慧水产养殖,普及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推广“直播电商+扶贫助农”新模式,加快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和农企征信平台建设。

  布局新基建四大区域

  排项目120个

  “新基建”,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热词,其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核心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工业互联网、5G等“新基建”重点领域,已呈现布局早、发展快、基础好的良好势头。

  目前,该区正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区域定位和资源优势,谋划布局“新基建四大区域”,即:鱼珠片区规划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科学城创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知识城构建通信网络国际数字枢纽;生物岛建设生物安全智慧岛。四大区域共谋划铺排了七大体系120个“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

  为此,该区早在2020年率先推出“新基建10条”,在资金、人才、技术、制度创新等方面对“新基建”给予支持,重奖制造业数字化。据悉,这是全国首个区县级“新基建”产业政策,将有力推动该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样板。
据悉,“新基建10条”有四大亮点:

  ——重奖“新基建”高端项目和人才。对新引进的全球顶尖数字技术企业,最高按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分阶段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5亿元。

  ——强化“新基建”底层技术支撑。“新基建10条”提出,3年投入1亿元,培育一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CPU芯片、AI芯片、流版签软件、网络安全软硬件领军企业,构建完备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争创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

  ——发展“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10条”鼓励发展电子竞技、数字医疗、空中互联网、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比如遴选正式上线运营且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电竞游戏软件项目,按其软件开发投资额最高给予1200万元资助。

  ——探索“新基建”制度创新。该区注重通过制度创新给予“软”保障,明晰数据产权,鼓励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安全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数据逐步开放,加强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同时,鼓励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对主导(含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的企业单位,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奖励。

  “‘新基建’立足于科技端,其所带来的制造技术创新,将重塑制造型企业从设计到售后服务的整体价值链,势必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广州开发区政研室主任李耀尧说。

  据悉,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制造业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8%,位居全国前列。

相关附件
相关内容
政府网站找错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