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 > 旅游推荐

陈寅恪故居

  • 2018-11-26
  • 来源:互联网
  • 分享到
  • -

陈寅恪故居

景点介绍

  在中山大学东南面,密茂的树丛中,散落着几座独立小房子。其中一间门外有白色小路。据记载,一位老人经常一手拄着黄藤手扙,一手摸着楼梯扶手,独自一人慢慢下楼,到楼下门外的白色小路上来回走动……这是六十多年前的景象了,走在小路上的老人是学术大家陈寅恪。

  1949年1 月16日,陈寅恪在海上航行三日三夜,至珠江虎门附近再进黄埔港,在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北门码头上岸,抬头看见的是大红花和榕树。南方独有的两种花木,至今仍然飞扬地守护着中山大学,守护着陈寅恪住过的这幢房子。因为战乱,早年的陈寅恪颠沛流离。1938年还逃难来过香港,在罗便臣道,福佬村道,太子道和山林道住过。有年在香港大学暂代历史课四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受聘中山大学。那儿环境清幽,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归宿。可惜右眼视网膜脱落,令他的生活有点麻烦。房子门前的白色小路就是为了方便他而刻意扫上的。十三岁便赴日留学的陈寅恪,极早便显现学术才能。日本之后再到德国柏林读语言文学。瑞士和法国都有他的求学足迹。通晓多国语文不在话下,兼且博文强记。晚年彻底失明后,他要靠助手帮忙记录教案及治学心得,文章出自何经何典,都凭他记忆口述。

  故居内有一个书架,放满其他学者研究陈寅恪的著作。一个学者必然有过人的贡献,才值得这么多后人研究。陈寅恪的治学强项是历史,强调要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所谓「在历史中求识」。因此他会开课讲述历代兴亡的原因,中国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历代典章制度的嬗变等等。学术界称陈寅恪为「教授中的教授」,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授课之余,陈寅恪还不停著述。不仅着眼大历史,向来不入史册的人物,他也有兴趣研究。洋洋洒洒一书四册的《柳如是别传》,正是在中大故居写就。据他三位女儿在《也同欢乐也同愁》的回忆,她们的父亲「工作归来,仍会伏案至深夜」。陈寅恪为什么要长时间伏案?因为他坚持「即使每年开同一课程,内容必须更新」。陈寅恪孜孜不倦,终身追寻学问。幻想中他的故居应该处处是藏书,事实不然。让知识分子特别难过的文化大革命,他经历了,被扫出门,迫迁至西南区的平房。1969年10月病逝。人的命运尚且如此,书籍的去留,谁又有力量来维护?

  故居内的文字介绍并不详尽。大概是官方还未对陈寅恪做出正确评价。多年前故居还不开放,大家只能在窗前探看。房子建于上世纪初,红砖绿瓦,两层高,门窗特多,前后皆有走廊,光猛通爽,放眼是树木。居住的条件还算可以。起码有一个很大的书房。

  近年故居开放让公众参观,室内没留下什么,最有人气是一张破旧的藤椅,是否真是陈家遗物还得存疑。几张他和太太及助手的合照,在近年出版的书籍中也常常出现。比较有趣的是二楼走廊堆放了十多张有小桌面的椅子,陈寅恪晚年就在这里上课。今年三月,门前的草坪上竖立了一个铜像,似乎是故居最值得一看的展品。铜像以陈寅恪一张1959年的照片为原型,神情很舒坦。把铜像安放在草坪,中山大学解释是陈寅恪生前常坐在此;置放在室外也让陈寅恪得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故居所以好看,是因为从房子的家居陈设,我们看到曾经在房子里生活的人的喜好和品味。从喜好,又可再推演他的思想。陈寅恪故居实在太简朴了,彷彿他的世界跟物质完全没有关系。可能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能轻松上路,攀越知识阶梯。陈寅恪认为自己应该可写一部蒙古史,只是人生苦短。精神境界极高的陈寅恪,到底有世俗的一面,他女儿说父亲最喜欢吃西餐,偶而会相约姪儿陈封怀到沙面吃西餐。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内东北区309号2楼   

 

景点详情

名称 陈寅恪故居
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内东北区309号2楼
景区类别 历史文化
所属地区 海珠区
开放时间
门票价格
景点网址
可否受理公园IC卡
联系电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