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部门工作总结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安排

  • 2018-02-01
  • 来源:本网
  • 分享到
  • -

一、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以来,我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扎实推进“攻城拔寨”重点城建项目实施,抓好城市环境品质化提升,推动建筑业稳步发展。同时,围绕“住有所居”目标,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坚持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探索和培育租赁市场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得到了稳步推进。

(一)全面加强住房工作,保障“住有所居、住能安居”

1.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新开工5772套,基本建成16274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全面兑现我市的“十件民生实事”。加大保障房供应力度,全年推出保障房3.1万套,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动态化应保尽保,2.6万名新就业无房职工首次纳入保障、当年分配到位。坚持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正式实施《广州市新就业无房职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办法》,修订《来穗务工人员申请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试行)》,研究制定《广州市人才公寓管理办法》,支持我市人才发展战略,实现了住房保障从“保基本,保民生”向“促发展”并重的转变。

2.坚决稳定房地产市场。坚决贯彻中央调控部署,连续出台系列政策增强调控力度,会同相关部门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加强金融信贷管理,打击投机需求、稳定社会预期。加强市场联合监管和巡查,全年检查1860次、903个楼盘,严厉打击捆绑销售、价外加价等违规行为。房地产市场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没有大起大落。

3.探索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2017年,我市先后成为全国住房租赁试点城市和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城市。为培育发展我市的住房租赁市场,我委牵头制定了工作方案,创新提出保障租赁权益、增加租赁市场供应、壮大现代租赁产业等16条重大举措。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租赁市场发展,制定了《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广州市租赁住房标准》等系列文件,开发全国示范的“阳光租房”信息化平台,指导成立了广州市房地产租赁协会,组建了3家国有企业租赁公司,促进政银企合作,推动了租赁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4.抓好既有房屋和物业管理。规范和完善市直管房租赁管理,积极推进经营性直管房公开招租,出台规范文件,开发数据登记平台,编制完成我市历史建筑修缮图则,做好“四标四实”工作。统筹全市房屋安全工作,推进房屋安全普查,加强危房排危、房屋应急抢险救援等工作。完成农村泥砖房和危房改造三年行动工作计划,共改造2.28万户。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启动《广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立法,开发上线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构建物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矛盾调解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宜居社区建设,推荐了108个宜居社区。

(二)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

1.全面推进市政路桥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攻城拔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统一部署,做好重大城建项目推进。围绕构建重要交通枢纽的集疏运体系、完善重点城市功能区路网配套以及支撑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加大市政路桥项目建设步伐。全年新增道路20.19公里、桥梁隧道11座,分3批组织189项全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广州大桥拓宽工程、迎宾大道延长线、白云三线东段、均禾大道二期等22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临江大道东延线、空港大道、南大干线等30个路桥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

2. 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广花一级公路管廊和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支线、天河智慧城管廊建设,3个项目的廊体正逐步建成,新启动琶洲西区、大坦沙岛等综合管廊项目。完成全市范围内8.68万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和安全隐患排查,颁布《广州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继续推进机场安置区和噪音安置区建设,3个安置区项目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协调推进电力设施、消防站、无障碍设施、停车场等建设,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提升。

3. 进一步优化城建项目协调机制和审批流程。理顺了市城建领导小组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基础设施推进会,统筹加快城建项目推进。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市政项目方案比选决策机制,出台《城建项目前期征收摸查实施方案》,研究优化审批流程。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车陂路隧道等4个项目推行PPP模式。将花都大道快捷化改造等9条市政道路下放到区实施,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协调推进在建的轨道交通、国铁、城际铁路等“三铁”项目,保障了项目建设。

(三)大力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扎实开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行动。以“云山珠水两轴七版块”为核心提升空间,出色统筹完成了道路环境、绿化景观、河涌水质、社区环境、高快速路、市容市貌等6大类303项城市环境提升项目,以一流的城市环境迎来全球财富论坛成功举办。组织实施城市道路品质化提升,创新设计工场,实行“专家+工匠”现场咨询,对东风路、黄埔大道、广园路、沿江路等重要路段进行全要素改造。突出“一桥一景”,完成广州大桥、人民桥历史文化环境艺术提升,对海印桥等8座跨江桥梁进行修缮涂装,对猎德大桥等6个桥下空间开展试点整饰。做好二沙岛环境提升,打通断点,贯通慢行系统,连通海心沙,打造珠水名片。抓好“一江两岸三带”核心段景观照明提升,珠江北岸24栋建筑动画演绎成为广州夜景新地标。统筹推进100个文化广场建设,建成78个文化广场。广州城市道路全要素品质提升项目获得2017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2.积极推进重要功能区建设和环境整治。统筹开展南站商务区交通组织和地铁四号线、广深高铁沿线环境专项整治,完成407项整治任务,拆除了长期威胁高铁运行安全的高压线,区域环境得到有效改观。协调推进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金融城建设,配合做好第二中央商务区专项规划编制,共同谋划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3.持续推进村镇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推进“三站四公五网”(服务站、文化站、卫生站,公园、公厕、公交、公栏,路网、电网、水网、光网、消防网)共352个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第四批71条市级美丽乡村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命名的美丽乡村达160条,对已验收美丽乡村开展“回头看”。做好中心镇和名镇名村创建、特色小镇建设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番禺沙湾入选全国特色小镇,从化莲麻村、番禺大岭村获“2017年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

4.成功举办世界城市日等重大国际活动。2017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是住建部、联合国人居署、广东省政府主办,广州市政府承办的一件国际盛事。作为具体承办部门,我委牵头协调各主办协办单位圆满完成了活动任务,得到各方高度好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以“设计引领城市”为主题,成功举办广州首届国际设计论坛,搭建建筑与文化艺术交流新平台。成功举办广州国际灯光节,灯光秀美仑美奂,为美丽广州形象加分。

(四)创新行业管理,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筑业和设计业持续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约3400亿元,勘察设计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总部经济初见成效,中建四局一公司和中铁大桥局等6家特级和一级施工企业落户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取得良好开端,有4家企业成为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200多万平方米。出台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和招投标管理办法等重要政策文件。成功举办第二届建筑工匠擂台赛,造价大数据、实名制和工人工资分账管理平台初步建成并发挥实效。抓好本市设计队伍建设,2017年创作水平持续居于全国前列,珠江新城财富中心等123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2.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2017年,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我委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出台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的文件规定,进一步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督查,做到每天一查,每天一报,从严、从重、从快处理违规行为,建立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扭转了安全生产局面。同时,积极推动信息化监管,优化建设工程“一张图”信息系统,推行“高大支模”工程实时监测,开发工地视频监管APP,提高了监管效能。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逐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粤剧艺术博物馆等5项工程荣获2016-2017年度鲁班奖,洲头咀隧道等7项工程评为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3.绿色建筑发展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绿色节能,组织编制我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十三五” 专项规划,在新建项目全面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既有建筑中开展绿色化改造,全年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2170万平方米,广州发展大厦荣获2017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广州东塔、越秀金融大厦等项目分别获得绿色建筑二、三星级和leed金级双认证。

2017年以来,我委的住房城乡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稳定房价、调控市场各方压力不断增大。民生实事的落实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统筹难、前期审批难、规划调整难、征拆难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建项目推进。建筑行业监管难度增大,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和事故防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我委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城乡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行业创新管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争先,为广州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作出积极努力。

(一)加快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1.继续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各类购房需求的监测分析,做好政策储备。进一步完善联动调控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防范市场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运行。

2.全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积极稳妥推进我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多渠道建设筹集租赁住房,加大“只租不售”全自持商品房用地的供给,在建地铁的同时,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向租赁住房倾斜,鼓励市属国有企业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大力推行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加大商改租工作力度,探索在产业园区配建员工宿舍,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社区微改造增加租赁房源,通过政策创新和税费优惠等措施来调动社会房源。充分发挥3家国有住房租赁公司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配合相关部门出台住房租赁惠民举措,真正落实“租购同权”。

3.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集中新建和商品房配建等多种方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计划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6000套,新开工城市棚户区改造住房7500套。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及时评估政策实施情况。积极研究公共租赁住房扩面提标,进一步提高户籍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水平。制定出台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加大对中高层次人才住房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人才公寓。

(二)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1.加快推进市政路网建设。按照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总体部署,提高近期建设的前瞻性和统筹性,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完善重大综合交通枢纽的集疏运体系,重点推进机场北进场路、白云五线、空港大道、南大干线等道路建设;加快市域骨架路网改造,重点推进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广州大道快捷化改造(洛溪桥南-广州南站)等建设项目;支撑重点功能区配套路网建设,重点推进临江大道东延线、白云二线、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等项目。全年计划推进100个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其中新开工27个项目,力争建成临江大道东延线、空港大道二期、花都大道快捷化改造等重点项目。

2.积极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协调推进白云机场扩建工程噪音区治理以及第三跑道安置区二期项目建设,同步谋划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

3.持续推动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广花一级公路、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和天河智慧城3个管廊试点项目建设。推进道路与管线同步建设,规范地下管廊的运营管理,建立管线入廊等配套政策。编制公共停车场年度建设计划,对地铁、城际、国铁、电网、消防站等基础设施,积极做好协调,加快项目建设。

(三)加快提升城乡宜居宜业环境

1.全力支撑新兴城市功能区发展。统筹推进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和南站商务区以及第二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城市新名片。全面启动“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南沙明珠湾、荔湾广钢新城等海绵城市亮点,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2.持续做好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优化一江两岸三带,打造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重点做好白云大道、广州大道等一批市政道路品质提升,推动城市“第五立面”治理、景观照明提升等工作,启动一批道桥隧大中修工程,筹办2018年国际灯光节,让路更好、灯更靓、城更美。

3.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美丽乡村、中心镇、名镇名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群,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提升中心镇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全年计划推进71条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创建1个名镇15条名村。

(四)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1.积极引导扶持我市建筑业快速发展。壮大总部经济,推动市属国有大型骨干建筑企业资源整合,建立劳务基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工程全过程咨询企业。推广装配式建筑,逐步提高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同步推进预制装配式施工在市政路桥项目等应用试点。

2.创新建筑行业监管。探索建立工程业主首要责任制和业主分类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监察机制。继续举办建筑工匠擂台赛,全面推进实名制和工资分账管理,营造良好的建筑从业环境。

3.从严从细从实抓好安全质量监管。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开展安全质量状态评估,推行安全防护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控一般事故。增强安全生产有生力量,加强政府一线监督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一线工人安全生产培训,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在重点功能区推广高星级绿色建筑,重点建筑要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打造。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设生态城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