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广州概况 >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25-04-23 15:37:45   来源:广州年鉴(2024)

  【位置面积】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医疗中心,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综合性门户、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邻港澳,地处东经112°57′~114°3′,北纬22°26′~23°56′,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市区和佛冈县、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隔海相望。2023年,全市总面积约7434.4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广州市处于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受东西走向的瘦狗岭断裂和北东向的广从断裂控制,形成以北东或北东东向平行岭谷为特征的地貌骨架。总体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征。

  地貌的层状结构明显,由北至南有高—低丘陵、台地、阶地和三角洲平原、滩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广州市北部和东部以丘陵为主,南部和西部则以平原和台地为主。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区与惠州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1210米。中低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25°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广州市增城区、从化区、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以丘陵地貌为主,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台地主要分布在白云山以西和以南的珠江南北两岸。阶地主要沿沙河、车陂河、文冲和南岗河的中上游分布,相对高度5~8米。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下游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等。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沿海一带。

  【气候】  广州市地处亚热带沿海,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湿润,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在21.7℃~23.1℃之间。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923毫米,平均年降水日数149天。2023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23.7℃,较近十年偏高0.4℃;年雨量1933.6毫米,较近十年偏多0.5%;年日照时数1705小时,较近十年偏多0.9%。

  2023年,广州天气总体特征是:旱涝急转开汛早,暴雨频繁;初台偏晚,台风影响重;气温偏高,高温早且强,年尾寒潮来袭。2月至3月广州气象干旱,2月27日达到轻度气象干旱,3月22日进入特旱,随后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旱涝急转,3月27日正式入汛,较常年入汛日偏早15天。“龙舟水”期间,全市平均雨量较近十年同期偏多1.3%,共出现6轮较强暴雨,从化区太平镇打破该区最大小时雨量纪录。年内有4个台风影响广州,其中3个台风达到较重以上影响等级,初台“泰利”较常年偏晚19天,台风“苏拉”风雨潮碰头,台风“海葵”引发近十年第三强暴雨过程。5月18日出现2023年首个高温日,较常年偏早17天。7月6-16日出现年内最强高温过程,花都国家站录得最高气温39.6℃,创下该站历史最高纪录。12月16-27日出现年内最强低温过程,最大1日降温10.1℃,为2011年以来单日最大降温。

  【水文】  广州市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错。全市水域面积75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05%。河道河涌1368条,总长度5542.4千米,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主要河流有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泥河和珠江广州段等。全市大部分地表径流通过虎门、蕉门和洪奇沥3个出海口入伶仃洋出南海。

  广州水文水动力条件复杂。全境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入海口分布相对集中,导致排泄不畅,遇暴雨,上游河经常水骤涨成灾,三角洲河网区和沿海河流遇海潮顶托,则泛滥成灾;遇少雨,三角洲及沿海河流水动力不足,河口水流紊乱,流量减少。2023年,全市水库386座,总库容10.55亿立方千米,其中流溪河水库大型水库1宗,黄龙带水库等中型水库16宗,小型水库351宗,主要雨洪调蓄区有东山湖、荔湾湖等12宗,总水面面积约684万平方米,建成雨洪调蓄湿地有大观湿地、海珠湿地等8宗,湿地水面面积约7700万平方米。

  【土壤】  广州市主要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酸性土壤和盐碱土等,土层深厚,土地肥沃。红壤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其形成受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肥力和适宜的农业生产潜力,适宜种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黄壤分布于珠江河谷地带,土壤酸性较低,适宜种植水稻等作物。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受气候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土壤pH值较低,其pH值一般在4.5至7.0之间。盐碱土主要分布于珠江口沿海地区,由于潮湿的环境和海水入侵,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广州市土壤肥力较高,土壤水分充足,尤其是红壤区域,红壤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广州市土地总面积为723846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9421.8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3%;建设用地199668.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58%;湿地面积70523.45公顷(不含养殖坑塘和浅海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9.74%。其中,内陆湿地总面积达70188公顷,滨海湿地面积计335.45公顷。

  矿产资源  

  广州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种类较为丰富。至2023年,发现矿产47种(含亚种),矿产地820处,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0处,矿产地73处,大中型矿区32处(大型12处,中型20处)。主要矿产包括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盐矿、煤、矿泉水和地热等。建筑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从化区与增城区,矿石质量好、强度大,为优质建筑石料。水泥用灰岩分布于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增城区派潭镇,从化区鳌头镇、吕田镇等地,矿石质量较好。矿泉水分布在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及从化区,属偏硅酸低矿化度矿泉水,水质优良,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地下热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从化温泉至良口地区和从化灌村至增城高滩地区,温度为中低温型,地热田热能规模均为小型。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水资源  

  广州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830.2毫米,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14.87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量为13.88亿立方米。全市本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8.38亿立方米,占全市本地水资源总量的35.57%。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3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河网区和增城区,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生物资源  

  广州拥有森林、湖泊、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北部山地丘陵森林主要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中部河网平原以城市园林植物为主,南部滨海湿地栽植有人工红树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类、47科、86属、140种和变种,共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有约70个品种),是荔枝、龙眼、黄皮、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菜以优质、多品种著称,有15类、127种、37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类(鲜切花、鲜切叶、鲜切枝)岔栽植物类(盆栽类、盆景、花坛植物),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青,草坪,种苗七大类。全市森林覆盖率41.6%,森林总蓄积1954.9万立方米,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广州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不乏名优特品种。其中,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种有花都炭步槟榔香芋,获广东省地理标志产品有增城丝苗米、增城“挂绿”荔枝、新垦莲藕等。野生动物资源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类型,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为457种,其中两栖动物28种、爬行动物64种、鸟类307种、兽类58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穿山甲、水鹿、大灵猫、东方白鹳、三线闭壳龟、大璧虎、虎纹蛙等。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