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在蓝天白云下,珠江新城亮丽迎接财富论坛。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广州是南国明珠,素有“花城”美誉,珠江穿城,北回归线横贯。如今的广州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广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控制线,推动东部生态廊道和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网络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垃圾治理,系统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让市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更优美,让优美环境成为广州的最大竞争力和软实力。《财富》全球论坛的举办更是成为广州彰显绿色发展理念的契机。
“一江两岸三带”园林美
“一江两岸三带”成为广州新的亮丽名片。临江大道景观绿化及缓跑径约28.6公顷,以绿道、缓跑径和疏林草地、花景为亮点,将珠江两岸建成生态优先、环境优美、兼具人文特色与文明气息的沿江风光带,打造代表广州国际城市形象的核心景观区。
约31公顷的有轨电车(广州塔-会展东段)观光线路绿化景观成为具有国际水准、丰富多元、体现岭南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带。二沙岛东端绿地景观绿化建设面积10.7公顷,建成以疏林草地为主要风格的现代滨江都市公园,成为广州新中轴上的景观亮点。目前这些项目已基本完工,“一江两岸三带”美不胜收。
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
近5年来全市新建湿地公园19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唯一的处于超大城市中央的湖泊和潮汐河流湿地,公园生态用地“只征不转”的做法成为全国典型。南沙湿地、海珠湿地还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湿地”。新建3个位于番禺、从化、增城的湿地公园,花都湖湿地公园升级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开展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计划完成生态景观林带80公里,已完成景观林带建设里程68公里。积极推进森林碳汇建设。今年碳汇造林任务3.4万亩,在增城、从化、花都、白云等区开展建设,已完成建设森林碳汇3.3万亩。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重点打造从化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增城兰溪林场、大岭山林场。实施种苗供应保障工程,计划在增城林场和梳脑林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亩。
完善绿道网体系
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3200公里,配套160多个驿站及服务点,与绿网、水网、路网相连,到达全市11个区,服务人口800万。
打造最美的空中花廊
驾车穿行广州,可以一路看花。全市天桥绿化353座、总长309公里,形成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空中花廊,绿化景观效果与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
广州是南国明珠,素有“花城”美誉,自古以来,“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从北向南自然形成北部山林—中部城镇—南部水网、农田和海洋的生态基底,“五山两田两城一分水”,雨量充足、插枝成荫,格局错落、形态有致。
天蓝了水清了城绿了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广州在工业化初期也曾受到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在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下,广州的生态修复工作及时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四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广州”到当前的“新一轮绿化广州大行动”,从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到土壤污染防控、垃圾分类,广州的绿色发展事业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国土绿化、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
近5年来,广州PM2.5浓度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36微克/立方米,今年前10个月平均33微克/立方米,近5年来下降了35%,“广州蓝”成为常态。
去“城市绿心”吸吸氧、看看鸟,这样的生活好惬意。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增加到目前的42.31%,城市绿化覆盖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0%增加到目前的41.8%。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等称号,是目前全国荣获绿化建设荣誉最多的超大城市。
穿行广州一路看花
敢为人先的广州人,在绿色生态保护建设领域大胆探索,开放创新。广州率先在全国建立绿道网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3200公里,配套160多个驿站及服务点,与绿网、水网、路网相连,到达全市11个区,服务人口800万,成为全国范例。
打造了全国最美的空中花廊。驾车穿行广州,可以一路看花。全市天桥绿化353座、总长309公里,形成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空中花廊,绿化景观效果与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学习样板。种植开花乔木10万株,“花城”美誉名不虚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花景,在番禺大道、越秀公园五羊景区、白云机场有木棉赏花点,在大学城、大夫山森林公园、天河区天源路分布着宫粉紫荆赏花点,在海珠湿地、从化莲麻村、增城林场有黄花风铃木赏花点。花城有了新亮点和看点,游客赏花多了新去处。
创建了广东最美湿地。近5年来全市新建湿地公园19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唯一的处于超大城市中央的湖泊和潮汐河流湿地,公园生态用地“只征不转”的做法成为全国典型。南沙湿地、海珠湿地还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湿地”。新建3个位于番禺、从化、增城的湿地公园,花都湖湿地公园升级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一江两岸三带”园林美
“一江两岸三带”成为广州新的亮丽名片。临江大道景观绿化及缓跑径约28.6公顷,以绿道、缓跑径和疏林草地、花景为亮点,将珠江两岸建成生态优先、环境优美、兼具人文特色与文明气息的沿江风光带,打造代表广州国际城市形象的核心景观区。
约31公顷的有轨电车(广州塔-会展东段)观光线路绿化景观成为具有国际水准、丰富多元、体现岭南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带。二沙岛东端绿地景观绿化建设面积10.7公顷,建成以疏林草地为主要风格的现代滨江都市公园,成为广州新中轴上的景观亮点。目前这些项目已基本完工,“一江两岸三带”美不胜收。
广州绿色生态网络更加完善。全面开展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计划完成生态景观林带80公里,已完成景观林带建设里程68公里。积极推进森林碳汇建设。今年碳汇造林任务3.4万亩,在增城、从化、花都、白云等区开展建设,已完成建设森林碳汇3.3万亩。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重点打造从化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增城兰溪林场、大岭山林场。实施种苗供应保障工程,计划在增城林场和梳脑林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亩。
乡村更绿更美了。截至目前,96条村已完工86条,完工率90%,其余年底将全部完工。编制《2018-2020年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方案》,落实“十三五”期间我市480条村的工作任务。2017年全市计划完善230个社区及镇村公园的设施,面积约115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安排资金约3357万元。已完成施工或采购的205个。街坊、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遍布路边的古树是广州的一大特色,让城市更显历史之美。广州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完成300株古树名木的生境改造、复壮、树池围栏建设等。开展新一轮全市古树名木健康调查,印发《广州市恢复绿化补偿费收费标准》,不断提升全市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让老百姓开心的还有,自己身边的问题得到解决。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让街坊们充分感受城市环境之变。今年6月至8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查处违法建设“攻坚战”专项行动,共查处违法建设19927宗,面积789.01万平方米。此外,广州垃圾治理全国领先。垃圾分类处理荣获联合国“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市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举全市之力推进全市35条黑臭河涌治理工作。广州在全省率先推出广州河长APP,实行积分奖励促河长履职,并组建暗访队伍不定期检查。举行高校青年志愿者巡河主题宣传活动,90多位“民间河长”先后上岗,全民治水氛围正逐步形成。今年底国家将对广州35条重点整治河涌进行考核,35条黑臭河涌77个工程项目完成率93.66%。其中,石井、吕田、派潭、正果、镇龙等5座污水厂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05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1022公里,计划整治的2033个排水口已完成1837个。在建48个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其中46个已全面开工。下一步将全面启动152条黑臭河涌治理及小微水体治理工作。珠江水质明显好转,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顺利推进。近日,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广州市民对生态环境的评价达到近10年的最高水平。
三个严格确保绿色发展
在绿色发展方面,广州也在大胆探索,广州市花都区率先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这是广州市首个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金融专项试验区,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探索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
广州绿色发展的经验关键在于做到了几个严格,招招实,手手硬。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将全市划分为北部生态屏障区、中部城市环境维护区、南部生态调节区,将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垃圾治理。结合开展“2017红线行动”,组织各区林业部门加强对违法使用林地的打击力度,查处破坏林地案件,组织整改复绿,强化林地保护,规范林地管理秩序。加强规范林地使用制度建设。
严格森林湿地保护。构建了“三纵四横”区域和组团生态廊道体系,保护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老中轴线,建立了城市新中轴线,凸显了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山水格局。
严格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引。用2035的刚性规划来引领。同时,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法制化水平,《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修订)业经省人大和市人大批准,自10月1日起实施,意味着广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工作法制化上了新高度。
随着《财富》全球论坛的举办,广州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环境建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广州一定会更美更靓,更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