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 > 年会盛况
花都:创新产融对接 推动绿色发展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8-03-29 11:57:44
浏览次数:
-

2017年6月,以花都区为核心的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正式开启。这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的助推器”这四大定位,花都区进行了哪些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推出了哪些创新产品与服务,又为广东、广州绿色金融及绿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带来了哪些“先行先试”的经验和成效?本文给出了答案。

激励政策:

发布“招贤令”支持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以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不仅有助于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何用好“金融”这根指挥棒?花都区从政策激励、产融对接、评价机制、补偿机制四个方面着手,做出了积极探索。

2017年7月,花都在各试验区中,率先制定出台了支持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发展的80条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1+4”配套政策文件,同时发布绿色“招贤令”,由区财政出资,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支持绿色发展。“1+4”配套政策中,“1”指《广州市花都区促进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4”为具体实施细则,包括《广州市花都区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实施细则》《广州市花都区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实施细则》《广州市花都区支持绿色企业上市发展的实施细则》及《广州市花都区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一系列政策中,既有财政和股权扶持,也有风险补偿机制,对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业各类机构,按其损失金额的20%给予风险补偿,最高100万元。

位于花都区核心位置的广州绿色金融街,已进驻广东省绿色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大业信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122家绿色机构,注册资本金65.33亿元,预计到2018年底进驻机构将达到200家,注册资本金超1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

创新产融对接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绿色企业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除了给予政策激励外,还要创新产融对接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试验区研究制定了《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企业和项目库管理办法》,选出需重点支持的绿色企业和项目,明确予以限制或退出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探索建立绿色环保领域的“白名单”和“黑名单”,并将“白名单”“黑名单”有关信息纳入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与融资对接平台”,利用“数据库+服务网”模式,搭建试验区银企融资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为其获得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等提供支持。随着“绿色项目库”覆盖范围的越来越广,受惠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广州市花都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蔡建透露,广州市即将召开全市范围内首个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金融对接会,产融对接将逐步走向常态化。

“绿色金融”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于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绿色金融,也需要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试验区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产业的认证体系进行归纳梳理,力争建立绿色认证和评价的“广州标准”,并通过不断完善,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绿色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同时,试验区也在着力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强与广东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平台对接,建立试验区绿色金融风险分析及管理信息系统,对区内各类绿色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同时积极引导试验区金融机构、上市企业落实环境风险评估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切实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新产品和服务:

多家银行绿色信贷中心落户试验区

要使企业受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产品和服务上。试验区获批以来,花都区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

2017年底,试验区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51.05亿元,从2016年的占比2.02%增长到2017年的6.52%。在绿色债券发行上,广州银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发行顺利推进并将定向投向试验区绿色项目,广州发展集团发行24亿元广东省首单绿色企业债券。在绿色保险领域,试验区支持人保财险广州分公司开展绿色保险业务,积极推广环境污染强制性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区财政对绿色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绿色产业”一方面与技术进步、经济转型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关系到普罗大众的衣食住行。试验区积极倡导低碳生活。通过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使区内更新200台绿色新能源公交车的融资成本比同期基准利率下降5个百分点,为市民低碳出行提供交通载体。推广绿色支付,减少市民因出行缴费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其他的资源浪费。

在“试验区”的政策优势下,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及绿色产业相关机构集聚于此,广泛开展以绿色投融资为主的业务。据透露,目前已有部分银行正在花都设立绿色分行或绿色金融事业部。

花都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加之“试验区”的“虹吸”效应,近日更吸引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整体落户。相关负责人表示,广碳所落户花都,一方面是广州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试点诉求,对于完善包括碳排放权在内的绿色资产定价、深入探索绿色要素交易市场等具有示范性意义。另一方面,落户花都也将为广碳所提供发展机遇期。

立足试验区:

绿色金融集聚

效应初步形成

虽然挂牌还不到一年,但在软件、硬件的共同作用下,这个国家级的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位于花都区核心位置的广州绿色金融街,已进驻广东省绿色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大业信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122家绿色机构,注册资本金65.33亿元,预计到2018年底进驻机构将达到200家,注册资本金超1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

同时,试验区内的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亦初具规模。在花都湖南部,约3000亩的花都智能电子绿色价值创新园正在建设中,该产业园以国光2025PARK智能电子产业园以及中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基础,将为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立足核心区建设的同时,试验区也在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共建粤港澳绿色金融核心圈。试验区一方面加强与深圳、珠海、佛山等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鼓励港澳地区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证券、基金、期货和保险公司。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花都区围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的主线,致力于打造“核心在花都、节点在各处、广州一张网、扩展到全省、服务大周边”的发展大格局,正在通过不断探索,推动区域及国家绿色经济向前发展。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