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线观察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新新”向荣 共创未来

  时代考卷,常答常新。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一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深刻变革正在广州推进,新质生产力不断“上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这里,每一家企业都在奋力拼搏,每一条赛道都充满机遇。“四化”赋能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开展,超过一百家企业将迎来“四化”改造升级的历史机遇;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攀登的步伐铿锵有力。

  在这场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广州立足“昨天”的坚实基础,不断拓展“今天”的新赛道,把握“明天”的科技脉搏,锻造“后天”的新动能。新赛道与旧赛道“两道并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行业龙头与专精特新企业“两端协同”。

  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崭新的、更加美好的开放之城、创新之城、机遇之城。

阳光洒满珠江两岸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传统产业增“智”向“数”逐“绿”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对既有传统产业从有到优的重塑过程。

  广州传统产业覆盖广泛,门类齐全,积累深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广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新技术、新模式,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推进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在美的南沙工厂,装配生产线安装风轮时,一排排数百斤重的机械臂通过自主旋转校准,实现卡口对接;在宝洁广州黄埔工厂, AI、GPT等智能管理技术和智能质量管理设备,取代传统的人工抽样检测,成为了生产线上的“守门员”;在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总装车间,智能辅助系统参与设计,工业机器人与产业工人协同作业,一台新能源汽车的下线时间,从60秒缩短到53秒……在高效、智能、数字化等关键词赋能下,越来越多的广州制造业车间收获了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顶尖水平的“灯塔工厂”称号。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智能生产线

  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四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100家企业“四化”改造升级,促进纺织服装、皮具箱包、美妆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灯塔工厂”只是制造业竞逐数智大潮中激起的浪花,放眼望去,珠江两岸的生产车间早已经涌动起数字化、智能化的潮声回响:在纺织行业,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5%以上,仅废水处理综合成本每年就可节省超1000万元;美妆产业方面,借助大数据对全球不同地区消费者消费习惯和肤质的精准测算,广州莱倩化妆品公司每年能多吸引近500个新客户;定制家具领域,全球订单正24小时源源不断传送到欧派AI工厂“智能大脑”进行审图,凭借全流程协同、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创新营销和制造模式,让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最快一周左右就能实现……这些生动的例子,一起构成了广州传统产业在顺应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趋势中,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和效率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崭新画卷。

  数智浪潮生生不息,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绿色降碳的趋势同样方兴未艾。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是1923年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有的设想。如今,这一想象正在广州变成现实。

  在迳下村,塔吊将一块从工厂车间直接运来的房屋模块构件稳稳地放在农宅地基,不用模板、不用绑钢筋,只需灌浆锚固组装,一栋安全耐久的模块化新型农宅就建成了。工期节约40%、人工节省60%、建筑垃圾排放减少70%。

  广州的建筑工业化除了做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还能让房子变成“大型充电宝”。

  迳下村新型农宅项目融合采用“光储直柔”新能源系统和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实现了建筑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建科技副总经理、总建筑师樊则森介绍,一方面,在建筑屋顶铺设光伏,将屋顶变为发电设施,给电动汽车供电;另一方面,将电动汽车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用电动车的富余电能再向建筑供电。300平方米的新型农宅月均发电可达870千瓦时,光照充足时完全可以实现用电自给自足。

  村民住上可以发电储能新房子的日子越来越近,而一场关于能源的低碳绿色工程,也在广州上演。据介绍,全球领先的工业气体和工程公司林德公司,计划与广石化等企业合作,在广州进行气体管道管网改造,为广石化提供可靠的工业气体供应。林德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西南区负责人易岷介绍:“通过管道改造,在生产要素没有任何增加,而且实现节能减排的情况下,项目对广石化的工业气体供应能力从1.2万立方米/小时,扩大到4.1万立方米/小时,是一个典型的新质生产力项目。”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广州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之路。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引领下,广州传统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以新引质 攀高而行

  新技术“点石成金”催生新产业新动能

  在蓝天和地面之间,一个万亿级产业正在崛起,来自广州的“天空之队”正蓄势领飞——

  3月29日,随着一架无人机将血液标本用7分钟时间送达5公里外的医院检验科,广州首条常态化“低空生命线”正式开通。

  3月8日,广州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和广汽三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制造企业,联袂上海峰飞齐聚珠江新城CBD,飞行汽车首次飞越广州CBD。

  2月春耕时,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极飞“超级农场”开始使用农业无人机进行水稻撒播,此前新疆的“超级棉田”通过应用广州极飞科技“无人机+智慧农业”方案,实现了“两个人管理3000亩棉田”。

  今年1月,全球首个取得适航证的“空中的士”、国产自主研发的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成功搭载乘客在广州完成全球商业首飞演示,让出门“打飞的”的梦想照进现实。

  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全球城市竞相抢跑的“黄金赛道”。作为开拓万亿级规模“新蓝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正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几家大放异彩的龙头企业均诞生在广州,并非偶然。

  “广州是亿航智能诞生、发展和成长的福地,也是亿航智能全球首个空中交通试点城市。”亿航智能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胡华智表示,“过去十年,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广州市各级单位的全力帮助和支持,在围绕无人驾驶航空器载人及载物方向的产品研发、应用场景打造、商业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了众多领先全球的行业里程碑。”

  事实上,亿航智能是广州在多年积累基础上全面发力低空经济的缩影。记者了解到,在制造端,广州既在差异化赛道上拥有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广汽三家长期致力于电动垂直起降和飞行汽车研发制造企业,也在无人机领域拥有电子五所、极飞科技、华科尔等多家企业机构,涵盖研发制造、检测认证、飞行运营和服务保障全产业链。在运营端,白云机场FBO已成为全球领先商务航空基地,已聚集十多家专业商务航空公司。

  目前,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布局产业发展,推动出台《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低空出行商业化基础设施不足等瓶颈问题,全力推进广州低空数字空域和智联网建设。随着国家三部委出台的《南沙意见》赋予广州南沙“参与制定并推动实施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技术标准”“研究建设区域无人体系管控调度系统”等新使命,这座“天空之城”雏形渐显。

  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用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产业资源优势,突出改革创新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推动新技术“点石成金”……从另一个角度看,低空经济是透视广州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窗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量形态跃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0%,“车显芯药”大项目加快建设,“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广汽埃安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粤芯成为大湾区首家量产十二英寸晶圆制造企业。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广州点燃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培养“金手指” 打通“快车道”

  以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完善“企业出题、科技界答题”的科研成果供给机制,通过市场化决策“领投”科研项目,建设研究院培养“技术经理人”……近年来,广州致力于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指挥战斗”,从机制变革到实践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去年印发的《广州市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不仅如此,市科技局发布的该重点研发计划的申报指南,改变了过去请专家列明详细研发方向的方式,把“指挥棒”交给“链主”,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看来,人才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今年1月20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广州发布,其背后,是科学家联手工程师、学界联合业界的“组队攻坚”。早在2016年,徐涛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飞启动透射电镜有关研究,2020年,一支体系完整的透射电镜研制工程技术团队“集结”在广州,既有来自国内外学界的科研人才,也有在产业界深耕扫描电子显微镜多年的领军人物。

  在人力资源红利减少、人才资源红利增加的当下,广州正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86家、国家级领军人才48名,新增6位两院院士(含外籍)为历年之最;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88.8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40.63万人。

  值得关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时任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以“工程师序列”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一专多能、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正从广州出发,奔赴国家所需之处。与此同时,广州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连续5年计划总投入约10亿元,首批支持超1800名青年人才在穗开展原始创新。

  “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培育具有‘院士基因’的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基因’的创业者,推动人才蓄水池‘由浅到深’。”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新的一年,广州将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核心能力,让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