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碧道评估工作新闻发布会(2020年总第55场)
主题:广州市碧道评估工作新闻发布会(2020年总第55场)  
时间:2021年4月29日上午10:00  
地点:广州市新闻中心  
主持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田洋
邀请嘉宾:广州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干部、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先生;黄埔区水务局局长桂红艳女士;海珠区水务局副局长黄牧村先生;从化区水务局副局长李雄伟先生;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红宝女士。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主题:广州市碧道评估工作新闻发布会(2020年总第55场)

  时间:2021年4月29日上午10:00

  地点:广州市新闻中心

  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田洋: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4月29日,欢迎出席广州市新闻办2021年第55场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广州市碧道建设概况。

  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建设美丽广东、建设广东省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2021年广州碧道建设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我市相关单位的代表为我们介绍广州市碧道建设概况以及评估情况,他们是:广州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干部、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先生;黄埔区水务局局长桂红艳女士;海珠区水务局副局长黄牧村先生;从化区水务局副局长李雄伟先生;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红宝女士。

  首先,有请广州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发布广州市碧道建设概况以及评估情况。

1.jpg

  贺成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广州碧道建设的关心、关注和用心报道。

  2019年以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万里碧道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印发实施了《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广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方案文件,以“理想水生活”为理念,全力打造“千里碧道”的美丽长卷。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碧道530公里,“人水和谐”“秀水长清”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逐步显现。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美丽河湖、幸福河湖”。

  下面,我简要介绍下相关工作情况。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幸福碧道。紧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推进“一区一示范”工程,建成全市第一条共同缔造碧道——鸭洞河碧道、第一条生态修复碧道——海珠湿地碧道、第一条水岸共治碧道——增江碧道、第一条产城融合碧道——蕉门河碧道、第一条乡村振兴碧道——大源支流碧道等。目前,美丽碧道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去处。如阅江路碧道、荔枝湾碧道等地已成为市民游玩打卡的网红景点。

  二是突出综合治理,实现多元素融合。突出生态优先、安全优先、骨干优先,实现“碧道+黑臭治理”“碧道+堤防整治”“碧道+文化传承”“碧道+全民运动”“碧道+口袋公园”“碧道+乡村振兴”“碧道+产业群落”等多元素融合,统筹治水治岸治城,助推碧道发挥多重效益。

  三是强化协同发力,共享城市品质提升。市水务部门统筹市住建、农业农村、文旅、规自等多部门力量共建碧道,如市住建局推进碧道沿线三线整治及滨水道路更新改造,农业农村局将碧道建设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文化广电旅游局结合碧道创建6条“不忘初心 红色之旅”旅游精品线路,规划自然资源局推进碧道节点“小项目大师做”和二沙岛碧道贯通工程等。同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碧道建设管理,并邀请世界顶级建筑大师团队参与碧道设计。

  四是严格评估评价,努力擦亮碧道新名片。2020年11月起,市河长办按照《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评价标准(试行)》《广州市碧道建设评估办法(试行)》等,组织高水平专家对全市碧道的整体环境、堤岸护坡、排口整治、河湖形态、游径空间、海绵设施、植物绿化、多元场所、服务设施、文化设施、沿线界面、后期管理等内容开展评估。目前,530公里碧道均顺利通过验收评估,参评专家表示碧道建设有力推动了我市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关于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工作要求,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统筹治水、治岸、治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一是持续完善提升。2021年我市计划建设碧道300公里。我们将继续加强碧道建设方案审查和现场建设督导等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另外,已建成碧道也会在达标的基础上,根据市民的需求、水环境整治的要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进行提升和完善。

  二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在碧道建设中,注重围绕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各方面进行深化落实。同时,推动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引入企业化主体、鼓励公众参与宣传碧道理念,实现从政府单一投入到政商共建、全民参与、社会共管。

  三是培育特色节点。以碧道沿线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交通条件等为基础,串联一批最能体现“广州味道”的优质亲水空间,重点策划建设“一涌两河”精品碧道和水上运动设施,建设精品珠江,进一步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田洋:

  感谢贺局的介绍。

  接下来,有请黄埔区水务局局长桂红艳女士发布乌涌碧道建设情况。

  桂红艳: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黄埔区水务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黄埔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位领导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埔区碧道建设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思路,将构建绿色生态碧道网络与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城区紧密结合,探索一条水、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乌涌碧道是我区将碧道建设作为黑臭河涌治理的升级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形象的生动实践。

  一、乌涌基本情况

  乌涌发源于黄埔区水口水库,流经广州科学城、黄埔老城区,汇入珠江前航道,全长23公里,曾是广州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47条河涌之一。治理前,水体污染比较严重,水环境和水生态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区域没有彻底截污,部分生活污水、餐饮业、工业等污染源直排河涌;

  二是雨污管存在错接、漏接、混接情况,部分污水管道出现破损和堵塞;

  三是部分河道堤岸损毁或被侵占,河道淤塞,河道生态和景观遭到破坏。

  二、乌涌黑臭水体治理情况

  我们按照“控源截污、防洪提标、生态恢复”的思路,对乌涌进行全流域的治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发挥河长制的优势,齐抓共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由区长担任河长,针对河涌流域长、治理难度大的状况,由五条街道公共参与,建立河长联动机制,发挥科学城企业河长、民间河长的作用,组建了100多人的乌涌志愿服务队,共同参与守护河涌的工作。

  二是坚持源头治理、溯源排查。对沿河排污口进行排查并标图建库,对每一个排污口进行溯源,查出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流域内200多个问题排口全部得到整治,无污水排出;同时,对流域内的“散乱污”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出动了近万人次,摸查建筑物约一万五千栋,清除“散乱污”企业300多间。

  三是全面完善管网,实施生态补水。开展了乌涌流域截污管网完善工程、排水单元达标治理工程,共建成排水管网约50多公里,实现了流域内污水管网的全覆盖;利用上游水口水库蓄、排功能,保障河涌内的常年生态流量;利用乌涌流域内黄陂水质净化厂、LG配套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尾水,实现生态补水。通过以上措施,乌涌水质不但消除了黑臭,去年年底还达到了地表Ⅳ类水标准。

  三、乌涌碧道建设情况

  在黑臭河涌整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乌涌碧道的建设,因河施策、因地制宜,构建人水和谐的滨水空间。

  一是进一步提升水安全。结合碧道建设,对乌涌联和东路至广深高速段堤岸进行了提升加固,将乌涌主涌全线防洪标准提升到20年一遇。

  二是注重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乌涌左支涌恢复了生态驳岸,增加水生植物,不但增强了河流自净能力,还给鱼鸟等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提升了河道景观;同时增设了亲水平台、栈道等,提供老百姓休闲散步空间。乌涌黄陂片区是居住区,在保留河涌岸线自然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河道开阔地,建设黄陂湿地公园节点,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成集雨洪调蓄、水质净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三是构建科学城滨水生态廊道。乌涌中下游贯穿广州科学城,聚集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呈现产业集群、多元活力的特点。碧道建设以为周边人群提供健康、生态、舒适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功能,贯通滨河慢行系统,品质化、精细化建设沿河景观绿化和滨水休闲空间。乌涌碧道,河道开阔畅通,水流清澈、林郁花香,深受周边群众的欢迎,成为他们步行上班、沿河直达的通道;日常锻炼,沿河慢跑的跑道;午后闲暇,享受亲水、鸟语、花香的林荫道。

  目前,黄埔区已建成碧道46.8公里,其中乌涌、宏岗河等黑臭河涌治理升级版碧道共10条,约24公里;此外,还高标准建设了生物岛、水声涌、凤凰湖碧道等。这些滨水生态廊道,正显现出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和人水和谐的生态效益。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田洋:

  感谢桂局的介绍。

  接下来,有请海珠区水务局副局长黄牧村先生发布阅江路碧道建设情况。

3.jpg

  黄牧村: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海珠区阅江路碧道建设情况。

  阅江路碧道属都市型碧道,西起华南大桥、东至琶洲北涌,全长2.6公里,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已向公众开放,二期将于今年7月份建成开放。阅江路碧道一期受到了市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为省、市碧道建设提供了“海珠样板”。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州调研期间,来到阅江路碧道调研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情况。归纳起来,阅江路碧道建设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打造党建引领的“红色碧道”

  阅江路碧道通过发挥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在沿线节点打造党群服务“红色平台”——新时代驿站,积极推行以党群服务为核心,以生态保护、基层治理、政务服务、智能健康等为支撑的多元联动党建工作模式。驿站建设以党旗红为主色调,在党建文化区的红墙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的殷切嘱托,AI党建助手、线上红色文化展馆、VR互动区等设施为党员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自开放以来,“红色驿站”先后接待了46个单位的党组织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组织生活,共组织党员群众、青少年开展“凌云志爱国情”航模展演、“青河卫士”护河行动等活动73场,充分发挥了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

  二、打造产城融合的创新碧道

  阅江路碧道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数字经济为依托,持续为琶洲地区的生产、生活注入生态活力、创新活力,产生强大的“碧道经济效应”。项目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为建设理念,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等“五道”无障碍贯通,打造儿童活动、滑板等专属活力空间,满足群众水岸休憩的需求。沿线汇聚了以广交会为代表的高端会展区、以琶醍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区、以香格里拉酒店为代表的高端酒店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互联网总部企业,以及广州互联网法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项目纷纷选择在此安家。

  三、打造治水攻坚的生态碧道

  海珠区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碧道建设引领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统筹推进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安全、生态、惠民的环岛碧道。在阅江路碧道建设中,海珠区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全新的排水设计,有效应对城市暴雨积水问题。充分利用沿线资源和景观,用绿色草毯将会展中心、有轨电车与珠水缝合、延伸,对草坪两侧的步道实行旧材料原地回收利用,打造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化空间。

  四、打造展示底蕴的人文碧道

  阅江路碧道以珠江治理水文化为依托,以海丝文化为主线,以岭南文化为背景,以会展文化为特色,充分保护好利用好沿线自然文化景观,展示广州千载商埠的深厚人文底蕴。“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这是苏轼游历海珠岛时描绘的当年珠江渔民捕鱼的繁忙景象。张之洞在现今的天字码头段修建珠江堤岸并上奏整治海珠涌。我们将海珠水文化和会展文化充分融入碧道空间,以铜板雕刻讲述海珠治水历史故事和“广交会”百届历史,生动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成果。阅江路碧道作为人文碧道留住了城市文脉和记忆,留住了我们的乡愁。

  目前,海珠区已建成碧道55公里,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水碧岸美的碧道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环境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其中,海珠湿地碧道在2020年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在全国宣传;阅江路碧道示范引领作用显著,《人民日报》深入现场采风和专题报道,全国各地区莅临阅江路碧道调研交流达百余次,相关建设成效被编入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纪录片》。

  “十四五”期间,海珠区将充分利用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依托得天独厚的环岛资源禀赋和深厚独特的人文底蕴,按照“大环岛+小环岛”和“环岛+湿地”的思路,计划建成43公里环岛碧道,全区建成106.5公里碧道,为广州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贡献海珠力量。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田洋:

  感谢黄局的介绍。

  接下来,有请从化区水务局副局长李雄伟先生发布鸭洞河碧道建设情况。

4.jpg

  李雄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根据发布会安排,我代表从化区水务局,向大家介绍从化区碧道建设情况。

  我区坚持高标准谋划,把碧道建设作为高水平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之城、推进“两区两谷”建设的重要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串联特色小镇,全力打造以“山环水抱、田园生活”为主题的碧道。目前,共完成碧道建设96公里,其中鸭洞河碧道、温泉环湖碧道、锦洞水碧道等经典示范段被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吸引众多游人拍照打卡,有力的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鸭洞河碧道建设情况:

  鸭洞河计划建设碧道长11公里,其中已建成一期碧道长1公里,二期碧道长10公里正开工建设。建设坚持安全、生态、景观、文化、经济系统治理,经过半年时间,曾经淤积的河道现已被多个绿岸滩涂、观景平台、生态湿地和亲水步道所取代,初步实现水清岸绿的安澜水系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鸭洞河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生态修复为主,守稳筑牢绿色生态屏障。鸭洞河碧道建设以生态修复为主,维持河流天然形态,避免过度人工化,实施生态护岸,避免河流两岸水土流失,维持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如在广州消失60多年的珍稀植物——“飞瀑草”在我区鸭洞河流域发现。飞瀑草是水质好坏的一个指向标,它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很严苛,不仅不能有任何污染,还要有适当水流动,冬夏季河流水位要有变化。飞瀑草的重现是我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最好证明。

  二是创新政企合作模式,构建共建共赢格局。由政府主导实施鸭洞河治理工程,首期投入2000万元开展河道疏浚、堤岸建设和新建跌水堰,彻底解决行洪不畅、功能萎缩等基础性问题。由生态设计小镇运营企业实施河道景观微改造工程,结合一河两岸生态设计产业发展布局,投入2500万元“嵌入式”建设亲水驳岸、湿地栈桥、文化长廊等景观节点,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小镇“迎客厅”。政企合作共建,碧道建设与周边企业发展相得益彰,形成共赢局面。

  三是创造人水和谐环境,筑巢引凤助力乡村振兴。鸭洞河在小镇穿城而过,碧道建设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和水域岸线并治,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提升,带动更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温德姆酒店、华美达酒店、上水设计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项目入驻鸭洞河畔,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新地标,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当地村集体年收入由30万元提高到90万元。目前,小镇已进驻生态设计企业84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2.5亿元。

  四是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变“重建轻管”为“建管并重”。碧道建设融入了生态设计小镇发展理念,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效调动各方参与河道管护积极性。建立政企村三方联防联治机制,划设21个治水网格,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网格员全部入格管理,形成合力推动河道巡查常态化管理。碧道建设带动环境提升与周边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内生动力主动参与河道管护,发展生态经济产业解决河道管护费用,减轻财政压力,较好解决河道管护问题。

  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变“人水对抗”为“人水共生”。鸭洞河碧道建设解决防洪排涝问题,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有力保障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碧道建设以河流为脉络,建设亲水平台、人文景观、休闲步道等工程,并设休憩坐凳等设施,打造亲水游嬉网络。去年“五一”假期期间,客流数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实现了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望。

  2020年我区完成上级下达碧道建设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强化责任担当,继续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模式推向纵深发展,再打造龙潭河、罗沙河、莲麻河等95公里碧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田洋:

  感谢李局的介绍。

  最后,有请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红宝女士点评广州碧道建设情况。

5.jpg

  李红宝: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

  近两年,我院积极投身广州市碧道规划建设工作,通过参与碧道总规、建设指引、评估办法和示范段工程设计,与业界同仁一起,探索碧道建设的内涵和模式。

  我们结合广州特色,深化细化省万里碧道“三道一带”空间要求,创新性地提出“八道三带、综合治理”的碧道新理念,形成广东碧道建设的“广州方案”。广州碧道在以往水资源配置、水污染治理、防洪工程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水、岸、城空间资源,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下广州碧道特色:

  一、生态优先,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水是生命之源,水生态健康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广州碧道建设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协同岸线、河滩、沿岸绿地整个水生态系统的整治与修复,形成水体全循环过程的系统治理。维持河流多样形态,提高生物多样性。广州碧道通过保护珠江生态岛链,修复鱼洞产卵场、索饵场,恢复鱼类洄游生态圈。例如在流溪河碧道中,以试点形式开展鱼道、鱼巢建设,逐步恢复15种鱼类的洄游生态圈。

  通过建设水鸟走廊,共同维育水生-陆生、深潭-浅滩、河流-湿地的多元生境,有条件有限度的开展流域资源的生态化利用,探索解决超大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在增江碧道建设中开展河滩地改造,将滩地内商业鱼塘养殖改为湿地水源涵养区,新增鸟类无人岛,设置鸟类活动保护区及觅食区共约370亩,保存保育鸟类超过100种。每天傍晚,圣皇洲均出现“百鸟归巢”的生态景象。在海珠湿地碧道建设中,通过修复河网、净化水质、营造生境,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鸟类从72种增加到177种,昆虫种类从66种提升至325种。

  二、以人为本,打造蓝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广州自古依水而建,临水而居,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广州碧道规划弱化蓝线,强化空间。通过POI大数据识别滨水活动热点,挖掘滨水剩余空间。借助水岸滩涂、堤防、临江绿地等公共空间,通过镜像补充、横向串联、纵向叠加等空间塑造手法,打造与岸边城市功能互补互融的服务设施带,逐步形成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例如二沙岛碧道,通过打通水岸断点,建设环岛缓跑径,增配多功能驿站,塑造城央新的网红打卡地。增江碧道则借助原有山坡地形,建成全市首条立体碧道:底层骑行道+中层漫步道+上层登山道。

  三、产城融合,建设高质量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广州碧道规划建设跳出传统水利思维,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一是结合体育专项规划,适度开放水域,策划碧道水、陆主题游径,发展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运动,打造“游-训-赛”一体的水上运动产业带;二是以碧道为触媒,逐步清退流域污染性产业,高质量打造河流沿岸环境景观品质,提升河流两岸土地价值,为引入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创造条件,从源头上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碧道综合效益;例如增城区邓山村碧道通过三线整治、村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成倍增长,过去无人耕种的土地实现有效流转。三是以线带面,利用水系天然的空间连通优势,串联带动流域空间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端枢纽物流区、价值创新园区,并进一步挖掘具有开发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潜在价值地区。例如南沙蕉门河以碧道串联龙舟训练基地、皮划艇活动区、夜色风情带,并引入万科、万达等知名品牌,充分释放“碧道红利”,塑造水产城共治典范。

  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碧道建设,持续贡献特大城市水岸共治的“广州经验”。对标国际一流滨水区,建设世界级精品珠江。系统性打造山海碧道、广佛碧道、环岛碧道等骨干碧道网,并推动花地河、黄埔涌等一批城央精品碧道建设。营造一批全人群全龄段的滨水开放空间,让市民共享“碧道红利”,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田洋:

  感谢李总工的点评。同时再次感谢所有发布嘉宾的介绍。

  现在进入提问环节,也请各位记者媒体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您所代表的媒体机构,谢谢。

  广州电视台记者:

  我们在海珠区是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阅江路碧道的建设情况?谢谢。

  黄牧村:

  感谢记者的提问。

  近年来,海珠区把党建引领作为打赢碧水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和制胜法宝,推动阅江路碧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具体来说,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党建引领,推动碧道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将碧道建设摆在全区突出位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督导协调,抓规划、抓质量、抓进度。碧道项目设置临时党支部,优秀党员干部驻扎工地,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影响,仅用三个月时间即完成了一期建设,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推动生态保护、碧道建设、政务服务与党建工作有机联接、融合发展,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

  三是拓展党建服务平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在碧道上打造广州琶洲新时代驿站,加强智慧党建平台和政务服务建设,为党组织提供结对共建平台,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党员群众在各类党群服务活动中学党史办实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我的回答到这里,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

  从化区作为广州农业农村大区和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在接下来的碧道建设中采取哪些措施助力乡村振兴?

  李雄伟:

  谢谢羊城晚报记者的提问。

  接下来我区的碧道建设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碧道建设:

  一是打造碧水清流的安澜水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以切实解决影响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水安全问题为导向,对鳌头、温泉、吕田镇等仍存在防洪排涝短板区域,通过拓宽河道、疏浚清障、护脚护岸等工程措施,切实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二是深化实施特色小镇战略。以水为魂、以水引流,助力优化特色小镇网状特色空间布局。与特色小镇建设深度融合,水域岸线并治,深挖人文内涵。持之以恒探索更加灵活的政、村、企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合作模式,解决碧道后期养护问题,做精品碧道、特色碧道,与特色小镇共同发力带动盘活乡村“沉睡”资源。

  三是串珠成链打造滨水经济产业带。以碧道为脉络,串联周边产业,构建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游憩网络。助力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流溪·三里、艾米稻香小镇、新开花谷等产业平台的打造,将碧道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和美丽水经济的“助推器”。

  四是守稳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统筹流溪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重点围绕流溪河碧道示范段、百里生态湿地公园带建设,进一步提高水系的流动性、连通性,增强水资源调配的机动性,丰富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维育生态平衡,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综合治水从化样板。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广州台记者:

  广州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也有老城区、城中村,碧道建设如何才能因地制宜?

  李红宝:

  感谢广州台记者的提问。

  我认为碧道建设因地制宜要做好两点:

  一、规划上:坚持一区一特、总体把控。首先,依托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云山珠水”格局,构建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三片区多节点碧道格局。其次,结合各区水系布局、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打造一区一特色。如越秀区重点串联水岸历史文化资源,感知千年古城历史,海珠区重点建设环岛碧道,构建城央环岛生活圈,南沙区重点修复自然海岸带,完善外江堤防,建设海湾碧道公园。

  二、设计上:坚持一河一策、分类指导。对全市骨干碧道和各区重点水系开展一河一策设计。如阅江路碧道设计时主要串联周边水博苑、会展公园等特色节点,增加防洪、治涝、海绵、治水等科普展示点,以线串点、服务好会展区、互联网聚集区、总部商务区的功能需求;增江碧道建设时优先解决两岸山体滑坡问题和水鸟生境保育问题,从而塑造了极具特色的水鸟碧道和立体碧道。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信息时报记者:

  刚刚您提到以碧道建设作为黑臭河涌治理升级版的一些具体举措,请问,下步黄埔区碧道建设方面还有什么考虑?

  桂红艳:

  谢谢信息时报对黄埔区碧道建设的关注和关心。

  黄埔区北有帽峰青山连绵,南有珠江黄金岸线,内部河涌密布,具备山、湖、河、江、洲、洋,最完整的水系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区将以碧道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各类小微水体为载体,通过水系连通,持续提升水质,开展河湖生态修复,加强防洪排涝能力等措施,统筹产业、生活、生态功能,建成碧道160公里。

  重点做好以下两件事:

  一、构建具有黄埔特色的水岸空间

  统筹考虑全区84条河涌水系、20座水库、6个雨洪调蓄湖,深度挖掘黄埔海丝、黄埔军校等历史人文记忆,结合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等黄埔区特色创新元素,以“三脉一湾”碧道系统,由北向南串连成线,促进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生物岛“四区四中心”产业互联、景观互融。其中,“科城绿脉”:以乌涌及周边水系串联黄陂天鹿湖生态区、广州科学城、鱼珠CBD;“河谷花脉”,以南岗河及周边水系串联长岭居生态居住区、香雪文教园区、穗港智造合作区;“凤凰智脉”:以凤凰河、九龙湖、平岗河及周边水系贯穿中新知识城新型产业集群;“碧湾古港”:以珠江黄埔岸线及沿线水网水系串联南海神庙遗址、扶胥古运河、黄埔军校等历史人文资源,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二、以碧道建设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立足全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编制全区防洪排涝规划,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打造高标准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具有黄埔特色的“北蓄、中排、南挡”的城市防洪排涝格局,确保群众“水安全”。二是补齐水环境治理工作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抓好合流渠箱、排水单元创建、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等工作,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改善居民“水环境”。三是通过水系连通,进一步优化河流生态;同时促进再生水利用,为水系提供充足的生态补水,保障区域“水资源”。四是结合66个城中村“三旧”改造,以政府主导、政企共建等方式,持续开展河道生态修复、水体养护、景观系统构建,打造精品、高端滨水生活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的回答到这里,谢谢!

  田洋:

  谢谢桂局的回答。

  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踊跃提问,同时也再次感谢台上所有发言人专业、细致的解答。

  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