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99场)
主题: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99场)
时间:2021年6月28日上午10:30
地点:广州市新闻中心
主持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
邀请嘉宾: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琶洲实验室主任徐宗本先生,广州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斌女士,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翔先生,广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国强先生,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文谦先生。阿尔华科技董事长王华平先生,万孚生物高级副总裁康可人女士,广州联通副总经理郭鑫先生,亿航智能市场总监黄雯倩女士,文远知行市场公关总监区锦燕女士,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柜鲜生(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江建佳先生。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主题: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99场)

  时间:2021年6月28日上午10:30

  地点:广州市新闻中心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2021年6月28日,星期一,新的一周广州新闻发布会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依然是然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既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此次广州新一轮的疫情防控,广州众多的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以实用为标准,实战为方向,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持。

  为发布我市最新疫情防控情况,展示城市科技抗疫实力,今天,我们邀请到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琶洲实验室主任徐宗本先生,广州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斌女士,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翔先生,广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国强先生,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文谦先生,他们将共同进行今天的主发布并回答媒体提问。

  今天为了更好地反映广州市企业科技抗疫的实力,今天也很荣幸邀请到以下企业代表,他们是:阿尔华科技董事长王华平先生,万孚生物高级副总裁康可人女士,广州联通副总经理郭鑫先生,亿航智能市场总监黄雯倩女士,文远知行市场公关总监区锦燕女士,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柜鲜生(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江建佳先生。在新闻发布会第二个环节他们将共同接受媒体的集体采访。

  今天发布会的第一项议程,有请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先生介绍我市科技战“疫”总体情况。

1.jpg

  高裕跃: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截至今天,广州已经连续9天无新增本土病例,全市高风险地区已经在6月24日清零,中风险地区已在6月26日清零,目前,广州全部为低风险地区。可以说,广州的疫情防控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在穗科研机构、医疗诊断机构、自动驾驶及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企业,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积极构建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式配送物资的技术场景;重点聚焦检测能力提升、病毒传播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较好展示了广州科技抗疫的硬实力和产业成果的应用能力。

  一、科研成果快速投入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支撑

  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实验室等“国家队”“主力军”,以及一大批在穗科研机构和中小科技企业凝心聚力,迅速投入科技战疫,在前期围绕五大主攻方向已立项研发的184项项目成果基础上,针对新冠变异病毒传播防控、快速检测筛查、新型疫苗研发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产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并投入应用,成为广州本轮疫情防控的强大科技武器。

  如徐宗本院士领衔的琶洲实验室围绕3D人脸识别技术构建疫情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前沿研究,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疫情防控。工信部电子五所应指挥部要求紧急开发了“识阳系统”,对检测数据实时抓取,第一时间筛选出阳性病例数据,为快速找出密接和次密接,开展迅速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

  另外,面对传染性极强的Delta株变异病毒,广州的中小科技企业开足马力,抢时间、争速度、见效果,在短时间内研发生产出多种新冠病毒检测产品投入应用,大幅提升检测筛查能力,充分体现中小科技企业在抗击疫情中能办大事的使命担当。

  如达安基因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日最大产能从100万人份提升到500万人份,生产量占全国四成以上,累计销量超3亿人份居全国第一;金域医学在穗的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2万管/天,全国累计检测超8600万人份,单机构检测量日检测能力和累计检测量最高全球首位;万孚生物的抗体/抗原检测试剂盒从原来的每日产能30万人份提升到180万人份;和信健康的抗体试剂盒每日产能从40万人份提升到100万人份。

  万孚生物研发生产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产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需设备,15分钟内可完成现场检测,据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对于核酸检测CT值<34的样本,万孚生物的新冠抗原阳性检出率100%。该产品可实现自主在家检测,也可用于对疑似人群进行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目前已捐赠约9万人份供我市学校、隔离酒店、医院等不同场景使用,在国外已销售约8000万人份。

  二、智能制造助力疫情封控区实现无人配送

  广州自动驾驶技术走在全国前列,6月3日,在荔湾区芳村片区实施交通管控的当晚,我市就以“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为目标,迅速部署运用高科技搭建无人配送场景,补充封控区域生活物资配送力量。一是规划路线打通链条。由全国首个批准的5G远程驾驶车辆进入管控区域进行高精地图采集和现场勘探,搭建无需人工、高效稳定的运输队伍,解决管控区物资配送存在的“中间断层”问题。比如文远知行在此次抗疫任务中,投入2台无人驾驶出租车和3台无人驾驶小巴,共计发车500余次,运送物资2万余件,总重量超过101吨。广州联通安排10台无人配送车,出车超400车次,支援鹤园和观鹤两个疫情封闭小区的午餐晚餐、速冻肉品等超过40000份(箱)生活物资的配送。二是无缝衔接配送到家。由小型物流配送机器人协助志愿者开展管控区内物资从分派点到楼下的物流配送;上楼配送机器人将物资从大堂直接送至住户,协助“最后一百米”配送直达。如阿尔华(广州)科技在芳村中海花湾1号就部署了12台机器人,服务3幢公寓1万余人,还有150台正在部署中。三是急需物资快速送达。构建无人机高空喊话、急救药品及考试资料、证照等应急物资配送等应用场景,验证了无人机高效、快捷解决“燃眉之急”的可行性。四是“无接触配送”保证安全。所有配送均实现“无接触式”配送,快速安全、风险可控,避免了交叉感染风险。粤旺集团自主开发的“柜鲜生”,以无接触、智能售卖的方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喜爱,被大家称为“买菜神器”。6月4日至今,我市共出动自动驾驶汽车20多辆(乘用车、小巴、重卡等)、小型物流配送车30多辆开展配送服务,累计配送物资265吨(配送餐食及核酸检测样品等未计入),单日最高配送物资达33.8吨。

  无人配送作为物资保障体系的一种有效补充为目标,及时响应封控区内居民对食品、奶粉、药品等急需物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有企业基本生活物资配送主力军的力量,同时也补充了市民个性化、多样化的物资需求,该模式被广东省物资保障二组转发省内各地市推广应用。此外,智能消毒机器人也在金茂府等多个小区使用,实现了“无人化”的环境消杀。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梳理总结,抓紧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政策落地,进一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在隔离酒店特定使用场景及需求,目前,我市全国第一个拥有5000间客房的国际健康驿站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九月份将投入使用。我们将贯彻“安全、舒适、智慧”的设计建设理念,采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慧驿站。

  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朱小燚:

  在今年夏天,从5月21日开始的广州新一轮的新冠疫情,可以说科技战“疫”是这个疫情防控工作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刚才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先生重点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方面,高裕跃副秘书长重点介绍了由徐宗本院士领先的琶洲实验室,以及达安基因、金域医学、万孚生物、和信健康等企业在科技抗“疫”中的精彩表现。在智能制造助力疫情封控区,实现无人配送方面,高裕跃副秘书长重点介绍了文远知行、广州联通、阿尔华以及粤旺集团等企业所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有很多在主发布中没有点到的众多科技企业,接下来将在各个发布平台中展示。

  新闻发布会第二项议程,有请广州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斌女士介绍本轮疫情中,中医药的参与贡献情况。

3.jpg

  陈斌: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下面通报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进展情况和本轮疫情中医药参与抗疫及发挥作用情况。

  首先,通报病例情况。

  6月19日至27日24时,我市已连续9天无新增境内感染病例报告;本轮疫情全市累计报告仍是153例感染者,包括146例确诊病例和7例无症状感染者。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最近两天,又有10名境内确诊患者出院,均转为在院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本轮疫情累计出院确诊患者88人。目前,尚有58名境内确诊患者在市八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截至昨天,本轮疫情所有危重症、重症患者全部清零。

  接下来,通报我市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本轮疫情,我市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从预防、医治到康复全程参与疫情防控。中医药100%参与确诊患者的治疗,100%参与无症状感染者康复,100%参与出院后健康管理指导。

  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体系优势,提早介入预防效果好。

  去年,市政府将《广州市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纳入重大行政决策,努力建成的“4个指导中心+25个示范单位+186个中医综合服务区的体系”,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22日,发现本地病例的次日,立即组织各级中医医院为密接者、次密接者煎煮中医预防汤药1.5万份。6月2日,向全市各集中隔离点统一配送“粤抗1号”8.4万余份,并要求隔离点按照预防药“储备量”与床位比大于2:1预留,确保每名隔离人员都能及时用上预防药。

  截至6月19日,密接者服用中医预防汤药1.7万人次,服满6天的1.4万人,预防用药率最高峰值达到96%。同时,各级中医医院、中药企业积极为市民免费派发防疫香囊。

  通过我委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布“五指毛桃居家预防方”,当天的点击阅读量超过10万。积极推广“上医未病”小程序,指导市民自行辨识体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熟悉治未病方法。

  二是充分把握中医药辨证施治原则,全程覆盖治疗效果佳。

  本轮疫情,先后选派41名省、市知名中医专家进驻市八人民医院,对收治的146名本地确诊患者,全覆盖、全疗程实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1岁的婴幼儿和重症患者、ECMO治疗的患者。

  期间,广医附属中医医院随时按专家会诊处方集中调剂、煎煮和配送中药汤剂1600多剂,专车配送到市八人民医院,确保患者中药使用及时、药效达标。

  经过中西医协同治疗,减轻了患者发热时间、缓解发热峰值,有效阻止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三是始终秉持中医药身心兼治养生理念,综合施策康复效果优。

  大家都知道,所有确诊患者出院后,均要再转到集中隔离区进行医学观察。在此期间,中医康复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加强对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指导,积极采用针灸、耳穴、药膳食汤、八段锦等中医特色疗法;运用五行音乐疗法、移情易性法,调畅患者的情志,帮助恢复期患者摆脱因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不良情绪,达到“医病疗心”的功效。

  今天,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朱小燚:

  刚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斌女士通报了6月19日至27日24时,连续9天无新增境内感染病例报告,而且这两天很高兴又看到10名境内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截至昨天,本轮疫情所有危重症、重症患者全部清零。在此论广州夏季的疫情防控期间,陈斌副主任用了100%反映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中医药100%参与确诊患者治疗、100%参与无症状感染者康复、100%参与住院后的健康管理指导。广州是一个中医强市,广东也是中医大省,在日常的传播过程中也请媒体朋友广泛报道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日常生活中给人民带来的健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今天两位主发布之后,今天将进行媒体提问环节,今天请来了重磅的发布人,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琶洲实验室主任徐宗本院士,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翔先生,广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国强先生,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文谦先生,他们将接受媒体朋友提问。

  现在进入提问环节,也请各位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您所代表的媒体机构,谢谢。

  广东台新闻频道记者:

  想请问徐宗本院士,您看到外面展厅有很多科技企业带来的设备,包括无人配送机器人、无人机、自动售卖机等,这些设备让封控封闭区域内的居民生活方便了很多,解决了很多难题。人工智能技术在本轮疫情中起到哪些支撑作用?

2.jpg

  徐宗本:

  谢谢您的提问!

  广州这次流行的疫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我感觉除了政府的有效管制、市民的有效配合之外,科技的力量不可忽视。正如你刚才说的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中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举个例子,因为太习以为常了,大家可能不觉得什么。我们天天习以为常所用的“健康码”,“亮码”这些简单动作本身的作用是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让政府溯源信息,能够明确定位我们的健康信息,能够基于这个信息让健康部门进行决策和管理。这个码看着很简单,其实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要进行身份识别,要基于你目前的位置、体检情况、核酸检测情况作出是否有风险的评估,同时要保护大家的隐私,所有这些事情的完成是基于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则首先要基于大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快速推理,注意,这就是人工智能最底层的技术,就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当然,这是我的专长。我很高兴我们实验室研发的一系列技术,在广东甚至在全国都得到了高效使用。我想这件事情的本身对保证大家能够精确定位、精确防控起到了基本的作用。当然,科技技术应用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等方面,这些技术还是按照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对我们“先应用成熟的、攻关一些急需的、布局一些未来的”的要求,我们就是本着这个原则来做的。

  比如随着疫情延伸,我们就需要推出很多新的技术,比如我们都知道疫苗接种聚集的本身就带来传播的风险。因而我们实验室抓紧研发可移动和可自动接种疫苗的智能机器人,我们也积极赶快研发除了咽拭子之外的检测方式,比如分布式微剂量CT,这些技术快速研发的目的都是希望应对当前的紧急状态,也为将来的紧急情况做好准备。

  刚才秘书长讲了一件事情我特别想提一下,广州市提出建立全球首个“国际健康驿站”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本身是一个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所必须做出的举措。如果我们能够把烦闷的隔离,用平常的宾馆作为场所,变成不那么让别人厌烦、又有利于防控的场所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我们最近研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方案,比如在雷达导引下的自动配送,我们都知道现在单个的技术还是不少的,但是我感觉到我们需要再集成,在把所有技术贯通变为生产力的路上做更多工作。所以我们最近在研究从机场到驿站,怎么把海关后移、怎么保持非接触式的检测、保持安全的监控等方面提供人工智能方案。

  总体来讲,我觉得人工智能技术的贡献是全方面的,当然也是综合性的技术,也不是某一个技术层面的,我希望人工智能技术能为大家带来一个安心的环境,让大家感觉到我们国家、广州市在防控的问题上是有坚强的科技支撑的。

  谢谢大家!

  朱小燚:

  感谢广东广播电视台媒体朋友提问,也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琶洲实验室主任徐宗本院士深入浅出的介绍。人工智能这个词大家都非常熟悉,大家从徐院士的介绍可以感受到疫情防控当中人工智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徐院士讲到一个大家特别关注的,最近新发布的广州市正在建设“国家健康驿站”,人类将与整个新冠病毒长期共同生存,如何使更好的隔离人群,特别通过未来新模式的“国际健康驿站”,使人工智能技术使我们隔离的生活减少烦闷和无趣,这将是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南方日报记者:

  请问市科技局孙局,作为广州科研抗疫的“国家队”“主力军”,广州实验室在此次疫情科研攻关防控方面做了哪些突出的表现?取得了哪些成效?

4.jpg

  孙翔:

  谢谢您的提问。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了科技战“疫”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在前期已布局启动的28个应急攻关项目基础上,迅速统筹国内相关领域优势科研力量。一是开展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变异株病毒分离,迅速发现和确诊本地新冠肺炎病例为Delta株感染,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证据;二是开展临床特征研究,分析认为Delta变异株相比普通毒株具有传播能力强1倍、被感染病例病毒载量高100倍、病毒潜伏期缩短至1~3天、救治后体内病毒转阴时间长一倍等特点;三是开展有效救治药物研究,研发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天然药物1类单体连翘苷近期获得新药临床II期试验批件,正积极准备开展临床试验;开展的双抗体药物(BRII196-198)的II期临床试验也已启动;四是研发的车载空气消毒灭菌系统,可有效解决通风系统缺陷,使空气质量达到万级至千级洁净水平。

  下一步,广州科技战线将继续聚焦疫情防控急需,加快推进各项科研工作,强化科技力量支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谢谢您的提问!

  朱小燚:

  感谢南方日报媒体朋友提问,也感谢广州市科技局孙翔副局长简洁的回答。但是我们看到有很多关键词,广州市科技系统已经布局启动了28个应急攻关的项目,主要分成四类:一是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二是临床特征研究;三是有效救治药物研究;四是车载空气消毒灭菌系统的研发。我们期待广州科技战“疫”呈现更多的亮色。提问继续。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想请问商务局领导,这次疫情防控当中物资供应保障这项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新技术、新模式在抗疫工作当中保供应有哪些应用?

5.jpg

  林国强:

  感谢您的提问。

  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涉及的封闭封控管理区域面积大、范围广、人数多,有的封闭管理区域是城中村,道路交通不便,门牌标识不清,都给生活必需品在供应保障及配送带来一定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我们在做好商品供应保障的同时,大力挖掘新技术应用,创新供应模式和配送方式,想方设法提高生活必需品供应和配送效率。我们发动市供销社、越秀集团、广州商控、岭南集团、华润万家、朴朴超市、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十荟团等电商企业连夜开发,针对重点区域专属的集单配送链路和小程序,方便居民下单。同时,我们还在重点保供区域紧急投入安装智能售货柜,解决社区生鲜销售“最后的100米乃至50米”的问题,把菜篮子带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智能售货柜被封闭区内的居民们称呼为“买菜神器”。粤旺农业集团在11个社区投放45台无接触智能售货柜,这些智能售货柜应用最新的5G技术,采用冷柜设计,用户直接扫码即可开柜,关门即自动扣款结算,过程不需要称重,免去了收银的步骤,非常方便。整个过程从扫描开柜到把货物拿出来只需要10秒钟,大大减少了群众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有效预防病毒传播。同时,组织广州联通发动10辆承重量500公斤的无人配送车,为鹤园及观鹤小区配送餐食、药品、水果等,整个配送量超40000份。在末端配送上,组织无人机、无人车、智能机器人进行“无接触式”配送,减少人与人接触感染风险,出动20辆自动驾驶汽车、33台小型物流配送车和11架无人机进入封控区域开展配送服务,单日最高配送物资33.8吨,累计配送物资265吨(配送餐食及核酸检测样品未计入)。无人车、无人机的投入使用为整个配送贡献了它们的力量,也体现了科技的作用。我们还组织阿尔华(广州)科技等企业在最后100米配送、防疫消杀上,共组织200多台消杀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测温机器人先后进入社区、隔离酒店开展防疫相关工作。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既落实了疫情防控要求,又改进了生活必需品以及防疫物资的供应保障模式和效率,提升了整个工作质量,为我们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特别在防疫背景的场景下积累了宝贵经验。

  谢谢!

  朱小燚:

  感谢广东广播电视台媒体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商务局林国强先生的回应。广州是千年商都,同时也是国际商贸中心,我们以新技术、新模式再次实现在商业领域的老城市、新活力。在广州此轮疫情防控中,大家对无人机配送或者无人技术配送开始有怀疑,大家听完高裕跃副秘书长的回复还有林国强副局长也在回应中用数字详实说明了整个无人机进入封控区域开展配送服务,单日最高配送物资达33.8吨,累计配送物资265吨。如果全是人工配送将会产生多大的接触的传播风险,所以我想未来即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过程中,这些新模式、新技术将会更好发挥它们的活力。

  广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想请问市政数局梁局,我们也知道现在去到哪里都要亮码通行,5月21日疫情发生以来,穗康码作为广州疫情防控核心应用,在疫情高效精准方面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请问梁局,在本轮疫情当中穗康码运用大数据方面有哪些创新应用?也请您介绍一下下一步的计划。

6.jpg

  梁文谦:

  谢谢这位媒体记者的提问。

  健康码大家日常都用到,刚才徐院士也点了一下健康码在这轮防疫过程中的表现。今天借这个机会也系统介绍一下健康码在这段时间的应用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Delta(德尔塔)毒株感染的特点,我们充分运用大数据,实施“穗康码”分级分类管理,推出了一些创新举措,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首创健康码“黄码”制度。5月21日广州本土疫情发生后,市防控办根据Delta(德尔塔)毒株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要求对曾去过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人群进行精准划定,并赋予标识方便管理,以此引导风险人群尽快完成核酸检测,以最快速度排查感染者,最大范围控制疫情蔓延。根据这个要求,我们联合了市公安、卫健部门通力合作,在全省率先创建了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风险人员赋黄码+核酸“三天两检”制度,建立这个制度的目的一个是防止蔓延,一个是让这些人群尽快进行核酸检测。还有很多黄码的核酸检测点作为配套,迅速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我们通过移动通信大数据,与省推送的核酸检测大数据等防疫大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确定黄码人群并赋予黄码,待黄码人员完成核酸检测且结果为阴性后,系统就会自动复绿解码。这套运作在前期引起大家关注,也起了一定作用。这套制度对我市本轮疫情蔓延、外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6月3日起,这一举措由省统一推广使用,并由省统一开展黄码赋码、解码工作。“穗康码”和“粤康码”统一数据,并保持颜色一致,由此建立了健康码黄码省市一体化运作机制。

  二是创新“穗康码”便民应用。刚才徐院士也说了,“穗康码”表面是一个码,里面用了很多技术,做了很多细致处理。这里面我举几个例子,我们会同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拓展应用,主要是为了亮码出示更方便、通行更便捷。我们会同市教育局,在高考期间为封闭封控区域考生量身定制红、橙、绿三种颜色的穗康码标识,通过标识对考生在高考期间进行分类分级管控。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在全省率先开发“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阴性”的紫码标识,前期是72小时紫码,由于疫情发展所以调整为48小时紫码,凭标识才可以离开广州,主要是为了防止疫情外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一个配套措施,除了紫码以外,我们还用了大数据和核酸检测数据匹配,每一天把不符合条件的、离开广东、广州的人信息整理出来,进行劝返。此外,我们还将健康码信息与老人卡、学生卡(羊城通)信息进行共享比对,方便老人和学生直接刷卡出行。

  在这场以大数据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的“硬仗”中,群众每一次简单地“亮码”“扫码”,都是广大群众对广州疫情防控工作的极大理解和配合,这背后也凝结着各区、市直各部门、各家科技企业等数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和运维保障人员夜以继日拼搏奋战的心血和汗水。借今天回答问题的机会,我们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梳理分析“穗康码”业务运用情况,吸取经验,持续提升“穗康码”数据和技术支撑能力,健全智慧治理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数字治理能力,让城市更智慧,生活更美好。谢谢大家!

  朱小燚:

  感谢广州广播电视台媒体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广州市政数局梁文谦副局长的回应。

  科技进步的步伐始终是不断加快,也使生活更美好,使疫情防控变得更有力,包括移动端,尤其穗康码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最近国务院督导组,包括广东省市相关科技专家在总结的过程中也提到,穗康码伴随着科技力量,不断在疫情防控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更新。前两天和国家级社区防控专家吴浩主任在谈的时候,特别是黄码在去年7月份北京新发地首次使用以来,相关专家充分肯定,在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得到进一步完善,科技总是使疫情防控的工作变得更加有信心。今天新闻发布会第一项环节主发布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回应到此结束。

  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一些在广州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专家和代表来到现场,稍后在外面展厅有科技企业的展示,同时也和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我介绍一下,他们是:阿尔华科技董事长王华平先生,万孚生物高级副总裁康可人女士,广州联通副总经理郭鑫先生,亿航智能市场总监黄雯倩女士,文远知行市场公关总监区锦燕女士,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柜鲜生(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江建佳先生。我们请各位稍后移步到中间的发布区和大家一起交流。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