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乡风铸魂 城乡共荣生辉
郡县治,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文明村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承载着亿万农民的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以来,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文明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书写着城乡共荣共生的时代答卷。
晨光跃动间,南平村的丹荔垂枝处,静修小镇枕山而眠;新水坑村的碧水深流,推窗见绿的生态画卷次第铺展;钟落潭镇的青砖廊檐下,镇史馆正将百年商埠记忆娓娓道来;湴湄村擦亮“星海故里”的红色名片,振奋人心的音符流淌出新时代的乐章……在广州,每个村镇都是文明长卷中灵动的笔触,勾勒出“心灵美、风尚美、环境美、人文美、产业美”的文明村镇画卷。
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中,广州9个村镇榜上有名。这不仅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广州生动实践的有力见证,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新作为的鲜活注脚。
城乡融合产业兴
在田野上播撒共富种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广州的乡村大地上,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澎湃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岭南盆景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被纳入广州空港花世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项目。依托“盆景姿态之美、岭南文化之韵”,竹洞村引进高端苗木基地,建立展销基地,成立赤坭镇盆景协会,推动盆景产业从零星种植向规模化展销升级。小小的盆景激活了共富新引擎,小小盆景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地处北回归线,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因优质荔枝而闻名。南平村创新运用“荔枝+电商+慈善+旅游+直播带货+N”的推广模式,对优质荔枝进行品牌化包装营销,推出个性化定制销售模式,搭建“果农—消费者”直供链条,实现荔枝不愁卖。同时,依托村里的山、水、林、田、果、石等优质生态资源,围绕“静修”文化主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在文明村镇建设中,广州以“绣花功夫”推动城乡要素流动,搭建“广州公共文化云”平台,为乡村送去非遗、陶艺等文化“大餐”;295家文明单位与涉农区结对共建,实现资源精准下沉;超2万名青年师生组成1400多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如火如荼,新改建农村公路119.54公里,打造“美丽农村路”118.68公里,让乡村与城市“血脉相通”。城乡融合的春风,让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愿景照进现实。
生态建设乡村美
绿水青山绘就诗意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广州的乡村落地生根,一场以“生态美”撬动“村镇文明”的变革正在南粤大地悄然上演。
广州以全域生态治理为基础,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绿美乡村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市1130个行政村获评省、市卫生村,覆盖率达到99%;协调街道空间界面、建筑高度和色彩材质,重塑岭南特色风貌;新增乡村四旁五边绿化1.2万亩,让村庄掩映在绿树繁花间,绘就现代“富春山居图”。
黄埔区九佛街道莲塘村,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正经历“生态重生”。25栋岭南民居换上青瓦白墙的“新妆容”,4000平方米外立面改造让历史肌理与现代美学相得益彰;27.9亩水景观扩面连通,玄武山观景步道串联起古桥、榕树与稻田,一幅“山环水绕、村田共融”的现代水墨画跃然眼前。
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昔日“藏在深闺”的岭南水乡,如今蜕变为生态客厅。废弃用地和高速桥底空间变身8000平方米体育公园,足球场、羽毛球场与稻田风光相映成趣;规划建设中的农产品市场和党群便民服务中心,联动星海公园打造休闲体验区。
东倚帽峰山、西邻流溪河,白云区钟落潭镇坐拥约60公里长的绿道,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腹地,如今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的生态绿洲。目前,全镇37个村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和美丽宜居村标准,12个村跻身特色精品村行列,22个村荣获市级美丽乡村称号,7个村获“广州名村”称号。
文明提升乡风淳
千年文脉滋养现代乡村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广州的乡村,既是传统文化的“聚宝盆”,也是现代文明的“试验田”,千年文脉在此与时代精神碰撞出璀璨火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
番禺区沙湾北村,被誉为“广东非遗第一镇”。百年留耕堂里,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的旋律穿越时空,与青石板路上的研学队伍共同构成流动的文化图景。这里将飘色巡游、鱼灯制作等非遗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场景,传统开笔礼、岭南中式婚俗吸引年轻人探寻礼仪之美,“非遗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成为文明乡风的“活教材”,持续擦亮“沙湾古镇”文化名片。
文明的浸润不仅在传承,更在创新。
增城区派潭镇创新举办的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两度登上央视频道CCTV1,线上线下观看浏览量超2.5亿人次。全镇38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筹集善款226万元,每周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煮粥等爱心服务,让传统孝道在新时代公益实践中具象为可触摸的温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文化传承是乡村文明的“形”,思想铸魂则是其“神”。广州乡村在厚植文化根基的同时,更注重构筑思想文化新高地。花都区“花漾花都”宣讲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增城区“增心讲”青年讲师团以短视频形式传播新思想;全市组建“四个100”宣讲队伍及涉农区的特色宣讲队,累计开展超万场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千万乡村群众心田。广州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条款,全部行政村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以红白喜事为切口深化移风易俗改革,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典型带动等方式整治陈规陋习,创新婚俗改革,打造婚俗改革“广州样本”。
文明之风劲吹,共富之路宽广。
漫步广州的乡村,目之所及是产业兴旺的蓬勃景象,是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是乡风文明的温馨场景。文明村镇建设,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颜值”更具“气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州的文明村镇建设,早已超越单一的乡村治理范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