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百亿“花经济” 五百亿“鱼产业”
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11月13日,16届11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为核心目标,结合广州实际,提出全力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高地”,力争203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并制定十大重点行动,推动《规划》落地。

增城朱村万亩片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资料图片)
明确三阶段发展目标
《规划》明确了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三阶段发展目标,系统规划了从近期到本世纪中叶的农业农村发展路径。
根据《规划》,到2027年,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将取得显著进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巩固提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更高效,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更健全,农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岭南特色新乡村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乡村生态有效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35年,广州计划基本建成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届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将更加安全、优质、高效,产业向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链条增值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能级大幅提升,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乡村人居环境整洁优美,生态低碳成为普遍形态,公共服务实现均衡覆盖,城乡融合深度发展,农民就业更加充分、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更有保障。
到本世纪中叶,广州将全面建成彰显中国气派、岭南风韵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农业将发展为智慧高效、绿色持续的现代产业,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和美共富的现代家园,农民成为有尊严、有获得感、有吸引力的职业。城乡发展实现高度融合,岭南文化充分彰显,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广州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窗口。
系统部署六大重点任务
《规划》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等重点方向,系统部署六大重点任务,为广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实施路径。
《规划》提出全方位强化稳产保供,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力争到2035年,全市蔬菜年产量稳定在420万吨以上,养殖水产品产量稳定在48万吨以上,肉类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同时着力打造花都鱼苗、南沙青蟹、从化山泉鱼等十亿级产业集群,筑牢市民“菜篮子”根基。
《规划》明确了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举措和目标。例如,打造国际一流花卉产业高地,力争2035年全市花卉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建设全国特色水果产销中心,推进南沙国际榴莲储运加工中心等国际化优质水果集散中心建设;打造观赏鱼都市特色产业新标杆,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全链条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总部经济能级,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35年,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00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比例达80%;重点建设丝苗米、优质蔬菜、北回归线荔枝、精品花卉、生态畜禽和现代渔业六大产业集群。
为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融合,《规划》明确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力争到203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稳定在100%。
此外,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方面,《规划》重点依托南沙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战略平台,推动农业领域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引领内地、面向世界的农业高水平开放枢纽,构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农业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高标准建设南沙农业制度型开放先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一枢纽两中心三高地”
一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数智化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枢纽
两中心
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要策源中心
岭南特色农业品牌孵化创新中心
三高地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样板地
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地
现代化人民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标杆地
十大重点行动
1 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2 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
3 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行动
4 农业科技能力提升行动
5 “穗字种业”振兴行动
6 岭南特色农业品牌提升行动
7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8 农业总部经济高地建设行动
9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行动
10 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提升行动
关注 · 广州政府网